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452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西周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世代为官B.血缘维系C.贵族分封D.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周文王与周武王为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官位世袭的世官制,所以体现了A项和B项;由图片中的信息“周公(诸侯)”可知体现了西周时期的贵族分封,所以体现了C选项;中央集权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出,所以本题应选D项。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备考时重点关注:

①知识角度:

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

分封对象、内容、影响、及其与宗法制的辩证关系。

②史观角度:

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性,可从真切的社会遗存或民间的史料着手,渗透对社会史观的考查。

③史料角度:

设置新颖史料,达到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现实的情感价值观,其史料主要表现在:

祭祖类上,如家谱、家族牌匾等。

④热点角度:

宗法制显著的血缘宗法色彩容易唤起人们追念先祖、心向团圆的内心情感,这有利于家庭的亲睦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对于海峡两岸的统一有深远意义。

2.《荀子·儒效》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同姓分国占绝大多数,即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

3.《史记·楚世家》记载:

(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列国内乱,诸侯兼并D.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答案】D

【解析】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故答案为D项。

A项不能反映本质问题,排除;“尊王攘夷”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列国内乱”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点睛: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

通过分封形成了层层的等级制度。

但是西周的分封制存在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等弊端。

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衰落。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

B.“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答案】D

【解析】根据“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D项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D项。

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B项的内外朝制度和C项的宰相制度均属于中央行政制度,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下列选项中比较符合钱穆所说的应该是

A.秦朝的郡县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明朝的内阁制度D.清朝的军机处制度

【答案】B

【解析】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对皇权能构成一定的制约,“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故答案为B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A项;内阁制度和军机处设立后,皇帝大权独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

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B不对,明成祖时期初设内阁;C不对,废丞相后明朝政治腐败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A符合题意,“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说明内阁地位和权力有所提高。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明清时期时期政治制度·内阁制

7.“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答案】B

【解析】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处职能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就可以判断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行事,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回顾已学史实可知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A、D选项不合题意,C选项也不可能全国所有的事都由军机大臣来办。

故本题选择B选项。

8.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君王名号不再避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从本质上看是为了避讳皇帝,体现皇权的独尊。

分析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发展到八股取士的内容,故排除AC;D不符合史实。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9.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指挥官之一。

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B.梭伦改革的弊端

C.雅典民主制容易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D.雅典民主制体现公民的意志

【答案】B

【解析】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B项材料不能反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公民大会通过出兵决议,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造成了决策失误,其他三项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0.下列不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的是

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B.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设立了四百人议事会

【答案】D

【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设立四百人议事会的是梭伦改革,D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1.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B.十将军委员会

C.五百人议事会D.公民陪审法庭

【答案】A

【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故答案为A项。

十将军委员会和五百人议事会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C项;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排除D项。

12.公元183年,在罗马统治下,雅典商人普拉希斯特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发生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的判决将依据

A.习惯法B.罗马公民法C.雅典自然法D.罗马万民法

【答案】D

【解析】雅典商人和亚历山大城的皮匠属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是万民法适用对象。

故答案为D项。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取代了习惯法,排除A项;罗马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排除B项;此时亚历山大城在罗马帝国统治下,不会适用雅典的法律,且自然法不是法律制度,排除C项。

点睛: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法越来越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不足以解决帝国境内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万民法应运而生,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13.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③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以非常高的价格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以上案例,你判为合法的是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答案】C

【解析】古罗马时期奴隶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买卖,主人可以决定奴隶的命运;①③的做法都是合法的。

故答案为C项。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②的做法是错误的,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14.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课题作了一个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应该修改?

A.成文法的诞生:

《十二铜表法》

B.政治家的涌现:

梭伦——克利斯提尼

C.罗马法的发展:

公民法——万民法

D.罗马法的作用:

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答案】B

【解析】梭伦——克里斯提尼是雅典的而非罗马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成文法的诞生的确就是《十二铜表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的发展就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的作用体现在一是维系统治,二是影响后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比利时罗马法专家里维埃说:

“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那一个国家的法。

”中国有学者认为:

“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说罗马法征服了世界,当然并不十分确切”。

关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确切说法应该是

A.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

B.覆盖到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

C.波及到了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

D.渗透到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哪一个国家的法”“罗马法征服了世界,当然并不十分确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故A正确。

B、C、D三项均未体现对后世的影响。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作用

16.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

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英国“光荣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答案】A

【解析】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非暴力政变,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此后,英国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故称“进口”的国王,故A正确。

17.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

”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为官清廉,与内阁成员共进退B.政治上无实权,听命于议会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答案】C

【解析】根据责任内阁制的特点,以及材料中的“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可知英国首相作为内阁首脑必须接受议会监督。

故答案为C项。

A项中的“为官清廉”材料没有反映,排除;首相代表内阁行使行政权,具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其经济待遇低,而是侧重强调首相没有特权,排除D项。

18.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

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B.自由平等原则C.司法独立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说明华盛顿强调的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彼此分权、相互制衡的原则。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点睛: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

1787年宪法体现了制约平衡、三权分立的原则,开创了西方共和政体的先例。

19.近代欧洲某国宪法规定: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

下列关于该国政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统而不治B.首相没有任何权力

C.实行君主立宪制D.联邦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等信息可知,该宪法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权力很大,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权力较大,排除B项;从“联邦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可知D项错误,排除。

20.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改革时说:

“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这是因为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

【答案】A

【解析】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在英国革命时期完成的,排除;D项是改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832年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这次改革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到议会,从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进入到稳定运行的阶段,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1.2013年3月1日,一个月前才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下开始了第二个任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无奈,但也不得不在与国会磋商无果的情况下,根据国会规定的期限,签署了启动削减预算的命令,这表明

A.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B.总统对立法无否决权

C.三权分立但互相制约D.总统由最高法院任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下开始了第二个任期”,表明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根据国会规定的期限,签署了启动削减预算的命令”,表明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民众间接选举产生,对民众负责;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

在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授予三个彼此独立而又平等的部门的前提下,三权之间相互制衡:

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行政权属于总统,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所需经费须由国会批准,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同外国缔结的条约须参议院批准;司法权属于法院,但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司法审查权是最高法院制约国会和总统的有力武器。

国会有权弹劾总统、行政官员和联邦法官,国会本身设置为两院,也是为了相互制约。

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2.法国19世纪后期的宪法规定: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员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有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对总统负责D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可从“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得出;B项符合宪法所实行的政体;D项依材料可得出;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故C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考点:

民主政治的扩展

点评:

本题重在考查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理解。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艰难的,一票共和。

它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产物,但它并不巩固,共和派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固斗争。

23.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

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故选A,排除BC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4.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渐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等可知这一条约未割地,“列邦”即与许多国家签订,因此是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的《辛丑条约》,故答案为D项。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5.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

“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

”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

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苏州在被迫开埠后”,说明这种惨状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即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6.下列关于右图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海战

B.这次海战发生于黄海

C.致远舰管带英雄邓世昌壮烈殉国

D.此战结束后,清王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信息“致远舰撞击吉野舰”,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AB项正确。

致远舰的管带是民族英雄邓世昌,故C项正确;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故D项不符合图片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黄海海战

27.英国人赫德曾说:

“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

大率不外三策:

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

”这段言论的背景是

A.《南京条约》签订前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瓜分野心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说明赫德认为当时还不具备瓜分中国的条件,其原因主要是义和团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这段言论的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8.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定都天京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D.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下层民众推行均田制度”,而均田制是国家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朝田亩制度》

29.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名师点睛】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30.列宁在辛亥革命后第一年,就明确预言:

“在中国将出现许多个上海,中国无产阶级将日益成长起来。

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中国社会民主工党。

”列宁之所以会说到上海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首先在上海发生B.上海较早开放,经济比较发达

C.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D.上海是当时传播革命思想的中心

【答案】B

【解析】上海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比较发达,无产阶级的队伍相对较大。

故答案为B项。

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第一年”是1912年,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排除C项;列宁关注的是无产阶级的斗争,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请填A,错误请填B,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