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463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西省省际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省际名校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Ⅰ卷

24.谢维扬先生说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

”材料直接说明宗法制度

A.具有私家政权的性质B.具有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职能

C.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D.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

25.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借机垄断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

汉武帝时期,颁布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政策,将盐铁经营和市场物资供应纳人国家工商管理体制之下。

材料说明汉武帝

A.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B.有效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

C.有效打击了商人的投机行为D.积极谋求社会秩序的稳定

26.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材料说明黄宗羲

A.反对私利,推崇公利B.主张保障“万民”的平等

C.主张立法必须“以天下为主”D.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特怔

27.希腊城邦行政官制的一个特色是,全部行政官员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各种行政官员任期不一,全部由公民大会或其他相应机构直接选出,各自独立对公民大会或其相应机构直接负责。

材料反映出城邦行政官制

A.内部各自为政B.调动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C.具有直接民主下的权力制约色彩D.凸显出公民大会的最高地位

28.下图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印度对英国茶叶出口贸易量的变化趋势。

该趋势最能说明

 

A.中国茶叶产量的大幅度下降B.印度对中国茶叶出口构成实质性威胁

C.印度茶叶生产市场化程度高D.英国大力扶持印度茶叶生产

29.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

西方民主制的传人,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

材料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B.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D.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同

30.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士钊认为:

“代议政体者,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

A.主张君主立宪B.主张贤人政治C.强调开启民智D.反对民主政治

3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关于通商税则的谈判中,清廷代表何桂清等认识到关税是国家主权,提出“利柄(权)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与清政府不惜以全免关税来消弭外患,从而达到一劳永逸的主张发生分歧。

这说明

A.清政府放弃传统的宗藩外交B.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转型艰辛D.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32.有学者评价某历史事件,“按照成功商业精神的要求,借助于牛顿科学方法,重构欧洲社会传统信仰、价值和制度的第一次全面尝试”。

该事件为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资产阶级革命D.工业革命

33.1873年的宪法案子中,最高法院拒绝了一名芝加哥妇女的要求。

该妇女宣称:

从事法律工作的权利是美国公民权的一个标志,它受第14条修正案中优惠和豁免条款的保护。

然而,当时最高法院的决定是:

美国各州可视各自情况,自行规定是否允许妇女担任律师。

材料重在强调

A.联邦法院有最高司法解释权B.地方政府存在就业性别歧视

C.女权诉求未获主流政治认可D.美国民主宪政仍有完善空间

34.在美、英等国签署关贸总协定协商降低关税的时候,美国对苏联展开了经济封锁。

1949年,美、英、法等17国秘密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

委员会对社会主义阵营开出了4张禁运清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都属于禁运范围。

这反映出

A.战后贸易体系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B.国际政治局势影响全球经济贸易

C.国际贸易只在各自阵营内部进行D.战后贸易体系调节范围限于资本主义国家

35.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存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由人民积累资金以加快工业化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

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

”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B.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积累不足

C.发展工业不得不以牺牲民生为代价D.客观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Ⅱ卷

(一)必做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德国资本集团的资本家年轻气盛,他们的血管里激荡着一种攫取利润的冲动。

古老又落后的中国,仿佛被工业革命巨大的蒸汽力量所遗忘,在这些资本家看来,这是不可忍受的,尤其是镇江,一千多年镇守在江河交界处,没有铁路,只能眼看巨大利润像长江水一样白白流走。

……这些年轻的实业家们头戴同声传译耳机,热烈讨论着,语言不能成为他们交流的障碍,追逐暴利具有世界通用的语法规则。

在会上,这些从青岛或是从上海外滩出发,深入考察过镇江的实业家们提出了共同的倡议——投资在中国修建一条铁路,起始点就在镇江,终点在天津,拟定的名称就叫津镇铁路。

——摘自刘建春《镇江站:

站在长江和运河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津镇线的筹备正好碰到了1900年的义和闭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之一,就是当时中国从上至下出现了强烈反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内地路矿资源渗透的情绪。

于是津镇线计划很快搁浅。

……到了1905年前后,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收回路权运动,而英德方面在¡°津镇线¡±问题上态度十分强硬。

于是清政府左右为难之中,1908年1月,与英德银行代表签订《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弃¡°津镇线¡±,改修¡°津浦线”。

南段取道安裰,至南京浦口。

……解释之一是当时的扬州盐商害怕津镇线的修建影响到自己的住宅、坟地、园田的利益,于是四处奔走,发挥影响力,限止津镇线。

其二,当时镇江的仕绅也坚决反对建津镇线,因为津镇线建成,扬州的瓜州必然非常繁盛,将可能取代锒江的(地位)。

—-摘自《百年遗憾:

从津镇铁路到淮扬镇铁路》

材料三沪宁、津浦铁路通车后,长江中下游南北各省的物资转移了路线,运河沿线的货物大都转向上海、南京集中,朱市场移到安徽艽湖。

再加上运河年久失修,海运兴起,代替了大运河南北运输的职能。

缜江货运大减,丧失了集散作用。

……这不是镇江的衰退,而是一种运输方式的接力与置换。

……当那雷霆万钓的蒸汽文明轰隆隆来到镇江之时,这个农业文明时代江南市鎮的翘楚,像个从来没有遇到对手的武士,在巨大的冲击力面前难免要趔趄几下。

——摘自刘建春《镇江站:

站在长江和运河的十字路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津镇铁路筹建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津浦线¡±最终取代¡°津镇线¡±的原因,并指出¡°津浦线¡±通车后的影响。

(1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我们这个觉醒的世纪里,最令人沮丧的发现之一,就是科学的中立:

它随时愿为我们疗伤,也随时愿为我们杀人;它能为我们建设,破坏起来也更厉害。

现在想来,培根骄傲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是多么不合适啊!

有时我们感到,相比于今天一再努力扩大我们的手段而不去改善我们的目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重在强调神话和艺术,而不是科学和力量,其做法显然要更为明智。

一摘自威尔•杜兰特等《历史的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科学的作用。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严密)

(二)选做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革命时期,改革是必要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制度的缺陷引起了革命……改革必须在强权下进行,改革要结合俄国的传统,将俄国的传统与现代化结合起来。

斯托雷平把农业改革作为沙皇政府的对内政策中心,着重对俄国农奴制残余进行重大改革。

他在俄国第三届国家杜马谈到农业改革时强调:

“为了我们帝国的改革,为了帝国在牢固的帝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必须在农村培植强有力的私有者。

1906年8月12日、17日及9月19日,沙皇政府先后通过法令,将部分国有土地和皇室土地转交农民银行以便出卖给农民;10月5日,颁布了废除对农民权利的若干限制法令,废除了连环保,取消了对农民迁移自由、选择居住地点的一些限制,从此农民可以自愿地改变居住地点,自由地选择职业。

1910年6月14日通过土地法律,对从1861年以后没有进行土地再分配的村社农民的退社做了硬性规定,可以直接将份地变为各户固定的私有财产。

法律还授予退社农户自由支配自己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农民银行将土地出卖、出租或抵押。

摘编自庞涓平《斯托雷平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特点。

(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一摘编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简评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8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观点的相同之处,这给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一战对中国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逐渐凸显。

中国战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部分精英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日增,转而效仿刚刚爆发了十月革命的俄国。

以俄为师,继续寻求国际化,几乎影响了后来中国六十年的政治走向。

一摘编自《中国与大战》等

材料二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由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而中止。

但是,也正是由于伴随着日本侵略而兴起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又逐渐地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还在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共产党人就已经察觉到战争将会为中国的改造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机会。

而国民党也是把“建国”作为重要的目标与“抗日”的口号并列提出。

--摘编自荣维木《抗战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为中国积累了哪些新的现代化因素。

(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坤一(1830—1902)是近代历史上现代化政策的思想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其主要活动如下:

时间(年i

主要活动

1855

以“忠君”“安民”为出发点;曾参加地方乡烫,征讨太平军,立下战功。

1865—1874

任江西巡抚。

复兴书院、向各府州县印发《佐治》及《学治》等书;奖励士绅,提倡儒教;明确反对兴修铁路、架设电线和采用西法采矿,不予认同洋务派理念。

1875—1881

任两江两广总督及南洋通商大臣,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

主张发展海运、支持江南制造局造舰及提议各兵工厂生产专门化,但反对采煤及发展铁路。

1890—1894

开明务实地积极发展洋务,包括推动现代化政策如推动江南制造局自行炼钢、提议在湖南开采煤矿及自行兴办铁路;提倡西学,改革教育。

1894—1895

向清廷先后上《策议变法练兵用人理饷折》《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尊议廷臣条陈时务折》等条陈,主张变法自图;1895年与张之洞联名上奏倡议包括军队、经济及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加入钱学会,捐助五千两白银。

1896—1898

1896年,针对外国银元的冲击,为阻止白银外流,筹设“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铸造银元(东厂)和铜钱(西厂),成为中国机制银币的先驱3

1898—1900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严厉镇压;并和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倡导组织了东南互保,保障了东南各省免受团乱为祸。

1901—1902

1901年与张之洞联名上《江楚变法三折》,主张停罢武科,裁撤屯卫、绿营,练洋操、广军实;育才兴学、整顿变通朝政、兼采西法以扭转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开启了清末改革的先声。

注:

1881—1890年:

被弹劾,九年乡居生活。

—据俞冰、马春梅《刘坤一事略》整理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刘坤一思想变化的趋势及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刘坤一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影响。

(8分)

 

2016年省际名校联考押题卷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历史部分)

24.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

题中主要明确关键信息:

宗法制本质是一种私法制度,这主要表现为血缘团体领袖对成员有管理权和处置权。

题干要求是“直接说明”,B项是题干的引申意义,C项强调宗法制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因此只能选择A项。

25.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

题中关键信息是“汉初,私人经营盐、铁,垄断民生行业,造成国家财政困难;汉武帝时期一改前期政策,实行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国家经济干预方式调整商业,以保障国家财政所需。

选项B、C两项并列,均是材料的结果,而D项则指政治举措,均不符合题意,因此只能选择A项。

26.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的法制思想。

材料关键信息明确指出:

国家和法律起源的“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因此只能选择C项。

B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未直接体现材料,A项仅是材料信息的一部分,未涵盖全部意思,因此不选。

27.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

材料关键信息指出:

希腊城邦行政官制的特色是行政官员未联合组成为统一政府,由相应机构选出,并各自独立对相应机构负责。

由此可以得出行政官制之间的权力制约的特征,因此C项表述正确。

选项A表述错误,B、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28.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近代国际茶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19世纪60年代印度、日本等国茶叶出口大规模兴起以前,中国一直独霸国际茶叶出口市场。

为适应近代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英国等政府对茶业市场进行积极的干预。

印度政府作为英国控制的殖民地政府,大力压低茶叶的出口成本,以提高印度茶叶出口的竞争力。

而清政府则缺少引导和扶持措施,只管征税,致使华茶出口开始衰落。

图表中直接呈现出19世纪80年代后,在英国扶持下,印度茶叶出口对华茶出口造成巨大的威胁,使华茶出口的优势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选项中A、C材料没有涉及,D项表述准确,但不是图表直接呈现的关键信息,因此只能选择B项。

29.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思潮的相关知识。

材料关键信息指出:

黄克武先生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能顺利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多么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与士大夫们多年的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

选项A、B材料未涉及,D项

表述错误,因此选C。

30.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

材料指出:

针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由“能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来改变混乱政局;章士钊也提出“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意即精英政治,因此B项正确。

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31.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外交内容。

材料反映的关键信息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代表与清政府就关税问题的不同认识,由此得出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观念,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即使被迫步入近代化历程,但转型还是非常艰难的。

因此C项正确。

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材料信息背离,不选。

32.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相关内容。

材料关键信息是:

借助于牛顿科学方法的一次全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本意。

33.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知识。

材料关键信息指出:

针对1873年某妇女提出的“妇女从事法律工作可享有宪法优惠保护”的要求,美国最高法院予以拒绝。

这说明女权诉求并没有得到国家最高法院的认可和支持,因此C项正确。

A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B、D两项范围太大,是C项的引申意思。

最符合题意的是C项。

34.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材料关键信息指出:

二战后,关贸总协定要求降低关税,建立自由贸易机制,但由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对峙,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展开经济封锁,背离了战后贸易体系的要求,因此只能选择B项,A、C、D三项表述有误。

35.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

材料关键信息是:

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提出“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兼顾,但重点是发展生产”的思想,因此只能选择A项。

B项材料未体现,C、D两项表述正确,但从属于A项。

40.(25分)

(1)列强攫取利润的冲动(列强获得在华修路权);镇江发展的短板;镇江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影响。

(8分)

(2)原因:

国人对铁路认可的滞后;国内局势的影响;民族矛盾的上升;传统思想的干扰;城市之间的竞争。

(10分)

影响:

推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区域贸易中心被改变;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便利了列强的侵略。

(任意3点得7分)

41.(12分)

评分标准: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SOLO评分法。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45.(15分)

(1)原因:

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日俄战争失败动摇沙皇政府的根基;1905年革命加剧统治危机;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6分)

内容:

破坏村社,扶持富农经济,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3分)

(2)特点:

依托法律推进改革;服务于帝国统治;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继续;“扶强抑弱”。

(任意3点得6分)

46.(15分)

(1)主张: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主张渐进的推行君主立宪制。

(2分)

评价:

康有为注意到了中国专制主义传统深厚等特殊国情,加之其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其主张具有合理性,有利于推进中国近代宪政建设。

(6分)

(2)相同之处:

都倡导资产阶级民权,主张实行民主政治;都注意到中国国民素质较低的国情,主张逐步实现民主。

(4分)

启示:

必须以宪政民主为目标;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路径模式。

稳步推进民主;必须将世界潮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任意2点得3分)

47.(15分)

(1)经济: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政治:

一战后,列

强的侵略引发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思想:

社会精英对西方制度失望,向欧美学习的政治思潮逐渐被以俄为师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6分)

(2)抗战胜利,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前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民主建设,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工业内迀,推动了工业布局的调整;抗战时期,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等,有利于现代化。

(任意4点得9分)

48.(15分)

(1)趋势:

1875年以前,信奉儒家经典,思想保守,顽固排斥新兴事物;1875年以后开始热衷洋务,逐渐转变成积极倡导近代化运动的新政领袖。

(2分)原因:

民族危机的深重;洋务运动的影响;西学广泛传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士大夫的积极探索。

(任意3点得5分)

(2)筹设“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利于阻止白银外流,带动苏沪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工业化;开启了清末改革的先声,引发了其后轰轰烈烈的立宪风潮和革命运动的到来;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倡导西学,改革教育,推动教育走向近代化;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广泛传播。

(任意4点得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