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99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docx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解读

凯利人格理论

第二节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凯利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是科学家。

科学家的目的是去解释解释,努力对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普通人如同科学家一样,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论;普通人在探索现实,建构自己的生活。

科学家在探索世界时,会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预测未来。

普通人和科学家的运作原则是一样的,他们不断地经历各种事情,形成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并用已有的经验去预测未来,控制事件,调控行为。

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引出了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

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预测世界,促进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人们不必束缚于童年或青少年的经验,人生发展的方向是朝向未来的,因为个体能够用预测对未来形成建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地反应。

凯利相信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为,个体能够自由地形成建构去解释主客观世界,对现实形成理性的、独特的认知取向。

因此,人具有创造力,具有选择生命路径的能力。

人生的本质在于使人造就并再造就自己。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

人能自由地解释事件,但是同时被建构所局限。

4、在人格的独特和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人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人看世界的观点不同,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也就不同。

但是人也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相似的建构,表现出相似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概念

对于凯利来说,人格的核心概念就是建构。

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进行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每一个建构就是一种观点、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它能对现实做出预测。

三、人格结构

凯利的一个理论假设是:

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人格的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不同上。

在个体建构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亚建构。

不同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每种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

因此,了解建构的性质与种类,才能准确使用它们。

凯利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建构进行了分类:

依据建构的作用:

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

核心建构,是个体行为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建构,它是决定了个体行为一致性或同一性的关键建构。

外围建构是较易改变的建构,不起决定作用的建构。

不同人的核心建构是不同的,核心建构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信念。

依据建构的通透性:

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

可渗透建构,是能容纳新成分进入其适用范围的建构。

非渗透性建构,是决绝新成分进入其领域的建构。

一个思想开放,即具有可渗透性建构的人,他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吸收不同的见解。

相反,思想保守的人会表现出僵化、固执、封闭、刻板等。

依据建构的可变性:

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

紧缩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测绝无改变的预测。

松散建构,是对事件的预测,可随时间、情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建构。

具有紧缩建构的人会用一种建构区预测不同的事情。

一个灵活变通的人会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我的建构。

但是神经病患者会一直停留在松散建构中,表现出随即、混乱的预测方式。

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

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

言语建构是有一定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

前言语建构是用非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建构,它通常出现在儿童时期。

虽然儿童的言语还不发达,但是他们能利用表情、动作来预测事件。

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会使用非言语建构。

由于言语建构不确切,且显得累赘,不如言语建构方便,所以被运用的机会就少多了。

另外,这对建构还会反映出意识和潜意识内涵。

虽然凯利强调的是人类的认知功能方面,即弗洛伊德所指的意识层面,但是他也将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现象考虑在内。

但是凯利本人不用意识——潜意识的建构,他使用言语——非言语的建构来处理别人当做意识、潜意识的成分。

有时,当建构不便于言语化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成为被淹没。

依据建构的层次:

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个人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建构体系具有组织性和层次性,系统中的建构呈现出层次排列的结构,以减少人格系统中的矛盾。

主导建构是包含其他建构在内的上位层次的建构。

从属建构则是被包含在别的建构(主导建构)中的下位层次建构。

上述十种建构构成了人格的建构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建构成分相互关联,成为动态的系统。

总而言之,根据凯利的建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

人用建构来解释事件并预测事件,此人所用的建构并界定了他的世界。

研究人格只要研究其建构就行。

四、基本假设与推论

凯利以一种高度组织化和结构化的方式来提出他的人格理论。

他的整个理论中有一个假设和十一项推论。

基本假设是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

在这一基本假设下,凯利提出了十一种推论

一、结构推论

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

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存在很多有规律的现象,由于生活存在有规律的重复,所以使预测成为可能。

二、个性推论

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

人又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分析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构系统。

三、组织推论

是指为了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

每个人建构的方式不同,对事件或人的解释也不同。

如果一个人建构组织层次不清、结构混乱,就会体验到内心的重重矛盾,对未来做出不准确的预测。

四、二分理论

是指个体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

所有建构都具有两极:

相似极和相异极,称为建构极。

形成一个建构需要三个要素,两个相似的因素以及一个与前两个不同的相反要素。

五、选择推论

是个体在二分建构中做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

人们在解释和预测世界时,会有两条选择途径:

一条是确定且安全的,另一条是扩展但冒险的。

如果一个人用熟悉的旧建构来解释相似的新事物时,是比较安全的方式。

如果一个人尝试用一种新建构去解释新事物时,会有风险性,新建构解释有效将纳入个体的建构系统中,扩展了系统。

因此,一个人会在确定于扩展两条途径上做出选择。

六、范围推论

一个建构只适合预测特定范围之内的事件。

每个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

七、经验推论

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做的解释而改变。

人在一生中会建立许多建构,这些建构会不断地被验证、被调整。

预测有效的建构会被保留下来,错误或无效的建构会被修正或者淘汰。

八、调节推论

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系统的通透性。

通透性强的系统会不断吸纳新的建构,使之不断扩展、丰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复杂环世界,适应外部环境。

九片段推论

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

在这个建构系统中,会存在着许多彼此不同的亚建构。

这使得人们会使用不同建构解释相似的事物,用相同的建构解释不同的事物。

十共同推论

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建构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

只要用相似的方式解释世界,就说明有相似的人格。

共同性体现在对经验的建构上,而不是经验本身。

另外,在同一文化下的人常常会具有相似的人格,凯利将“文化”以基本上相似的方式去解释其经验的群体。

在遭遇不同文化时所产生的文化震撼,通常是因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事件。

十一、社交推论

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

在与人交往中,只有了解了对方的建构,才能了解对方看问题的方式,或按照别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动,这就是角色扮演。

如果两个人扮演的角色是互惠的,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互动。

五、人格动力

凯利不赞成传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他认为传统理论把人看成是生来无活力的,所以需要某些东西来驱动。

在凯利看来,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

他将传统理论分为推理论和拉理论,推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他们使用内驱力、动力或刺激等术语;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荣格和阿德勒,他们使用目的、价值或需要等术语。

凯利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他强调自己的理论与上述理论的不同,是因为其理论较注重动物自身的本性,所以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公驴理论”。

凯利提出了CPC循环理论。

当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时,他所产生的行动是依照详察——预断——控制三个阶段的循环而进行的。

详察期:

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地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

预断期:

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

控制期:

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

由此可见,凯利描述了人如何从认知向行动的转化过程。

通过CPC循环,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逐渐形成人格,并获得良好的适应。

六、人格发展

凯利认为人格发展就是建立在其建构系统的发展之上。

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

凯利认为,人的建构系统是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而产生的,建构的产生是依据先前的经验,人们通过概括化的过来对经验进行建构,接着人们再依据自己已形成的建构去解释新信息、控制行为、预测未来。

如果由某种建构做出的预测被经验证实,那么,这个建构就是有用的,被纳入个人建构系统中,使建构系统不断扩展与复杂化;没有被证实的预测,要被修正或被淘汰出建构系统,不断被优化的建构系统,会进一步提高个体预测未来的准确性,就意味着人格的发展。

个人建构系统的发展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建构系统在建构的数量、质量、复杂化、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而影响个体建构系统发展的因素受制于内外因素,个人建构系统是否具有渗透性,建构系统是否具有丰富性,建构组织是否具有条理性,建构使用是否恰当,等等,都会影响个人建构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研究方法

一、角色建构测验

了解一个人,就是去了解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了解一个人的建构系统。

凯利根据自己的理论,建立了自己的测量方法——角色建构测验(简称CPT或者REP测验),分为个体式和团体式。

不同的人,建构系统会有差异,人们不仅在建构内容上有差别,在其建构系统的组织上也存在差异。

人与人之间,不仅核心建构和从属建构不同,建构的通透性不同,所使用的建构类别不一,使用的建构数、建构系统组织的复杂程度,以及其结构开放、改变的程度也都有所差别。

角色建构测验提供一种途径,以考察个体运用什么建构来解释世界。

角色建构测验的实施程序:

第一步:

填写“角色称谓列表”

主试给被试列出许多角色称谓,让被试写下其认识的并对其有重要意义的人名20-30个。

第二步:

比较所列角色的异同。

主试按预先规定好的组合,从被试的列表中抽出三个人名,让被试使用建构极来分析三个人的异同。

(例如使用父亲母亲和女朋友,被试会说女友与母亲相似,都很文静,却与父亲不同——活跃。

那么这次被试使用的建构维度便是文静——活跃。

)了解这一建构维度后,在程序三个角色,让被试重复上述的步骤。

这种重复通常会多达20多次。

每次呈现三个角色,被试便呈现一个建构维度。

此建构可能是过去原有的,也可能是全新的。

第三步:

主试分析被试的建构特色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被试引发的建构数量。

引发的数量多、内容重复少、差异大,可以说明被试的建构分化程度高,建构维度丰富,认知复杂度高;反之,则说明被试的建构结构或认知简单。

2、被试建构的内容。

被试建构是偏于理性的,还是偏于情绪的或是行为的;是偏于身体特征的,还是偏于社会特征或心理特征的,等等。

3、被试建构的性质。

被试建构是否可渗透,是否松散,是否为从属建构,是否扩展,等等。

4、人物与建构的关系。

可分析出与被试相似的人和不同的人都是什么人,其建构如何,等等。

该测验具有两个特色,一是测验目的是非隐蔽性的,直接让被试说出自己的建构。

二是非强迫性的,被试是在自愿自发的情况下表达建构,无需主试的引导和限制。

二、固定角色疗法

凯利认为,心理障碍是建构系统的异常,患者持续运用一些错误或无效的建构,心理治疗就是人生的心理重构,其目的就是使患者成为一个科学家。

建构改变的关键条件是为患者的建构系统提供新成分。

在建构改变的过程中,依据患者的建构特点,将新的建构加进来,有些旧的建构要被淘汰,有的建构要紧缩,有的建构要放松,有的要改变通透性等,使患者原有混乱的建构系统变得层次清晰,提供患者对世界解释和对未来预测的准确性。

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患者改变其预测并重建其建构系统,凯利的认知疗法能帮助患者重建建构系统,其中固定角色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固定角色疗法就是让来访者扮演一个由治疗者设定的新角色,来访者按照新的角色的要求来行动,治疗者鼓励患者以新的方式来看自己,以新的方式行动,并以新的方式来解释自己,也就成为一个新的人。

具体治疗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

测定旧建构

通过角色建构测验、自我特征的描述,结构性访谈、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了解来访者的建构系统。

确定来访者建构系统中的问题所在,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

第二阶段:

建立新角色

治疗者针对来访者的病态建构系统,建立一个有助于来访者改善建构并与原来不同的一个新角色。

为了让来访者能够接受这个新角色,使这个新角色不对来访者造成过度的威胁,治疗者与来访者共同商讨这个新的人格素描,帮助其接受这个新角色。

第三阶段:

扮演新角色

治疗者先让来访者扮演这个新角色,言谈举止都符合这个新角色,时间为两周左右。

由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扮演一个新的角色难免会感到困难,他放弃原有的建构系统,改用新的建构系统时,会体验到威胁,所以治疗者必须给予来访者充分的支持,这样他才有机会发展其新的建构系统。

同时,由于许多来访者失去了角色扮演能力,丧失了“伪装”能力,最初他们可能会拒绝,认为这是在演戏,太虚伪。

但是,治疗者要以来访者能接受的方式不断鼓励其试试看。

在这一期间,治疗者充当的是来访者的配角。

第四阶段:

巩固新角色

在之后的几周内,来访者的所有生活都按照角色要求去做,每隔几天与治疗者见一面,讨论来访者在扮演角色时所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直至来访者习惯了新角色的言行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旧建构,形成了新建构,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人。

第四节研究主题

一、认知复杂性-简单性

在凯利提出了认知理论并独创了角色建构测验后,凯利的学生皮里等人开拓了认知复杂性-简单性维度这一研究主题。

皮里修订了凯利的角色建构测验来考察认知复杂性向度,他认为建构系统的分化程度反映了认知复杂性-简单性。

认知复杂的人其认知建构的分化程度高,能够使用多种不同的建构来预测世界,并且预测的准确性高;认知简单的人则相反。

皮里设计了一个10×10格栅矩阵表,测验事先规定好的10个双向建构而不让被试自由选择,只需写出每个角色的名称,并对每个人名在给定的10个建构上逐个做出等级评定,评定分数由-3至+3,共一百个评定分数。

然后,将100个分数的离散程度作为认知复杂性的指标。

认知简单者分数离散程度小,认知复杂性高的人其评定分数的离散程度高。

这项研究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兴趣,人们发现,认知系统随年龄增长期复杂性增加的现象。

有研究发现认知的发展程度与其童年时期接受刺激的复杂性有关。

二、焦虑与威胁

当人们的建构系统发生变化,或在使用建构发现无法预测世界时,就会产生焦虑或威胁的情绪感受。

焦虑和威胁等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个体一直在寻求维持并增进其预测系统。

个体一方面希望不断完善其建构系统;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其建构系统遭到破坏。

当个人感觉到建构系统出现问题就会感受到焦虑或威胁。

然而,当焦虑和威胁同时降临到个体身上时,他可能会固执地抓住一个紧缩的系统,而不敢贸然扩展其建构系统,向未知的领域冒险。

一、焦虑

凯利认为,焦虑是个体对所遇到的事件位于他的建构系统适用范围之外的认知。

因此,当个体没有适当的建构去了解生活中的事件,就无法预测,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进而会导致焦虑。

人们用各种方法使自己远离焦虑。

当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时,即位于适用范围外,个体可能扩展某一建构使其能应用到更广泛的事件上,或者可能会紧缩其建构,使其聚焦在某一关键点上。

二、威胁

当一个新的建构系统要进入他的建构系统时,会引发个体的害怕。

特别是,当个体觉得他的建构系统将发生一次大震动时,尤其是核心建构出现变化时,他会感到威胁。

所以,威胁是对个人核心建构中将发生全面改变的意识。

第五节理论运用

凯利也是一位临床心理治疗家。

他用认知理论来解释心理障碍,认为心理问题是因为其建构系统出现缺陷造成的,他把心理疾病解释为建构系统的功能失调。

行为偏差是则是个体已多次做了错误预测或经证实无效的建构,但仍试图继续保留其建构系统的内容和组织的做法。

凯利认为,僵化地固着与某一建构系统的根源乃是焦虑、害怕和威胁。

一、建构作用与功能失调

个人建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否具有重要作用,认知理论运用建构来解释心理问题的起因。

一去除混乱或制造混乱

没有建构,世界就会变得混乱,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减少不确定性,凯利认为所有人都像科学家一样,都力图减少不确定性,来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因为,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焦虑和不安,产生压力。

所以,人们总是要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给予意义或预言前景。

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主要工具就是建构。

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层次清晰的建构系统,人的心理世界也必将混乱不堪。

二统领作用与制约作用

一个人自己自由地在许多建构中选择并建立自己的建构系统,一旦个人建构被创造以后,反过来就会统领人们的行为。

因此,建构的性质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二、病态建构的特点

病态建构是病态人格的根源。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建构系统内在的问题,而是建构使用不当的问题。

一建构系统缺陷

1、建构过于可渗透或过于不可渗透。

过度可渗透的建构几乎不加筛选地允许所有新的内容进入建构中,这回导致个体建构过于庞大而无序,无法区分建构的范畴与适用焦点。

而过于不可渗透的建构,则完全不允许新的成分进入建构中,在强迫性格者身上可以发现这种反应类型。

2、建构的不准确性。

建构是在反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如果经验不足也会影响建构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如果不能纠正错误建构并淘汰无效建构,也会影响建构的有效使用。

3、建构系统的组织无层次。

如果建构群无层次,将会使个体感到内心矛盾重重,思维无头绪,预测无规律,导致差错不断。

二建构使用错误

1、建构过度紧缩或松散。

在过度紧缩的情况下,个体无视外在情况的差异,均作出同样的预测。

在过度松散的情况下,个体则会使用同一建构任意预测。

这两种情况都无法预测准确,因为都忽略了建构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紧缩现象可能出现在强迫性格者身上,因为他们无论情境如何变化,均严格地预期他们的生活一成不变。

建构紧缩的现象也常见于抑郁反应者身上,他们兴趣有限,把注意力只集中于细小的事件上。

至于松散的现象,则可在精神病患者身上看到,因为他们使用建构系统太紊乱。

2、过于寻求安全确定性的建构。

选择确定性的建构来预测世界,是一项重复性的安全的选择;然而,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建构不断扩展的基础之上的,扩展又是建立在冒险的基础之上的。

冒险与创新有时会给一些心理脆弱的人带来不安全感,自信不足或自卑的人常常会寻求安全的建构预测。

3、建构使用超出其适用范围。

建构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其应用所能及的一切事件,建构的适用焦点则包含其应用时最恰当的某些事件。

三、自杀与敌意

凯利理论对自杀行为有独到见解,他从认知角度解释自杀行为,认为自杀乃是一种确认自己生命的行动,或是一种放弃生命的行动。

前者,自杀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宿命论,或因全面性焦虑——因为事件发展的结果已无法改变,所以没有等待结果的必要;后者,则是因一切太难预料,唯一可以确定的便是全盘放弃。

因为人经常要在确定与探索之间进行选择,而自杀是选择了确定(对生命价值的确定),这时表明个人建构已经紧缩到了极点。

事实上,自杀是人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认知判断,当个体确认生命已经无意义时,就会选择放弃。

关于敌意,凯利曾仔细区别攻击与敌意的含义,有其独到之处。

根据凯利的观点,攻击是对个人认知领域积极地补充。

攻击性强的人选择扩展其建构系统,而不是限定它。

他们寻求的是冒险而不是安全。

攻击的一个极端是主动进取,另一极端是惰性。

而敌意和攻击相反,敌意是个体试图使别人按照他的预期而行动,以保证他的建构系统。

当一个人从他人那里强求索取证据,以支持他已被确认失败的预期时,敌意便产生了。

而与敌意相反的建构是好奇和尊重他人行为的自由。

第六节理论评价

一、学术贡献

(一)丰富了人格理论的认知向度。

凯利将认知作为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来看待,形成了其独到的认知建构理论,其理论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一些派别的理论家。

凯利的个人建构论显示出兼容并蓄的特点,是许多人格理论的综合,是其对人格理论的最大贡献。

(二)发展了有效的人格评价工具

凯利开展了角色建构测验的技术,它是相当有想象力的方法,且易于量化,它的应用心理治疗范围之外,如工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市场调查、职业辅导等领域。

(三)研创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疗法。

他创新了一种富有实用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固定角色疗法。

他用个人建构理论分析了一些精神疾病的病因,并提出了改变其建构的原则和方法。

二、理论缺陷

(一)忽视了人格中的非认知因素

凯利过于强调人格中的认知因素,忽视了情绪、动机因素,他力图将所有人格因素的解释都放在个人建构范围中,其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解释采用了一种极端的理性化立场。

(二)角色建构测验的使用局限

该测验还遗留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如需要当事人有运用词语的能力,虽然有学者可能有前言语或淹没建构的存在,但是缺乏测量它们的方法。

这一测验的有效使用要依赖于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具有主观性,对于患者的建构意义如何解释要依赖于临床医生的敏感性与个人理解。

(三)该理论系统中的未决问题

建构是如何形成的?

特别是原始建构从哪而来?

个人如何获知哪项建构是最佳的预测者?

等等。

凯利人格理论

第二节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凯利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是科学家。

科学家的目的是去解释解释,努力对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普通人如同科学家一样,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论;普通人在探索现实,建构自己的生活。

科学家在探索世界时,会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预测未来。

普通人和科学家的运作原则是一样的,他们不断地经历各种事情,形成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并用已有的经验去预测未来,控制事件,调控行为。

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引出了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

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预测世界,促进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人们不必束缚于童年或青少年的经验,人生发展的方向是朝向未来的,因为个体能够用预测对未来形成建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地反应。

凯利相信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为,个体能够自由地形成建构区解释主客观世界,对现实形成理性的、独特的认知取向。

因此,人具有创造力,具有选择生命路径的能力。

人生的本质在于使人造就并再造就自己。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

人能自由地解释事件,但是同时被建构所局限。

4、在人格的独特和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人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人看世界的观点不同,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也就不同。

但是人也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相似的建构,表现出相似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概念

对于凯利来说,人格的核心概念就是建构。

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进行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每一个建构就是一种观点、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它能对现实做出预测。

三、人格结构

凯利的一个理论假设是:

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人格的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不同上。

在个体建构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亚建构。

不同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每种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

因此,了解建构的性质与种类,才能准确使用它们。

凯利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建构进行了分类:

依据建构的作用:

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

核心建构,是个体行为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建构,它是决定了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