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南》解说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08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之南》解说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之南》解说词.docx

《《河之南》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之南》解说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之南》解说词.docx

《河之南》解说词

《河之南》解说词

《河之南》解说词

总撰稿:

杨晓民

第一集大河之源

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

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

在炎黄二帝的时代,甚至在以后的秦汉时期,流淌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流,曾经密如蛛网,但是只有黄河被称作河,而其他河流则只能叫做水,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

就在河南西部的渑池县有一个村庄名叫仰韶村,与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一样,今天的仰韶村并没有特别之处,浸润着绿意的麦田,悠闲自在的老人,黄色的土丘,还有躺在泥土里静默的青石板。

似乎,仰韶村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是,当仰韶的老人摇动辘轳老井的一刹那,时间戛然而止,从大地深处缓缓升起的,却是华夏久远的过去。

1921年的一天,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了仰韶村,1914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聘请他当农商部的矿业顾问。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听说河南那边有一些化石,所以派了一个化石标本的采集员,到了渑池的仰韶村采集化石,采集到了一些生物化石,但是那个采集员同时发现有很多石器,他带了几百件石器到北京,安特生一看,哎呦,中国有这么多东西,当时他对考古也有一些基本的知识,他一看,这一定是一个史前的遗址,所以她自己就去调查,调查以后,发现了很多的所谓灰坑,在那个墙壁上都可以看得出来,然后发现一些陶器,陶器里面还有彩陶,画花的图片,它就非常感兴趣,因此就跟中国政府申请,再跟当时中国的地质调查所的一些工作人员共同在仰韶村进行挖掘。

这一次的挖掘,安特生给中国人带来了考古这个专业概念。

更带来了一处遗址的发现,一个新的文化断代,那就是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

在安特生之前,有些外国学者或传教士,曾经宣扬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没有自己的石器时代。

“中国石器时间亦见之,但甚鲜少,中国从来未有石器存积一处,形色具备而能使吾人定论其时无金属之助而专恃石器为生者”-------美国·劳弗尔

1951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带领考古调查团对仰韶村再次进行了调查发掘,在遗址中发掘了出土了大批的器具,由用于农耕的斧、铲、凿、锛等,由用于狩猎的石镞、弹丸、石饼等,还有用于纺织的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这些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

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

作为新石器时代标志之一的制陶技术,仰韶的彩陶烧制工艺已经很成熟了。

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的彩陶双连壶,工艺精湛而巧妙,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病陶器上各种各样的的饰纹,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朴素、粗犷,却又和谐统一。

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注入了许多精神的内容,先民的审美意识破土了。

2002年初,在三门峡灵宝市西坡遗址黄河岸边,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特大房屋。

马萧林(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

这所房子的面积,居住面呢,它也是半地穴的房子,居住面达到了204平方米,整个结构上,外面还有回廊,加上回廊的占地面积,总共这个遗址达到516平方米,像这样规模的房子,不用说在黄河中游了,在全国来讲,这个新石器的遗址,可以说,目前来讲是最大的一所房子。

这是一座具有殿堂性质的建筑,考古学家们在惊叹我们的祖先安居的才华的同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规格如此之高的大房屋,当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此居住呢?

河南襄城县里,一块巨大的砖雕照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砖已渐渐腐蚀,但其中的图案尚能分辨。

据专家考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黄帝采铜。

中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创世纪人物是五帝之首的黄帝。

《史记》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

首山就是先在的襄城县南屋里,而铸鼎荆山的发生地便在,灵宝市的阳平镇,与西坡仰韶文化遗址比邻。

《史记》记载,黄帝铸成的时候,天上飞来一条大龙,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七十多人跟着骑了上去,剩下的那些小臣子不能骑上龙背,就都抓住龙的胡须,终于龙的胡须被拔下来了,黄帝的一把弓也掉落下来,百姓们仰望着已经升天的黄帝,就抱着黄帝的弓和龙的胡须号啕大哭。

“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史记》

灵宝铸鼎塬上的黄帝陵,相传为黄帝的衣冠冢,黄帝陵前建有一座黄帝庙,创于汉唐,这里保存的唐贞元十七年《轩辕黄帝铸鼎塬碑》,是国内记录轩辕黄帝年代最早的碑刻。

铸鼎塬或是黄帝的衣冠冢,与西坡仰韶遗址咫尺之遥,遥远的时间又是如此的相近,五帝时代究竟是信史还是传说?

这,是一个令国人费解的难题。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帝铸鼎塬这个说法,你看起来不是一个空谷来风,它不是空的,你到登封王城岗也是一样,为什么叫王城岗?

当地河南人说话,王城和皇城分不开啊,皇、王分不清的,到底是王还是皇,他们说不清楚。

当地人就是说这是王城。

皇城或王城真挖出来了,那怎么回事儿?

说明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可是它有史实的宿地,可是这个宿地怎么解释,那是将来我们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是作为前提,所以对于五帝时代,我们要认识到,你要从具体的年代,最近我常常到处去讲,中国的商代和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基本差不多的,中国的夏代和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基本也是差不多的,差不了几十年。

而中国的五帝时代就相当于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古王国时期也是一样,有很多的神话传说,很多的故事,而且很多的听起来好像是很不可信的一些东西,可是它是历史存在,中国的五帝时代也肯定是如此,至于说五帝究竟是应该怎么解释。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令人疑信参半的神奇传说,才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瑰丽而神奇,丰富而精彩。

如果说仰韶文化使中华文明的源头容颜初展,那么,仰韶文化的渊源又在哪里呢?

裴李岗村位于新郑县,《帝王世纪》记载,新郑县古有熊国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1951年,在黄帝故里的裴李岗村,农民们在平整土地中常常发现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之类的器物,那时村民们还不知道这些奇特的石器里裹藏着怎样的文化秘密。

它们不只为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它便可窥见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一角,将我们带入七八千年前的文化。

裴李岗村村民:

“那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些石刀、石铲,犁地就犁出来了。

那时候挖出来的东西还不知道是啥,不知道啥家伙,就把它扔了。

他挖了还往那坑里推,四四方方的还带四条腿,磨的光光的。

那个时候的人还不知道穿衣裳,那人的个儿都大,一丈多高,挖出来那个人,骨头节都这么长,腿节子可长,比现代人可高多了。

最早最早的根本的根在这。

1977年的4月,裴李岗村的村民将一块搓衣板模样的大石板扛到了县城,交给了县文管局,这块石板终于撬动了对裴李岗村遗址的开掘。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标本进行放射炭同位素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885年±480年。

------1978年第二期《考古》

裴李岗遗址面积达两万平方米,四次挖掘共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包括各种石器和陶器,还有骨器。

我们的先人正是用这些石斧、石铲进行耕作,种植粟类植物,用石镰来收割,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粟粮,从开垦、播种到收割、加工,用骨针、骨锥等骨器来缝补缀合,用壶、钵、罐、碗、勺和鼎等来盛物,耕作的工具一应俱全。

8000年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还处在人兽杂处,茹毛饮血的时代,而裴李岗村已进入了原始氏族社会,农业已经在这里产生,一场伟大的革命开始了。

就在《考古》杂志公布了裴李岗遗址这一重大发现的八月,考古工作者在南召县云阳镇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经专家考证,其年代与北京猿人化石时代相当,这也就意味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手足胝胼,耕耘着黄河中下游这块富饶的土地,而这些同样出土于河南的斫器、大尖状器、石球、砾石、石核及石片等旧石器,其时代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下层相当,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四五十万年,这些看起来还相当粗糙简陋的器具,传递着几十万年前先民们在中原大地上劳作的信息。

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这些遗落在河洛之间黄土地下的文明碎片,守望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向我们发出神秘的召唤。

最神秘的是文字的出现,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从远古走来的漫漫长途中,文字的出现使他们从传说进入信史,被尊为字圣和斯文鼻祖的仓颉,就是今天的南乐县人。

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今天不管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要请仓颉神评判一番。

(当地群众唱:

可是那山可得对那庙,那一家大神给我清明,我虽然只把老爷叫,叫一声仓颉老爷。

)关于仓颉有很多神话,相传仓颉相貌古怪,有四只眼睛,有书写绘画的天才。

仓颉仰观天文、俯察万物,天上的星斗、龟背的甲纹、鸟的羽翼、山川的形势,都通过仓颉那怪异的眼睛收摄摹仿,变幻成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文字。

昔者仓颉作书,耠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

几千年来,中原人一直将“天雨粟,鬼夜哭”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纪念着,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字的创造是划时代的大事。

当然,仓颉造字的说法,并不能作为文字起源的依据。

汉字的发明,绝非一人一时之功,那是时间和智慧的造化。

当我们的先人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刻画符号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这些简练而醒目的符号,竟然萌生出了伟大的文字。

从与制陶有关的记事符号到日臻成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那是三千多年前的创造,但是发现它只是107年前的事情。

1899年的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屡治无效,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引起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好奇,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划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翼翼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划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突然,他从那些刻划的道痕中看出了雨字,接着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

1909年,学者们得知甲骨文出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而研究判定这里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

追溯中华文明的眼光又一次被吸引到中州大地,聚焦于往日毫不起眼的安阳小屯村。

甲骨文的面世,直接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出现,这令考古学家们猝不及防。

在他们看来,一个成熟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大约需要2000年,然而在殷商甲骨文之前,夏代甚至更遥远的过去,文字一直藏匿在历史的深处,让探寻者一筹莫展。

1984年,在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裴李岗时期的遗址,距今有八千年。

遗址中的甲骨带来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舞阳贾湖这个遗址,裴李岗文化,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舞阳贾湖它有甲骨文,在甲骨上面它刻着符号很像文字,应该说舞阳贾湖的刻划符号是全世界人工刻划符号里面最早的,它这个时代,应该在全世界说起来属于最早的之一,至少是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

你们看见它用禽类的腿骨做的笛子,还可以吹响,说明这也是一个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呢,在河南广阔的中原大地上这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说有天书,我们说考古就是地书,过去有学者说是无字地书,现在不但无字,有的时候还有字,所以这部地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很好地探索。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早已被历史湮灭。

唯有古中国的甲骨文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演变至今。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上在周代的文献里面就讲,维殷先人,有册有典,就是说在殷代也就是商代,他们已经有册,就是一册一册书的册,有典籍。

这个册和典籍绝对不是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发现,也许没有保留下来。

那么在《尚书》里面有商书,比如说盘庚迁殷的盘庚三篇,这个市商代比较大篇的文字。

我们想啊,商代应该是有更多的文献,但是毕竟我们现在发现的大量是甲骨,初步统计有十五万片左右的甲骨,这些甲骨上当然有很多文字,有一个好处就是说,商代的人信神,他什么事都占卜,因为他什么事都占卜呢,所以这个甲骨文里面,也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战争的问题,打猎、狩猎、田猎的问题,求雨、求丰收、求年的问题,哪怕是生小孩的问题,它都有,很多很多方面。

所以,这样甲骨文也就成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的档案库。

在对甲骨文做了几十年研究之后,考古学家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直接刻写在甲骨之上的卜辞几乎涉及到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

透过这些成熟的文字,折射出了中原文化的时代特性。

而伴随着甲骨文字出现的青铜大鼎,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第二集大河之民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追溯中国历史,此话老少皆知,在中原更是如此。

桐柏,世称盘古之乡。

桐柏流传的神话里,盘古使用的道具不是一把斧子,而是农家常用的石磨盘,盘古也不是一个人登场,还有盘古的妹妹。

当盘古兄妹各自站立一个山头,同时向山下推动石磨时,奇迹出现了,石磨在山脚合二为一,盘古兄妹完成了婚配,人类的繁衍开始了。

与盘古神话异曲同工,西华县城的女娲补天也在讲述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故事。

由此演变的伏羲、女娲兄妹二人抟土造人的传说,诞生了淮阳的泥泥狗。

淮阳人说,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神陵庙的神狗。

又说,这用黄土捏成的泥泥狗身上虚幻神秘的纹饰符号,其渊源来自于伏羲、女娲时期的生殖崇拜。

中华大地的创世神话,在中原被如此地生活化了。

伏羲陵墓位于淮阳城北,位居三皇五帝之首,中原人将伏羲视为人祖,因此当地人称伏羲太昊陵为人祖庙。

伏羲陵墓最早建于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来到太昊陵观瞻,三国的曹植拜谒之后留下《伏羲赞》。

唐宋年代,随着祭祀人群的不断增多,太昊伏羲陵越建越大。

陵园内现存的建筑是明代的风格,结构与明代的皇宫相仿。

明代的皇帝将京都建筑风格用在这里,足见其追念汉民族始祖的心迹。

新郑是黄帝的故里,黄帝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所以称轩辕氏,而黄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

据史料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走向了华夏的四面八方。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分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国语》

位于安阳内黄的二帝陵庄重而无外界的喧闹,二帝陵敬奉的是五帝之列的两位帝王,颛顼和帝喾。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颛顼、帝喾三人出于一族,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而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族侄,他们都姓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2006年,淮阳举办了中华姓氏文化节,引来海内外数十万华人的朝觐。

由姓氏而对生命个体来源出处的追究,对民族始祖的景仰与崇拜,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景观。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研究所所长):

中华民族的姓氏,我们现在见到的是11969个,其中有4900多个是属于没有来源的,就是没有标明这个姓是怎么来的。

只是古代曾经用过,还有2200多个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这样合起来有七千多个姓氏。

我们经过研究以后还下剩4820个姓氏,我把这4820个姓氏反复进行了研究,那么其中有1834个姓氏起源于河南,这是一个大概念,1834个从姓氏数量上来说占了38%,就是1834占了4820的38%。

但是从人口上来讲,那么这就比较多了,占80%到85%以上,占汉族人口的80%到85%以上。

鹿邑是老子李聃诞生之地,也是李姓发源地。

中华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7.9%,即超过8700万人。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李姓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

商纣时期,那时有一个法官,最高法院,他那时不叫法官,叫理官,理就是道理的理,这个理官和商纣王政见不同,结果就是获罪被杀,不但要杀他,还要追杀他的妻小,结果呢?

他的妻小就带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叫理利贞就逃跑了,逃跑了以后就避难了。

逃跑了,饥饱劳碌,道上很乏。

饿得够呛,后来在一棵树底下休息,一抬头一看树上结了好多果子,所谓果子就是木子,所以树上结的果子就是木子,后来木子李,吃了好多树上的果实就赖以活命。

结果就干脆,把自己原来的那个理姓的理该为木子李。

从商纣的理官到东周的李聃,二百多年间,李姓一直居住在中原,并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是李姓天下,作为国姓,300年的唐代历史中,李姓枝繁叶茂。

当时,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予李姓,李姓人口由此膨胀开来。

淮阳陈胡公墓香火鼎盛,陈氏后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字叫妫

满,是舜帝后裔。

妫满是武王伐纣的功臣,牧野大战中,妫满献出攻心战的良策,立下奇功。

西周建立后,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妫满自然名列其中,被封为陈侯,武王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了妫满,称为胡公,妫满建立的陈国就是今天的淮阳。

淮阳人至今还用竞龙舟,这样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先祖妫满的敬仰之情。

历史上,封王后的妫满颇有建树,深受臣民爱戴,为庆祝立国三周年,妫满率陈国子民来到太昊伏羲陵举行祭祀活动,三拜九叩之后,妫满先谢初祖伏羲的恩德,祈求初祖保佑陈国风调雨顺,子孙永昌。

自此,众人皆以国号陈为姓。

植根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而伴随着中华姓氏的播迁,深藏其中的则是汉民族的万千劫难。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首当其冲。

西晋永嘉年间,一场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战争持续了十五年,史称八王之乱。

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使中原杀戮不止,战争笼罩下的洛阳城到处是残垣断壁,仅311年洛阳一战,洛阳城内,王公及百官以下被杀就达三万余人。

中原百姓,在锋镝之下辗转沟壑星散四方。

中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爆发了。

此次迁徙方向集中于今日安徽,以及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区,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江而至今日赣南及闽边诸地。

史料记载,中原衣冠随晋渡江者百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据统计,南渡人口达达90万之多。

这是一次悲惨的迁徙,历史为其定名为衣冠南渡。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

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白骨露野,哀号之声,感伤和气。

---------《晋书》

“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这是后来者白居易诗中的洛阳桥,也是今日的洛阳桥。

公元308年,洛阳桥上却是一片哀嚎,那些中原仕宦大族,惶恐不安地多路南逃。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西晋末年,西晋王室发生内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那么后来,中原的所谓的这些仕民被迫南迁,到南方,东南地区建立所谓的南朝,建立东晋南朝。

这一次是我们中原文化第一次南迁。

我们大家知道,南方的文化,实际上到了汉代的时候,按照文献记载,还保留了很多非常原始的一些状态。

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南迁,把中原最先进的文化,带到了东南地区,后来对我们整个东南地区,以及南方整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像福建地区,当时西晋末年,当时有所谓的八姓,这八姓都是讲中原的姓氏。

所谓的八姓:

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都是河洛大族人家,一路南下的中原氏族,到泉州竟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山川地貌与故乡洛阳极为相似。

于是,远行的脚步停下了,这些中原大族将此处取名为晋江,以遥祝晋王朝平安,将当地的两条河川命名为晋江和洛阳江,并在洛阳江上兴建了洛阳桥,以示对故国西晋、故土洛阳的纪念。

定居于此的中原汉人,自称河洛郎。

迄今遵海而居,横江而渡者,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

----宋·蔡襄《洛阳桥记》

唐朝初年,福建九龙江流域,当地闽越族后裔,以及蛮獠族与南迁至此的汉人经常发生摩擦,以至于爆发了蛮獠啸乱。

公元669年,高宗诏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平定。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唐代有兄弟陈氏兄弟,陈政、陈敷、陈敏这哥三个也很厉害,带兵当中,他的兵源里头的姓氏很多,第一次带兵出去的时候,大概有八十多个姓氏,八十五个姓氏,他的将校们都是各个家族里头的,陈政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叫陈元光,也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实际上从中原地带,从河南,从河南的固始,河南在历史上称光州。

从固始带着一帮人马就杀向漳州福建,所以他带走的八十几个姓氏就在那一带活动,这些人后来很多的后裔就奔台湾去了,所以台湾人在追宗觅祖的时候,一、到漳州,从漳州又到固始。

固始陈集乡的陈元光家祠,正堂上方“威震闽越”异常醒目,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的传奇,至今还为海外寻根者津津乐道。

陈元光评定叛乱,在泉州、潮州建州设县,开发漳州,陈元光因此被闽粤人尊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对老兵老将实行了奖励退役的政策,并提倡与当地土著妇女结合。

使得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成为当时闽粤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

当年,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都以唐朝军人为荣,自称为唐人,当这些后裔们再次从漳州等地移民到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时,大都延续了唐人这一称呼,这也是海外唐人街的由来。

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原移民潮,尚未完全消退,黄巢发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时间长达九年的农民战争,中原人再一次踏上了南迁的道路。

在此期间,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领乡民义军5000余人,经南昌、赣州进入福建,攻陷长汀、漳州等地。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他们也是我们的光州固始人,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固始县,他们当时带领所谓的固始籍以及固始周边的中原士民,在当时中原内乱的时候,在福建地区,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这个闽国,在当时中原动乱的时候,福建地区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把中原像科举制,非常先进的这些制度、典章、文化带过去,对整个福建地区到明清时候成为一个文化之乡,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那么,王潮、王审知以及随他而去的这些中原士民,包括固始籍的士民,那么这两批,按照我们的研究大概有64、65个姓氏,这些姓氏基本上奠定了福建和台湾姓氏的格局。

这些人基本上都号称所谓中原的我们光州的固始籍的他们的后代。

如果说唐中叶陈元光,以及唐末王审知时期的迁徙带有一定的主动性,那么,宋靖康之难导致的中原大迁徙,又是一次因战乱而致的惨烈一幕。

五百人为一队,虏以数十骑驱之,如驱羊豕(shi),京师人不能徒走远涉,稍不前,即敲杀。

遗骸蔽野。

------《汴都记》

金人入宋,除掠夺财物外,还大肆掠夺中原的汉人,强行迁往漠北,仅靖康三年三月,中原百姓被迫迁徙者达15万之多,更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高宗赵构南渡之后,时间长达100多年之久。

中原族群大量涌入江南、江西、福建三地,以及两湖、岭南等地。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

随着赵构的逃亡,开封基本上是倾城出动,各行各业、士农工商、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庶民百姓,统统跟着北宋的这些望族,盲目地跟着他们跑。

宋高宗赵构逃到商丘,老百姓就跟着他跑到商丘。

他跑过江去,到镇江,老百姓就跟到镇江,最后他落脚到杭州,老百姓就落脚到杭州。

所以,杭州现在很多传统的名吃、名市,像王麻子剪刀,还有那个什么卖羊血的、卖猪脑子的,还有绒线铺,统统都是从河南开封迁过去的,它杭州的很多名吃都是从河南迁过去的。

因此这一次,北宋靖康年间的这一次大迁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迁徙。

荜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清·黄遵宪

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伴随着灾难和创痛,竟开出客家文化这朵奇葩。

赣南、闽西、粤东,中原先民一次又一次的踏上这片土地,为躲避战乱,以及防范当地土著的侵袭,他们用来自于中原的技术,建起了这一座又一座的高宅大院,客家围屋或者客家土楼,来自中原的先民们,遥望中原故土,固守在这高墙大院内。

他们自己是客人,是客家,他们是客家人。

张宇(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我到福建客家农村考察过,我觉得特别吃惊的是,到那里我才见到了真正的河南人,他那种风俗,就是生养死葬。

作家考核这个文化跟别人不一样,我不管很多具体的这种证据,我光看是人怎么对待生养死葬的态度和他的形式,我觉得一下就打通了。

我从民间不识字的老太太的身上,她怎么哭,人死了怎么哭怎么缅怀、怎么纪念,生了孩子怎么高兴,表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