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78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docx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

下渚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研究

第一章下渚湖湿地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下渚湖地区主要以林业、农业和渔业用地为主,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湿地或多或少的被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湿地面积减少;水体受到污染;湿地生态环境破碎,水域周边植物群落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资源特色减弱,风景旅游资源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以下针对下渚湖湿地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为以后的保护提供依据。

一、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影响

表:

德清县三合乡下渚湖水域地表水水质监测点位测试结果

监测分析

结果项目

采样点位

PH值

CODcr

(mg/L)

CODMn

(mg/L)

DO

(mg/L)

BOD5

(mg/L)

NH3-N

(mg/L)

1#上渚桥(上午)

6。

87

29。

6

7。

92

3。

85

3。

55

1。

07

1#上渚桥(下午)

7。

00

33。

7

8。

24

7。

15

5。

80

0。

87

2#十字港(上午)

7。

13

28。

3

7。

76

8。

30

7。

05

0。

69

2#十字港(下午)

7。

43

24。

4

7。

70

9。

45

3。

90

0。

48

3#下渚湖(上午)

7。

17

29。

2

5。

38

4。

82

2。

20

0。

46

3#下渚湖(下午)

7。

15

24。

1

6。

00

6。

10

3。

15

0。

42

4#杨林港(上午)

7。

22

58。

3

4。

62

6。

60

1。

75

0。

31

4#杨林港(下午)

7。

45

59。

1

4。

48

8。

50

2。

10

0。

55

5#杨家墩(上午)

6。

97

27。

1

7。

28

5。

30

4。

55

0。

72

5#杨家墩(下午)

7。

11

22。

2

7。

44

7。

90

6。

60

0。

51

 

表:

德清县三合乡下渚湖水域地表水水质监测点位测试结果日均值

监测分析

结果项目

采样点位

PH值

CODcr

(mg/L)

CODMn

(mg/L)

DO

(mg/L)

BOD5

(mg/L)

NH3-N

(mg/L)

1#上渚桥

6。

87—7。

00

31。

6

8。

08

5。

50

4。

68

0。

97

2#十字港

7。

13—7。

43

26。

4

7。

73

8。

88

5。

48

0。

58

3#下渚湖

7。

17—7。

15

26。

6

5。

69

5。

46

2。

68

0。

44

4#杨林港

7。

22—7。

45

58。

7

4。

55

7。

55

1。

92

0。

43

5#杨家墩

6。

97—7。

11

24。

6

7。

36

6。

60

5。

58

0。

62

根据2003年德清县三合乡下渚湖水域地表水水质监测报告结果显示:

目前下渚湖地区水体水质为V类水质,并且水质仍呈下降趋势。

造成下渚湖水质下降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是由于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养殖业:

随着林业、农业、养殖业的发展,下渚湖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加,忽略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用水,分给湿地的用水量逐年减少,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同时近年来,下渚湖水产养殖量较大,主要有渔业养殖和珍珠养殖。

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局部外围区域水质污染,使下渚湖水环境质量大幅下降,目前下渚湖水域为四类水质,且相比于前几年的检测结果并呈下降趋势,水面上水葫芦大量孳生,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

捕捞业:

滥捕乱猎是造成物种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下渚湖掠夺式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尤其是流域鱼类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造成鱼的种类、数量的急剧减少,物种丰富度降低。

农业:

为了取得高产,农业生产中不得不靠大量的化肥投入来维系,尤其是各类农药的大量使用。

农药的使用不仅使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还直接威胁到湿地生物的生存,导致湿地物种总量锐减,有些物种甚至濒临绝迹。

目前下渚湖湿地的用水水源取自东苕溪及下渚湖。

东苕溪多年平均径流15。

1亿立方米,县境内长37。

87公里,流域面积1420平方公里。

乾元水厂总规模为15万吨/日,占地120亩,现状通过乾元水厂取水口从东苕溪取水并加压输送到乾元自来水厂,向二都村及塘泾村局部供水;其余村落通过自家打井取水或从河湖取水,并通过适当过滤、进行加氯消毒,再被利用。

污水处理:

现状下渚湖湿地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没有实施雨污分流制,村落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肥于农田或桑地;湿地内现有的饭店污水经适当过滤后就近排入水体或通过渗透排入地下。

由于下渚湖地区工农业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二、盲目开垦对湿地环境的影响

下渚湖湿地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农业种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不断增加,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例如原湖面多沙渚土墩,约计600多个,现由于水产养殖的需要,联小为大,约剩300余;芦苇沼泽的面积也在逐年减少,滩涂也是如此。

但减少的芦苇沼泽一般被开垦为水稻田或淡水养殖池塘等。

同时一些天然湿地被开垦为道路、居民点等。

下渚湖地区农业中种植业的规模不大,早园竹具一定规模。

除省级生态公益林外,丘林地带遍植人工竹林等经济作物,早园竹主要分布在塔山和下渚湖范围内的小岛上。

人工干预非常严重。

农业开垦:

农业开垦会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的丧失。

下渚湖湿地水体以外的陆地遍种粮食,蔬菜和其他经济植物,农药、化肥的长期使用使其它植物的生长受到极大限制。

长期集中的农业生产,下渚湖地区原本丰盛的动植物资源越来越匮乏。

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减少,同时也导致鸟类,尤其是水禽的食物不足,栖息环境受到破坏,也造成植物种类减少,质量下降等诸多后果。

目前除有飞鸟聚集的少数小山体外,基本上不存在野生动植物原生态区。

三、区内居民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是湿地受害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实证明城市化已经导致湿地面积的直接丧失和退化。

下渚湖区块现有人口约1。

62万人,平均每个自然村人数180人。

人口分布大多集中于下渚湖周围的环乡公路沿线。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的扩张,郊区化浪潮可能引发湿地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现状村镇布局较为凌乱,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居民点无序发展以及建设不仅会加重生态污染,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有碍湿地景观容貌。

其次,现状下渚湖湿地地区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没有实施雨污分流制,居民的生产生活废水因此得不到有效的净化处理就排入水体,许多居民的生活垃圾无处堆放就直接投入水体,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四、大环境的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决定了其只能无选择的被动的接纳四面八方来水,流域大环境内所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的影响,最终都会在湿地形态及湿地水体的水量和水质上得到反映。

如水源干涸、水质污染。

即便远距离活动也会产生危害。

城市上游湿地的开发利用会急剧改变下游湿地的水文模式、生物种类组成,尤其在的德清现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城市外围的开山采石等种种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各种生活污水经过水文大气循环也会影响到湿地的生态环境。

五、盲目的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下渚湖地区的旅游产业并不发达,正进入旅游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

区内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入口服务区能提供停车、小卖部、简单餐饮服务等,并有一处游船码头,已组织了近20条游船开展湖上、湿地旅游。

并配有相应的管理和导游人员。

区内饮食服务以农家乐饭店为主,主要位于景区入口附近、二都村等,共有14家营业,大都是农家自用房或租用农房,现有餐位约1300个,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表面来看,目前区内能提供必要的饮食服务和观光游览,而实际上这样的旅游开发是盲目不合理的。

这样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的旅游业开发,不科学的湿地开发利用模式,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的旅游功能,反导致了湿地生境的破碎化,使得湿地的旅游价值降低。

首先,旅游开发用地布局不合理,没有把保护和开发科学的结合起来,没有因地制宜的进行特色风景资源的开发,例如下渚湖湿地的豸山岛上有很好的鸟类资源应该进行保护,控制游人进入。

大片的芦苇湿地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利用等等。

此外建筑缺乏规范统一的形式,且没有地方特色,有损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

其次,现有的旅游餐饮污水仅仅经过适当过滤后便就近排入水体,或通过渗透排入地下,这对湿地水体污染尤为严重。

再次,下渚湖的旅游开发没有考虑到湿地的生态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活动量。

其大小取决于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还与区域内生物对人类活动敏感度有关。

一般包括水体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固体垃圾容量、生物环境容量四个部分。

一般来说,在水体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固体垃圾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中,景区的水体、大气和固体垃圾环境容量不会成为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而主要取决于其生物环境容量。

生物环境容量是指旅游活动对区内鸟类、水生生物不产生显著影响的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旅游人数。

旅游人数超过的一定阈值范围,就会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而现状旅游并没有对这一项进行合理测算和规定,必然会对湿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章下渚湖湿地保护对策研究

一、下渚湖湿地保护对象和目的

1、保护对象

下渚湖湿地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草甸、水体、野生动植物、人工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风光秀美,景色宜人。

对本地区补充地下水、调蓄洪水、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珍稀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保护内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1)野生植物

下渚湖地区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据记载有菌类、蕨类、种子植物等173科、673属、1236种以及8个亚种、78个变种、12个变型。

其中水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三尖杉、浙江樟、红豆杉、天目木姜子、天目木兰、紫荆、厚朴、凹叶厚朴、浙江楠等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植物。

(2)野生动物

下渚湖地区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7大类1492种,其中哺乳类16科40余种、鸟类27科60余种,爬行类10科24种;两栖类7科10余种,鱼类15科84种、昆虫类52科1240种,其他动物23科34种。

湿地内动物以农田动物群为主,有鹌鹑、麻雀、青蛙、鲤鱼、泥鳅、鲶鱼等377余种,其中白鹤、鸳鸯、獐等为珍稀动物。

(3)野生鸟禽

目前下渚湖地区的水草丛和沼泽地栖居着野生珍稀鸟禽大约有160余种,属被保护的野生鸟禽有水蛭、小白鹭、苍鹭、鸬鹚、翠鸟、野鸭等20余种,数量较大;还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小白鹭数量一万多只。

2、保护目标

为避免下渚湖湿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资源遭到掠夺性开发,积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重点是珍稀鸟类,改善栖息地环境,维护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实施重点生态区域退化湿地的恢复和治理,建立完备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研检测体系,把下渚湖湿地建设成为一个以自然保护为核心,以生态旅游、观赏、渔业、苇业为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机制完善、功能齐全、综合效益显著,具有自身特色、自养能力和示范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

二、下渚湖湿地保护的技术措施

新技术、新手段与新方法的应用是湿地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下渚湖湿地保护研究在采用传统技术措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在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中强化GIS、GPS、RS的组合运用,强化数字湿地系统,推动湿地科学由定性科学向定量科学的转化。

1、生态技术

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等级结构系统,应用整体和系统的观点,采用生态技术,研究和解决实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

针对下渚湖湿地,利用生态技术,提出德清下渚湖湿地规划技术路线:

湿地生境——湿地植被——湿地动物(微生物、昆虫、鸟类和其他动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区域生态旅游——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

2、3S(GIS、GPS、RS)技术

3S(GIS、GPS、RS)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湿地资源调查、湿地编目、湿地功能评价、湿地监测和湿地保护研究,在湿地景观动态和退化湿地监测方面应用,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

基于RS、G1S和GPS技术建立下渚湖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信息库和管理系统。

(1)遥感(RS)技术

遥感(R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使湿地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遥感信息的快速、定位、宏观、多时相、可比性强、保存性好等优点为获取湿地资源环境状况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源,大大降低了野外调查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调查的精度和调查成果质量,提高了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用计算机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软件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各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二、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多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动态预测的能力。

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独立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它使地理信息系统对复杂地理系统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综合的空间定位和动态分析,完成人类难以胜任的工作。

(3)GPS技术

在野外工作中使用GPS进行精确的定位,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的空间数据的地理信息。

3、新设备的应用

一大批新型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湿地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研制和普及应用,实现同步全天候地自动环境监测,推进了湿地生态过程研究。

如湿地多功能水质自动观测仪(YSI)、湿地水文实验室(Hydrolab)和湿地自动水样采样器等仪器设备已形成功能各异、用途多样的系列化产品,湿地自动气候观测站使湿地环境长期连续监测成为可能。

4、新方法的应用

AMS碳同位素测年、210Pb、137Cs和氧同位素技术的应用,构建了湿地发育与演化的牢靠的时间框架,提高了古环境重建的精度,捕捉到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年代。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湿地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长期不能获得的某些生态过程的机理。

5、其他技术方法应用

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应用湿地过程研究,建立了很多有科学价值的数学模型,深化了机理研究。

网络技术加快了信息交流,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实现不同区域同步对比。

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不断地引入湿地学,使湿地学方法论不断完善,克服了湿地研究在深入、综合、定量和预测等方面的障碍。

第三章下渚湖湿地保护措施

一、规划分区及保护措施

根据湿地条件及保护利用强度将下渚湖湿地分为三个保护等级,同时相应形成三个大的分区:

1、湿地核心区:

该区位于下渚湖湿地的中心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湿地核心区为下渚湖湿地的核心区域,类似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应保持其原始状态下的湿地生态系统。

被界定范围内,集中体现了生境类型的多样与齐全,因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

湿地核心区主要有中心湖的大面积的阔水水域、原生状态较好的港汊、鸟类保护区、生境岛屿等组成。

该区域应结合现有条件,营造以湖泊或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或多种湿地生态系统(湖泊、河流和沼泽等多种湿地生态系统)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科学规划、生态措施和区域调控,保护并逐渐恢复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招引鹭类、雁鸭类等水(涉)禽及其它野生动物,展示自然状态下淡水湖泊、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

该区域湿地生境保持良好,特色及保育区部分,需绝对保护。

禁止人类活动和构筑物建造,如有特殊的科研调查活动,应事先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2、湿地缓冲区:

设置缓冲区的目的是为了在核心区外有一个缓冲地带,以缓解外来灾害对核心区的冲击,并尽可能减少外来不利因素对核心区的影响。

该区域主要由中心湖外围的港汊、池塘、墩等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

由于与村落距离较近使得该区域原生湿地生态遭受破坏,池塘鱼类放养过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

所以该区域以生态修复为主,但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

因此,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如适当连通核心大湖面边缘的小水面,增强水系间的能量物质流动,对该区域内的动植物进行人为修复,因地制宜的补种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

下渚湖主湖面周围有大量的鱼塘,规划将采用必要生物技术措施将水系上游鱼塘逐步恢复成天然湿地。

在该区域内要限制居民活动,可以适当进行人工修复湿地活动。

尽量减少建筑物,不得安排开发旅游项目和经营活动。

区内的鱼塘和其他生产用地统一由保护区管理部门管理。

3、湿地实验区:

该区位于湿地保护区的边缘地带,与外界的社会活动联系密切,面积约2.5平方公里,规划以保护为主,允许设置少量的人工建筑设施,可以结合景观特点进行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允许少量游人的进入。

该区是下渚湖湿地的最外围,受各种因素干扰较大,以保护为主,可适当进行科普、旅游项目等开发活动。

三、各分区内容及布局

按照分级保护的具体措施要求,对各级保护区进行特色资源的分区规划布局:

1、湿地核心区的分区规划

中心湖区:

下渚湖现状主湖面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水质好,水面开阔,湖中有岛,景色优美,是一处难得的自然景观。

鸟类保护区:

和尚山一带鸟类保护区目前已有大量白鹭等鸟类在此飞翔、栖息,芦苇在此处数量也很多,是自然天成的种群,长势良好,成为了鸟类栖息的家园。

规划对此区域进行绝对保护,游人不得入内,形成鸟的天堂。

水上森林区:

要求在中心湖区外围充分利用现有低洼沼泽地,以水生乔木为主,形成郁郁葱葱的湿地森林景观,同时也对中心水体起到隔离防护作用。

森林群落必须有复层结构,包括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另外结合湿地的特殊要求,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保证植被的自然更新演替。

如落羽杉、水松等。

2、湿地缓冲区的分区规划

港汊保护区:

该区现状岛墩密布,港汊纵横,在芦苇荡、早园竹、鱼塘间隔下,形成蛛网状港道迷宫。

由于现状分布着村落而使得该区域原生湿地生态遭受破坏,池塘鱼类放养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湿地核心区的生态环境。

所以该区域以生态修复保护为主,限制居民活动,拆迁部分建筑,把鱼塘重新恢复为湿地,延续天然港汊特色。

村庄分布区:

该区现状自然分布有少量村落,规划严格限制其扩展,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搬迁出区外或就地改造成为科研服务区,但必须保留自然肌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

3、湿地实验区

科普游乐区:

下渚湖湿地边缘,防风山脚下,可以说是背山面水,可以结合湿地研究在该处建立科普游乐区,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活动。

借助区内典型湿地景观的保护或营造,通过展览廊、放映室、湿地课堂、湿地生态链及功能展示等,让游客较全面认识、了解湿地,从而提高人们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该区,游客除游赏以上景点外,还可在湿地实验区学习、了解湿地水质净化等相关知识,参与湿地探索等活动。

农田保护区:

保护现状大面积的芦苇和稻田景观,形成独特的湿地农田景观。

以质朴却蕴含深意的农耕文化风格,撩发着访客对田园的怀念,游人在此可进行参与性的农家生产生活游乐活动,充分体验农乡生活的乐趣。

芦苇构成了下渚湖湿地的重要的外貌景观,是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现有村落的整合改造及草元素的提炼可以创造一处以草为主题的景点,可以适当设置芦苇荡观赏以及木栈道等景点。

体现生机盎然、生活情趣浓厚的特色。

渔乡风情区:

该区位于下渚湖主湖面东南侧,区内保留水系、湖塘肌理,可建设一些与渔有关的小景点,夕阳西下时游人可在此听蛙鸣、观湖景,别有情趣。

该区保持原有渔村的生活状态,适当引导发展服务业,如渔家旅社及桃雨茶舍,使游人亲身体验渔乡风情、品尝渔家风味饮食。

区内特色树种为桃花,营造渔家小院中香树成林的特色植物树种,游人可在景区中体验渔家活动,也可以乘船游览特色渔市、或乘舟观赏桃花源景色、品味乡间野茶。

第四章实施策略及建议

一、落实和抓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在下渚湖湿地核心区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将有助于政府和群众增强对湿地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湿地进行管理的力度,落实和抓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推动整个湿地保护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在遵守下渚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将下渚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周边流域的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周边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综合考虑,遵循自然规律,打破部门割据,坚持统筹规划。

另外,综合治理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并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完善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建立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对保护湿地和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的恢复和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目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已先后制定颁布了《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德清县对区域内的下渚湖湿地的保护的法规要尽快完善起来。

四、加强湿地立法,加大宣传力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部专门法律用于调整以湿地资源为核心的相应的法律关系。

虽然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对湿地保护与利用有所涉及,但是尚未构成管理湿地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仍不能起到有效地规划调整作用。

因此加快湿地资源保护立法步伐,是确保湿地资源管理有法可依的关键。

同时各级政法部门要把宣传保护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作一件大事件来抓,列入对公民进行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的湿地意识、保护意识、责任意识,摒弃破坏湿地环境的狭隘短视行为,牢固树立“保护湿地,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点。

广泛深入开展“国际湿地日”和“爱鸟周”活动,举办鸟类科普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杂志、宣传画册、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全民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意识,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五、强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涉及的行业很多,因而湿地受威胁的因素也就复杂多样,工业开发、湿地围垦、旅游业的兴起、农业化肥的使用都会对湿地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湿地的监控所涉及的要素包括水文、水质、植物、动物、环境等诸多要素,要想从整体上对湿地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加强政府各部分的协调与合作。

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湿地保护工作处在政出多门的状态,很难协调,因此应当在有关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理顺关系,建立多权集一的独立的湿地保护执法管理部门,明确职责,方能有效切实湿地保护,管理起来,发挥湿地保护区的效应。

六、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且初期投资大,因此投资应该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当前湿地保护和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湿地保护的瓶颈。

建议国家和政府加大对下渚湖湿地保护的财政投入,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国际资金的融入。

七、加强湿地环境监测,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全国湿地监测体系,全面掌握我国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湿地管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对于保护湿地、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尽快建立湿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基础上,增加一定的经费投入和技术投入,在重点及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所在区域建立生态监控区,加强调查与监测。

可以按照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