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585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docx

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

历史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朝代更替

奴隶社会:

三代时期(夏商周)

夏——形成,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封建社会:

六个历史时期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秦汉——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宋、辽、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朝代顺序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

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授土授民)

②诸侯的权利:

在自已的封疆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在封地具有很大独立性,可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③诸侯的义务:

守、战、贡、述、对下属层层分封。

层层分封: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作用

前期: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后期: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势力逐渐壮大,王室衰微,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

分封制走向崩溃

附:

分封制的演变过程

商朝:

——出现西周:

——成熟春秋:

——名存实亡

战国:

——被郡县制取代(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朝:

——全国推行郡县制

2.宗法制

1)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2)特点:

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

3)影响: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宗法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积极:

①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等社会公德

②形成认祖归宗的思想,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对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消极: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导致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

(2)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过程

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西汉

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监督地方

唐朝

三省六部制

设藩镇节度使

北宋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文官任地方知州,置通判监督、转运使

元朝

废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设厂卫

清朝

设立军机处

1)秦朝郡县制

①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②影响:

a.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c.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2)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①特点:

决策与行政分离,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集体宰相制、分层决策机制

②影响:

a.相权分割,皇权加强

b.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c.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①特点:

a.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b.重文轻武,文人治国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影响

a.结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评价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

根本: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过大,皇权受到限制

直接: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特点(职能):

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③影响:

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6)西南实行改土归流

①过程:

明朝部分实行,清朝大规模实行

②意义:

改变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依据)

西周

世卿世禄制

世袭(血缘)

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

汉朝

察举制

孝廉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考试成绩

2.古代选官制度

1)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

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

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科举制度

①演变:

a.创立: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b.完善:

唐宋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

c.强化:

明清:

八股取士

d.废除:

1905年

②评价科举制度

积极

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b.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c.将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e.对欧洲文明和当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消极(明清)

a.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b.忽视实用性学习,不利于科技发展

c.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监察制度

1)演变:

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制度;唐-御史台;宋-通判制度;

元-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2)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专制制度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归纳: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中央机构(核心:

分权):

秦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

分权)

秦朝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如秦代御史大夫、汉代刺史制度

(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

第二单元西方政治文明

大事年表

古希腊文明史

1.前8世纪~前6世纪:

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时期

2.前6世纪~前4世纪:

奴隶制民主政治时代

3.前338年:

古希腊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希腊文明衰落

古罗马简史

1.前509~前27年:

罗马共和国时期

2.前449年:

制定《十二铜表法》

3.前27年: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4.公元1~2世纪:

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中国东汉称之为“大秦”

5.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6.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7.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史

1.1640年: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1688年:

“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3.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确立

4.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5.1787年: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

6.1789~1794年:

法国大革命

7.1870年:

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8.1871年:

德国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9.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地理环境:

古希腊环海、多岛,以航海和海外贸易为主,使希腊人较早养成了平等互利的民主意识

2)政治条件: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3)经济条件: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强烈渴望民主权利

2.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前594年):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6年):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前5世纪中期):

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

4.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进步性:

①促进了希腊经济的繁荣和希腊文明的辉煌②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①民主权利的范围只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②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是小国寡民体制下的产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1)起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

前5世纪中期,制定《十二铜表法》

2)完善与发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3)成熟——自然法

自然法的原则理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罗马法的作用影响:

1)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发展

2)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3)实质:

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3.罗马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趋势)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2)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3)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完备4)进步性不断加强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根本: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

①内战(1640年)②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③克伦威尔独裁统治④旧王朝复辟⑤光荣革命(1688)

4)革命意义:

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政治基础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发展过程

1)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权利法案》意义: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议会权力开始超越王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初步确立

2)发展: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中期,国王退出内阁,统而不治,内阁制形成)

3)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

①背景(原因):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工人运动发展

②影响(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物

②议会居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③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④首相是内阁首脑,即政府首脑,首相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⑤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四、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背景:

1)前提:

北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美国独立(1775~1783)

2)必要性:

独立之初邦联制的弊端,要求美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改革政治体制

2.确立的标志:

1787年宪法的颁布

3.美国1787年宪法

1)1787年宪法内容

①确立美国联邦体制,体现中央集权(联邦制)原则

②国家职权三权分立,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三权分立理论来源: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三权分立目的:

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防止专制独裁,保护资产阶级民主

③总统和议员选举产生,体现民主原则

2)评价1787年宪法

进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提供蓝本

②首次将启蒙思想政治原则变成现实的制度,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③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局限性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力,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五、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2.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宪法的评价

①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②是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近代法国代议制特点:

1)确立过程曲折反复

2)总统由议会(参、众联席会议)选出,可连选连任

3)权力中心在议会,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4)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体现在宪法中则是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

4.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艰难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2)政治原因:

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人民不满

3)经济原因:

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浓厚

4)阶级原因: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慢,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5)外部原因:

法国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政体,极力干涉法国大革命

六、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

德国的统一(1871年)2.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3.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皇帝和宰相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议会权力很小,无监督政府权;

②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色彩,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

1)积极: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德国因此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

2)消极:

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浓厚,民主改革保守与不彻底

七、主题通关

1.近代法德形成不同政体的原因

1)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

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保留浓厚封建残余。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

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资产阶级软弱,而封建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2.比较近代英、德、美、法的代议制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总统

总统

国家元首

产生方式

世袭

世袭

选民间接

选举产生

参众两院联席

会议选出

元首权力

虚位,无实权

掌握最高权力

总揽军政大权

权力受议会限制

政府首脑

首相

宰相

总统

总理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总统

议会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国会

议会

行政权

首相

宰相

总统

总统

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2.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线索(大事年表)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屈辱史

①鸦片战争(1840~1842.道光帝)

②第二鸦片战争(1856~1860.咸丰帝)

③甲午战争(1894~1895.光绪帝)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光绪帝)

2)抗争与探索史

①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②戊戌变法(1898)③义和团运动(1898-1900)④辛亥革命(1911)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①国民大革命(1924.1~1927.7.15又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②国共十年对峙(1927.7~1937.7又称: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③抗日战争(1937.7~1945.8)

③解放战争(1946.6~1949.10又称: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1)根本原因: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导火线):

中国禁烟(虎门销烟)

2.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记忆口诀:

五亿(议)港元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地

割占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赔款

2100万银元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

开埠

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处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关税

协定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2)1843年中英补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即《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

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居住及租地权

3.影响:

1)政治: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

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

4)对外关系:

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被迫开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影响: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

1)根本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2)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2.失败原因

1)内因

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②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

③战术错误,没有制海权观念④官兵临阵脱逃

⑤武器装备落后

2)外因

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3.《马关条约》(1895年)内容

1)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2)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4)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为通商口岸5)开辟内河新航线6)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甲午战争的影响

1)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2)对中国

①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维新派:

戊戌变法;革命派:

暴力推翻清政府;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③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列强:

助长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4)对远东局势:

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东方强国,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更激烈

5.反割台斗争(1895.5~10)

1)抗日力量:

义军:

徐骧;黑旗军:

刘永福

2)意义:

表现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四、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

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2)性质:

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3)局限性:

具有盲目排外、蒙昧迷信的落后性,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辛丑条约》(1901年)

内容

危害

赔偿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中国税收受外国控制

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清朝腹地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标志着清政府的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

1.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

侵略方式:

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国家: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侵略方式:

政治:

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

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国家: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一战期间曾独霸中国。

2.影响

列强的侵华,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六、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激化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

①土地分配:

按人口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圣库制度)

2)核心思想(特点):

绝对平均主义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①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③教训: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政新篇》(1859年)

评价:

进步性:

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发展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1)主观(根本):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太平天国的评价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作用:

①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颁布了自己的革命纲领)

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局限性: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辛亥革命(1911年)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社会背景:

20世纪初,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历史条件:

①经济基础: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④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⑤军事准备: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⑥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1)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2)目的:

限制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3)评价: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