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3827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

8.物体的传热本领

【主要概念】

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传导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而设计的。

在本课的学习中,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

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的材料。

教材首先展示五种不同材料的勺子,设疑:

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是否相同?

进而本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三个活动,活动一: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

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入手,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为了抵御严寒,讨论冬季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自己房子保温的。

活动三:

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温盒效果好。

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热传导的知识应用十分广泛。

因此,对于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但是对于几种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如何进一步区分,还是比较模糊的,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导热性能不同,比较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将材料的传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2.能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学会在不同的实验设计中选择简易可行的实验方案;学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事实,经历对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

4.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感悟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

怎样设计实验,以便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保温饭包、PPT。

学生分组材料: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铜棒、铝棒,烧杯、电子温度计、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调出生活经验,引发探究欲望。

1.(ppt出示厨具图)调出生活经验。

师: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些厨具,它们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铁、铝、木头、塑料),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不同部位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呢?

(铁、铝传热快,木头、塑料传热慢,手握的地方用木头、塑料防止烫手)

2.预测勺子传热快慢,引发探究欲望。

师:

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啊,请同学们看(出示:

各种勺子)

师:

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勺子,有塑料的、木头的、铜的、铝的、钢的。

你认为它们传热谁快谁慢?

分组交流预测,汇报。

师:

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的排序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些材料的传热到底谁快谁慢呢?

怎么做才能找到答案?

(生:

实验)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厨具不同部分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作用不同,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物质的传热性能是有差别的,通过预测不同材质勺子的传热快慢,引发学生探究不同物质传热性能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获取事实。

(出示:

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铝棒、铁棒,烧杯,热水,电子温度计)

师: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器材,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让我们观察到它们的传热快慢?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2.组织交流

3.师生综合出最佳实验方案,教师明确实验要求:

烧杯中倒入热水,将六根连接好温度计的棒棒放入烧杯,动作要轻,(PPT出示摆放图)。

观察温度变化,2分钟后记录温度。

(PPT倒计时2分钟)

4.分组实验,填写观测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为了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对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进行了改进,让实验操作简单易行:

一是解决六根棒站立不稳的问题,设计制作了一个烧杯盖,上面钻六个孔,使棒棒正好通过,这样保证棒棒垂直站立并在烧杯中不交叉。

二是六根棒和盖固定在一起,可同时放入热水中,并且接触热水的高度是一样的,保证了实验受热时间的一致性。

三是用现代测量技术,解决观察温度变化的问题,舍去了凡士林粘绿豆这种模糊、间接观察的设计,改用电子温度计直接测量棒棒上端的温度,电子温度计的显示屏,让学生更直观地测得实验数据。

科学实验在保证探究自然本质的基础上,采集证据的技术手段应该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的测量技术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由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使证据更可靠,结论更可信。

三、分析记录,形成概念。

1.各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实验结果填在大记录表上。

2.学生依据记录的温度总表,形成概念。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相应板书传热快的是哪些材料,传热慢的是哪些材料,并说明:

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像铜、铁、铝这类善于传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像木头、玻璃、塑料这类不善于传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设计意图:

用大数据统计的方法,汇总全班各组的数据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

3.拓展观察:

热成像仪测量物体传导热的情况(视频素材)四、强化概念

1.体验活动:

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地毯上的感觉,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2.冬季,为什么要用塑料布把树干包起来?

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为什么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

(防止热传导)

3.请分析下面的事例,说明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

4.生活中用气泡膜给食品打包装,除了防震、防碰外,还有什么作用?

(防止空气对流,起到保温的作用)

5.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防止热辐射)6.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不同(视频实验)

7.师: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保温瓶是不是做到这三点?

(防止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发生)

(出示保温瓶解剖图)保湿瓶是如何保温的?

你知道吗?

(保温瓶保温原理视频)

【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生活事例及物品的结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做到保温效果好,就要考虑防止热传递。

知道选用不同的材料、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防止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来发生,也就可以做到保温效果好。

五、拓展延伸

探讨:

保温盒材料的选用。

师:

“热传递”单元,前三节课我们学习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物体的传热本领,通过保温瓶保温原理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要想做到保温效果好,要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考虑到。

有了这些知识,现在要你自制一个保温盒。

(ppt出示保温盒)

先看一下老师这个保温饭包,各部分是什么材料?

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出示铝箔气泡膜)

请想一想,制作保温盒你要选择哪些材料?

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

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

请同学们课后准备材料,下节课我们制作保温盒,看谁的保温盒保温效果好。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下课。

【设计意图: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学的最后部分设计了“制作一个保温盒”的实践活动,作为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个综合拓展应用,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要综合前几节课传导、对流、辐射的内容,还需要技术工程中的设计、材料选择、加工等经验和能力的支持。

【教学板书】

物体的传热本领

传热快:

铜棒、铁棒、铝棒……热的良导体传热慢:

木头、玻璃、塑料……热的不良导体

保温好:

防止热传导

防止热对流防止热辐射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针对学生与生活实际,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这节课是成功的,是有亮色的。

一是,在活动设计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可以说彰显了课堂的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是,改进实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搭建从实验到思维的脚手架,利用电子温度计代替凡士林和小珠子,实验效果更明显;用大数据统计的方法,汇总全班各组的数据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

三是,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是,课堂教学中,让科学探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1.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播放的红外摄像视频,此视频展现的是现象,其低于用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课堂上可以不用,做为课后拓展内容给学生更好。

2.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如:

①“瓷砖把脚的热量吸收了,所以感觉到凉”。

这里用的“吸收”会让人误解为热量传递进去且驻留在内,而实际上不仅有热传进脚底接触的瓷砖,还有瓷砖之间、瓷砖与水泥、地面等的热传导,改用“瓷砖把热快速传走了”的说法更准确一些。

②“棉花里的空气不容易流动,不容易对流”。

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只要是空气,无论体积大小,它都会对流,只不过,棉花里的空气被隔离到了无数小空间里,它们难以与相邻空间里的空气对流,而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产生保温效果。

这样的说法更准确。

3.做保温箱活动的前期铺垫不足,且用问答的方式一步步领着学生分析和了解,缺少整体性。

工程实践的步骤,应先提出制作保温箱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借鉴事物,分析原理,如浅色较多反射蕴含热量的光、保温品的保温方法和原理等等,其后,再让学生设计保温箱并制作,下节课来交流产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

A.黑影B.白光

C.红光D.彩虹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吸收的光色决定。

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红色的玻璃纸是透明的,吸收红光,白色的墙壁反射所用颜色的光,故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红光。

2.地球的构造有些像鸡蛋,蛋壳好比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

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蛋壳、蛋白和蛋清。

3.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有()。

A.月亮B.镜面C.萤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以上选项中的物体是光源的有:

萤火虫。

月亮、镜面不是光源。

4.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夜光玩具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月亮自己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5.下列发光的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有()。

A.月亮B.电灯C.蜡烛D.雷电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发光的物体是自然光源。

月亮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电灯、蜡烛属于人造光源,雷电属于自然光源。

6.教室里的墙涂成白色是为了()。

A.干净B.美观C.更好地反射光线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决定,白色物体是反射白光的,白色物体的发光能力很强,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的,主要原因是利于光的反射更好地反射光线。

7.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下面三幅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两个镜面必须要相对放置,平行放置,A符合题意。

8.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

A.白光B.绿光C.红光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吸收的光色决定。

但是黑色物体是吸收所有光色的。

白色物体是反射白光的。

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绿光。

9.物体的表面越(),反射效果越好。

A.光滑B.粗糙C.大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射物。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10.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

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凹面镜,它能把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到病人的耳中,使医生能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

因此,额镜也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11.潜望镜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

A.光的直射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潜望镜是两面平面镜组合到一块可以从水下观测水面的物体,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

潜望镜里有个平面镜,都与水平面成45°的夹角,主要是为了观察方便。

12.我们在做小孔成像时发现小孔所成的像是()。

A.正立的像B.倒立的像C.横着的像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13.用喷水壶制造彩虹,要选择()。

A.通风处B.背对太阳C.面向太阳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喷出的小水滴对光进行折射,形成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白天,背对太阳喷射水雾制造彩虹。

14.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正确。

A.铅笔发生弯折了B.铅笔变细了C.铅笔没变化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光在真空中偏折角度最大)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从侧面看铅笔发生弯折了。

15.牛顿通过()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16.下面不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 )。

A.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到墙壁上

B.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

C.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

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七色光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七色光现象。

17.下面有光物体的颜色说法正确的是(  )。

A.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

B.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出的光决定的。

C.物体的颜色是由看到它的心理作用决定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A.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B.物体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所以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C.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其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现象。

A.反射B.折射C.色散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19.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时,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

A.月亮所致B.太阳光的传播速度很快C.太阳已经升起,只是还被云挡着D.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是,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20.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A.左右相反B.上下相反C.上下左右都相反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

21.在地形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平原用()表示。

A.黄色B.蓝色C.绿色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在地形图或地球仪上: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沙漠,棕色表示山地。

深蓝色代表海很深,浅蓝色代表海很浅。

22.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造成的。

A.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

B.人工雕琢

C.酸雨的冲洗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热作用、流水作用、植物作用、动物作用等。

由于受雨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造成的,所以A符合题意。

23.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A.2900千米B.17千米C.3400千米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的构造十分复杂,科技家通过对于地震波的探究,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三部分。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

24.地震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在教室里迅速躲到课桌下

B.在家里,可以钻到床下、桌下、卫生间等

C.在外面,向空旷安全处疏散

D.高层住户马上乘电梯下楼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

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

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当地震发生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不能乘坐电梯下楼。

25.雨后,空中悬浮的许多小水点像()一样将阳光分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A.三棱镜B.平面镜C.凹透镜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所以雨后,空中悬浮的许多小水点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26.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的关系。

A.没有关系B.同侧C.交叉

【答案】C

【详解】

27.下列现象,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信息的是()。

A.蚂蚁搬家B.井水冒泡

C.动物惊慌D.大地晃动

【答案】D

【详解】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依据课本知识,地震前大自然有预兆,如:

井水冒泡、动物惊慌(鸡乱飞、蛇出洞、老鼠当街跑、蚂蚁搬家)等,地晃动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信息。

28.地震和火山是地球的___________引起的。

A.外部运动B.人类活动C.内部运动

【答案】C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

29.下列现象与地壳运动无关的是()。

A.火山喷发B.四季的形成

C.地表的变迁D.地震

【答案】B

【详解】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火山活动、地表的变迁和地壳运动有关,四季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

30.地震和火山爆发主要发生在()。

A.地壳板块边缘B.地壳板块中间C.与地壳板块没关系

【答案】A

【详解】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由于板块交界处运动比较活跃,当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就会使地球的内能释放,从而形成火山和地震。

31.火山口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岩浆冷却形成碗状物,又多次降水

B.地壳运动导致山顶凹陷,又多次降水

C.火山喷发时带出地下水

D.雨水冲刷造成山顶凹陷,又多次降水

【答案】A

【详解】

火山口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山顶凹陷,由于降雨、积雪融化或者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渐储存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火山湖。

火山湖包括火山口湖、火口原湖和熔岩堰塞湖。

32.()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A.火山爆发B.破坏森林C.温室效应

【答案】A

【详解】

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砍伐森林。

超速发展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形成温室效应,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无关。

33.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

A.火山喷发B.岩层断裂C.山洪爆发

【答案】B

【详解】

34.大脑重量占体重的()。

A.50%B.90%C.80%D.70%

【答案】C

【详解】

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

它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大脑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整个脑的重量是1400克,大脑约占脑总重量的80%,就是大约1120克。

35.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

A.脚的反应比手快

B.手的反应比脚快

C.手和脚的反应一样快

【答案】B

【详解】

手和脚跟大脑的协调能力不同。

大脑接受和传出信息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不同的部位反应速度不一样。

反应时间手比脚快,运动时间脚比手快。

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手的反应比脚快,所以B符合题意。

36.神经就像电话电缆,起着()的作用。

A.保护大脑B.神经系统C.传递信息

【答案】C

【详解】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

神经分布在人的全身,就像电话电缆一样,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37.以下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是()。

A.海市蜃楼B.小孔成像C.彩虹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滤光现象是光的吸收与反射现象。

以上选项B符合题意。

38.分布于全身,起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A.大脑      

B.神经    

C.脊髓

【答案】B

【详解】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神经是“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的作用。

39.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模拟的是()。

A.地球的运动B.事物的运动变化

C.事物的内部结构D.事物之间的异同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