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379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docx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

解答题 多选题

1、  实验法中,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

(2004.1)(2004.4)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五)生理心理学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4、  心理学的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

5、  观察法优缺点:

(一)优点:

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缺点:

只能等待结果出现,不能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易受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来源:

考试大

6、  调查法:

问卷法、谈话法。

7、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8、  意识的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三)自日梦状态(四)睡眠状态

9、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10、 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一)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2.注意的集中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11、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如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12、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004.10):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同时,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3、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

14、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2004.4):

1、收集信息2、转换3、将感受器传出地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由选择地加工4、在感觉中枢区域,形成不同性质和强度地感觉

15、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16、 社会知觉内容:

: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7、 社会认知的过程(2002.10)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18、 晕轮效应在教育中有何不良影响(2003.10)(2006.4) 

19、 三种社会认知效应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

20、 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2006.4)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保持)和提取的过程。

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2007.10)

(一)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二)保持

保持也称储存,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过程来说就是信息的储存。

(三)提取考试大论坛

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感觉记忆的特征:

(一)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信息

(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三)感觉记忆中信息未经任何加工

(四)感觉记忆中信息一部分被加工进入短时记忆

21、 短时记忆的特征:

(一)编码的形式来源:

考试大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但是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康拉德)

(二)储存的容量

米勒认为: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是七加减二个组块。

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心理组合。

(三)储存的持久性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一般在20-30秒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

但不一定能将信息编人长时记忆永久保存。

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便可以长期保存,到需要时比较容易地回忆起来

22、 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

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

2.视觉代码:

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

23、 简述遗忘的原因(2002.10)(2004.10)

消退和干扰。

24、 遗忘的影晌因素

(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三)情绪的作用来源:

25、 结合遗忘规律谈如何有效复习: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1、复习的时间:

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3、复习的方法:

尝试背诵法

26、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2005.10):

(一)地点法

(二)韵律法(三)记笔记

27、 简述长时记忆存储模型(2006.10):

语义网络扩散激活

28、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复习策略1、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3、复习的方法

(二)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29、 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0、 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31、思维的种类:

①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③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性)选择题归类

3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3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表征的方式 ②无关信息的干扰 ③功能固着性 ④心向

34、影响创造力的因素(2003.4):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3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2005.4)

36、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37、能力的不同类型: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②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③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8、智力的个体差异:

①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

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也有所不同。

③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

有些稳定发展,有些早熟,有些大器晚成。

39、智力的因素论:

①智力的二因素说(斯皮尔曼)②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③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

40、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2005.10):

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41、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是什么?

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

(2004.1)

元成分:

控制行为表现和只是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划与监控。

操作成分:

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只是获得成分:

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

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2002.4)(2007.4)

在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什么是智商?

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区别(2004.4)

智力:

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

比率智商=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简述心理测验技术指标来源:

(一)信度:

1.再测信度2.评分者信度3.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效度1.内容效度2.构想效度3.预测效度

(三)测验的标准化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及智力的培养

影响因素:

遗传与环境来源:

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早期干预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知识传授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2002.10)

42、智力测验的种类①.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②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③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

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2003.10)

动机产生的原因

1、内因:

需要考试大论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外因:

诱因-外在环境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

43、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调节与维持功能

4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45、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1.合作2.情谊3.归属

46、成就动机的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

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2005.4)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47、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①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

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8、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本文来源:

考试大网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两者联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49、情绪与情感的作用:

50、人格特征:

(一)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三)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复杂性:

(五)功能性: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

51、人格的结构:

(一)知-情-意系统: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大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差异,都属人格结构里的成分

(二)心理状态系统: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这些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三)人格动力系统:

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四)心理特征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五)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2003.10))

52、认知方式类型: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

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二)系列型与同时型:

达斯提出了系列型与同时型认知风格。

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

(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场独立性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

53、性格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世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

意志特征是性格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每个人都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这些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格的本质特征(2004.4)

(一)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三)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复杂性:

本文来源:

考试大网

(五)功能性: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

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2005.4)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2004.10)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2005.4)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

54、人格测量方法:

一、测验法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三)青年性格问卷二、投射法

(一)罗夏克墨渍测验

(二)主题统觉测验(三)句子完成法

55、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一)本能

(二)合群需要(三)自我肯定需要

56、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①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②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分为主动的和被动)

(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1958)提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57、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

(1)表情:

(2)眼行为  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

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4)服饰(5)讲话风格(6)人际空间。

58、群体的一般特性: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的凝聚力(三)群体中的角色(四)群体的领导

59、群体的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去个体化(三)群体的决策行为(四)从众与服从

60、社会惰化出现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有效途径:

: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61、从众原因(2007.4):

(1)行为参照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2006.10)

1、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2、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62、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三)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挫折的产生原因

可以概括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外在因素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如个人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社会动乱等。

来源:

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

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63、挫折后的反应:

(一)攻击行为

(二)冷漠(三)幻想(四)心理防御机制

64、焦虑的主要类型: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恐慌障碍(三)恐惧症1.广场恐惧症2.社会恐惧症3.特殊恐惧症(四)强迫症(五)创伤后应激症

65、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认清焦虑状况

(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1.不回避

2.正面迎战3.做记录(三)学会放松自己(四)运用想像减轻焦虑(五)进行理性思考(六)接受专业治疗

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2007.4):

1.不回避2.正面迎战3.做记录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2002.10)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007.4)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 2~7岁:

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掌握了守恒、“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后:

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2004.1)

(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

(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