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05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一次联考试题

河南中原名校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香情愿——从用香差异窥探中西方文化

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埃及和古中国开始收集香料,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仪式盛典中,人们认为上升的熏香烟雾可以上通天地神明,带去人们的愿望和祈祷。

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繁盛。

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同时,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

在漫长的香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用香的方式和对香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特点。

西方人将各种香料提炼出香油、香精,调和成香水,喷洒于身体、衣物或居室,而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则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并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

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考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西方自从香水出现以后,人们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直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直观性,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儒释道三家无不言开悟,最高深的思想是“意在言外”,最美好的意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在用香上,就会在享受美好的芬芳之外,更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

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奔放,这从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爱情故事,中国式爱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吃同住彼此爱慕却又不能明言;西方式爱情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就要打破阻碍,轰轰烈烈。

所以中国传统香道流传至今,闻香、观香、熏香都不似西方用香水那般张扬奔放。

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

西方多信仰基督教,其次是伊斯兰教,二者与香的传播关系并不大;中国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教对国民的影响力量不言而喻,而佛教对香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不管是茶与咖啡的区别,还是香道与香水的差别,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侧面。

而世界永远是开放的,变化发展的,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例如中国人也有很多已经习惯用香水。

但是香道,如今即使在中国也相对小众。

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东方国家,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

B.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但只有中国人把香上升为一种内心的信仰。

C.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讲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

D.如今即使在中国,香道也相对小众,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香料在古埃及和古中国被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仪式盛典中,人们认为上升的熏香烟雾可以把他们的愿望和祈祷带到天地神明那里。

B.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繁盛,隋唐时期就有波斯人收售由西域运来的香药,朝鲜留学生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

C.西方人将各种香料提炼出香油、香精,调和成香水,喷洒于身体、衣物或居室,并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

D.西方人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用香,则仅仅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直观性;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

B.中西方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奔放,所以中国传统香道流传至今,闻香、观香、熏香都不似西方人用香水那般张扬。

C.中西方传统信仰不同,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二者与香的传播没有关系;在中国,佛教对香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香道与香水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侧面,这种差异并非绝对,因为世界永远是开放的、变化发展的。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也。

高祖父安世,宣帝时为大司马卫将军,封富平侯。

父放,为成帝侍中。

纯少袭爵士,哀、平间为侍中,王莽时至列卿。

遭值篡伪,多亡爵士,纯以敦谨守约,保全前封。

建武初,先来诣阙,故得复国。

五年,拜太中大夫,使将颍川突骑安集荆、徐、杨部,督委输,监诸将营。

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

光武曰:

“张纯宿卫十有余年,其勿废,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半。

”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

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郊庙婚冠丧纪礼仪义,多所正定。

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

二十年,纯代朱浮为太仆。

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

在位慕曹参之迹,务于无为,选辟椽史,皆知名大儒。

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

二十六年,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纯奏曰:

“禘之为言谛,谛定昭穆尊卑之义也。

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

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孰,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

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

”定从之,自是禘、祫遂定。

时,南单于及乌桓来降,边境无事,百姓新去兵革,家给人足。

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

乃案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平帝时议,欲具奏之。

未及上,会博士桓荣上言宜立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纯议同荣,帝乃许之。

三十年,纯奏上宜封禅。

中元元年,帝乃东巡岱宗,以纯视御史大夫从,并上元封旧仪及刻石文。

三月,薨,谥曰节候。

                                                          (选自《后汉书·张纯传》,有删节)

【注】①禘(di):

祭祀鼻祖。

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②祫(xia):

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

③辟雍:

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B.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C.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D.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世袭,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袭爵士”,指承袭了爵位和封地。

B.“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复国”指战争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回到家乡,结束流浪的生活。

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封”一般指在泰山祭天,“禅”一般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纯三朝为官。

张纯是京兆杜陵人,在哀帝、平帝时做侍中。

王莽篡位时,张纯因为敦厚谨慎,遵守法制,得以保全前代的封号。

B.张纯熟悉旧例典制。

建武初年,旧章程多残缺,每有疑议,就去咨询张纯。

郊庙祭祀、婚、冠、丧礼等仪式环节,多由张纯纠正制定。

C.张纯主张无为而治,重视民生。

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对旧法无所变更,并把阳渠打通,引洛水为漕运,使百姓得到好处。

D.张纯深得皇帝信任。

张纯认为禘祭应在四月,可以体现正尊卑的意思,祫祭应在冬十月,有利于合聚饮食,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

(2)百姓新去兵革,家给人足。

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七)

【南宋】 刘子翚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注】①覆鼎:

语出《周易·鼎》,指误事失职的权臣。

②王傅:

指官封太傅楚国公的王黼,担任宰相时,卖官鬻爵,专事搜刮,被称为“六贼”之一。

太师:

指官封太师鲁国公的蔡京,也是徽宗所宠幸的奸臣,为“六贼”之首。

8.“空嗟覆鼎误前朝”一句中“空”“误”两个字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5分)

9.前人评价诗句“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用意深曲”,试分析这两句诗有哪些“用意”?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侧面表现了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尽头的两句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为啥不早说

赵春亮

出差刚回家,还没坐稳门铃就响了。

我打开门,一个壮汉背着鼓囊囊的工具包,铁塔似的杵在门口。

壮汉见我开门,也没等我邀请,跨步便进了客厅,将工具包往沙发上一丢,说:

“兄弟,咱不急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吧?

待我抽支烟再说。

”说着便从衣兜里掏烟。

这时,壮汉瞥见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盒中华烟,又麻利地将自己的烟塞回了衣兜,笑着说:

“有馍不喝汤,有白面谁吃窝窝头呀?

烟酒不分家,抽谁的不是抽?

对吧,兄弟?

我嘴上说是,心里却暗暗疑惑,试探地问:

“你是?

壮汉看了我一眼,显然也很惊讶:

“弟妹没告诉你?

我说:

“她上班了,我出差刚回来。

“怪不得!

”壮汉一拍大腿,说,“我明白了,就像市委和政府,弟妹是市委,平时发号施令,你是政府,抓具体落实,对吧?

哈哈哈!

我被壮汉的话逗笑了,又递了一根烟过去。

壮汉摆摆手说:

“不抽了,开始干活!

我想问问干什么活,但被壮汉一个凌厉的手势给制止了:

“兄弟,你别说话,让我猜猜,看我猜得对不对。

”壮汉说,“这房子装修最少花了20万,不是你们这样的小康家庭他装修不起呀。

对不?

这话倒是不错,当年我们装修这套房子时也算下了血本。

壮汉看我没反对,眼神里越发流露出得意的神色,接着说:

“装修再好,也熬不住时间的流逝呀,就像当年娶个花姑娘,嘿,一扭脸,就变成老太婆了,你说时间怕人不?

”说完,拎起工具包,推门进了卫生间。

这下,我大概明白些什么了,但我得具体问问是维修什么的呀。

我跟进卫生间,问:

“师傅,这……”

“兄弟,你什么都不要说了,你们找我算是找对人了!

”壮汉又一次掐灭了我说话的苗头,“想当年,俺十八岁便开始跟着师傅在省城搞管道维修,不是跟你吹,虽然我来你们这儿时间不长,但你一百个放心,我绝不会敷衍了事,坑蒙顾客,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不是?

“可是……”

“可是什么,你不说我也知道你想说什么。

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我接触的顾客不说有一万,八千总是有的,你们一张嘴我就知道说什么!

”壮汉一边说,一边伸手将水管总阀门给关闭了,麻利地拿出切割刀,对准热水器下水端,咔嚓咔嚓,三下五除二便将一节水管给截了下来。

“师傅,到底是……”

壮汉头都没抬,继续拿热合器熟练地热合管道,说:

“别打扰我工作,工作时最好不分心,三心二意怎么能干好活呢?

我心里暗暗着急,你怎么就不让我说话呢?

我大声地问:

“我必须问清楚,到底是……”

遗憾的是,我的话再一次被打断了。

壮汉说:

“暂停!

让我猜猜!

接下来,你该问价格了!

价格嘛,咱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你就把扑通扑通跳动的小心脏安安稳稳地放进肚子里好了!

”壮汉接着又说,“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表扬弟妹几句。

你娶弟妹真是娶对了,是个会过日子的好媳妇,电话里跟我谈价钱时,左一刀右一刀,上一刀下一刀,将我砍得是遍体鳞伤,本来80元钱愣是被砍到了40,娶了这样的媳妇不过好日子都不行。

话说到这,壮汉站起身,打开管道阀门,用手指弹弹刚安好的管道,对我说:

“一切搞定,兄弟验收吧!

既然活已经干好了,我还有啥可说?

我看看壮汉刚才嫁接的管道还真是滴水不漏,我正准备掏钱,壮汉的手机欢快地响了起来。

壮汉掏出手机得意地朝我晃晃,说:

“看到了吧,业务太多了,都是冲着我的技术来的。

”说着接通了手机,只听见手机里传出一个高亢而焦急的女声:

“管道维修吗?

我是西大街北三号楼二单元四楼东户,你怎么还不来呀?

我家快水漫金山了!

壮汉一下子愣住了,半晌没说话,怔怔地看着我。

我也被搞糊涂了。

半晌,壮汉小心翼翼地问我:

“东边在哪?

我用手指了指对门。

壮汉猛一拍大腿,拎起工具包就跑:

“兄弟,你怎么不早说呀?

                                                            (摘自《三月三》2018年第1期)

(1)

(2)

(3)

(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汪道涵多维多彩的情感世界

孟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因提纲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

他的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

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现明光市)明光镇,原名汪导淮。

其父汪雨相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思想进步、开明、为人正直,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

汪道涵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小学和初中读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昂,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十几名青年学生上街进行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

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很快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同时还决定创办《抗日快报》,报道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80年后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

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年逾古稀的他在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中国政坛。

然而,在海峡彼岸发生的事,却促使汪道涵在垂暮之年重新活跃于政治舞台。

那是在1990年10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内地理所当然作出回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两岸交流。

于是,在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这时,中国内地遴选一位能与辜振甫旗鼓相当者来提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重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首先想到的便是汪道涵,汪道涵堪称最佳人选,义不容辞。

于是,晚年的汪道涵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以76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受到举世瞩目。

他务实、理性、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

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

他说:

要多多出台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台湾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台湾人民的,要主动释放善意。

已经76岁的汪道涵和74岁的辜振甫,双双成为两岸和谈第一对手。

1993年4月27日至28日,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了磋商。

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第一次晤谈。

随后在1998年10月,二老又在上海会晤,进一步商谈有关事宜。

汪道涵在处理台湾事务之中,思想活跃,善于异中求同。

两岸争议的焦点乃“一个中国”。

汪道涵为求双方能够对“一个中国”取得共识,曾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解释:

向来,大陆方面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则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民国,而汪道涵则提出,“一个中国”的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亦非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属一个中国!

无奈好事多磨。

随着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崛起,原定汪道涵访台化为泡影,“汪辜会谈”无法继续。

                                                                (选自《世纪采风》,有删节) 

材料链接:

他深情地说:

“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

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

”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

(《人民政协报·汪道涵的故乡情》)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印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然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

(XX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汪道涵的父亲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对汪道涵有较大的影响,选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和他这个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抗日战争期间汪道涵参加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汪道涵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一生活跃于中国政坛。

1990年10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中国内地由汪道涵负责组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促进两岸交流。

汪道涵晚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文章正文部分以此为重点又选取了其他的有代表性的事件突出汪道涵的伟大人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6分)

(3)汪道涵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作出卓越贡献,请简要概括。

(6分)

(4)有人评价汪道涵“言行乃同侪之表率,品德为晚辈所景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漫步百年古村李家坑,细细品味村落的一草一木一花,你是否也和我一样,      地生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感慨。

②看到女儿在操场上忙碌着,帮助叔叔阿姨发了50盏台灯和50个文具盒给小朋友,万芝斌       地说,女儿帮助了别人,而真正快乐的是她自己。

③在与现场粉丝互动环节中,五个小鲜肉展现出与舞台上帅气形象截然相反的“搞笑”一面,令在场粉丝       、尖叫连连。

A.忍俊不禁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B.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忍俊不禁

C.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    忍俊不禁

D.不由自主    忍俊不禁    情不自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王岐山每到一地,就要掀起一股强力反腐的“王旋风”,贪官污吏无不胆战心惊,甚至在官场传出了“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被认可。

B.据挪威媒体报道,如果一个申请避难的四口之家宁愿离开该国,不仅能领到多达8万挪威克朗(约合9400美元)现金,还可以得到免费单程机票。

C.为保障限行期间市民出行不受影响,北京市交通委根据客流情况采取增发车辆,确保道路和轨道交通运营秩序正常。

D.对于非洲来说,中国不仅是一个持久的外交伙伴,更是一个新兴的投资者。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已经不仅仅集中在谋求自然资源的物质层面。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①         ,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

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②          ,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

至后期,③         ,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做短衣裳”之记载。

17.分析下列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2018-2019年河北省语文高考选考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年份

题目

选择情况

得分情况

人数

百分比

分值

平均分

2018年

小说

28392

8.56

25

9.993

传记

303349

91.41

25

16.251

2018年

小说

8908

2.46

25

9.993

传记

352838

97.5

25

19.72

 

(1)根据表格内容简要概括2018-2019年两年语文选考题的选题得分情况特征及趋势。

(4分)

(2)从引导学生均衡选课的角度,您对命题人提点建议。

(2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讨好一个人,用讨好别人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

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

这段话曾被当做屠呦呦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的感言被大量转载。

尽管后来证明这是一段山寨感言,但仍然有大批网友点赞。

请谈一谈你对这段话或这件事的理解或看法。

要求:

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中原名校2018-2019学年下期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现代文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