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6719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襄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是

A.中国B.英国C.日本D.埃及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早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故A符合题意;BCD不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B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成为中国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故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了,故A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不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BD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

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根据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

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倾刻崩溃。

23日南京解放。

为此毛泽东赋诗一首,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由此可知,题干毛泽东诗词描述的是渡江战役,故选D。

5.14~16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场运动是

A.启蒙运动B.文艺复兴C.工业革命D.新航路开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发生在意大利,后来扩展到其它国家。

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人文主义广为流行。

文艺复兴是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故B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故A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不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处死国王路易十六B.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C.三级会议的召开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巴士底监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故B符合题意;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发生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故A不符合题意;三级会议的召开是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故C不符合题意;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起义中涌现的杰出女英雄是

A.章西女王B.玻利瓦尔C.圣女贞德D.克莱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在1857年到1859年发生了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起义中涌现出的杰出女英雄是章西女王,她领导起义军抗击英国军队,表现出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故A符合题意;玻利瓦尔是“南美的解放者”,故B不符合题意;圣女贞德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

故C不符合题意;克莱武是英国的殖民头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以下条约,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是

A.《九国公约》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D.《五国条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故A不符合题意;《凡尔赛和约》是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故B符合题意;《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A.诺曼底登陆B.苏军攻占柏林

C.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故A不符合题意;苏军攻占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故B不符合题意;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1942年,使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故C不符合题意;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A.美国B.欧盟C.日本D.德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

欧盟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故B符合题意;美国、日本、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制度文明: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統治全国的权力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两級制,由皇帝任命行政、军事长官

汉朝

汉承秦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渚侯国势力

唐朝

——

合并州县

元朝

中书省

为管理广袤的土地,元朝逐漸形成一套行省制度

明朝

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変化

三司分治

清朝

軍机处的設置, 始于雍正年间

——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华文明史》

根据表格内容,結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秦朝中央政府的“監察官”是什么?

 

(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产生了什么作用?

 元朝在地方設行中书省,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変化是什么?

(4)请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規律

【答案】

(1)御史大夫

(2)作用:

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影响: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4)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全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化。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

为了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唐太宗合并州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因此,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変化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4)从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反映出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到全被废除;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地方权力却是日益弱化。

12.[変法浪潮:

中流击水,奇楫者进] 

材料一汉代王充説:

“商鞅相孝公,内秦升帝业。

(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変法对秦国的作用。

材料二19世紀5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統計表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

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2)请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

哪次改革推动了以上现象的出现?

材料三  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美、德、法、英大量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摘编自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哪一重大事件?

针对这一一事件,美国采取了什么应对政策?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1)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俄国工业发展迅速(或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机器制造业发展迅猛;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等也可)俄国农奴制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

(3)经济大危机(或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干预)

(4)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商鞅相孝公,内秦升帝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分析材料二的“19世紀5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和“1860~1890年,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俄国工业发展迅速。

因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的“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美、德、法、英大量企业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取得了成功。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实行,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13.【民主政治: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1)《权利法案》是近代英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物?

材料一中,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

材料二美国 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未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如何通过“分权”,来构建一一全新政府权力机构的?

 

(3)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请问这部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

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1688牟宫廷政变)

立法权;征税权

(2)①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

实行联邦制;②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

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或三权分立)。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宪法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的宫廷政变,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1689年,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由材料一的“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可以概括出材料一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和征税权。

(2)根据材料二的“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未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颁布之后,各州与联邦政府实行分权,也就是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内部实行分权:

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点睛:

解答第一问需认识《权利法案》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归纳材料明确国王的立法权和征税权受到限制。

解答第二问需要认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分权问题。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会议和宪法性质。

14.[全球治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世界经济]

材料一在过去, 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

用一个比喻:

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

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败》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有人说,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富国愈富,穷国愈穷”,你是否赞同?

请说明理由。

[世界政治]

材料二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2)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

这一政治格局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世界科技]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第三次科技革命小的一项发明,简述其利与弊。

(4)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政局变化、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潜在的危险”,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具体建议。

【答案】

(1)经济全球化

观点自选,可以是:

赞同。

理由:

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由于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弱,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等。

不赞同。

理由:

全球化推动了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让国家间经济往来障碍减少,对发展中国家也是机遇;全球化能够让发展中国家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投资,增加出口和就业;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也充分说明全球化促进经济的发展等。

(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或综合国力)

(3)例如:

原子能技术,利:

给人类提供了高效清洁能源;弊:

也可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核灾难、核恐怖;计算机技术,利: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生活更加便利.弊:

信息安全风险增加,也容易让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

(4)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各国应联合起来,共同面对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的“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

观点可以选择赞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理由是:

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利,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由于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弱,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等。

观点可以选择不赞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理由是:

全球化推动了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让国家间经济往来障碍减少,对发展中国家也是机遇;全球化能够让发展中国家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投资,增加出口和就业;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也充分说明全球化促进经济的发展等。

(2)依据材料二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经济实力起决定作用。

(3)根据材料三的“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

”,结合所学知识,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例如:

原子能技术的利是给人类提供了高效清洁能源;弊是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核灾难、核恐怖;计算机技术的利是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生活更加便利。

弊是信息安全风险增加,也容易让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

(4)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政局变化、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潜在的危险”,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各国应联合起来,共同面对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

15.[家国情怀: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

[面对外敌,挺身而出]

材料一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雄赳赳, 气昂昂,跨过呜绿江!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材料一中的“公”是谁?

他在哪一次战争中殉国?

 

(2)跨过鸭绿江的部队是一支英勇之师,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位战斗英雄。

[面对危机,砥砺前行]

材料三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御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我们试回溯一下近有年的历次政治运动,哪一次不是爱国和革新相结合?

 

——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近代史上,哪些运动能够体现爱国者们“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至少回答三次)

(4)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对爱国主义行为进行归纳。

(至少两个角度。

【答案】

(1)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

(2)黄继光或邱少云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任选三个

(4)忠诚祖国,反抗外来侵略,敢于牺牲,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了解世界,顺应历史潮流,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使祖国强大起来。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

面对强敌,邓世昌沉着应战,在舰身中弹过多,弹药也将用尽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但不幸被敌舰炮火击中,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材料一的这副挽联是光绪帝为哀悼邓世昌而撰写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吞噬。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领导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呈现出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一个过程。

能够体现爱国者们“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在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祖国,反抗外来侵略,敢于牺牲,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爱国精神;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了解世界,顺应历史潮流,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使祖国强大起来的爱国精神。

16.[信仰之光:

指引前行的明灯]

[科学的理论]

材料一  列宁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

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判断列宁所说的是哪本书?

【理论中国化】

材料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2)请结合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谈谈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工人阶级、中国革命相结合,让中国人民走上这条崭新的道路,并实现自身解放的?

【理论新飞跃】

材料三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走自己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

请用相关史实说明。

(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4)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能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认识?

【答案】

(1)《共产党宣言》

(2)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进一部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3)在经济建设方面:

改革开放(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在祖国统一方面:

提出“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

在理论创新方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西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体制方面: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道路选择方面:

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到创新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辉煌的成就。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在祖国统一方面: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在理论创新方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西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体制方面: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道路选择方面:

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4)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由此得到的启示是:

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到创新等。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的历史意义。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理论创新、祖国统一、经济体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启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到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