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307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7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docx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

鲁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

教学进度表

第一、二周:

   完成第一单元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四、五周:

完成第三单元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六、七周:

   完成第三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提高欣赏作品的水平,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作文比赛。

第八、九周:

   复习前三个单元,准备期中考。

第十一、十二周:

完成第四单元教学任务,使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第十三、十四周:

完成第五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背诵古代诗文。

第十五、十六周:

完成第六单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第十七、十八周:

复习,准备期末考。

 

理想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德育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时间:

3月2、3日

第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

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

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诵读解诗意

1、在“学生自读——小组品读——学生互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朗读课文的标准,请一个学生记录,并把认同率比较高的标准选出来,用以指导学生的朗读

教师归纳:

(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区分句子中的词语轻重缓急

(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2、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3、你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回答出主旨。

4、本文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

(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二)、研读,悟诗理

1、多媒体展示:

这首诗意蕴丰富,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你们是否都读懂了呢?

请细读诗歌,勾画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

请组长将交流会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纸上,然后在全班交流。

2、预设问题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很好懂。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

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

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

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

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

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

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

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

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

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

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

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

“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

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

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怎么有欢笑?

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

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

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

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

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

“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

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

“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

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

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

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

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

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三、课堂小结:

小结探究诗意的经验

第二课时

四、吟读,品诗味

(一)、理想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东西,本诗中作者是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的?

这样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喻:

生动形象,变抽象为形象。

意象:

诗歌中的具体形象。

(二)、美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深情诵读,艺术化背诵。

用竞赛的形式进行。

五、拓展延伸,重温经典,

(一)、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二)、用诗意的语言来赞美理想。

如: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路口醒目的手臂理想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熊熊的烈焰

六、作业

(一)、把感悟写在作业本上。

(二)、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理想的历史意义

理想的人格意义

理想的人生意义

课后记:

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能力目标: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德育目标:

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时间:

3月4、5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2、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

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3、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

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三、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

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

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五、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

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

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

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要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

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教学新课: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

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2、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

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

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

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

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 

d.详略得当:

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

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三、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

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为什么?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

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

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

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五、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

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行道树→无私奉献、不随波逐流、甘于自我牺牲的品格。

课后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3、情感目标: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教学时间:

3月5、6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

有俗语说:

“有得必有失。

”其实,有失也比有得。

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的心迷,生身受累。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教学新课:

1、简介寓言: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2、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

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三、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

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至四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

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

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教学新课:

1、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

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有什么意义?

3、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

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

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