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17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学设计

〔方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2、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每首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

难点:

八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品读诗歌。

预习要求:

朗读八首诗歌,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江南春绝句》等三首诗词。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

春的美是多样的,北方的春天与南国的春季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比较阅读《江南春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代人赋》。

三、检查预习。

指名背诵这三首诗词。

四、学习新课。

当春姑娘缓缓来到人间时,她的气息弥漫大地。

不同的诗人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展现别样的美丽。

这节课通过四首诗歌的学习,品味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春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讨论,思考诗人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有何异同点。

(学情预测:

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色并不困难,学生基本能根据诗歌回答,即使找不全面、不准确,只要略加点拨即可。

说出异同点相对较困难,可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允许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让这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五、重点品读《江南春绝句》。

(一)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儿看出。

明确:

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

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

(本题主要培养学生读诗的标题、意象意识)

(二)根据诗人的描绘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图景么?

请用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

关键引导学生不忽视“绿映红”中的“绿”和“红”分别指什么。

(三)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春天?

(学情预测:

这题难度低,若学生一时无从答起,给出选项即可回答。

明确: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了春天。

(四)“千里”说明了什么?

明确:

“千里”不是确数,而是说明“到处”的意思。

(五)第三四句是否仅仅在描绘景色?

明确:

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意思是过去的四百八十寺,而今还剩下多少了呢?

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学情预测:

学生可能一时没有思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示:

(1)绝句中一种常见的手法是卒章显志。

(2)诗人是唐末人,为何写南朝?

当然,认为是重在写景,意思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寺“若隐若现地峙立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的风光”,也是可以的。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即持这种观点。

六、与另外几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另一位大文学家韩愈又是怎样表现春景呢?

(一)学生自由朗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提问:

诗中哪个词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明确:

绝胜。

(三)提问:

诗人为什么如此自信地说呢?

让作者觉得美不胜收的景色是什么?

明确:

春雨和春草。

(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写别人不曾写的。

“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学情预测:

要将心中零碎的感觉组织成通顺的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让学生细读这句诗,结合题目,品味它是怎样与早春相吻合。

明确:

韩愈这句诗的价值在于两个发现:

(1)早春草色特征的发现。

(2)诗人对自己感觉的发现。

二者均以特别精细见长。

在古典诗歌中,似乎有一种共识:

春草的美在它的绿色上,如果不绿,就索性彻底地枯黄,除此以外,好象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受的,可以做文章的了。

但是韩愈却发现了春草的另一种美,那就在要绿不绿之间,远看是绿的,近看还是枯黄的。

先是为发现了草色而动心;因为动心,就走近;走近了,却发现绿草的颜色不见了。

这本该是一种失望,但是不,相反的感觉产生了:

那竟是一种欣喜。

(五)解读《鹧鸪天代人赋》。

韩愈认为春草是美的,将初春的草写得如此传神,那么在辛弃疾的心目中春天美在何处呢?

(六)学生自由朗读《鹧鸪天代人赋》,找出突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明确:

春在溪头荠菜花。

(七)这首词在选择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测:

归纳特点不容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这首词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学生基本能答出:

农村的景色。

再请学生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

明确:

辛词描绘了朴素的田园之美,选择的景物——荠菜花颇新颖。

荠菜花虽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及桃李,但是它有自在的生命,不以世俗的欣赏为意。

在这之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

这已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

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

八、教师归纳小结。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者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让作者们写出内容迥异却各有特色的诗篇。

同学们在读诗时应学会品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诗歌不同的美。

正如那句非常熟悉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平时也应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中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细致的描写。

九、课外作业。

熟读并背诵本课八首诗词。

第二课时

学习《春夜喜雨》、《游园不值》、《玉楼春》。

一、导入示例。

上一节课我们随诗人一同领略了春天的旖旎风光,那么,在春的斑斓世界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活动呢?

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两首诗《春夜喜雨》、《游园不值》。

二、解读《春夜喜雨》。

春天如此美好,春夜也是迷人的。

不信,请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

“喜”。

提问:

“喜”是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自由回答)欢喜、喜欢。

(二)诗人为何喜欢春雨?

(学情预测:

此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可能一时不知从答起,可鼓励学生自由回答,说的不全面也没关系,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三)诗人的心中这是怎样的一场春雨?

诗人用哪个字概括?

明确:

“好”这个字概括了诗人心中雨的形象。

(四)为什么这是一场好雨呢?

请从诗句中找到依据。

明确:

首联“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写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

(五)教师插问:

从这一句诗歌你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明确:

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

(六)教师继续提问:

诗人盼望已久的春雨终于来临了,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呢?

诗人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

明确:

颔联从听觉,颈联从视觉描写了春雨。

这是一场细雨、小雨。

小到没有声音。

(七)为什么这么一场在夜间下的小雨竟能触动诗人的敏感,引发他的诗情呢?

明确:

因为诗人有一颗敏感的心。

因为诗人喜爱春雨。

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延伸,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应注重观察与体会,惟有如此,哪怕再小的事物也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三、解读《游园不值》。

生活中许多的美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处处有惊喜。

请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一)解题:

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1)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春夜喜雨》中诗人用一个“喜”字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那么,本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怀呢?

(学情预测:

学生基本能脱口而出“怜”,教师可继续追问:

“怜”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而怜?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分析。

明确:

“怜”是怜惜的意思。

怜惜的是“苍苔”还有园子内人迹罕至的宁静。

(第二方面学生不容易想到,教师应适当启发:

园内有“苍苔”,说明什么?

学生即能领悟。

(三)“言为心声”诗歌往往流露诗人的情感,体现诗人的性格。

从一二句中你能看出诗人是怎样一种人吗?

(学情预测:

“敏感”学生不难回答,“耐心”则需要教师点拨。

扣住“久不开”和“小扣”进行分析。

“久不开”说明时间长,而诗人依旧“小扣”——轻轻地敲打。

(四)柴门久扣不开真是令人扫兴,但随即却有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神来之笔,成了千古名句。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

(小组讨论:

这句诗好在哪儿?

(学情预测:

小组讨论的结果可能与老师的答案大相径庭也可能有精彩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略加概括。

要点:

(1)表现了诗人心理上的一个突然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春天来了,这么美,这么突然。

因着突然而更显得美丽。

(2)发现的是“一支红杏”而非一树红杏,报春的使者与我不期而遇。

(3)这突如其来的刹那惊喜,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发现,更是自我心灵的发现。

(五)提问:

吴融写过“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陆游也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本诗中的这句更胜一筹?

要点:

吴诗和陆诗虽然也都写了一枝红杏探出墙外的情景,但在他们的诗里,这只是作为春天里的一般景色来写的,并没有改变全诗的感情基调。

而叶诗则不同,它采用了特写的方法来写,前后景色因果关系紧密,构成鲜明完整的统一情景,其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红杏探出墙外所饱含的春意,突出了作者突然见到红杏后的惊喜。

同时,这两句诗也蕴涵动人的理趣,让人联想到在外界重压下,抑制不住的生气或活力,因此也就具有了由格言式的意义衍生的寓意。

四、解读《玉楼春》

《春夜喜雨》、《游园不值》两首诗主要是通过描写春景以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景中寓情”;接下来要学习的《玉楼春》这首词有所不同,它也写春景之美,但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由春景引发的情感,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

(一)学生自读,思考:

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学情预测:

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

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

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追问:

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

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明确:

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

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二)提问:

同学们从哪里看出是城市的游乐生活呢?

明确:

从“客棹”一词中可以看出。

船是租来在水上划着玩的。

(三)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情预测: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

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喜爱还是厌恶?

从哪里看出?

明确:

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

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

在上片中竭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轰动一时流传至今。

作者被称为“红杏尚书”,后来连皇帝都知道了他的大名。

春景之美写得越传神,对“生命短暂”的衬托就越有力。

(四)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

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

这种联想合乎情理。

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

却有不同的回答。

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

这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消极,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

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

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五、小结:

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力,我们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六、课外作业:

完成“阅读练习?

探究”二、三。

第三课时

比较阅读《春》与《初春》。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研讨的都是古人所写的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词。

那么,在现代诗中,诗人是如何描写春景,又是如何借助春景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的呢?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两首诗——艾青的《春》和王宜振的《初春》。

二、品味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一)全班齐读。

教师正音:

寡妇 咽泣 舐吮 蓓蕾 墓窟 荡漾 徜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教师最好能够亲自示范朗读。

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录音朗读,让同学们小声地跟读。

(二)朗读比赛。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悟来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

提示:

如果有人把两首诗的味道读得一模一样,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教师在每一个同学读完之后都要予以肯定,激发同学们的朗读热情。

(三)朗读评点:

同样一道菜,两位不同的厨师炒出来的味道肯定不同。

同是写春的现代诗,两首诗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艾青的《春》是“沉郁凝重”,王宜振的《初春》是“活泼调皮”,这是由诗歌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

(四)思考并回答:

请说说看,这两首诗分别是怎样的一种语言风格?

提示:

艾青的《春》是“含蓄深刻”;王宜振的《初春》是“浅显易懂”。

(五)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王宜振,想在《初春》中写桃花,你会怎么写?

提示:

艾青《春》中的桃花象征光明、新的社会;王宜振的《初春》中的桃花象征童心(纯洁天真)。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对学生的创见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言之成理,符合诗歌原意即可,切勿吹毛求疵,打压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品味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一)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创作中的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品味诗歌的时候也离不开它们。

请同学们找出两首诗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

艾青《春》中的“血斑、寡妇、野兽、蓓蕾”;王宜振的《初春》中的“鸟嘴、眼睛、蝴蝶、蜜蜂、(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等等。

(引导学生将这种写法引入自己的作文之中。

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的习作加以评点。

(二)小组讨论:

《春》是纪念解放前的革命烈士的,《初春》是写给当代儿童的。

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这两首诗中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请具体分析:

在赞美人性方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

《春》是纪念“左联五烈士”的。

诗人说:

“在不自由的岁月里我歌唱自由,我是被压迫的民族我歌唱解放。

”《初春》的作者曾经说过,“我写儿童诗,不只是为现代的儿童写,还为现代的成人写。

这两首诗都赞美了永恒的人性中“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光明的一面。

(艾青的《春》表面上写的是阴暗面,比如黑夜、血斑、野兽、墓窟等等;但他正是借批判阴暗面来表现自己对自由、生命的追求。

这是教学的难点,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引导。

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字眼:

例如诗歌最后一句“人问:

春从何处来?

”中的“春”有着双重意旨。

四、布置作业:

这八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

说说理由,并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方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2、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每首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

难点:

八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品读诗歌。

预习要求:

朗读八首诗歌,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代人赋》《初春》等五首诗词。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

对于春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下面请同学们倾听一段音乐,听完请大家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放音乐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四季》中的《春》片段或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片段。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春的美是多样的,在《春》这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对春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倾吐了深情的赞颂。

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我们都预习了《诗词十首》,请同学们看看在这十首诗词中,哪几首的情调与朱自清的《春》相近,充满对春天的赞颂?

(说明:

本问题是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的第一问。

设问的目的不是一定要有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引起注意,初步思考十首诗词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引出教学内容:

从集中表达对春天的赞颂来看,主要有《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代人赋》《初春》等五首诗词。

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本课的这五首诗词。

二、朗读五首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其他学生纠正自己读错或不准确的读音,在课本上注音。

(二)学生自由质疑,针对不能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加以解释。

(学情预测:

这五首诗词都比较浅显,略难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都已经加以注释,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

三、学生品读课文,对比、探讨各首诗表现春天的特点、方法。

(一)学生默读五首诗词,思考并且分学习小组讨论它们写的是春天的哪个时候,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二)组织讨论,自由发言。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且说明理由。

可以用“我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句,因为它……”的句式来说。

(说明:

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和倾听,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揣摩其不同的选材、表达特点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到的感悟,又要防止脱离文本的胡乱牵扯。

各首诗词中有特色的句子试解:

●《江南春绝句》

这首诗写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千里”二句:

这两句以想象的手法描写了江南春色明丽的美。

以“千里”开头,形象地刻画出广阔的江南地区一片美丽春色——到处莺歌燕语,柳暗花明,生机盎然,水村山郭,在春风中飘扬的酒旗增添了春色的明媚。

“南朝”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江南春色朦胧的美。

南朝修建的许多佛寺,有多少至今还掩映在蒙蒙的春雨中,点缀着江南的春景。

这两句在写景中又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认为只是单纯的写景也可以,也有专家持此种说法的)。

●《游园不值》

这首诗写的是春意盎然的景色。

“满园”二句:

诗人去探寻春天的踪迹,却“小扣”“久不开”,正当失望之时,却猛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

这里描画出春意盎然的景色,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惊喜,在情感表达上起了转折作用。

结合前两句体会,也可以看作是欲扬先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诗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草色”句:

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表现了春草在碧绿之外的另一种美——在要绿不绿之间的一种美,远看是绿的,近看却还是枯黄的。

表现了诗人观察的仔细和内心的欣喜。

●《鹧鸪天代人赋》

“平冈”二句:

这首诗写的也是初春的景色,但作者选取的是农村特有的事物——黄犊欢叫、傍晚乌鸦点点,在夕阳、树林的映衬下,展现了一幅有声、有形、有色的生动图画。

“春在溪头”句:

这句诗选择了农村中最不起眼的荠菜花作为春天的代表。

“春在溪头荠菜花”,好像除了荠菜之外,其他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似的。

这里与上句“城中桃李愁风雨”形成对比(荠菜花小,白色,与桃李的大朵的红白形成对比;桃李愁风雨,而荠菜傲然开放,又是一组对比),又隐含着发现和惊喜。

●《初春》

这首诗写的也是初春景色。

“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

这个句子童趣十足。

在作者笔下,雨是小小的、毛毛的,树是小小的,新芽也是小小的。

把新芽比做鸟嘴,并不新奇;但这鸟的嘴巴会把小树啄得发痒,却很精彩,它用比喻、比拟很形象地勾画出小孩子的独特感觉。

“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

究竟是春天摇摇晃晃,还是作者自己陶醉得摇摇晃晃呢?

春天不可能摇摇晃晃的,显然是作者有点醉了,他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物与我已经浑然一体。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地想”:

新叶像闪烁的眼睛,是比喻,更是孩子心中特有的想像,而且还要“痴痴地想”,更是把孩子好奇、入迷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像上述一类的句子还很多,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四、教师小结。

春天是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是多种多样的,要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要靠我们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去心灵去感悟,要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表达,这样的诗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也才能打动自己。

五、课外作业。

(一)熟读八首诗词,做到能够背诵。

(二)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学习《玉楼春》《春夜喜雨》《春》等三首诗词。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首诗词,这五首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可以说,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力。

任何一首诗词都蕴涵着诗人词人浓浓的感情,因而品出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是读诗的关键。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课另外的三首诗词,体会它们不同的情感和写法。

二、学生自读三首诗词,体会它们在内容上与上节课五首诗词的异同。

(一)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初步理解文字内容。

补充注释:

长恨:

长久地遗憾。

欢娱:

欢喜,快乐。

肯爱:

怎么会吝啬。

持酒:

把酒,端着酒杯。

咽泣:

因声音阻塞而低声地哭。

悠长:

漫长。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二)学生再读课文,分学习小组讨论这三首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感受与前五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从句子的理解中进而理解全诗。

学生发言讨论各首诗词的内容。

逐步引导学生明确各首诗词的内容:

●《春夜喜雨》

题目就突出了诗人情感——“喜”,即欢喜、喜欢。

从哪里看出诗人喜欢春雨?

——把春雨称为“好雨”,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也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

接着诗人从听觉、视觉描写了细雨

无声地滋润万物的特点,最后通过想像天亮后全城的花枝鲜艳湿润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

一场小雨为什么会引来诗人如此的欣喜?

从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民生的关怀之心。

●《玉楼春》

这首词上片描写春天的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因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而下片则从写景转入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欢乐的时间转瞬即逝,还是及时行乐吧。

●《春》

这首诗从龙华的桃花来写春天。

这里的桃花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来自郊外的墓窟”的桃花,“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结合注释不难理解,这首诗歌颂的是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盼望的是人民解放的春天。

三、对比这三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

学生对比前五首诗词与这三首诗词的写法,思考并且小组讨论其特点。

(学情预测: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能够深入全面地分析理解,只要他们能够体会到有所不同,初步地理解写作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

况且,不论是前五首还是这三首诗的写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前五首诗词都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它们更多地采用直接描绘的方法,而这三首诗词则更有各自的特点。

《春夜喜雨》更多的通过写自己的心情来表现春的美好;《玉楼春》则在下片全用直抒情怀的方法,把写作重点也放在抒情上,着力渲染春景的美好是为了反面衬托生命的短暂,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四、教师小结。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描写春天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不同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春天。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初步了解读诗的方法:

吟诵、理解诗歌的文字内容、透过字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联系诗人的处境分析其隐含的意义。

只要我们多读,多对比,仔细体会,一定能够在诗歌的百花园中采撷到最美的花朵。

五、课外作业。

(一)默写八首诗词。

(二)完成《伴你学》的配套练习。

(三)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