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798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

1.第四纪地质学:

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

2.四分法:

第四纪(系)分为四个时期:

早更新世(统)、中更新世(统)、晚更新世(统)和全新世(统)。

1959年我国地层会议上正式确定我国的第四纪(系)也采用四分法。

3.第四纪特点:

(1)人类出现:

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2)大规模的冰川作用:

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Z,C-P,Q),最近一次是在第四纪,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频繁,在短短的二三百万年时间内,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这一现象是史无前例的。

(3)活跃的地壳运动:

就地球历史,第四纪的时间是短暂的,地壳运动却十分剧烈,不仅有起主导的水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每年向青藏高原推进8cm;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水平运动速度达18cm/a;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运动速度约为1-2cm/a。

垂直升降运动的幅度也十分巨大。

芬兰南部沿海,现仍以0.1-0.4cm/a速度缓慢上升;丹麦西部沿海以0.1cm/a速度下降;天山的升降为1mm/a,最大达4.4mm/a。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和华北平原等的大幅度下降。

4.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5.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

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1)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

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6.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第四纪距今只2-3Ma,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

人类出现与发展、冰期出现、全球气候的冷暖交替、频繁强烈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等等。

上述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发展与演化,因此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四纪地质学19世纪从地质学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之间的关系

第四纪地质学堆积物塑造地貌形态

 

地貌学

8.为什么我们将两门课合在一起上呢?

 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区域调查、沉积物岩性、岩相分析、

动力分析、地球物理方法、

同位素测年、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等,

都是两者共同的研究方法.

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

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兄弟学科。

9.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

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代表一定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种岩石地层顺序,是一种直观、实用的方法。

与古、中生代地层不同,第四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所占比重较大,决定了该方法使用的局限性,即只能在局部地区内对比。

(2)生物地层学方法

根据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鉴定,划分为一些生物地层单位,并按时间把它们排列成为生物地层顺序。

即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同时根据第四纪地层中生物共生组合,如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来划分与对比地层,建立生物地层层序。

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

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按年龄关系划分成为一些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并建立起一种地层顺序的方法。

由于它不涉及具体岩性,有利于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由于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4)地貌学方法

由于第四纪堆积物与由其所组成的堆积地形(地貌)是同年龄的,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

只有运用地形形成的阶段或年龄,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如夷平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的研究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

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在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中非常实用。

(6)构造方法

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

利用沉积物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的方法。

利用沉积物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韵律,构造变动,成因类型、风化程度及矿物组合等特征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

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四纪又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代。

根据对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古人类残骸及其文化发展顺序的研究,如直立人、早、晚期智人的年龄研究,各种石器时代不同工具的特点研究等,所进行的第四纪地层划分的方法。

(8)地球化学方法

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在同一沉积盆地中,如水化学成分、酸碱度与水的物理状态(温度、压力等)基本一致时,同期沉积物的化学性质也应基本一致。

反之则不同,尤其是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等的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

如碳酸盐沉积物中氧同位素比值(δ18O)是一重要参数。

18O的丰度是沉积时水温的一个函数,低温时的碳酸盐中18O含量比高温时沉积的略为大一些。

10.第四纪沉积物特点:

(1)、陆地上第四纪沉积物除在特殊条件下固结坚硬外,一般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

(2)、在松散堆积物中,生物化石丰富,在海相地层中,微体生物遗体化石分布广泛。

(3)、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因受内、外动力作用,地貌、岩性、气候、水文等影响,形成不同类型堆积物,使其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

(4)、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

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成为第四纪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11.1948年18届国际地质大会将象属(Elephas)、牛属(Bos)、和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意大利北部的Villafranchian动物群具有这一特点,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有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12.第四纪沉积物(松散堆积物)类型:

(1)、残积(el):

基岩遭受风化(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一般未经搬运。

剖面至下而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至强风化带。

(2)、坡积(dl):

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的风化产物。

(3)、冲积(al):

河流堆积,又称淤积物,分布在河谷。

(4)、洪积(pl):

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

(5)、风积(eol):

由风力吹扬,形成风成砂和风成黄土堆积物。

13.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分为三个区域:

(1)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气候干燥寒冷,有较大面积的冰川和冻土分布,沉积物有冰川、冰水、冰缘堆积、湖积、洪积、冲积、冰缘黄土和各种重力堆积。

(2)秦岭大别山以北的西北、华北、北方和东北区,属干燥半干燥气候,季节性变化极为明显,沉积物富含钙碱性,以黄土堆积为主。

(3)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南方地区(华南、西南),其中华南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物以富含Fe、Al质的酸性成分为主,红土堆积,沿河沉积相的砂砾层也很发育。

14..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华北区东至滨海,西达甘肃,北起内蒙古,南抵河南中部。

下更新统为泥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

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

标准剖面(1954)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套河湖相沉积;沉积厚度500-600m;分上、下两段其间有一侵蚀间断面。

古土壤——指在过去景观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

位于北京房山县西山的龙骨山上,中国猿人产地,以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中的洞穴堆积为代表。

该组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为含薄层钟乳砂层和灰烬的红色风化灰岩角砾堆积;上段为含厚层砂层和灰烬的灰岩角砾堆积。

上更新统----丁村组(Q3)

标准剖面在山西襄(xiang)汾县丁村至柴庄的汾河两岸,因该剖面中挖掘出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而驰名。

后又发现了古人颅骨,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即古人阶段,命名为“丁村人”。

其石器部分经过二次加工,并有两面打制和使用的薄石片等,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哺乳动物有纳玛象、原始牛、三门马、野驴、梅氏犀、大角鹿、水牛、距今10万年的大量河蚌等。

Q3可分早期的丁村组,中晚期的萨拉乌苏组和晚期的山顶洞洞穴堆积,以及广泛分布的马兰黄土。

萨拉乌苏组:

标准地点在内蒙古河套的萨拉乌苏,以黄、灰黄、灰绿色粉细砂为主,夹含钙质结核的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为河湖相沉积。

15.第四纪生物界主要特点:

(1)生物界总体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

(2)经历时间短----仅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二个单位时间(一个单位时间为1Ma)。

(3)喜山运动后早更新世全球生物地理环境未发生剧变。

早更新世生物与第三纪生物面貌虽有差别,但联系仍为密切。

(4)动物界演化进程比植物界明显,陆生生物比海洋生物显著,陆生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要比陆生无脊椎动物明显。

因此,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哺乳动物化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6.人类由古猿进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和现代人。

(1)猿人阶段(N2~Q21)

猿人阶段从距今3-1Ma。

1891年发现的爪哇猿人腿骨同现代人相近,但头盖骨仍具原始性,如头骨总廓呈楔形,眉脊粗壮,头盖低平,骨壁较厚,脑容量775-900毫升之间。

还可进一步分为两个时期:

①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时期。

直立猿人的主要特点是脑容量较类猿人多,可达850ml(类猿人仅600ml),头型指数72.5,属长头型。

颅高率为74,但额部仍旧低平。

眉骨嵴高突,额短。

整个头骨下宽上狭。

头顶上的中始嵴也相当显著。

头高105mm,头骨厚10mm。

牙齿特点与类猿人相似。

大腿骨更显得进步。

表明这一时期,手足有了明确的分工,称为人类与类人猿间的过渡群体。

②“中国猿人”(Sinanthropus)时期。

中国猿人(北京猿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西南42km的周口店石灰岩洞穴中。

骨骼特点:

头盖骨相当低平,两眼孔间的眉骨嵴显著突起,且在鼻骨之上连接起来,所以眉间区特别隆起。

在眉骨与前额之间形成一条深沟。

头骨高115mm,平均脑容量1075ml。

其额倾角58°(现代人72°),头骨平均厚9.7mm。

其生活时间大约距今40万年左右。

(2)古人阶段(Q22~Q32)

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距今约4—20万年。

脑容量可达1350毫升。

其体质特征虽然仍保留一些原始性,但经过长期劳动,已有很大进步,骨质变薄,能完全直立。

古人的智慧较猿人高,脑容量增加至1,300-1,600ml。

所制造的石器比猿人的有了相当进步,有各种定型的产品;不但利用天然的火,也可能已经会取火——大抵是利用摩擦的方法生火;能用兽皮遮蔽身体。

(3)新人阶段(Q33)

约出现在4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其体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其化石在我国已发现多处,如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

新人(晚期智人)的体质比早期智人有很大进步,如头骨的最宽处在顶骨的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相对比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额突出,脑容量已达1,350-1,500毫升。

(4)现代人

现代人指新石器时代(全新世早中期)以来的人,在B.B.布纳尔的分类中,现代人共有48种类型。

17.中国的古人类

早更新世人类化石在中国发现的不多,1965年云南元谋猿人门齿化石的发现及相关研究已表明在1.7Ma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已有人类生存。

中更新世的人类化石在我国多处发现,如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内发现了北京猿人、陕西大荔县发现了大荔人化石,上述化石均是猿人阶段的人类化石。

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点较多,如广东韶关马坝人化石点、湖北长阳下钟家湾长阳人化石点、山西临汾丁村丁村人化石点、内蒙乌审旗河套人化石点,这些化石是古人阶段的人类化石,体格形态趋近于现代人,与化石群伴有的石器较猿人阶段精致、复杂。

晚更新世中晚期新人阶段保存的人类化石更多,有广西柳江的柳江人、四川资阳黄鳝溪的资阳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内蒙古扎赉诺尔,体格上更趋近于现代人,石器制作工艺更加先进,类型和用途更加多样化。

18.全球第四纪植物群特征:

<1>大部分为现生种,植物区系与第三纪,尤其是晚第三纪无重大差异。

<2>受新第三纪气候趋凉和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交替影响,温带与亚热带植物种群分界多次南北(或沿山地上下)来回摆动,导致植物迁移中种类混合和部分滞留或消亡。

北半球冰川鼎盛时(冰期),大陆冰川和永久冻土区范围扩大,北方干寒植物群南迁,使森林退却,代之以草原和荒漠。

间冰期,植被带又向高纬度区移动。

从西伯利亚森林北界看,间冰期向北迁移距离比现在界线更向北3~4°。

<3>孢粉分析表明,冰川及外围区沉积物中,以缺乏乔木植物(一般出现的是植株矮小,叶子也很小的植物)为特征。

离冰川边缘较远处,出现草丛及灌木的亚北极草原无林区。

冰碛物中往往缺少或少见孢粉。

中国第四纪植物特征:

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老第三纪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

新第三纪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海水由东向西退出,欧亚大陆印度大陆相联,青藏高原隆起,自然地理条件比老第三纪有很大改变,植物区系出现明显分化。

<1>植被分布存在水平分带,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分布着不同植被带。

由北向南分为五个植被带,即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这与植物自身生长的气候、时间和地点(纬度、高度)有关,特别是某些植物的生长对温、湿度要求很严格。

<2>第四纪植物群是第三纪植物群的发展,其面貌仍有第三纪植物群的一些特点。

<3>第四纪冰川到来,加速了植物群的分化与演化。

(1)生态类型由木本植物演化出一年生草本植物。

利用种子或埋深于地下的根部来绕避寒冷,延续生命。

(2)植被大规模纬向迁移来适应周期性的变冷气候。

冰期大规模向低纬度迁移,森林退却,代之以草原和荒漠,亚热带植被范围缩小,而温带植被范围扩大,间冰期和冰后期植物向高纬度推进。

此外,在山岳地区还有垂向迁移。

因此,利用古植物资料可恢复古气候。

因此,我国植被带迁徙有三个方向:

①受纬度方向控制,沿着南北方向迁移,这是最基本的全球性植被带的移动(水平向迁移);②受经度方向的控制,沿着东西方向迁移,在我国东部及中部季风区至内陆区(水平向迁移);③地形高度控制作垂向的迁移,在山岳地区,这种迁移是地方性的。

19.分带性讲义上没找到

20..第四系海岸地貌问题,成因类型,结合书本,自己做的PPT。

21.海侵海退及其原因讲义上没找到

22.夷平面

准平原山地与平原,是两种形态对立的地貌类型。

随着内外营力性质和强度变化,二者互相转化。

地壳相对稳定时,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准平原。

夷平面准平原形成后,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面就称为夷平面。

不过,通常所指的夷平面,除准平原外,也包括那些经过一定剥蚀,但并未达到准平原的地形面。

夷平面鉴别标志:

(1)具有夷平面的山地,山顶面较平整,并处于大致相等的海拔高程上,切割不同的构造形态。

(2)在夷平面上,可能还遗留着古侵蚀沟谷(坳沟)的残迹。

这种古沟谷的形态与后期沟谷形态有明显差异,前者切割较浅,而后者侵蚀较深。

这种特征显示出,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侵蚀条件下的产物。

(3)在夷平面的低洼处,可能还残留着零散沉积物,或风化很深的风化壳,这种沉积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3.斜坡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表流(面流、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或细流,随地表起伏而流动,无固定流路,呈面状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

该细流流动中常分为两条以上的细流,在坡面上组成网状流,类似一覆盖在斜坡上的面。

故又称面流。

表流发生条件:

雨水,雪融水和小坡度斜坡。

24.洪流暂时性急流。

仅在暴雨或大量积雪迅速融化后形成。

发生在较陡的斜坡上,水势猛,流态极不稳定,是一种爆发性线流或网状流。

洪积物(pl)暴雨或冰雪消融,含大量沙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流出山口或流入主流谷地,由于河床纵剖面坡度骤降,流速锐减,又无河道约束,便分散成多段槽流,通过泛滥,槽流连接成面状洪流,在山口或山间河谷的支沟沟口堆积的扇形堆积物。

25.河流阶地的组成

阶地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平台。

一般多保存在河流的凸岸。

其它成因的堆积物,如冰川堆积、泥流堆积等,也能组成阶地,但以冲积阶地最为常见。

阶地和水平岩层所形成的构造平台、滑坡体、倒石锥等边坡堆积地貌的区别:

构造平台表面无阶地堆积物,边坡堆积地貌分布在个别地段,其特殊的形态和堆积物结构与阶地不同。

阶地组成:

阶面、阶坡、阶地后缘、阶地坡脚,有时还有基座(坚硬的基岩或较老的松散沉积层)

26.阶地的成因类型分类

(1)阶地的成因

新构造运动影响最常见原因。

地壳上升,原河谷相对抬升,河流比降增大,河流发生强烈下切,原先谷底被河流切开,并相对抬升而成阶地

地壳上升是间歇性的,稳定时期,河流以旁蚀和堆积为主,上升时则以下蚀为主,这样就形成多级阶地。

同样,海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溯源侵蚀,也能形成阶地;相反,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则形成堆积平原,并埋藏原先的河谷或阶地,称为埋藏河谷和埋藏阶地。

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迁主要反映在河流水量与含沙量变化,从而影响河流侵蚀与堆积过程。

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就减弱,植被减少、物理风化增强,易于冲刷,从而增加河流流域来沙量,使河流产生大量堆积。

气候湿润,河流水量增大,流域内植物繁茂,含沙量降低,河流下蚀,形成阶地。

干冷冰期,海面下降,河流下游的侵蚀也能形成阶地。

这种由于气候变迁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

阶地分类

①侵蚀阶地:

阶地的阶面和阶坡由基岩构成,阶面保存有不厚的冲积层或残余冲积砾石。

②基座阶地:

阶面和阶坡上部为冲积物,阶坡下半部露出基座。

基座可以是基岩也可以是比冲积层老的松散堆积物。

③堆积阶地:

如果河流下切尚未切穿原来的基岩谷底,此时形成的阶地往往全部由松散冲积层构成,称为堆积阶地。

④埋藏阶地:

堆积阶地的一种特殊类型。

前期河流阶地被各种新的沉积物所掩埋,在地形上不再有阶梯状的形态。

27.阶地在新构造运动中的研究意义

阶地成因和新构造运动有关,由于新构造运动性质不同,阶地的形态表现也有差异:

(1)大面积上升的地区,河流普遍下切,沿河都可形成阶地。

(2)不同地段上升幅度不等,同时形成的阶地将有不同高度,上升幅度较大地区,阶地高度也较大。

(3)同一时期内,不同地段新构造运动方式不同,上升地区形成正常级序的阶地,下降地区形成埋藏阶地。

(4)同时期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上,新构造运动振荡上升次数不同,所形成的阶地级数也不相同,不能简单地使用阶地的级序作远距离对比。

(5)山口和山前地带是两个地质构造单元交接带,新构造运动最敏锐,在这里分布的阶地最齐全,有时山口地区可以记录出在别的河段都不能清楚反映的极微弱的、极短暂的上升,所以阶地的级数可以较上、下游多,在对比阶地时应给予重视。

(6)地文期法:

根据河流阶地,将河流地貌发育分为若干阶段,对地貌演化历史进行分期的方法。

如川中地区,就可以使用阶地对比,划分为雅安期、广汉期和资阳期等几个地文期。

在缺乏同位素年龄和生物资料的情况下,地文期法是划分地层的相对先后关系和研究新构造运动行之有效的方法。

(7)根据阶地类别可了解新构造运动升降性质;根据阶地级数,可了解新构造运动间歇上升次数;根据各级阶地间高差,可以粗略测出不同时期的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根据各级阶地间高差的沿河变化,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在不同河段的演变。

根据若干横剖面资料作阶地纵剖面图(阶地位相图)用以研究新构造运动。

阶地位相图编制:

首先根据各横剖面上河床平水位高程编制河谷纵剖面,其垂直比例尺应大于水平比例尺。

然后按比例把各阶地河拔高程画在各横剖面所在处的河谷纵剖面上,最后用直尺把同一时代河流阶地的阶面连接起来即得。

28.河流的地质构造分类

(1)顺向河沿原始地面或构造面发育的河流。

(2)走向河沿岩层走向发育的河流,包括向斜河和背斜河等。

 

(3)逆向河流向与岩层倾向相反的河流。

(4)先成河河流形成后,在其流域范围内地壳局部上升,河流仍能保持原有流路,切穿上升部分新成的地质构造之中,称为先成河。

只有具有下蚀较强能力的大河,才能保持原有流路,切穿上升地段,成为先成河。

先成河一般都具有深切峡谷。

(5)迭置河河流发育在古老地质构造的松散盖层上,流向不受下伏构造影响。

以后地壳上升,河流沿原有流路切穿上覆地层,再切入下伏的老地质构造中。

29.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成分可溶性岩石有三类:

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

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卤素岩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等。

H2CO3+CaCO3Ca(HCO3)2

分布最广的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水溶液中,将发生以下的溶蚀作用:

CO2+H2O→H2CO3水和CO2作用生成碳酸,碳酸与石灰岩发生反应生成重碳酸钙,重碳酸钙常呈Ca++和HCO3—离子形式溶解于水中而随水流失,其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产生逆反应,重新沉淀形成碳酸钙。

岩石的结构可溶性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就愈大;隐晶质和细晶质的岩石溶解度较粗晶质高;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的相对溶解度更大。

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实际分析中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使水与可溶性岩石间有广泛接触的可能性,使岩溶不限于岩石表面,还能向深部发展。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发育和空隙度的高低,而且裂隙比空隙更为重要

(3)水的溶蚀能力

水流中的游离性CO2,一部分组成碳酸,在与CaCO3相互作用形成Ca(HCO3)2的过程中,又重新分解为CO2,实际上仅起到平衡作用;另一部分则可以溶蚀CaCO3,在碳酸盐岩中形成空洞的称为侵蚀性CO2。

水的溶蚀能力与侵蚀性CO2的含量呈正比。

CO2含于空气之中,也生成于土壤上层强烈的生物化学作用。

随深度的增加,侵蚀性CO2含量逐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