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97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安徽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地理.docx

《安徽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地理.docx

安徽地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湖南常德市七中罗瑾整理

第Ⅰ卷(选择题共132分)

 本卷共33小题,每小题4分.共132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抓哟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7)。

完成23~24题。

                                

图7

2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 Ⅱ Ⅲ     B.Ⅰ Ⅲ Ⅱ     C.Ⅱ Ⅲ Ⅰ   D.Ⅲ Ⅰ Ⅱ

【答案】D 

【解析】III区域位于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多环境问题,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I分布范围较小,位于河流和平原区,经济较为发达,应为城市化地区;II分布空间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应为农产品主产区。

选D正确。

24.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A

【解析】II区为城市化地区,经济发达,I区为农产品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II区迁到I区,选项A正确。

欧洲鳗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读图8,完成25~26题。

                                       图8

25.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从图中马尾藻海和欧洲的位置可知,必须通过北大西洋暖流从北美东海岸到达欧洲西海岸,选项B正确。

26.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变现为

A.含沙量小、冰短期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答案】B

【解析】受海洋影响,该地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均匀,导致的河流水文特征为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选项B正确。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

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完成27~28题

27.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外置

【答案】B

【解析】因受北部秦岭山脉和西部横断山脉的影响,我国亚热带范围变化西南部分分布较小,选B正确。

28.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事例强且影响范围广

【答案】D

【解析】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影响范围广,是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低,导致亚热带位置偏南。

选项D正确。

 图9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29~30题。

29. 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答案】C

【解析】图中中国结位置在北极点上,拍摄者和中国结的影子都应该在中国结的正南面;3月21日,晨昏线应经过北极点。

选项C正确。

30.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

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南极点位于南极大陆上,冰层较薄;8月份南半球是冬季,南极点累计昼长短;7月份南半球为冬季,近地面气压高;9月份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南极气温相对较低。

选项C正确。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10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10,完成31~32题。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答案】D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南部东亚季风区,全年偏南风为主,夏季风较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风速较大;冬季因背部大别山地形影响,吹东风,风速较小。

选项D正确。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B

【解析】由于长江的流水堆积作用,在凸岸堆积形成沙山,后又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相间地形。

选项B正确。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图11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33题。

                                          图11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4、Q1、Q3、Q2B.Q3、Q4、Q2、Q1

C.Q3、Q1、Q2、Q4D.Q2、Q3、Q1、Q4

【答案】B

【解析】由于长江的流水堆积作用,在凸岸形成沙山,后又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相间地形。

选项B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8分)

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地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生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图12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12分)

【参考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话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县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解析】

(1)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述地理位置,而是地理位置的“特点”,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中西地区结合部,强调其过渡性特点,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图上给出的信息在答案中要充分体现,经纬度是描述绝对位置;三大地形单元是说明相对位置;等温线是说明热量带的过渡;年等降水量线是说明干湿带的过渡。

(2)考察农业区位分析,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其优势。

自然方面联系到上一题甘肃省地理位置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文字中药材生长条件的灵活性,可以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

社会经济方面,对应农业区位分析模板: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逐一分析,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3)以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考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察必修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

学生要将这三项内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

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上,延长产业链,带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可持续发展。

35.(24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图13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16分)

(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8分)

【参考答案】

(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北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省,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2)境内多中低山,地形条件利于冬季降雪,且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适中,适宜建设滑雪场地;地势较高,大气扩散条件好,污染小(霾日数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答案解析】

(1)考察选修部分的环境保护。

描述部分,要注意描述空间分布的一般模式:

由整体到局部,由总量到极值,最后注重细节和典型特征。

对甲地霾的冬夏季分析,要注意题干文字部分提示“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通过这一信息,明确分析方向应该是对比甲地冬夏季污染源和气象条件的差异,同时要考虑图中甲地西侧太行山的作用。

本题难点在于分析要全面,才能多拿,方法是充分考虑区域地形、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对气象和污染物的影响。

(2)仔细审题,获取有效信息,建立联系:

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坝上高原等信息,和雪上项目建立联系,即可得到答案,难道不大。

【文综地理答案及解析 】

【试题答案】23D24A

【试题解析】考察安徽省乡土地理,难度较小。

皖北平原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皖南低山丘陵以生态保护为主。

23题可明显确定Ⅲ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另外城市化地区比较分散,也容易判断为I。

24题在前一题确定分区的基础上,用直选法较易判定A为正确答案。

【试题答案】BB

【试题解析】考察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河流水文特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小。

25题从图中可获得马尾藻海西南部到欧洲借助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直接得到正确答案。

26题的四个选项都是该地正确的水文特征,但题目强调的是“受海洋影响”,欧洲西部受海洋影响显著形成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气候,所以B项最符合要求。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考察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难度适中。

27题审题时注意“亚热带”而非“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地区与东部最大的差异是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才使得亚热带分布范围小。

28题,与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相比,我国亚热带偏南是因为冬季风强大,冬季平均气温显著低于其它地区,故28题答案为D。

【试题答案】CA

【试题解析】考察极地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图上的方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9题北极点上有影子而且太阳高度还较高,应该是夏半年;在极点上四周方向都正南,拍摄者在中国结的正南,影子也在中国结正南。

30题重点在考察“南极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冰川厚”,至于是1月还是7月都是浮云,正确答案为A。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考察大气环流和地质作用,难度较大,要求学生通过细心审题,从所给图文信息中获取足够多的有效信息才能完成这组试题。

31题:

从大气环流的角度看,该区域冬半年肯定是偏北风,夏半年当副高高压脊位于该区北部时,也是偏北风,所以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得出这个结论要注意到题干给出的“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这一文字提示信息。

从地形上该地地处河谷,且河流走向与冬季风向一致,两侧地势高,狭管效应,故冬季风速大。

当然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先排除BD两个选项。

32题,题干说由“松散沙粒”组成,可推测是由风力堆积,而非流水堆积而成。

从图b中垄槽的走向,可知与冬季风一致,应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33题,【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考察全球热量平衡和大气受热状况相关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故Q2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A和D。

辐射和蒸发除在低纬海区外应该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Q1为辐射。

答案为C。

34.(32分)

【参考答案】

(1) 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话聚居区结合部。

(2) 自然地理环境县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 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解析】

(1) 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述地理位置,而是地理位置的“特点”,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中西地区结合部,强调其过渡性特点,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图上给出的信息在答案中要充分体现,经纬度是描述绝对位置;三大地形单元是说明相对位置;等温线是说明热量带的过渡;年等降水量线是说明干湿带的过渡。

(2) 考察农业区位分析,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其优势。

自然方面联系到上一题甘肃省地理位置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文字中药材生长条件的灵活性,可以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

社会经济方面,对应农业区位分析模板: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逐一分析,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3) 以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考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察必修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

学生要将这三项内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

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上,延长产业链,带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可持续发展。

35.(24分)

【参考答案】

(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北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省,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2)境内多中低山,地形条件利于冬季降雪,且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适中,适宜建设滑雪场地;地势较高,大气扩散条件好,污染小(霾日数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答案解析】

(1)考察选修部分的环境保护。

描述部分,要注意描述空间分布的一般模式:

由整体到局部,由总量到极值,最后注重细节和典型特征。

对甲地霾的冬夏季分析,要注意题干文字部分提示“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通过这一信息,明确分析方向应该是对比甲地冬夏季污染源和气象条件的差异,同时要考虑图中甲地西侧太行山的作用。

本题难点在于分析要全面,才能多拿,方法是充分考虑区域地形、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对气象和污染物的影响。

(2)仔细审题,获取有效信息,建立联系:

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坝上高原等信息,和雪上项目建立联系,即可得到答案,难道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