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802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全解

知道人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知道一些有关脊髓的知识以及保护脊髓的注意事项。

目标解读:

通过一幅抗震救灾指挥部内部的情境图,知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包含发布命令的指挥员、收集信息的气象报告员和部队情况报告员、传达命令的传令兵,以及他们各自的工作状态,与神经系统进行比照,为了解神经系统做好铺垫;然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状况。

能模仿例子,针对具体情况画出神经信息传递流程图。

目标解读:

利用刚掌握的神经系统结构知识,模仿例子,画出足球守门员扑球的神经信息传递流程图,在巩固知识的同时,知道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路径。

通过测试活动,感受到身体不同部位在反应速度上存在一些差异,以及大脑在处理信:

息时会出错。

了解人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重点

用箭头画出神经信息传递的流程图。

难点,

教材内容全解

活动一分析情景,阅读神经系统的组成的资料

1.下图中,官兵们是怎么分工合作进行抢险救灾的?

 

气象报告员,负责收集气象方面信息并报告:

近几日将连降暴雨,会有突发灾情,需要及时提供救灾人员和物资。

部队情况报告员,收集部队方面信息并报告:

由于山体塌方,增援部队无法及时到达。

司令员,根据气象报告员和部队报告员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做出决策,下达命令:

立即空

传令兵,将司令员下达的命令传递出去:

直升机起飞!

运送救灾人员和物资。

不同的官兵负责不同的工作,他们各司其职。

但是他们的工作之间有关联,也需要互相配合。

2.神经系统。

我们的身体也有一个类似的"司令部"--脑。

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各个器官也需要分工合作。

 

活动二画出足球守门员扑球的神经信息传递流程

要点提示

1.要尽可能多地画出信息传递路径。

2.不要把线条画到

身体外面。

1.观察女孩收发短信的信息传递流程图。

传入信息的路径是:

手机→→眼睛→→脑,图中用红色箭线表示。

传出信息的路径是:

脑→→手,图中用蓝色箭线表示。

2.画出守门员扑球的信息传递流程图。

用红色箭线表示信息传人路径:

球一→眼→→脑。

用蓝色箭线表示信息传出路径:

脑→→脚和手。

名师点拨因为足球守门员扑球时要调动身体多处的肌肉,所以在画信息的传出路径时,不能像例子那样只画一条传出路径。

由于周围神经处于身体内部,不要把从感官到脑、从脑到肌肉的线条画在身体外面。

神经是如何传导信号的

活动三一测试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敏感性和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

1.测试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敏感性--笔尖实验。

实验材料:

两支削好的铅笔(不要太尖也不要太钝)、线绳。

实验步骤:

(1)将两支铅笔笔尖同向并排绑好,一位同学用退操作提示

笔尖触碰另一位同学的指尖,记录感觉到的笔尖数量。

实验时,两支铅笔的笔尖要

(2)用笔尖触碰胳膊肘外侧,记录感觉到的笔尖数量。

同时触碰到同学身体的某一部

(3)用笔尖触碰手背,记录感觉到的笔尖数量。

位,尽可能多的触碰身体的不同

(4)用笔尖触碰膝盖,记录感觉到的笔尖数量。

部位,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5)同桌之间交换实验,交流体会。

 

2.测试人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扔橡皮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橡皮掉落在手背和脚背反应快慢的比较,了解大脑接受和传出信号需要一定的时间。

实验材料:

桌子、椅子、橡皮、垫子、秒表、米尺。

实验步骤:

(1)请被测试者将手放在桌子上,紧闭双眼,测试者将橡皮从距离手背一米处自由落下,时间记录者记录被测试者作出反应的时间。

(2)请同一被测试者坐在椅子上,紧闭双眼,赤脚放在垫子上,测试者将橡皮从距离脚背一米处自由落下,时间记录者记录被测试者作出反应的时间。

(3)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两位同学交换角色进行测试。

 

 

实验现象:

橡皮分别落在同一被测试者的手背和脚背上,被测试者作出反应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落在手背时的反应时间比落在脚背时的反应时间短一些。

实验分析:

橡皮落在手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手臂上的传入神经先送到脊髓再传人大脑;橡皮落在脚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腿部的传人神经先送到脊髓再传到大脑;后者信号通过的线路长,所以反应需要的时间也长,因此橡皮落在脚背上的反应时间要比落在手背上的反应时间长一些。

实验结论:

大脑接受和传出信号需要一定的时间。

活动四..目测并比较两幅图中两根线段的长短

实验目的:

感受到脑在处理信息时有时也会出错,更深人地了解人脑的工作。

实验材料:

教材或图卡。

实验步骤:

(1)目测观察哪根线段长,哪根线段短。

(2)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研讨。

实验现象:

看起来每组线段的长度不一样,左图中,横线段看上去短,竖线段看上去长。

右图中,上面的线段看上去长,下面的线段看上去短。

实际测量发现,左图中的线段长度相同,右图中的线段长度也相同。

实验分析:

对比眼睛的感觉结果和实际的测量结果可以知道,大脑在处理视觉信号时也会出现失误,作出错误的判断,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错觉。

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还要训练自己"聪明的大脑",观察和实验时要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信息的真实判断。

实验结论: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也会出错,产生错觉。

活动五阅读简介脊髓和保护脊髓注意事项的资料

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一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

脊髓分布在能弯曲的脊柱中间,虽然被脊椎骨和软骨包围着,但还是有可能受到伤害。

颈部或背部受伤会损伤脊髓,有可能使之再也无法在脑和身体各处之间传递信号。

如果背部下方受伤,腿部感觉和运动会受到影响;如果颈部受伤,则可能会让手臂也失去感受和运动能力。

所以,一旦脊髓受损,轻则身体麻木,重则瘫痪(脊髓受伤导致腿无法动弹称为半身麻痹,而导致手臂与腿都无法动弹称为四肢瘫痪)。

 

因此,我们在运动时要注意自身安全。

例如,不要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做下腰动作,在剧烈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太阳光透过什么镜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地球内部存在塑型流动的岩浆的是()。

A.地核B.地幔C.地壳D.地表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

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

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熔融状态的固体圈层,叫软流层。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我们在做小孔成像时发现小孔所成的像是()。

A.正立的像B.倒立的像C.横着的像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4.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正确。

A.铅笔变长了B.铅笔变细了C.铅笔向上折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水中的物体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在水面以上看到的物体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起来好像向上弯折。

5.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B.和光的行进无关C.孔越大像越清晰

答案:

A

解析:

A

【分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详解】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6.下列光源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蜡烛B.灯泡C.荧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一般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蜡烛、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7.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有()。

A.月亮B.镜面C.萤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以上选项中的物体是光源的有:

萤火虫。

月亮、镜面不是光源。

8.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夜光玩具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月亮自己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9.下列物品需要平面镜制作的是()。

A.眼镜片B.潜望镜C.望远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镜中的像和镜外的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平面镜还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给出的物品中利用平面镜的是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眼镜片和望远镜都是采用曲面镜来实现的,比如凸透镜、凹透镜等。

10.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

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凹面镜,它能把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到病人的耳中,使医生能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

因此,额镜也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11.下列不属于七色光的是()。

A.红色B.黑色C.绿色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对太阳光组成的认识,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其中没有黑色。

12.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结构名称的是()。

A.地心B.地壳C.地幔D.地核

【答案】A

【详解】

地球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在地球内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要求学生掌握地球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13.阳光可以通过什么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A.放大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4.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层的是()

A.大气层B.地壳C.地幔D.地核

【答案】B

【详解】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层的是地壳,所以B符合题意。

15.在晴朗无风的白天,()太阳喷射水雾制造彩虹。

A.面对B.背对C.侧对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喷出的小水滴对光进行折射,形成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白天,背对太阳喷射水雾制造彩虹。

16.七色光混合后成()。

A.黄色B.红色C.白色D.紫色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17.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看绿色的西瓜皮,看到的瓜皮颜色是()。

A.红色B.绿色

C.黑色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取决于它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红色的玻璃纸只能够通过红光,绿色是不能通过的。

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看绿色的西瓜皮,看到的瓜皮颜色是红色,所以A符合题意。

18.下面有光物体的颜色说法正确的是(  )。

A.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

B.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出的光决定的。

C.物体的颜色是由看到它的心理作用决定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A.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B.物体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所以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C.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其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生活中,镜子里的像是()。

A.实像B.虚像C.上下相同D.前后左右相反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平面镜能反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是实像。

20.物体在镜子中的影像与物体是()的。

A.完全一样B.上下相反C.左右相反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平面镜成像规律: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的。

21.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A.蜡烛B.镜子C.白色塑料板D.黑色小孔板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以上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镜子。

22.地球仪上蓝色部分表示的是()。

A.冰川B.海洋C.平原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仪只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做的模型,事实上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29.2%;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8%.地球仪上海洋及湖泊的颜色是蓝色。

23.()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的信息。

A.火山B.风C.地热D.地震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科学家不但从火山、地震、地热等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而且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地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B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信息。

24.科学家根据()等现象不能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A.火山B.地热

C.地形地貌D.地震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地球表面的很多自然现象火山爆发、地震、地热都传递了地球内部的信息,猜想推断:

地球内部是运动,高温,有流体的,并且,从地壳到地核温度越来越高。

科学家根据地形地貌等现象不能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25.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红B.白C.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26.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

A.脚的反应比手快

B.手的反应比脚快

C.手和脚的反应一样快

【答案】B

【详解】

手和脚跟大脑的协调能力不同。

大脑接受和传出信息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不同的部位反应速度不一样。

反应时间手比脚快,运动时间脚比手快。

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手的反应比脚快,所以B符合题意。

27.下列不属于火山喷发物的是()。

A.浓烟B.卵石C.岩浆

【答案】B

【详解】

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

火山喷发时有浓烟、火山灰、炽热的岩浆,卵石是水流搬运摩擦形成的。

28.火山喷发,岩浆是()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

【答案】C

【详解】

火山喷发时岩浆是靠地球内部的压力而沿着的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

29.()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A.火山爆发B.破坏森林C.温室效应

【答案】A

【详解】

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砍伐森林。

超速发展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形成温室效应,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无关。

30.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

A.火山喷发B.岩层断裂C.山洪爆发

【答案】B

【详解】

31.右大脑半球控制()的运动。

A.右侧身体B.左侧身体C.下半身

【答案】B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即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半球则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32.大脑重量占体重的()。

A.50%B.90%C.80%D.70%

【答案】C

【详解】

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

它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大脑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整个脑的重量是1400克,大脑约占脑总重量的80%,就是大约1120克。

33.脑神经主要分布在()。

A.躯干和四肢B.头部和四肢C.头部和内脏

【答案】C

【详解】

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脑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4.大脑和脊髓合称为()。

A.神经中枢B.脑神经C.脊神经

【答案】A

【详解】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35.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等功能。

A.音乐B.技艺C.语言

【答案】C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即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半球则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36.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

A.头部、内脏B.躯干、四肢C.头部、四肢

【答案】A

【详解】

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脑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7.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而形成的。

A.火山喷发B.地震C.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

【答案】C

【详解】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的运动,要求学生掌握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

38.膝跳反射是()控制的低级简单反射活动。

A.大脑B.关节C.脊髓

【答案】C

【详解】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膝跳反射是本来就有的,由脊髓控制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的控制就发生了。

膝跳反射是脊髓控制的低级简单反射活动,所以C符合题意。

39.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模拟的是()。

A.地球的运动B.事物的运动变化

C.事物的内部结构D.事物之间的异同

【答案】B

【详解】

火山是由于地下的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模拟的是事物的运动变化。

40.如图所示,神经传导的正确顺序是()。

A.传入神经→接受信号→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

B.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

C.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作出反应→传出神经

【答案】B

【详解】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神经就像电话线,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又称运动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所以传递过程为接收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41.不属于神经中枢的是()。

A.大脑B.心脏C.脊髓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心脏不属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42.信号的传递需要经过(   ),才能达到神经中枢。

A.无中间步骤                            

B.许多中间步骤                            

C.一个中间步骤

【答案】B

【详解】

信号的传递,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的传递,才能达到神经中枢的。

在中间靠神经递质的传导,来传递神经元的信号,有时需要很多次的传递,所以B符合题意。

43.下列不属于神经中枢的是()。

A.脊髓B.中枢神经C.大脑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B不属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4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和压力并无变化B.温度越低,压力越小C.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答案】C

【详解】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C符合题意。

45.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

A.低B.高C.一般

【答案】B

【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

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核的温度非常高。

46.许多科学家认为东非大裂谷是()而形成的断裂谷。

A.两个板块碰B.两个板块拉伸C.火山和地震

【答案】B

【分析】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详解】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4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时,可能会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壳里冲到几千米的高空。

B.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C.没有地震、火山喷发时,地壳是非常平静的。

D.温泉利用的是地热资源。

【答案】C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