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63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docx

地理教学常见问题解析

1.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稍多是什么原因?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冬暖夏凉,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小,全年湿润有雨,冬雨较多。

因为这里正当温带锋面气旋后动的路径上,气旋雨丰沛。

这种气旋从长距离的海洋面而来,云和降雨区相当宽广,特别是冬季温带气旋更为活跃,雨日很多。

冬季常有温带锋面气旋来袭,锋面气旋天气是由各方面因素决定的,云雨天气是其主要特征。

但降水强度并不大,冬季降雨量在全年中所占比例稍大,夏季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北移影响,气旋活动较少,因此夏雨相对来说比较少。

西风冬季强于夏季,西风气流诱导的极地和温带大西洋气团能带来丰富的降水。

因此,.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稍多。

2.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控制,西风是冬天强还是夏天强?

西风冬季强于夏季。

冬季的气压梯度力大于夏季

冬季,欧洲南部为由亚速尔高压和蒙古高压向西南延伸的高压脊共同组成的高压轴,北部为冰岛低压,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

而夏季,冰岛低压减弱,南北气压梯度较冬季小,西风不如冬季强劲。

3.全球洋流分布?

海洋表层的水,以巨大的规模、相对稳定的速度,缓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不断的流动,称为洋流,也叫海流。

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面受长期而稳定的风向吹送形成的;此外,还与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岛屿的分布等有关。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动的方向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在赤道至南北纬40°或60°之间,形成一低纬度环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成逆时针方向。

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属于寒流。

②在北纬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纬环流。

其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③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季风洋流。

冬季吹东北季风,表层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④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质。

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很大影响,寒流经过的地区对气候有降温、减湿的影响;而暖流则对沿途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4.什么叫暖流?

什么叫寒流?

洋流按其性质可分暖流和寒流两种。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

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皆属寒流。

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一般属暖流性质,唯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

原因:

因为没有陆地的阻挡,北偏至洋流自高纬流向低纬;受南极大陆及海上浮冰的影响,还受极地东风的常年吹拂,海水温度较低,属寒流性质。

5.墨西哥湾暖流

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暖流。

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大纽芬兰省向北,沿北美大陆东岸向东北流出,至北纬40°附近进入西风带开始折向东流,并呈扇形展开,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极海。

称北大西洋暖流。

南赤道暖流因受巴西大陆之阻而分出的北支——圭亚那暖流,经墨西哥湾流出变为佛罗里达暖流,与北赤道暖流北上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组成强劲的湾流。

该暖流因绕经炎热的墨西哥湾后而流出,因此规模很大,水温很高。

在佛罗里达出口处宽约60~80公里,出口后加宽到150公里,深度达800米,流速每日130~150公里,表层水温度27°~28℃。

湾流及北大西洋暖流所经之地水温和气温大幅度升高,在强大西风吹送下向东北可直达北极圈以北的巴伦支海,使欧洲西北部也成为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一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亚洲东岸和北美东岸气温要高出15°~20℃,位于北极圈以北的苏联北冰洋沿岸港口摩尔曼斯克港成为不冻港。

墨西哥湾暖流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除上述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加上南赤道暖流北上的圭亚那暖流外,还有墨西哥湾接受了由信风不断赶入的暖水,使墨西哥湾成了巨大的“热蓄水库”。

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强大而高温、高速的佛罗里达洋流,与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声势更大。

墨西哥湾暖流(WarmCurrentofMexicoGulf),简称湾流,是大西洋上重要的洋流。

世界大洋中最强大的暖流,也是最大的暖流。

在大约北纬40度西经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湾流分支成两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

西风漂流是地球上最大的,也就是势力最强的寒流,其实就是一种洋流(海水的大规模运动)。

其范围在南半球40度到60度之间,是全球性的,经过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由于位置靠近南极大陆,所以海水温度低。

至于为什么叫西风漂流,是因为在这个纬度上常年盛行西风,西风漂流的方向也是由西向东的。

北大西洋西风漂流。

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系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

6.为什么受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少雨?

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是从高压区吹响低压区。

高压区空气水汽少,空气干燥不易降水。

因为那是下沉气流的地区.就少雨,而上升气流的就多雨啊,西风带就是上升气流的.。

这里的信风带控制下会常年干旱少雨应该值得是大陆上的吧。

而且大陆上的信风主要出现在冬季,由于信风是从30°的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缺乏水汽,加上来自大陆的风本来就缺少水汽,因此,在信风的控制下干旱少雨。

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指的地区应该是非洲大陆的热带草原气候吧。

因为只有非洲大陆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会常年受到信风的控制。

应该是内陆信风控制下,因为内陆信风从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旱,所以降水较少。

如果地处海洋信风的迎风坡(迎风海岸),由于水分较多,降水就比较丰富。

高压控制下,天气一定晴朗干燥。

信风带控制时要看信风从哪里来,来自海洋的信风就会带来降水,比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影响就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但世界上很多信风影响的地区信风是来自大陆内部的,来自大陆的风没有水汽,当然就干旱少雨了。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您应该知道:

每一支洋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如北太平洋暖流中流动的海水来自主要来自日本暖流,西风漂流中流动的海水在不同大洋分别来自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厄加勒斯暖流。

在北半球,陆地海洋相间分布,洋流流动的空间有限,当日本暖流向北流动进入中纬地区后,受北半球中纬西风(西南风)的影响,流向东北方向,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断右偏,由于洋流施展的空间有限,当北太平洋暖流运动至北美洲大陆西岸的时候,由于右偏程度不够大,仍具有向偏北(高纬)方向流动的趋势,加上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故属暖流性质。

在南半球中纬度,几乎全部是海洋,西风漂流在中西风作用下向偏东方向流动,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断左偏,由于没有陆地的阻挡,最终向东流动的洋流左偏流向偏北(低纬)方向,具有寒流的性质。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二是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三是南极大陆的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南半球这一纬度带上没有能够将大洋分割的大陆分布,海水在盛行西风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自西向东且自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海流的主体是南极冰架周围的冰冷海水。

北半球这一纬度上的大洋被大陆分割,不能形成类似的西风漂流。

同纬度的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主体是北赤道暖流在受到大陆阻挡、地转偏向力、风力的作用转向后的延续。

补:

我找到这么一个问题,当时看了以后觉得好像…

海水在盛行风吹拂下,以及受地转偏向的作用在大洋的东西两岸之间相应纬度呈什么方向流动?

具体形成那些洋流?

答:

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游动向西流动。

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成为南赤道暖流。

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

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

盛行西风区即所谓的西风带,位于南北纬40-60度。

根据三圈环流的示意图,北半球西风带事实上是盛行西南风。

海水从低纬流向高纬,即从热的地方向冷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

希望你拿出地图册,翻到洋流这一张。

北太平洋暖流为日本暖流遇到西风和地球自转偏向力形成的。

北大西洋暖流十分强大,是因为其组成有3部分:

墨西哥湾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

由于地形的原因,南赤道暖流分为两支,一个形成了巴西暖流,一个越过赤道汇入北赤道暖流。

北赤道暖流遇到中美地峡,偏转成了墨西哥湾暖流。

在西风的作用下,墨西哥湾暖流向东北方向流动形成了北大西洋暖流。

在南半球此地区为一望无际的海洋,又临近南极大陆,海水寒冷。

所以自身形成的洋流就是寒流性质的西风漂流。

因为在洋流方向上没有大陆阻隔,所以此地区风大浪高。

有了西风漂流的保证,南极大陆的浮冰才不至于漂出南极地区。

窗体底端

太阳辐射:

太阳射出的辐射射线。

太阳辐射量:

太阳射出的辐射的量。

光照:

太阳的照射。

热量:

就太阳来说是太阳散发的出的能量。

气温:

就太阳来说他散发出的热量的温度。

日照:

每天太阳照射的时间的长久。

地区年日照时间和年平均温度年太阳辐射有什么关系么?

成都不是很热么?

为什么日照时间很短而且太阳辐射也很少?

还有……不是应该纬度高的地区太阳辐射少日照时间就少那为什么呼和浩特辐射多且日照时间长呢?

最佳答案

太阳在南回归线上,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太阳在北回归线上更加斜射,所以在相同时间内太阳照射的面积要更大一些,太阳的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单位面积内所受到的能量要比直射(相对)时小,也就是说太阳在南回归线时比他在北回归线时对我们来说要冷。

同理,纬度低的地区要比纬度高的地区热。

海拔高度和海陆因素也会影响到温度,但纬度因素是主要。

成都的日照时间不一定很短吧,夏季相对于冬季要长一些。

 

太阳辐射与气温,热量和光照的关系

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是大气在某个时刻的热状况。

气温的状况取决于大气的热量平衡(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反映在气温的高低和变化趋势上。

由于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收入的最终来源,因而气温的高低和变化受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

只不过由于下垫面状况的影响,气温的变化在时间上要落后于太阳辐射的变化。

热量和气温是相关联的,但又不是一个概念。

某地的热量状况反映了一个时间段的气温水平,它可以表达为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热量收支的状况,以及积温等不同的指标。

光照,是指有阳光直接照射的情形,也叫日照。

它和昼夜变化、天气、大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太阳辐射与气温,热量和光照的关系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或者回答不好,地刘老师才思敏捷,令人钦佩。

我提示两种理解方法:

1、从四者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来区别理解。

太阳辐射和光照的关系很密切,我们地理上一般用“日照时数”来研究气候。

日照的长短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日照时数是所有气象台站必须观测的项目。

广州年平均日照1906.0小时,即每天平均日照约5小时20分钟;上海年平均日照时数2014.0小时,即每天平均日照约5小时40分钟;北京年平均日照2780.2小时,平均每天约7小时40分钟;哈尔滨年平均日照26410小时,平均每天日照约7小时20分钟。

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形势是东南少而西北多,从东南向西北增加。

太阳辐射用太阳辐射强度测算:

在1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做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辐射强度的单位是卡/平方厘米·分(或者焦/平方厘米·分),例如:

湖南省

引用:

全省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以洞庭湖为最多,岳阳可达1840小时,南部江华只有1360小时,长沙、平江、常德全年有1700小时以上。

安化及西南通道日照时数1400小时。

就全年平均来说,日照百分率,湖区可达40%以上,其他各地都在30-40%之间。

从季节上来说,夏秋日照率大于春冬。

七、八月日照时数在200小时以上,日照率多在50%以上。

二月份日照时数大部份地区均不足80小时。

大致是日照时数东半部多,西半部少。

全省太阳辐射量86-109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同纬度中光能比较充分的省份,年总辐射量以洞庭湖区最大,次为湘南和湘中,湘西最小。

 太阳辐射量与日照时数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和日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从强度上描述,一个从数量上描述。

它们决定一个地区热量的来源(我们不讨论地球内能地热),与热量的关系密切。

热量的单位是卡(现在是焦耳了),因为热量不容易监测,所以用气温来研究。

热量有收支,辐射、日照也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这正如地刘老师所说“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是大气在某个时刻的热状况。

气温的状况取决于大气的热量平衡(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反映在气温的高低和变化趋势上。

2、用实际生活的实例理解

我们经常比较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引用:

“世界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部。

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青藏高原。

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青藏高原:

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透明度好,且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阴雨天多,云量大,较多削弱了太阳辐射。

但是四川盆地热量充足,是我国热带甘蔗产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之外的亚热带甘蔗产区,而青藏高原是高寒气候,头顶上是热带亚热带的太阳,而身旁却是温带和寒带的气温,这两个矛盾在低纬高原上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所谓“日晒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即是这种有阳则暖,无阳则寒的气候的真实写照。

 

长江流域三大火炉成因?

纬度偏低;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效应;地形影响,地处长江流域海拔较低的河谷中,河谷地形的特点犹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散热困难,使气温不断升高;水田河网密布,水汽多,空气相对湿度大,有保温作用,温度不断积高,此外,空气相对湿度大也导致人体出汗后不易蒸发,散热率大大降低,高温加高湿,更使人感到闷热。

(河流水体与水库、湖泊、海洋中的水体作用不一样:

河流周围有山地,与外界交换少,夏季空气湿度大,有保温作用,温度不断积高;水库、湖泊、海洋有大面积水域,可以调节大范围的气流,降低温度。

吐鲁番“火洲”成因?

盆地的封闭地形,与外界气流交换少;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下垫面为沙粒,升温快。

华西秋雨

巴山夜雨

梨花带雨

昆明春城的成因?

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上,平均海拔在1000-2000m左右,西北高东南低,昆明位于云贵高原西北,地势较高,夏季温度较低

 

黑潮暖流

       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即日本暖流。

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

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

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

其实,它的本色清白如常。

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折光的散射以及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观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

  黑潮由北赤道发源,经菲律宾,紧贴中国台湾东部进入东海,然后经琉球群岛,沿日本列岛的南部流去,于东经142°、北纬35°附近海域结束行程。

其中在琉球群岛附近,黑潮分出一支来到中国的黄海和渤海。

位于渤海的秦皇岛港冬季不封冻,就是受这股暖流的影响。

它的主支向东,一直可追踪到东经160°;还有一支先向东北,与亲潮(亦称千岛寒流)汇合后转而向东。

黑潮的总行程有6000公里。

  黑潮是一支强大的海流。

夏季,它的表层水温达30℃,到了冬季,水温也不低于20℃。

在我国台湾的东面,黑潮的流宽达280公里,厚500米,流速1节~1.5节(一节=1.852公里/小时);入东海后,虽然流宽减少至150公里,速度却加快到2.5节,厚度也增加到600米。

黑潮流得最快的地方是在日本潮岬外海,一般流速可达到4节,不亚于人的步行速度,最大流速可达6节~7节,比普通机帆船还快。

整个黑潮的径流量等于1000条长江。

  黑潮与气候关系密切。

日本气候温暖湿润,就是受惠于黑潮环绕。

我国青岛与日本的东京、上海与日本九州,纬度相近,而气候却差异不少。

当青岛人棉衣上身时,东京人还穿着秋装;当上海已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时,九州的亚热带植物依然绿叶扶疏。

这是因为,海洋暖流对大气有直接影响。

据科学家计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1℃释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1℃。

而海又是透明的,太阳辐射能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

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热能可使全球大气增加60℃!

  所以说,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是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和能量的传递,不断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

然而,改造海洋暖流使气候变暖至今仍是"纸上谈兵",能否可行并付诸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中积蓄着的热能,造福人类,还有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并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亟待攻克的世纪难题。

  黑潮是由太平洋北赤道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

其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

它沿台湾东岸北上,通过苏澳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流入东海。

主轴指向东北,在陆架外缘和陆坡之间流动。

当它在奄美诸岛西北分出对马暖流分支后,转向东流通过吐噶喇海峡北部流出东海,进入日本以南的太平洋海域;再沿日本诸岛沿岸流向东北,在本州铫子附近离开陆坡向东流去,成为黑潮续流。

约至东经165°处再延伸为北太平洋流。

狭义的黑潮系指自台湾东南海域至铫子一段紧沿陆坡流动的高速带状水流广义的黑潮流系则包括黑潮续流。

  吕宋岛以东,北向最大流速约80~100厘米/秒。

在巴士海峡和台湾岛南端及东岸最大流速约150厘米/秒或以上。

台湾以东,黑潮流幅约125~170千米,向北流幅逐渐变窄;离岸距离为60~100千米。

流轴上最大流速平均约为95厘米/秒。

流量(相对于800分巴面)的年际变化很大,在(19~42)×106米3/秒之间。

东海中的黑潮是黄、东海流系的主干,其影响还远及南海。

  黑潮在自西向东流动中,沿途还汇合了其他水体,到达日本以南时,流速增强,流量增大,途径变异也最复杂。

熊野滩以南经向断面上的地转流速分布显示了黑潮的典型结构。

表层最大流速可达190厘米/秒以上,流轴(流速>50厘米/秒)宽约125千米,深约600米。

流量约为71×106米3/秒。

约在北纬35°处,黑潮离开日本海岸后分为两支,其一为续流主干,向正东流动,保持狭窄强流性质,直到东经160°附近。

它在东经150°附近又分出一支,为黑潮逆流几乎沿椭圆形途径向琉球群岛和台湾岛方向流动。

另一支为续流分支,流向东北,直到北纬40°处又转向东流。

这一分支与其西、北两侧的亲潮,形成了寒暖两流系十分显著的锋面。

这里渔业资源很丰富。

  黑潮的途径和流轴位置,流幅和伸展深度,流速、流量以及热盐结构等等,都无时不在变化之中。

变化周期从十几年、几年直到几小时,甚至更长和更短。

其中,日本以南的黑潮,由于其途径曾多次出现周期为几年或十几年的大弯曲现象(日本学者称为大蛇形),并在远州滩外伴生大冷水团。

黑潮大弯曲现象的持续性非常突出。

在1934~1980年的47年间竟有25年黑潮途径发生弯曲。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气象专家对此作了解释。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专家解释说,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空气随着向西北伸展。

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并在北方冷空气边界是滑升时就产生了雨。

在滑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排挤。

其结果,往往暖空气占领了原来被冷空气盘据的地面,因此在暖空气到来以前,这些地方往往先要下一场春雨。

“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感觉就是这个缘故。

 

一个地方下过雨后,受暖空气控制,天气转暖,以后如冷空气向南反扑又会下雨。

当冷空气前锋过去以后,这个地方受冷空气控制,暂时出现一二天比较冷的天气。

但过不了几天,这团冷空气吸收到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受到南方暖的地面的影响,使本身的气温升高,就会渐渐转变成暖空气了。

因此人们总是感到,春天下过雨后,只要天气晴朗,一般总是暖洋洋的。

 

专家说,秋季,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南下进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形成了雨。

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

另外,这时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动,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南下。

几次冷空气南下后,当地的温度就显得很低了。

这就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道理。

 

海水密度与盐度的关系?

海水密度与温度和盐度有关,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差异使得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海水流动

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而导致压力分布不均,在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所引起的海水运动称为密度流,又称梯度流。

海水密度与温度和盐度有关,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差异使得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海水流动。

根据海洋中温度和盐度分布特点,一般而言,温度和盐度效应在中纬度海区几乎相互抵消,而在低纬和高纬海区则相互加强。

此外,根据洋流水温的高低还可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低。

暖流和寒流大都是偏南北方向流动的洋流。

在一定量的海水中,盐越多,密度越大,根据ρ=m/v可得出(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至于温度,一般海水冷,0-4度的水会违反热胀冷缩,为热缩冷胀,所以体积变小,而高过4度,便又会热胀冷缩了.

4度是水的密度最大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比表现为大陆与冬面那大洋的而对比?

日本暖流与黑潮暖流的关系?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自己找一本比较详尽的世界地图集,上面就有。

黑潮的名称来源是由于洋流所携带的海水是深蓝色的,跟经过地区的海水形成了反差而得名。

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洋流。

北上至北海道以东海域时碰上千岛寒流(亲潮),形成了北海道渔场。

日本有一级潜艇就叫亲潮。

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即日本暖流。

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

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

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

其实,它的本色清白如常。

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折光的散射以及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观上好似披上黑色的衣裳。

气候影响

黑潮与气候关系密切。

日本气候温暖湿润,就是受惠于黑潮环绕。

我国青岛与日本的东京、上海与日本九州,纬度相近,而气候却差异不少。

当青岛人棉衣上身时,东京人还穿着秋装;当上海已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时,九州的亚热带植物依然绿叶扶疏。

这是因为,海洋暖流对大气有直接影响。

据科学家计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1℃释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1℃。

而海又是透明的,太阳辐射能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

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热能可使全球大气增加60℃!

所以说,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是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和能量的传递,不断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

然而,改造海洋暖流使气候变暖至今仍是"纸上谈兵",能否可行并付诸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中积蓄着的热能,造福人类,还有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并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亟待攻克的世纪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