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463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语义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认知语义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语义学.ppt

《认知语义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语义学.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知语义学.ppt

认知语义学,主要内容,意象图式,原型和范畴化,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概念隐喻,认知语义学就是基于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建立了“认知方式、概念结构、语义系统”的语义分析框架,以此来详细论述词句意义的形成、理解、心智表征等。

原型和范畴化,范畴化:

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原型:

一个范畴(事物)典型的、一般的范例。

原型是该范畴所有范例中抽象的、理想化的代表。

如一个范畴可用多个属性来定义的话,原型可能具有所有或最多的属性,因此原型是最典型也是该范畴中最常见、最普通的成员。

如“鸟”范畴中的“麻雀”“黄鹂”。

范畴中其他成员具有不同数量的属性,它们从属于该范畴的“典型性”不等值。

拥有属性多的典型性高,而少的则典型性低。

所有具有不同“典型性”的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一个概念范畴是一个家族,原型具有最大的典型性,其他成员因典型性的差异与原型具有家族相似性,从原型引申出去,将成员用线条连接,范畴所有成员之间将形成辐射状的分布,我们把这样的范畴叫做“辐射范畴”。

辐射范畴,原型理论的应用-词汇多义性,星星,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球外,用肉眼或望远镜能看到的发亮的天体。

原型属性,看上去很小发亮,唾沫星子歌星影星火星儿,意象图式,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一种概念结构,是体验性在认知上的体现。

基本的意象图式植根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如感觉、运动、发力、受阻等。

这些图式与我们身体的构造和姿势、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对其他事物的操控等密切相关。

在与世界的交互中,我们赋予世界秩序和模式。

通俗地说,意象图式是我们脑子里存储的大量静态和动态的画面和场景。

基本的意象图式用于抽象的认知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概念隐喻。

路径图式,路径,终点,Wegototheuniversityfromhome.我们从家里出发去大学。

起点,Awaterdroprollsfromthetableontotheground.一滴水从桌上滚到地上。

ThehighwaylinksBeijingandShanghai.这条公路连接了北京和上海。

容器图式,Itakeoutabottleofmilkfromtherefrigerator.我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

Ipourtheapplejuiceintoacup.我把苹果汁倒入杯子里。

Shewalksoutthefirstbank.她走出第一银行。

意象图式对于介词的研究,Verb+out,Takeout,spreadout,throwoutpickout,leaveout,shotout,drawout,passout,意象图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对于介词一词多义的研究。

Lindner分析了1700多例的动词短语的意义,结论表明这些意义都可以归结成为数不多的意象图式。

如V+out结构,在英语中有600多例,意义不尽相同,但是运用意象图式原理,可以加以归纳总结,方便理解和掌握。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CM(IdealizedCognitiveModel)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理解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Lakoff1987:

68)。

意象图示IS(ImageSchema)构成CM(CognitiveModel),多个CM构成ICM,它们是形成原型,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基础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基于人类现有经验和知识,根据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四种原则,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上的一种复杂完形结构。

概念隐喻的含义,隐喻是人类生活和体验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映射方式,并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影响和增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在日常交流中,隐喻的使用非常频繁,“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概念隐喻,Lakoff&Johnson(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类:

(1)空间隐喻,

(2)实体隐喻,(3)结构隐喻,隐喻的分类,所谓“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与修辞格中的隐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为“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的认知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修辞格隐喻分析的结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所谓“概念隐喻”。

区别在于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

因此理解“概念隐喻”要把握几个要点:

(1)概念隐喻也可称为“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它是内在的,即在概念化过程中才能“看”得到。

(2)“隐喻概念”本身不是直接的言语表达式,尽管它在深层制约着言语表达的方式。

(3)“隐喻概念”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4)依据Lakoff的研究,隐喻概念一定要有语言的“繁殖”(generating)能力,即隐喻概念的系统性。

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概念在Lakoff的隐喻框架内不能称为“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

Idonthaveenoughtimetospareforthat.Yourewastingmytime.Thisgadgetwillsaveyouhours.Howdoyouspendyourtimethesedays?

Idonthavethetimetogiveyou.Doyouhavemuchtimeleft?

Thankyouforyourtime.Isthatworthyourwhile?

如在TIMEISMONEY这一基本隐喻概念中,产生如下语言表达:

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1.拟人概念隐喻拟人作为将客体人格化的隐喻思维方式,不但存在于辞格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一般的日常话语中。

下列例子中我们就是用人的特征和行为来理解“事实”、“生活”、“投资”等抽象概念:

(1)事实证明了这个理论的错误。

(2)生活欺骗了他。

(3)让事实说话。

(4)不良投资孕育着新的危机。

每一个拟人语句都取人的某一个侧面。

例如:

(1)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

(2)他处于病魔缠身的痛苦之中。

(3)他被疾病拖垮了。

(4)疾病是他的头号敌人。

(5)他遭到了疾病的打击。

2.换喻概念隐喻从修辞格角度,换喻可按代替的方式大体分为工具代、容器代、处所代、生产者代、特征象征代、具体代、抽象代、结果代、别称代等。

但概括说来,换喻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用一个实体“代表”另一个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指示,而事物之间经常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在进行指示的时候,我们选择哪个部分经常表现出我们在进行言语表达时的注意力或目的集中在这个整体的哪方面物征之上。

如:

他喜欢读莎士比亚。

(莎的作品)。

文汇报还没到会。

(文汇报记者),我们还缺乏一些人手。

大街上人头攒动。

按人头分配。

Manyhandsprovidegreatstrength.,

(1)部分代表整体: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红五角星。

我们不雇佣长头发。

(2)生产者代表产品:

我买了一台利伯海尔。

我买了一幅毕加索。

(3)被使用的物体代表使用者:

我们国家足球存在很多问题。

(4)控制者代表被控制物:

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了。

他的车撞上了我的后面。

段祺瑞枪杀了无辜的青年。

(5)机构代表负责人:

他被名牌大学录取。

妇联同意处理此事。

(6)地方代表事件:

卢沟桥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广岛。

(7)地方代表机构:

华盛顿同意立即举行会谈。

纽约又一次发出恐怖袭击警报。

3.实体概念隐喻客观世界中实体和物质的已有经验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认知另一经验对象的基础。

我们把我们的抽象的经验对象看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这时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经验进行把握,进行范畴化、归类和量化。

这在语言中是大量存在的。

(1)指示:

我们向着胜利前进。

他破坏了集体的荣誉。

面对困难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2)量化:

阅读这本书需要更多的耐心。

爱有多少恨就有多少。

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

苦大仇深。

中产阶级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个问题里面有太多的个人因素。

历尽千难万险。

(3)认识其特征:

他极力掩饰自己的虚伪。

我简直跟不上生活的节奏。

他的情绪最近很低沉。

(4)认识其原因:

压力太大,他不堪重负。

由于缺乏毅力,他没有完成这项任务。

公务缠身,他不能来参加这次聚会。

(5)表示目的和动机:

他到上海寻求发展。

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安全。

我要改变生活态度,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认为结婚是摆脱因境的唯一办法。

4.时间概念隐喻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形式。

人的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

我们在生活中直接的感知是具体的物体,它们的大小、形状、相互距离、我们对它们的可接近程度等。

空间中的物质在人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感知、动觉、功能认识、目的认识)首先获得空间概念。

时间相对于空间来说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原因是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动态属性,需要我们对于物质存在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

空间认识在前,时间认识在后。

因此语言中用空间概念表示时间概念是以我们的经验认知的先后所决定的。

时间具有了空间中的物质的属性,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认识和把握。

但是我们不是用空间中物质的所有特性来理解时间,我们用物质的哪些特征取决于我们对时间作什么样的理解。

时间是一个运动的物体:

开会的时间快到了。

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时间不等人。

光阴似箭。

跟上时代的步伐。

时间过去了一半。

时间是一个静止的物体/容器:

三天内我给你答复。

这个星期内发生了许多事情。

时间是具有长短维度的空间物体:

延长开会的时间。

缩短开会的时间。

不同时间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

上午、下午、上世纪下世纪、前天、后天,时间是静态的物体:

我们从中通过/经过/渡过这一段时间。

隐喻概念的系统性,我们在观察隐喻时可以发现有些隐喻是有层次、成系统的。

如换喻中的以部分代替全体,拟人中将事物看作人,但是这种系统性并不限于换喻和拟人,它还有其它类型如用空间来理解时间、空间上来理解社会地位(上级,上等,上流,上情下达,高高在上)、将抽象事物看作具体等。

隐喻概念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2.喻体和受隐喻概念影响和制约的言语表达中的有关词语组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1.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概念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隐喻概念也具有系统性特征。

一般来说,概念隐喻都是抓住所述对象的某一方面来进行比拟描绘,进而达到帮助人们形象认识事物某一方面的目的。

但是事物的一面并不能完整地代表这一事物。

因此人们必然会从其它方面来对其进行认识。

这样,依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经历和实践,依据人们不同的文化习俗,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

下面是对“理论”/“思想”的隐喻性认知:

(1)思想(理论)是建筑。

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你需要事实来支撑你的观点。

这种观点等于空中楼阁。

(2)思想是食物。

他说的话没味道。

这种想法还没有成熟。

你不能生吞活剥,要注意消化吸收。

书籍(所代表的思想)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3)思想是人。

一个新的思想诞生了。

达尔文是生物学之父。

观点还在孕育之中。

这个想法太幼稚。

旧思想寿终正寝了。

(4)思想是商品。

新思想的产生过程。

这个观点还未成形。

兜售自己的观点。

两种观点,一路货色。

他的观点很有市场。

有价值的思想。

一字千金。

(5)思想是植物。

这种思想的结果(硕果)。

数学有许多分科(科,植物学术语)。

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他的思想清晰,不枝不蔓。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分清哪是毒草哪是香花。

“理论是建筑”这个概念隐喻使我们能够通过建筑的结构特征对理论形式构成进行把握。

“思想是食物”通过食物的营养价值对理论的用途进行把握。

“思想是人”通过人的生命过程对思想的产生过程进行把握。

“思想是商品”通过商品的产生、流通对思想的传播等进行把握。

“思想是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形态、作用等对思想进行各种认识。

2.喻体和受隐喻概念影响和制约的言语表达中的有关词语组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在一个隐喻概念中的喻体作为一个人们认知的对象,它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的,隐喻概念可能由本体与喻体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而构成,而一旦这个隐喻概念形成,喻体的其它潜在的特征就有可能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得以显现。

如ARGUMENTISWAR这一隐喻概念的产生可能是由war的“进攻”、“防守”特征而引发,在进一步使用这一概念对argument进行认知中,就有可能开发出war的其它特征来,如“策略”、“消灭”、“开火”、“退却”等,它们都属于战争的语义系统。

当我们把人的成长喻为植物成长时,进而又可以对人进行“栽培”、做“园丁”、把美的看成“花朵”,把英雄看成“大树”,把普通人视为“小草”,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语义系统。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