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451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docx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

于沛

  内容提要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既有批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理论贡献,也有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

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但这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

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与时俱进,继续发展。

  关键词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今年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

90年来,在如何评价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上,始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而这种对立,又是和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肯定或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尤为尖锐,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表现之一,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混淆在一起,否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进而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之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这个问题,无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资本主义自16世纪萌生、发展时起,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它的对立物即已开始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之前,那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带有空想的性质,是一种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资本主义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手工作坊——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以英国托马斯·莫尔、意大利康帕内拉、英国温斯坦莱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法国人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完全确立,资产阶级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这一过程的基础。

这个过程充斥着资产阶级的侵略、征服、残杀、掠夺和奴役。

1516年,托马斯·莫尔著《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即著名的《乌托邦》出版。

莫尔生于伦敦的富贵之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学等地攻读文学与法学,从律师起步入政坛,后成为王国首席大法官。

莫尔在揭露贵族豪绅谋取暴利、社会黑暗的同时,表达了他的“社会主义”理想。

莫尔对剥削制度和私有制深恶痛绝,提出在“乌托邦”岛国建立公有制社会。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时,曾引用了莫尔“羊吃人”的命题[1]。

当时富人用暴力将大量耕地圈占起来作为牧场养羊,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四处流浪。

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将他们监禁甚至处以死刑。

对此,莫尔指出,向来驯服的羊,现在“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并将田地、家园和城市都“蹂躏完”[2]。

莫尔虽然“看出了社会矛盾,而且这些矛盾还引起了他的严厉指责,但是,他在他的周围社会里,却没有察觉出能够消灭这些矛盾的惟一力量的萌芽。

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创造出使无产者形成为一个阶级所必要的前提,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幻想的方案’在莫尔当时的条件下,是表达他大胆的社会思想的惟一可能采用的手段”[3]。

  18世纪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著有《自然法典》(1775年);马布利著有《论法律或法制的原则》(1776年)、《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789年)。

他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表明,“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

”[4]例如,马布利强调,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私有制,是“折磨人类的一切不幸的主要源泉”[5]。

摩莱里主张“社会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得单独地或作为私有财产属于任何人”[6]。

他同样激烈地反对私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发展到顶峰。

这是因为此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开始在欧洲不少国家占统治地位,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如明确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

在圣西门的著作中,关于“废除国家的思想,已经明白地表达出来了”。

圣西门还“认识到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给予极高评价,恩格斯针对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赞誉他是在马克思之前,对资本主义“能够进行这种批评的只有傅立叶一人”[8]。

恩格斯认为欧文对英国工人运动影响极大。

他说:

欧文“由于以全部财产在美洲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失败而变得一贫如洗,于是就直接转向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中又进行了30年的活动。

当时英国有利于工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一切实际成就,都是和欧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9]。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10]。

正因为如此,以他们为代表的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贡献,认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伟大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11]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意义是与历史发展进程成反比例的。

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状况的反映,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12]。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历史观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认识不到历史矛盾运动的真正动力;他们始终站在工人运动之外,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然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

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从剩余价值学说出发,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

”[13]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的产生标志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因而垄断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同时还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为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俄国实际出发确定革命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及对各种机会主义和错误思潮的批判中。

他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尽管有人不遗余力地攻击列宁主义,污蔑“列宁主义不过是在俄国这一落后的小农国家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变种,而且以其极左的面目、崇尚暴力专政”,甚至攻击列宁是“党内的尼采主义者”,“党外的马基雅弗利主义者”[14],但无论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嘁嘁喳喳,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狂犬吠日,都丝毫无损列宁主义的光辉。

  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847年,恩格斯曾明确指出: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革命。

”[15]但是,列宁从20世纪初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造成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明确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走向社会主义。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17]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在俄国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列宁及时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在要不要进行十月革命和要不要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上,教条主义者认为俄国的生产力尚未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无产阶级不应该夺取政权,十月革命是“历史的悲剧和误会”,是“早产儿”。

列宁则正确地指出,俄国生产力水平虽然不高,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虽然不够好,但无产阶级可以先夺取政权,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从此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给予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至今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并没有因为所谓“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丰富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得到发展。

列宁认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18]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的理论,而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的长期探索的过程。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积极推行“全面改革”的方针,在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27大上,提出“加速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1990年2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要对苏共进行革命性改革,修改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文,重新考虑民主集中制,并建议实行总统制;1990年3月15日任苏联总统。

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于8月24日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并以未能反对“政变”为由,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19]但是,苏共改革的指导思想,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从里到外,一步步丧失苏联以往的全部优势。

戈尔巴乔夫攻击“列宁是一个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带有俄罗斯特征,而这只能更加说明他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20]。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是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他强调他所提倡的改革,“是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是对社会主义反对腐朽的极权主义管理国家方式的潮流的顺应”。

他还认为,“问题不在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问题在于我们正走向一个集中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其他学说精华的社会。

我不认为他们中间有一道万里长城。

”[21]因此,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用所谓“全人类标准”、“全人类的价值”、“民主的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主义。

他强调,必须“抛弃以前某些看来是不可动摇的公式”,“确立新的政治思维,以及能保障人类生存的新的和平概念”[22]。

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其结果,造成了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丑化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最终使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造成苏联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僵化陈腐,长期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民族政策中的严重错误;对外政策推行大国霸权主义,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等。

在苏联解体的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将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推向绝境。

近年国内外不少研究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上台之日,即是苏联走向灾难之时。

戈尔巴乔夫一上台,苏联开始陷入解体的深渊。

  “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在苏联东欧的实施。

从1982年里根制定“使共产主义民主化的战略”到布什1989年提出“超越遏制战略”,“以接触促变化”的和平演变政策,八年间对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

1989年,尼克松在《美国应当帮助戈尔巴乔夫吗》一文中强调:

“我们对于戈尔巴乔夫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我不怀疑他的诚意。

它是诚心诚意想把苏联制度从不治之症中拯救出来。

他在追寻这个目标时大胆而充满勇气。

我们应该帮助他——但只有在他的改革进行到有可能成功的时候,只有当苏联在国内的压制性和在国外的侵略性因此而减少的时候。

”[23]尼克松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的目的、策略和手段的本质内容。

  苏联解体并不是如西方理论家所宣扬的那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破产”,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而是从反面使世界各国革命人民受到教育,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那将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苏联剧变是“一场民族灾难”,“从1992年到1994年三年间,生产下降了1/2,投资减少了3/4,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十年衰退使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份额减少了9/10。

无可挽回地丧失技术和高科技生产以及一系列科学流派使俄罗斯无法参与世界性竞争,使我们落入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境地。

丧失了文化水平,教育和医疗体系遭到了破坏。

群众被野蛮化了……所有这一切所引发的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俄罗斯来说是另一个威胁。

俄罗斯的衰退还没有得到制止”。

[24]与苏联在社会主义探索中所取得的成绩(尽管问题不少,甚至是严重的失误或错误)相比,所有这一切“灾难”的根源,首先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如何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去寻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其产生到今天不过150多年。

在20世纪,社会主义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遭受到严重的挫折。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汹涌澎湃的革命高潮,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成为多国,出现了与世界资本主义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

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遇到重大挫折。

1989至1992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在短短一年多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或改变其阶级性质。

随着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也不能因此而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邓小平针对苏东剧变曾指出: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

哪有这回事!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25]近十几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经济全球化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同时也使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科学社会主义将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发展。

现时代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竞争,反复较量,并最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列宁揭示的反映现时代基本特征的世界各种矛盾依然存在,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未改变。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的实质。

资本家阶级仍然拥有巨额资本,无偿占有和瓜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由于资产阶级剥削和压榨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社会两极分化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一批工人贵族的同时,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工人作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6]。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在全球占绝对优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历史的低潮。

但这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曲折发展。

  经济全球化并非全球资本主义化,相反,它却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着新的历史前提。

列宁曾指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2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的形式,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准备了机构与手段,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和人类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所规定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现实的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高度发展——日益成熟,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那种理想的社会状况正在变为现实,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形势正在向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和接近。

”[28]如果说资本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那么,共产主义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终点。

因为全球化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共产主义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利益和目的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29]我们坚信,全球化的进程必将突破资本主义的界限,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最终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

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途径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并不会因经济全球化而有任何改变。

列宁说: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30]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认真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总结苏联兴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在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1]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1988年5月,邓小平说:

“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

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我们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3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新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顶住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沉重压力。

努力将中国的事情办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这将“真正对人类做出了贡献”,“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3]。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人民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做出新的、不可替代的伟大贡献。

  [本文作者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006]

  (责任编辑:

张 丽)

  注释:

  [1]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09、930页。

  [2]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6页。

  [3]沃尔金:

《论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

  [5]《马布利选集》,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2页。

  [6]摩莱里:

《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