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40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

此前,我国为大运河申遗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

我国重视大运河申遗工作,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

①是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展示

②是该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对研究该国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说法明显错误;一国的文化遗产并不能展示全世界的历史文化成就;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错误。

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2.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

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

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入选。

①④选项观点错误,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保护好古村落并不是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

3.作为在中国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

这彰显了()

A.我国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外来文化

B.我国积极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

C.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D.世界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

[答案] C

[解析] 题中材料“‘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表明了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传播,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项中“尊重外来文化”、B项中“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D项中“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表述均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4.唐代高僧慧能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他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五大洲。

这表明()

A.吸收外来文化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唯一基础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C.伟大人物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答案] D

[解析] A选项观点错误,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唯一基础,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排除。

C选项观点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故排除。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故入选。

5.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图中的建筑风格迥异,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A.多样性B.继承性

C.包容性D.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 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世界各国独具魅力和特色的建筑文化,体现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选A。

6.奥林匹克崇尚“更快、更高、更强”,鼓励人们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向极限挑战。

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其不可阻挡的魅力,让全人类拥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激情。

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奥林匹克精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各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B.世界各国人民有着共同的人性,有相同的理想

C.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具有相似点,有共同的需要

D.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需注意关键词“根本原因”,社会实践是文化产生的源泉,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是因为世界各国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故选D。

7.一些外国观众从韩国的电视剧中了解了普通韩国人的日常生活状况,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体现了大众传媒()

①具有文化传递和共享的功能

②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

③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④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证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外国观众通过韩国电视剧了解到韩国的文化,这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和共享的功能,①当选。

大众传媒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佳途径,也不能为文化传播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③正确,②④错误。

8.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创造了一个兴趣接近的跨国界受众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些同样尊崇传统的国家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

由此可见()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②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③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趋于同一

④传统文化主导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等知识。

③本身说法错误,④中“主导”的说法错误。

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9.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

在步入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

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 D

[解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正确;A与题意不符;B“一成不变”错误;C指的是文化遗产。

10.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成为传统文化形式中“凝固的艺术”

②重阳风俗具有民族特色,维系着国人的生活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内涵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始终保持稳定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重阳风俗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②③准确说明了重阳风俗的民族性特征和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作用。

“凝固的艺术”指的是传统建筑,①不选。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④中“始终保持稳定”说法错误。

11.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

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答案] B

[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正确;A、C、D不是材料所表明的。

12.古代二十四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

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二十四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践行孝道的方式要因时而变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新“二十四孝”与古代二十四孝相比,在内容上有变化,③④符合题意;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①②表述错误。

13.鼓为我国传统打击乐器,古时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及各类节日庆典,以鼓舞士气、烘托气氛。

以鼓作为设计元素,既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又给人以参赛运动员勇往直前、武搏盛会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之感。

从文化创新角度,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并运用到现实的实践中

B.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C.要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

D.完全用传统文化指导当前社会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在武搏会上人们将传统的用于鼓舞士气、烘托气氛的“鼓”,融入了勇往直前、热闹非凡的现代之意,故A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而不是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故B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文化的融合,故C不选;D说法明显错误。

1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先导,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当时文化自身的发展。

这表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思想文化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故本题选D。

15.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是教导儿童为人处世的规范,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经典。

对待《弟子规》的正确态度是()

A.按照传统,承袭规范B.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C.批判继承,推陈出新D.立足经典,发展实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选C。

16.国家主席习近平十分重视文化传承,曾提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之所以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①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证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③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文化继承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但不是以文化积累为保证,故①不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故②排除;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17.一条高铁,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滨,让天津人拥有了故宫和北海;一条高铁,让华山有了河南的烩面,让洛阳有了陕西的羊肉泡馍;一条高铁,让上海有了西湖,让杭州有了黄浦江……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能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①不选;高铁因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载客量大,大大加快了人口流动,也为人们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扩展了人们的文化活动空间,方便了人们的文化交流,②④当选;高铁的出现只是加速了人口流动,并没有更新文化传播方式,③不选。

18.中华老字号全聚德和德国碧洛德葡萄酒有限公司曾联合举办“吃全聚德烤鸭,品碧洛德美酒”的美食配美酒活动,活动在传承全聚德饮食文化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更时尚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品位,取得了良好效益。

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能推动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

②对所有的外来文化都应坚持“拿来主义”

③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④要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中华老字号全聚德和欧洲公司的合作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创新了文化,而这么做并取得成就的前提在于坚持了文化平等原则,尊重了文化多样性,③④入选。

文化创新能推动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故①说法错误,②有违对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分析态度,不选。

19.莫言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其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这说明()

A.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再现

B.文学作品是以乡土为取材对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D.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活动

[答案] C

[解析] 莫言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是立足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的创作,说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C正确;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A“真实再现”说法错误;B明显错误;文学创作是文化活动,D选项错误。

20.古代有位画家对摹仿他的人说:

“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文化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A.学习文化要区别不同对象

B.要重视文化对社会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

C.只要继承就能实现创新

D.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才有生命力

[答案] D

[解析] 首先要分析两位大师的观点,他们都强调了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就没有出路,应选D。

C项观点错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不等于继承就能实现创新,不能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混淆。

A、B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1.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今天,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

这说明()

A.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C.弘扬中医药文化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创新要克服的错误倾向。

对中医进行盲目改造、简单模仿,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22.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

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答案] C

[解析] 网络的迅速发展指的是网络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而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出现,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故选C。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3.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报道了许多鲜活的新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新闻记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造出文化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报道了许多新闻,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故选①③;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②错误;④说法太绝对。

24.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藏、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绘画风格,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材料说明()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最喜爱的文化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天津杨柳青年画植根于农耕文明,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正确。

“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藏、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故①正确。

③违背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观点错误。

④没有看到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

(12分)

[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分)

②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才能存在,乡村是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分)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3分)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传统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分)

26.材料一:

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文革”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

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

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

一些韩国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

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

中国封建时代的县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

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

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2分)

[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分)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4分)

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反对复古的守旧思想和彻底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2分)

27.在《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版权综艺节目火爆中国之后,韩国综艺节目缘何火爆?

中国综艺节目在购买版权的同时,又如何学会“拿来”?

成为不少国内电视人思考的问题。

有人认为,每一个电视节目人都希望自己的节目可以走向全球,但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并被认可,首先就要学习国外的节目,这样才能“走出去”。

但在海外获得成功的节目模式,在国内并不一定就可以如法炮制。

你赞成中国的电视节目引进海外模式吗?

请说明理由。

(13分)

[答案] 示例一:

赞成。

(1分)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学习和吸收海外节目的成功经验,能促进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

(4分)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引进海外成功的节目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4分)③只要在引进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就不仅不会丧失自己的个性特色,而且能促进我国原创电视节目的发展。

(4分)

示例二:

不赞成。

(1分)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盲目跟风引进海外节目模式,可能会忽略对我国自身电视节目优点的继承和发扬,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4分)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电视节目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引进的海外节目模式可能不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情趣。

(4分)③盲目跟风引进海外节目模式,有“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会导致中国电视原创节目缺乏,不利于我国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4分)

28.(能力挑战题)2014年9月12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充分体现丝路核心、中华文化、国际元素三大主题,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展示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邀请亚非、欧亚、亚洲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关联国家优秀演展项目参加文化节。

同时邀请甘、青、宁、新、闽、桂等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省区优秀演展项目,组织陕西本地优秀文化代表性演展项目参加艺术节活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举办说明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9分)

(2)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意义。

(6分)

[答案] 

(1)①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③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每点3分)

(2)①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4分)②有利于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