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72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docx

中国科普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科普在中国的称谓很多,其实,这些称谓只是内容上具有相关性,他们并不是指完全相同的一回事。

这些概念和称谓,有的是相互交叉的关系,有的是重叠关系,有的则是涵盖的关系。

为了避免交流上的困难,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和内涵上的解释。

通俗而概括地讲:

科普是要达到知能合一、知行合一(reasonalperformance,understandingofandproperlyacting);而教育的目的是达到知然(gettingintellecte);传播的目的是达到知情、是让公众知情(informedpublic)。

(1)科普与科技传播。

目前,国际上关于科普的称谓基本上已经退出了主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科技传播的概念,不仅在大学里设置了科技传播专业和课程,而且,在媒体日常报道和大众阅读中,也主要以科技传播见称。

在国内,无论是理论研究、科普行业内部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中,大多把科普与科技传播看成一回事,在平时的称谓和著作中,也都不加区别地把两者作为一回事来指称。

实际上,科普与科技传播在涵义上虽然有很大的重叠,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也不能互相替代使用,尤其是我们在研究科普的主体事务上,更不能以科技传播来简单地代替科普。

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科普的概念诚如上述。

科技传播是指把科技相关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事件、新闻等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体向公众进行传播,使公众知晓和及时了解科技界的行为和成果。

从目的上看,科技传播更多的是一种告知行为,不刻意强调传播的效果,也不刻意追求传播的方法和途径。

从传播主体看,科技传播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内外信息交流的需要,是大众传媒的责任。

从受众看,科技传播虽然面向全体公众,但更多地具有功利性。

从渠道看,科技传播以媒体和学术交流为主。

从形式看,包括学术(会议)交流、技术成果推广、科技(事件、人物、新闻)报道、知识传播和普及等。

综观科普与科技传播,两者之间的异同在于:

科普具有政治性、群众性(通俗性)和公益性,而科技传播并不要求具有这些性质;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要求科学性和社会性。

见表1.

表1科普与科技传播的异同

内涵

科普

科技传播

相同点

性质上

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群众性(通俗性)、公益性

科学性、社会性(群众性)、功利性、真实性

科学性、社会性

主体

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科技共同体、媒体参与

内容

“四科两能力”、需要通俗化再创作

“四科”及其生产主体的相关报道、真实性

核心内容

形式上

利用一切渠道

以媒体和共同体传播为主

部分相同

目的上

提高国民素质

告知公众

受众上

全体公众

共同体成员、相关公众

效果上

要求有效果

义务告知,不强调效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科普和科技传播无论是概念和内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两者不能作为同一个概念来互相代替使用。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概念和内涵上的差别,会导致两者涉及的资源和效果上的明显差异。

从研究的角度看,必须加以严格的区分,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形象地图示为如图1所示:

 

图1科普与科技传播的关系

图1表示,科普与科技传播的相同与不同情况,但这只是工作域上的差异,而更重要的还是两者的体制、机制、目的和效果的不同。

虽然其主要差异在表1中给出了大体上的说明,但更深层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发展历史与传统,还不能完全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说明清楚。

(2)科普与非正式科学教育。

非正式科学教育是针对学校正式科学教育而言的,在美国,凡学校以外进行的科学教育都叫非正式科学教育(ISE)。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就有专门对ISE的项目资助,并对资助项目进行效果评估。

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所包括的内容看,类似于我国的科普工作,两者有很大的交叉,但我国的科普内涵比非正式科学教育要多。

一般而言,非正式科学教育包括科技馆、动物馆、水族馆、博物馆等各种科普场馆所开展的展览、试验、培训等教育形式,还包括校外科学探索、科学野营、科学试验,以及社会举办的各种科普宣传、展览、试验、竞赛等。

应该说,非正式科学教育是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是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校外非正式科学教育不是科普的全部,不能代替科普概念。

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从内涵、形式、途径、手段、效果等各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图2科普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3)科普与技术推广。

长期以来,技术推广活动一直是我国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

但是,着眼于实际技能掌握和实用技术运用的技术推广活动,从性质上说是一种经济行为,应当属于社会职业教育中技能培训的范畴。

这与着眼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即从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解三个层次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事业的现代科学普及在目标上显然是不同的。

当前,西方国家的公众理解科学活动也要求公众理解“技术”,但这里的“技术”指的是Technology,而不是指具体的Technique。

Technology本身的含义是技术学、工艺学的意思,是scienceoftechnique,主要是指技术的原理、研究方法和系统应用。

而我国现实的技术推广活动实际上多是些维持生计、脱贫致富的手艺和技能,更应该是skill。

这从历年来我国获得各项奖励的科普图书(尤其在农村)的名称便可窥一斑,如《瘦肉型猪饲养新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这两本书被评为“1997年全国农村青年最喜爱的科普读物”)、《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丛书》(共16种,1997年该套丛书获上海市科普“四个一工程”奖)。

因此,在我国广大农村的技术推广活动更多的是一些技能推广,与公众理解科学活动中的“技术”(Technology)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技术推广实际上是普及实用的技能(skill)。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在技能的理解中去认识、理解技术和科学,但即便如此,那也只不过是一种副产品而已。

虽然从严格界定上看,技能和技术推广不属于科普,但却是我国现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纳入到科普当中,而且是农村和企业中的主要的科普活动形式。

因此,从目前我国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科普的理解和界定来看,技术推广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看,科普与技术推广、各种培训、科学素质教育等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而一种教育方式是被看成科普内容还是看成非科普(教育)范畴,我认为关键要从其基本属性来加以认定。

比如,科普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经常性,那么,技术推广也好,职业培训或别的什么教育也罢,如果符合这些属性,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是科普。

另外,科普的最大特点是用通俗化的、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宣传和教育。

这就很清楚地表明,科普与其他的教育、传播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即内容表达上的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的组织、覆盖面、收益性质等表现为“四性”。

由此看来,由于农村的一些面向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大多是各级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发动、要求、举办的,大多具有科普工作的基本属性,也就可以看成是不同的科普形式,是农村科普的组成内容。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单地用图3加以概括。

图3科普与技术推广和培训的关系

 

图4我国农村科普的基本型式与功能

从图4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和企业科普仍体现为两个大的目的,即提高技能和提高素质。

以提高技能为目的的科普包括专业技术推广、职工技能技术培训、通过示范带动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科技教育、推广、传播方式;提高科技素质的科普包括综合性的科普活动、学习宣传、科技素质教育等,这种科普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影响方式也是潜移默化式、长期的。

但这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受教育水平,因为,劳动力素质的真正提高,包括科技素质的提升,关键还在于内因,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这里的内因也就是个人主动去学习,去接受科普,而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主动学习需要一定识字水平和对简单科学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应该说,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今后居民都具备了接受科普教育的基础条件,科普工作如果能够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则一定能够在农村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科普与在职教育(职业培训)。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培训由多种形式组成,其中主要的有:

为更好适应工作的职前、职中培训;为了具有更好发展前景、更好工资报酬,而进行的转换工作所必须的新技能培训;资格认定培训;职业教育等。

一般来说,培训和职业教育的目的性很强,一般是为了短期内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行为。

对于个人,一般是想通过培训获得更多的技能,或提高目前的技能水平,以得到工作,得到更高的报酬;对于企业或单位,则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率。

因此,考察培训与科普之间的关系,关键要看培训的目的。

我们认为,如果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了增加公众对某些科学原理、方法和思想的理解,为了促进公众对某类技术的理解和使用,则这种培训带有科普性质,那么,也就可以看成是科普的组成内容。

但是,如果某项培训是为了增进技能、为了找到工作、为了提高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或单位的效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那么这种培训就应该是属于经济学、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范畴,而不应该看成是科普的内容。

同样,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些培训成为人的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性的教育,而且是主动寻求的教育,那么,这也应该算做个人的一种阶段性教育,而不能被简单地看成科普。

(5)科普与终身学习(LifelongLearning)。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终身学习是主动接受科普、教育的形式,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手段和途径。

终身学习者只是利用科普资源来达到自身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本身不是科普的任务和功能。

因此,坚持终身学习和做好科普工作,是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知识爆炸时代不断补充自身知识的需要。

终身学习的概念与终身教育、科普的概念是相适应的,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对提高社会组织、个人适应、发展、变革能力的手段。

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

十六大报告强调:

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

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

不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达到的一切进步。

学习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

古人云: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要求养成一些好的品质和习惯,包括:

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探索的习惯、自我更新的习惯、学以致用的习惯、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

(6)科普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终身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对劳动力和成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手段。

科普为终身教育提供了环境和资源,终身教育与科普是一种互补关系。

但是,科普不能代替终身教育,因为,科普可以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是面向大众的,但不能满足每个人对提升技能的不同需要,也不可能为单个人专门设计和开发科普资源和内容。

当科技进步,设备更新,需要劳动者进行技能提升的时候,还是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训等方式来解决;科普只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改变对科技的态度,增进对非专业领域的了解。

同时,科普虽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内容,但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别。

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

在当今社会,若要说到何种教育理论或是何种教育思潮最令世界震动,则无疑当数终身教育。

(7)科普与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是信息社会中信息流动的一种常态,是人们了解资讯,进行生产生活决策的需要。

尽管科普离不开信息传播尤其是科技信息的传播,但信息传播绝不是科普,信息传播中的科技信息也是科普过程中信息流动的一种状态,但即使是科技信息传播,也不能全部归属为科普的范畴,虽然两者在传播的媒介、受众、目的和效果上有共同之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及运用的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1)极大丰富。

即遍布全球的海量信息可以满足任何人的需要;2)形态多样。

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形式,不论文字、声音、影像、图片或数据,无所不包。

3)传递迅速及时。

迅速及时指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心理期待进一步提高,人们要求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4)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指任何上网信息都是全球性散布和全球性接收的。

这使得对网络传播机构表现的评判和对信息内容的解读,都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行为。

各种标准和价值观之间的学习和冲撞,也无法避免。

(5)互动交流。

这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这种特性的实现是建立在数据库技术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在电脑识读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之上的。

这保证双向即时交互传播,得到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持,从而成为现实。

8)科普与科普宣传。

在我国,科普宣传往往与科普是等同的概念,尤其是在政府和科普管理部门的文件和称谓中,两者往往指同一回事。

但严格说,尤其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界定,科普与科普宣传应该是有区别的。

科普宣传只能是科普工作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而科普就不一样了,不仅有科普宣传,还有科普活动,科普组织机构建设、科普资源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实验、科技竞赛、游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如果从词义来理解,科普宣传指的是对科普工作的宣传,指政府鼓励、提倡、支持科普工作的动员、号召、媒体宣传等行为,它本身可以不是一种科普行为。

而科普则是科普宣传提倡的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为一种能力及其实践。

1.15科普系统行为概述

本书把科普当作一种系统行为,就要用系统的理论和视角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对科普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与相关概念进行区分以后,对科普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简要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也是逻辑上应有之意。

1.151科普系统构成及运行示意图

众所周知,任何系统都有要素或元素构成,并且,视系统的复杂性程度,具有不同的属性,一般说来,凡是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复杂性等基本属性。

这种复杂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一般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都具有投入与产出两个基本过程。

投入是为了产出,而产出有可以分为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

科普系统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如此,本章所讨论的内容以及本书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就是科普系统中的重要投入要素,即科普人才。

当然,科普投入的因素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社会组织、不同的投入机制,其投入的规模、要素、机制都不一样,其可能导致的效果也不一样。

本章主要概述科普系统的运行状况,不深入分析投入产出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只简单描述其运行模式或模型。

一科普系统运行模型

为了对科普系统及其运行模式有大致的了解,我们把科普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情况概括如图1-5所示。

图1-5科普系统运行模型

图1-5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科普进行架构,也就是说科普这个系统可以分解为:

科普投入系统、科普行为系统和科普产出系统。

它们构成科普大系统,并且与社会环境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个系统都有不同的子系统和元素构成,它们在功能表现中互相关联,有时甚至互为因果。

除了科普行为系统主要涉及科普本身的因素较多以外,科普投入——产出都是社会经济行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投入要素来自社会系统,产出结果又对社会系统发生作用,对社会做出贡献。

从这个系统也可以看出,科普是社会环境系统的有效变量,通过科普干预,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良性变化。

 

二系统分解图

1.科普投入系统及要素构成:

从图1-5可以看出,科普投入可以通俗地概括为人、财、物、信息等要素。

用专业语言就是资金、人员(人才)、设施、产品、信息(政策、知识等)。

从科普实际看,目前这些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

资金:

财政拨款(行政事业费、人员、项目等)、社会捐赠、企业投入

人员:

管理、展教、创作、传媒、研究、策划和设计等专门人员,农村、企业、社区、学校、学会等专兼职科普人员、科普志愿者

设施:

专门科普场馆,包括科技馆、动植物园、水族馆、地质管等;宣传栏、画廊、橱窗;科普工作站、科学工作室等;大篷车、宣传车;开放的实验室、观测台站、科普网站等

产品:

科普展品、宣传品、书刊、报纸、科普科幻作品、光盘、动漫游、电影电视等

组织机构:

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管理、生产、科普展教等相关机构)、相关企业、涉及社会部门组织等

政策、信息:

政策和信息虽然不是硬投入,却是更重要的投入。

有了好的政策,就能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就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科普事业中来。

而信息则是知识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只有明确社会需要什么,了解科普工作的焦点、瓶颈、问题在哪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才能取得较好的产出效果。

所以,政策、信息就像科普系统运行的血液和汽油,缺少这方面的投入,系统就是在盲目地运转,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2.科普行为系统及要素构成:

科普行为系统是科普系统的核心,是狭义科普概念的主要内涵。

依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将科普行为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般地,我国目前的科普行为系统可以依据服务的地域、人群、科普的目的、通过的渠道或媒介、场地等进行分类。

(1)依据地域空间(地域分布系统范围),可以分为:

农村、城市社区、企业、学校、场馆等。

(2)依据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

农民、社区居民、企业职工、青少年学生、(领导干部)公务员、流动民工、退休职工等

(3)依据科普内容不同,可分为系统:

科学技术知识、方法、思想、精神、能力、技能等

(4)依据科普手段(媒介)不同,可分为:

科普教育(讲座、培训、展览),校外非正式科学教育(活动、竞赛、试验、野营等),(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传播(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通讯),科普宣传(媒体新闻、橱窗画廊、广告等),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研讨、演讲等)

3.科普产出系统及构成要素

系统自身能力提升:

设施增加、人才成长、组织能力提升、活动资源增加等

系统直接产出:

科普对象知识、能力、意识、观念、思想、精神等的改变和科技素质提高,科普知晓度提高,对科技事业的理解程度增加,克服迷信思想等

系统溢出效果:

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环境意识、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进道德伦理意识,促进其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和谐

三各子系统要素的简要说明

科普行为关系表

科普方式

主要对象

(受众)

覆盖领域

(地域)

主要渠道

(方式)

主要产出

(效果)

关系

紧密程度

科技传播

非正式科技教育

技术推广

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科普宣传

在职教育

注:

以上各图表为作者依据对科普行业的研究和理解进行的系统归纳,只代表作者本书的观点。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主要科普形式

科普形式

类型

科普实践形式

科普的教育形式

提示型科普

示范

专题片、影像、多媒体、电视、互联网、科普示范城区、科普示范街道、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家庭、科普演示、实践基地等。

呈示

展板、挂图、图片、照片、实物、画廊、墙报、黑板报、连环画、多媒体、科技馆,博物馆等。

展示

实物、文艺演出、专题片、影像制品、多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蓬车、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城区、科普示范街道、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家庭、科普演示、实践基地等。

口授

科普报告会、讲话、讲解、叙述、技术培训、知识培训、期刊、专栏、专刊、专版、专题片、影像制品、多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蓬车、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科技周、科技月、科普大行动等。

探究型科普

科普对话

电视、广播、科普游戏、互联网、科普沙龙、科普报告会、技术培训、知识培训、科普咨询、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蓬车、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科技周、科技月、科普大行动等。

科普讨论

电视、广播、互联网、科普沙龙、科普报告会等。

自主型科普

自助学习

展板、挂图、图片、照片、实物、画廊、墙报、黑板、期刊、科普图书、连环画、童话、散文、科普文艺、科普专题片、影像制品、多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科普报告、技术培训、知识培训、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蓬车、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城区、科普示范街道、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家庭,以及科普演示和实践基地、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知识竞赛、科技周、科技月、科普大行动等。

科普的传播形式

口语传播

报告、技术培训、知识培训、多媒体、电视、广播、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科技周、科技月、科普大行动等。

文字传播

书信、传抄、墙报、黑板报等。

印刷传播

展板、挂图、图片、照片、期刊、专栏、专刊、专版、单行本、丛书、连环画、童话、散文等。

电子传播

电视、广播、互联网、挂图、图片、照片、期刊、科普图书、连环画、童话、散文、科普文艺、科普专题片、影像制品、多媒体、科普报告、技术培训、知识培训、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蓬车、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知识竞赛、科技周、科技月、科普大行动等。

来源:

郑念张平淡编著《科普项目管理与评估》P22.科普出版社2008.11

由于本书主要研究科普人才的发展情况,关于科普的总体情况不作为重点,这里为了让读者对科普有个全面的认识,只对科普总体系统进行概述性介绍,至于更详细的科普理论及其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