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37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docx

推荐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

1、介绍: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

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

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

“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4、养生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

“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过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万物生发,一派生机勃勃。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二、雨水

1、介绍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2、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3、习俗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雨水这天在民间还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

(保保则是干爹)。

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

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

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

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4、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

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

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

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

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惊蛰

1、介绍

惊蛰(jīng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

“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2、由来

和其他节气相同,惊蛰日期也和农历没有必然联系。

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

“冷惊蛰,暖春分”等。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

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3、习俗

①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②“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

“打小人”的前身。

4、养生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

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四、春风

1、介绍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

阴阳出入上下篇》说: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有《明史?

历一》说:

“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2、由来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

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同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阴阳出入上下》:

“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3、习俗

①竖蛋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②吃春菜

"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③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④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⑤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⑥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此俗历代相传。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素问?

骨空论》:

“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

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

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春天到来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

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五、清明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

Tomb-sweepingDay或者PureBrightness。

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淮南子天文训》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

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

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比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

而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要予以重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

不过,有些人是不适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

清明时节的饮食宜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还有白菜、萝卜等也适宜多吃。

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比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六、谷雨

1、介绍

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谷雨时节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

“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2、由来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

“春雨贵如油”。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

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

时至暮春了。

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3、习俗

①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②渔家流行谷雨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

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

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③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④喝谷雨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

⑤谷雨食香椿

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

⑥谷雨祭祀文祖仓颉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⑦洗澡消灾避祸

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

谷雨到来,暮春到了,万物生长渐旺,天气也渐热。

中午气温较高,但早晚气温仍较低,因此早晚时要适当加穿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过敏体质的人外出时还要预防花粉过敏,预防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的发作。

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

另外,由于谷雨时节雨水较多,要防湿邪侵入人体,出现肩颈痛、关节疼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病症。

在情志、运动方面也如清明节养生一样,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宽广,听音乐、钓鱼、春游、太极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忧愁焦虑,甚至动肝火。

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

七、立夏

1、介绍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2、由来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3、习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

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4、养生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

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八、小满

1、介绍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2、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

“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3、习俗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

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

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

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

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

4、养生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人们往往喜爱用冷饮消暑降温,但冷饮过量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

此时进食生冷饮食易引起胃肠不适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老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现此种情况。

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另外,小满后不但天气炎热,汗出较多,雨水也较多,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当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还可以常饮些生脉饮以益气生津。

九、芒种

1、介绍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

“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2、由来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

大部地区中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