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94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docx

0604劳动社会学末次课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劳动社会学(P1)

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1959年,法国社会学者乔·费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

出版了相关专著,促进了这一名称的流传。

二、劳动(P1)(练习:

名词解释P5)

劳动——是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三、劳动者(P2)

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狭底意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综合上述四要素;从社会学的角度,给劳动者下一个精确的定义:

劳动者——是在一定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P3-4)

(简述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练习:

简答题1,P5)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

(一)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二)劳动者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起点与主体

(三)劳动的社会关系

集中研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

(四)劳动的社会结构

一方面包括了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社会横向结构,另一方面,指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的社会纵向结构。

(五)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关系存在于各种劳动组织中。

(六)劳动与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引起了劳动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等的变化。

五、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

(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练习:

论述题P5)

(一)马克思主义(P5)

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对劳动问题进行哲学研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

1859年《资本论》中,阐述了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论。

(三)韦伯主义(P6)

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认为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基督教新教伦理有着紧密的关系。

承认阶级的差别,但更强调每个团体内差异的重要性。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复杂的任务或职工分工。

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四)管理学派(P7)

泰勒(1856-1915)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厂管理》(1903)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

主要观点:

“经济人”、怠工问题、“精神革命”、组织结构的重要性等。

梅耶(1880-1949)“霍桑实验”。

主要观点: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对企业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制度学派(P7)

源于英国19世纪韦布夫妇,代表人物有凡勃伦、康芒斯等,他们都支持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强调以制度的力量抵制雇主的剥削。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和《企业理论》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说明社会经济问题及发展趋势。

(六)古典经济学(P8)

威廉•配弟(1623-1687),提出了劳动是价值源泉的思想。

亚当•斯密(1729-1790),继承并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关注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和社会公正。

主要观点:

1、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发展,它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2、劳动是价值的标准和源泉。

人类在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专业化。

3、将劳动与资本联系起来。

4、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竞争和交易可以有效地释放经济动力,达到社会普遍富庶的目标。

六、现代劳动社会学

(试简要指出现代劳动社会学发展阶段、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

练习:

简答题5,P5)

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分为两个阶段:

1945-1975年前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一)新马克思主义(P8-9)

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代表人物:

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等。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传统。

普兰查斯重新阐述了马克思的两个理论范畴—“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过程”。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继承了马克思有关工人阶级产生的研究,形成了新劳工史学派。

马勒提出了“新工人阶级”论。

(二)冲突理论(P10)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前联邦德国的达伦多夫、美国的米尔斯、英国的洛克伍德等。

(三)新制度主义学派(P11)

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新集体主义

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

2、法团主义

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关注人与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化关系。

利益协调是法团主义的核心概念。

3、新放任主义

主张以市场力量为主的个人契约。

(四)新管理学派

(五)新经济社会学

七、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P14-15)

(一)实际主义

从该时代人们劳动活动的现实条件出发。

(二)实证观点

理论必须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

(三)整体观点

研究一个劳动对象,应将之放入社会有机体中。

(四)发展的观点

把劳动和社会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从动态的历史发展中去研究。

八、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P16)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类型有哪些?

练习:

简答题3,P5)

(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一般都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它是从观察的角度来说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询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横剖研究是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例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是在1990年7月1日0点调查这一时刻的人口状况的,在0点以后出生或死亡的人口不在调查范围之内。

纵贯研究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譬如对某个企业进行长达几年或十几年的研究。

它包含趋势研究、同期研究、追踪研究三种类型。

纵贯研究是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作纵向研究。

例如,社会变迁研究、政治制定史研究、家庭生命周期研究、纵贯研究并不局限于历史研究,它也可以是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纵贯研究也不局限于收集历史文献,它更多地是依靠社会调查来收集现实资料,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研究中。

纵贯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趋势研究、同期研究、追踪研究。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查也称为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对整体的每个对象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普查一般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多用于国情和国力的调查,它通常由政府的统计部门出面主持。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调查的目的是从许多“点”的情况来概括“面”的情况。

个案调查也是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它的主要作用不是由个体推断总体,而是要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今天的社会过程。

九、具体研究方法(P17)

(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

练习:

简答题4,P5)

(一)社会调查法

(二)社会统计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 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一、劳动的概念(P22)

劳动——是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重复)

二、劳动的社会职能(P23)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三、劳动社会化的概念(P23)(练习:

名词解释,P15)

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进程。

练习:

简答题1,P15)

四、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24)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五、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P24)

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六、产业结构分类(P32-36)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目前最通行的产业划分方法。

这种分类法将社会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等。

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我国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第一、二、三产业是密切联系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我国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市场。

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随着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七、职业的含义(P39)

职业是我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综合各类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

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八、职业的划分(P39-41)

职业分类方法:

1.职业标准编码法: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社会地位分类法

3.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4.心理差异分类法

九、职业结构(P41)

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十、劳动力性别结构(P45)

(为什么说劳动者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试简要回答。

练习:

简答题3,P16)

(一)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落后与保守的社会势力不鼓励妇女参与公共生产劳动,只有在先进文明的社会中,妇女才能与男子一样,享有参与公共生产劳动的机会。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三)婴儿出生性别比例对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影响

十一、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简述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练习:

简答题4,P16)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意味着社会和企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

十二、劳动保护(P49)(练习:

名词解释,P15)

劳动保护——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十三、劳动保护的内容(P50)

(简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练习:

简答题5,P16)

(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即对劳动者的生理保护,是劳动保护最基本的内容。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指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指劳动力素质、职业稳定和提升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等。

十四、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的过程中,由思想、感情、行为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及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领导者不但要了解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而且还要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突破,开辟了管理研究新思路,对现实的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五、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P16)

(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式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矩阵结构

十六、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P59)

(试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练习:

简答题6,P16)

(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2)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

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当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现象。

十七、劳动士气

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第三章 劳动者

一、劳动者的含义(P73)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重复)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二、劳动者的特征(P73)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三、劳动者的素质(P75-79)

(一)自然素质(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劳动者的自然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发育、体质和健康等体力方面状况,以及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方面状况和心理状况三者的总和。

它是劳动者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其他素质依附载体。

1、体力

构成体力的要素有五个:

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

2、智力

构成智力的基本要素是: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3、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素质体现为气质

巴莆洛夫划分为四各类型:

兴奋型、活泼型、安静性和抑制性。

(二)社会素质(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表现为受教育程度,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

文化教育程度,对劳动者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般而言,劳动者的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其素质相对也较高。

2、思想道德素质

(1)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价。

劳动者的价值观是劳动者劳动态度和动机的基础,进而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2)劳动态度

是指一个人在具有特定价值观后,对其工作所采取的一般对待方式。

3、劳动者的现代化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提出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十大特征。

四、企业文化的含义(练习:

名词解释,P25)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五、企业文化的内容(P86)

(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练习:

简答题3,P25)

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象等六个方面。

1、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2、企业意识

企业意义表现为职工对企业性质、地位、特征、企业的兴衰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否与企业依存等的看法。

3、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演变过程中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最新管理思想,首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或管理风格。

4、企业规范

反映了为全体企业人员所接受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5、企业英雄人物

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就品质化的最高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希望。

6、企业形象

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长期以来企业给公众留下的可以信赖的印象。

六、企业文化功能(P87-88)

1、导向功能

2、约束功能

3、凝聚功能

4、激励功能

5、效率功能

6、协调功能

七、劳动者行为概念(P89)(练习:

名词解释,P25)

劳动者行为——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八、劳动者行为的类型(89-90)

从行为主体分为:

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

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从劳动者行为的组织特征角度,区分为正式行为与非正式行为。

九、劳动效用(P92)(练习:

名词解释,P25)

劳动效用——效用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劳动效用就是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1)劳动效用公式

U=f(M,C)=f[φ1(Q),φ2(Q)]

式中,U——劳动效用;

M——劳动交换所得物质的量,且M=φ1(Q);

C——劳动交换所得精神的量,且C=φ2(Q);

Q——劳动量。

十、劳动者社会化(P95)(练习:

名词解释,P25)

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十一、劳动者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95-96)

(简述劳动者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

练习:

简答题4,P25)

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要成为劳动者,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劳动者要自食其力,要创造财富,都离不开一定的劳动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在劳动组织中,有一整套制约劳动者行为的习俗、惯例、公约、制度,这就是劳动规范。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劳动者在学习劳动技能、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正确定位和扮演自己的角色。

(如何进行劳动者社会化?

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包括哪些内容?

练习:

论述题,P25;先答途径,再答进程)

十二、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P97)

1、家庭教化

2、学校教化

3、社会教化

4、网络互动

5、劳动组织教化

十三、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P99-100)

(一)预期社会化

是指劳动者在进入某一具体劳动岗位之前,在他并不属于某一职业或工作群体时,他由于希望加入这一职业或工作群体,从而在心理上认同于该职业或群体,并在行为上也以该职业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规范要求自己,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

预期社会化过程是在初级社会化中完成的,是为正式担任工作角色做准备的阶段。

这种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上的准备,二是行为上的准备。

主要途径之一是教育,重视素质教育。

(二)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

劳动者正式进入劳动场所、开始工作之前,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三)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内容包括:

(1)学习、掌握与劳动角色相关的生产知识和工作技能;

(2)适应和学习工作中的亚文化规范;(3)实现认同亚文化规范的心理转变。

(四)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由于劳动者的年龄、地位、技术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者职业规范和劳动行为的重新调节和调整。

十四、劳动时间(P103)

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

第四章 职业生涯理论

一、职业(P109)(练习:

名称解释,P34)

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二、职业具有的特征(P109)

1、社会性

2、差异性

3、层次性

4、时代性

三、职业生涯(P110)(练习:

名称解释,P34)

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四、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P111)

(简述影响职业生涯的要素。

练习:

简答题1,P34)

1、健康情况

2、社会阶层的影响

3、教育

4、性别

5、年龄

6、负担

7、自我观

8、地理因素

五、职业概率(P119)

职业概率——是择业者获取某项职业的可能性。

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

(1)某项职业的需求量;

(2)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求职能力;

(3)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职业的劳动者的多少;

(4)其他随机因素。

六、职业生涯管理基本概念(P122)(练习:

名称解释,P34)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七、“职业锚”理论(P125)

(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