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921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 文 试 题.docx

江南十校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江南十校201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

王亮  张滢

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

学得好吗?

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

能适应城市文化吗?

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

将来会有发展吗?

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

2010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5市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

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

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

这个孩子指的“家”,是浙江。

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

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

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

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

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

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

“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

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

”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

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慢慢追”、“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

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

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

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

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

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

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

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

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

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

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

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

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中国教育》2012.5.9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

      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

      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

      D.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

      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

      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适应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

      C.要根治“难以融合”,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

      D.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

“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

“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4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

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

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

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噫!

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

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

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

②欻(xū):

忽然。

③阿:

母亲。

④勃勃:

烟气向上的样子。

⑤嘒管:

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长吉之事尢备                                       备:

详细

      B.过亦不复省                                              省:

察看

      C.长吉竟死                                                 竟:

竟然

      D.帝独重之                                                 重:

重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李长吉集叙                                          为刎颈之交

      B.阿弥老且病                                              吾今且报府

      C.天苍苍而高也                                          吾尝终日而思

      D.闻行车嘒管之声                                       欲诛有功之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修改平时的创作。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人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7.把原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4分)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逢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

(4分)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10.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

  

(1)                   ,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5)狗吠深巷中,             。

(陶渊明《归园田居》)

  (6)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7)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苟子《劝学》)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西递情结

胡迟

①逛屯溪老街,当阳光撒在那些灰蒙蒙的徽式屋檐上,灰尘的粒子在阳光中游离时,我抚着“三百砚斋”里一块呈现着波浪纹的砚石,轻轻地叹一句:

“我好像走在一个陈旧的温馨的梦里。

②第二天我上了黄山,雨过天晴的黄山云蒸霞蔚,清清亮亮的山岩,变幻多姿的云海,千奇百怪的古松,纤尘不染的石阶路……当云雾缭绕在脚下时,我快乐地手舞足蹈:

“这是真正的云中漫步!

”黄山在云海中起伏不定,我神魂颠倒,目不暇接,在黄山的西海饭店住下后,我立即给山下的父亲拔了电话:

“我今天不下山了。

”父亲在电话那边迟疑了一下,说那你就在黄山多玩玩吧!

明天原定到西递的,时间来不及就不去算了。

③西递?

“不!

不!

我明天上午一定赶到!

一定去西递!

”我的声音短促而急迫。

我始终弄不明白,在那一瞬间,如梦如幻的黄山怎么一下就淡去了呢?

那被黄山搅得如初恋般怦怦乱跳的心怎么一下子就被内心所升腾起来的另一种渴望所扼住了呢?

④其实我对西递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是在一次画展中,被一位画家的“西递系列”的版画所吸引,那是被艺术夸张了的西递,那份古朴的文化氛围,那份饱经沧桑的书卷气,那样一种淡泊宁静的存在……在那些错综的民居群里,我读到了一种悠远蕴藉的意绪,一种跨越历史时空而静静弥散的生命内力,我在心里说:

“这不是我一直要寻找的……灵魂的寓所吗?

”在电视风光片里,我看到寄意“落叶归根”的石雕窗,那“清风徐来”的大风扇,我被深深感动着:

“这些老房子里的人把清淡的生活装点得多么富有风味呵!

”在家住黟县的朋友的介绍中,我知道了黟县的桃淅洞,我知道西递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成一船形,还知道西递名称的传说……

⑤屯溪老街让我有一份闲闲散散,恍如排箫所营造出来的恍惚迷离的心境;黄山让我兴奋、迷乱,它能调动我所有的激情,身心俱醉;可西递,那是我弥久的向往,它能熨帖到我内心的深处,轻柔的抚平心上的每一处最细小的皱纹。

⑥西递村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密集的古民居,而是触目皆是的古董摊。

许多做旧的假古董和周围那些古老的房子很相称,以至于你明知它们是假,仍然忍不住要拿起来摩挲一番,藉此穿越历史的隧道,感应一下古老的气息,摊主们并不像都市的小摊贩那样急迫,他们的摊大多高大自己家的门前,他们坐在摊边,做着别的活计。

那种格局,就好像他们只是将自家陈年的家什拿到太阳底下晒晒霉气,而若有人看着喜欢,临时说个价也就让出去了……西递人做生意都是这么顺其自然,充满着一种引人深悟的处世哲学。

⑦古民居的内部陈设也处处显示着他们的心理特征。

厅堂大多宽敞,明亮,顶棚较高,厅堂的条案上,正中摆着自鸣钟,钟的两侧是瓷制帽筒,帽筒左边摆着瓷瓶,右边摆着精致的以木雕为底坐的镜子,取谐音“平静”。

那些在外面商海风云拼搏了许多年的富翁们,回乡颐养天年时,都希望过一种没有竞争紧迫感和危机感的风平浪静的日子,这种心态在这块土地上浸渍开来,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心理积淀,对称地设置在厅堂两侧的卧房,比较狭小,光线暗淡,卧室里只有一扇朝着厅堂开的花窗,当地人告诉我,西递的先人们认为卧室的活动应当是秘密的。

宽敞的厅堂,狭小的卧室,西递人进退有序地设计着生活,形成一种内紧外松的心理格局。

他们既有气度去四海闯荡,成为富翁巨费,也能恬然退回田园,享受丰衣足食,儿孙绕膝,读书终老的消闲日子。

在西递村漫步,我的脚步悠闲从容。

走进一幢幢古宅,就好像已经走进来许多次一样。

那些楹联,那些最能体现西递文化的楹联好像也是读过千遍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

县城城隍庙有硕大铁算盘一面,两边有联:

“你有算计非凡,得一步,进一步,谁知满盘都是空/我却诸事糊涂,有多少,记多少,从来结账总无差。

”这里的人承袭着这样圆熟的生命智慧,无怪乎从来没有接触过徽州文化的人,乍一踏上这块土地,总要惊诧西递人的形容举止中何来那样一种天然的大度与从容;何来那样一种不卑不亢,极有分寸的处世态度。

一位大都市的人偶尔路过此地,回去后没有过多久又来了,以后他每年总要来几次,他说:

“接触过这里的风土人物,去哪里都忍受不了现代社会特有的那份浮躁。

⑧村前有两条小溪,水从东往西流,“东水西递”,“西递”因而得名。

⑨西递,也许永远是和时代潮流逆向而行的小溪,将那一脉古风延续下来……高处俯瞰,西递古民居群成船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西递村,会不会成为当代人心中的诺亚方舟呢?

(选自《清明》)

11.文章在主体对象是写西递,可开头为什么花许多笔墨写屯溪老街和黄山?

(4分)

 

 

 

 

12.从④~⑨段分析说明文章是怎样逐层地描写西递的?

(6分)

 

 

 

 

13.从⑦段内容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出西递人具有怎样的文化心理?

(6分)

 

 

 

 

1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西递,也许永远是和时代潮流逆向而行的小溪”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辽的一组是(3分)

      A.部署                     炒鱿鱼               委曲求全            初生牛犊不怕虎

      B.惬意                     打牙祭             要言不烦                宰相肚里好撑船

      C.呈现                     栽跟头            有条不紊                   一竿子插到底

      D.氛围                     滞纳金             宁缺毋乱                  给根棒槌认作针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鏖战正酣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摘金夺银,屡创佳绩。

      B.2012年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的一年,人才建设提速已迫在眉睫。

      C.在公牛客场对阵尼克斯输球后,主教练锡伯杜痛心疾首地表示,球队输球不能怪别人,要怪只怪自己防守不力。

      D.不墨守成规的阳光男孩刘路,22岁破解了世界性的数学难题,获批硕博连续,同时还享受学校多项资助。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辣的一句是(3分)

      A.此次会议发言要求每人五分钟,可轮到王老师,他足足讲了十分钟,罗列了六点建议,还意犹未尽,主持人悄声问他还讲多少,他说:

“还剩一点了。

      B.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汇合于此而得名,地处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历来是南北方必争的战略要地,素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

      C.在北京舞蹈学院,无论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还是芭蕾舞、音乐剧、现代舞,学生的文化素质全部照样拿得出手。

      D.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我市继承徽人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摸爬滚打,边试边改,在改革中创造教育新气象。

18.以“刘翔因伤退赛”为话题,给他写一段寄语,表明你的观点和情感,不少于60字。

(5分)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则新闻,并写在相应的横线上,不超过12个字。

(4分)

   伦敦奥运会早已拉开大幕,中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的出色表现让中国观众对奥运赛事格外关注。

然后,与2008北京奥运会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我市的奥运促销商味儿似乎没有那么浓烈,商场、超市、家电卖场、旅行社……一切商业活动基本如昔。

倒是“电商”们忙得不亦乐乎,各种以奥运为主题的促销活动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线下网上商业氛围冰火两重天,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在下列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与横线前的句子句式大体相近,语意连贯。

(6分)

   浪漫就是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浪漫就是青梅竹马,生死相随;浪漫就是烛光晚餐里的卿卿我我;浪漫就是风花雪月中的情感故事,          ,         ,              。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

“如果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②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