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99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docx

5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

中考复习第四轮-----模拟演练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

做法是:

自编模拟试卷进行训练,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本轮内容分四部分汇报:

一、模拟演练的命题思想

二、模拟考试应试策略

三、模拟演练注意的问题

四、模拟演练阶段如何组题

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模拟演练的命题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基础,注重应用,注重能力;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轮复习也是心理与智力的综合训练阶段,也是中考复习的冲刺阶段。

这个阶段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先审好题,再做题。

有些问题要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如果题审不好,条件挖掘得不深,就可能会审错题。

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求会做的题要拿满分,不会做的题要争取拿分。

如何得分,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必要的步骤不能省去,会多少写多少。

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严密推理和精确计算,才能保证拿到分。

3.“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尤为重要。

“快”则是平时训练的结果。

因此,平时做题,既要做到“准”又要做到“快”,而不是只要做对即可。

4.难题与易题的关系

一般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考试,在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读一遍,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

但由于中考通常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一般是分为三个由易到难排列,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所以,要尽量按照试题的先后顺序来解答。

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先跳过,不能在一道问题上花费太多时间,否则容易导致后面的题还没有看时间就结束了。

平时做题时要控制好时间,以免中考时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

  另外,随着中考时间的临近,还应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与提升:

  1.速度考试是向时间要质量,复习时一定要有速度意识,不能只要质量而不要数量和速度,超时间的投入就是一种“潜在丢分”,如在考场上发现时间不够,就会乱了阵脚,导致后面的题无法思维,无法下手解答,全部丢分。

  2.计算中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虽然近年来试题的计算量略有降低,但并未削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运算要熟练、准确、简捷、迅速,要与推理相结合,要合理且简单。

  3.表达在以中低档题型为主体的考试中,获得正确的思路相对容易,但要如何准确而规范地表达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最后的综合复习中要注意书写要求,特别是做完历年的中考题后不能完事大吉,而要针对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检验自己实际的得分情况,不仅要自己分析,必要时还要请教老师,这样才能做到针对自己平时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模拟考试应试策略

1、入考场、稳情绪

进入考场后,首先要保持稳定的情绪。

具体的做法:

入座后,两眼微闭,双手放在大腿上,掌心向上,且五指并拢向前弯曲成钩状,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同时心想你最喜欢的一幅画:

如高山流水,蓝天白云等,以期排杂念,凝思想,进入全神贯注的境界。

2、览全卷、成竹在胸

领到试卷后,先准确完成两写三涂,完成后,就充分利用考前的五分钟,做好如下工作:

通览全卷,明确本卷共有几页,几个大题,题目的大体页面分布情况如何,确定题目的档次,清楚题目的难易程度,初步确定自己的得分目标题,做到胸有成竹。

3、确定答题顺序,落实着眼简单、高分题为先的原则

试题的排列,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要注意这里的先易后难有两层含义:

从整体上看,试题从易到难,具体到每种题型如选择题等中的每个小题也是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

因此,在开始解答时,最好不要按照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的顺序进行,而是从每种题型中自己认为有把握得分的题目入手,打破他们的呈现顺序,先积累起一定的基础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如选择题、填空题后面的几个小题是小题中难度最大的,分值为2分或3分,而解答题中的前一两个题的难度并不大,且分值还高,就可以先做解答题。

因此这种就简就高的解题原则就显得很重要。

4、细审题,密思考,滴“分”不漏

做题时,特别是遇到自己较为熟悉的试题时,就更要精力集中,仔细审题,真正弄清条件与结论,万不可因自己审题不细,读题不准,思考不周,看错写错等主观原因,使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让到手的分变成幻影。

请同学们牢记:

抓牢基础分是致胜的法宝。

粗心就等于把成功推向你的竞争对手。

因此一定要作到:

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确保准确,滴“分”不漏。

5、遇难沉稳,拓宽思维,积极应对

考题中有难题是正常的。

遇到难题时,要冷静、沉稳,不可乱了方寸。

不妨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是顺着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顺序,把知识点内容具体化,再结合题目的条件,合理取舍,仔细辩明条件与所求的内在联系,从而从中获得求解思路;二是沿着解题的方法体系去思考,不妨先将问题特殊化,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后依托这种思路将问题一般化;也可采用逆向思维,即从结论出发逆推到已知条件,如果成立,说明这条途径是可行的;如果不成立,就要改变思维方向。

总之,只要沉着冷静,积极思考,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6、抓两头攻中间,锦上添花

解题时,卡在某一步上是常见的,此时你不妨默认这个过渡条件是成立的,过渡后继续顺势推理,看能否得出所期结果,如果成功,则说明这个假想是成立的,你就集中精力,全方位设法攻克这个“假想点”;如果不成功,则意味着你的思维方向有误,要抓紧改换,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这也是求得高分的有效措施。

7、压轴题,讲思想,重方法,学会各个击破求高分

压轴题,往往是本学科的精髓所在,特色所在。

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较大的灵活性,较多的层次性。

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时要集中精力,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有完善的方法体系,学会化陌生为熟悉,化整体为部分,化综合为单一,化复杂为简单,采用各个击破,整体推进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求得突破,力求高分。

8、大胆舍,合理弃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考试时,有时也会遇到这种现象:

初看很熟悉的题型,但却怎么也不会解答。

此时,就更需要静心思考,不要过分激动,如果实在没有结果,就不要在此题上过分纠缠,投入过多的精力,要用军事家的眼光去寻找还有哪些较易攻克的“堡垒”,以期实现这里丢分,那里补的效果。

9、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向规范答题要分数

常有这样的现象:

题目很简单,也都写上了,但得分却不高,为什么?

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卷面不整洁,乱涂乱画,阅卷的老师找不到头绪;

(2)、书写不规范,层次不清楚,无条理;(3)、数学公式、符号书写不规范,不完整;(4)、改正后的答案不明显等等,这些都提醒我们:

卷面是考生给阅卷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只有卷面整洁化一,步骤规范完整,解答层次条理分明,才能少丢分,从而相应的得高分。

10、讲方法、细检查、补漏洞,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解答时我们提倡会一步对一步,会一题对一题,这样才有效率。

如果时间允许,就要认真检查。

检查时要讲方法,重策略。

首先要查一查两写三涂是否准确,其次看是否有漏题现象,三是要看填空题中答案是否有漏单位现象,四是要针对你不放心的题目进行重点审核,审方法是否有误,看解答是否正确、完整。

要谨记:

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最好不要乱改动。

三、模拟演练注意的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

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贴近中考题。

2、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过程部分对但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给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3、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4、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

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带出知识点。

切忌面面俱到式、蜻蜓点水式、就题论题式的讲评方法。

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5、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

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

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四、模拟演练阶段如何组题

1.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

模拟演练阶段自己组的试题,要突出考查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

例1下表是我国几个城市某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

城市

北京

武汉

广州

哈尔滨

平均气温(单位:

℃)

-4.6

3.8

13.1

-19.4

其中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A)北京.(B)武汉.(C)广州.(D)哈尔滨.

【评析】正负数是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用正负数来表示天气温度是很平常又很典型的事情,作为试卷的起手题,也肩负着考查学生毕业合格的任务,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资料:

雕像上部(腰部以上)与下部(腰部以下)的高度之比等于下部与全部的高度比,这一比值是黄金分割数.

例2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某中学准备在校园内建造一座高2m的雷

锋人体雕像,向全体师生征集设计方案.小兵同学查阅了有关资

料,了解到黄金分割数常用于人体雕像的设计中.如图是小兵同

学根据黄金分割数设计的雷锋人体雕像的方案,其中雷锋人体雕

像下部的设计高度(精确到0.01m)是

(参考数据:

(A)0.62m.(B)0.76m.

(C)1.24m.(D)1.62m.

 

【评析】一元二次方程要初中数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本题将一元二次方程、成比例的线段、黄金分割数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考查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渗透了数学文化,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例3化简求值:

,其中x=2.

【评析】化简求值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涉及对运算的理解以及运算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也是一个常考的题材。

为了降低计算的难度,杜绝繁琐的计算,本题代数式结构简单,化简后的结果简单,计算简单,把考查重点放在化简的规则和方法上。

2.重视情境创设,关注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世界。

命制情境新颖,背景公平的数学应用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数学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数学建模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用严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模拟试题中有很多题涉及到数学应用,处处充满生活气息,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机地融入试题当中,突出数学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B′

例4你一定玩过跷跷板吧!

如图是小明和小刚玩跷跷板的示意图,横板绕它的中点O上下转动,立柱OC与地面垂直,当一方着地时,加一方上升到最高点.问:

在上下转动横板的过程中,两人上升的最大高度AA′、BB′有何数量关系?

为什么?

 

【评析】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本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基本推理能力,考查最基本的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应用。

试题可以以常规的几何题形式出现,但形式单一、枯燥。

把要考查的几何知识放在学生熟悉的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很枯燥的几何证明题,与考生喜闻乐见的跷跷板游戏结合起来,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的生活世界,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加以论证,再回到实际问题之中。

另一方面,把几何知识镶嵌在实际的生活背景之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入口宽,方法活。

本题可发用三角形全等的一般判定方法,也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的逆定理来证明,还可以用圆的知识(圆的定义)来证明,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水平,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标新理念。

为了降低难度,本题在设计时,不要求学生证明AA′、BB′分别与地面垂直,而是直接告诉学生AA′、BB′分别是两人上升的最大高度。

3.重视教材的变化,关注新增内容的考查

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对能力的考查,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考,新增内容重点考。

统计与概率、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是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重要内容.

例5如图1是一个美丽的风车图案,你知道它是怎样画出来的吗?

按下列步骤可画出这个风车图案:

在图2中,先画线段OA,将线段OA平移至CB处,得到风车的第一个叶片F1,然后将第一个叶片O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又得到第二个叶片F2,将F1、F2同时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第三、第四个叶片F3、F4.

根据以上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若点A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2,1),写出此时点B的坐标;

(2)请你在图2中画出第二个叶片F2;

O

(3)在

(1)的条件下,由第一个叶片旋转180°得到第二个叶片的过程中,线段OB扫过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F4

 

例6点B、C、E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AB=AC,EC=ED,∠BAC=∠CED,

直线AE、BD交于点F.

(1)如图1,若∠BAC=60°,则∠AFB=_________;

如图2,若∠BAC=90°,则∠AFB=_________;

(2)如图3,若∠BAC=α,则∠AFB=_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将图3中的△ABC绕点C旋转(点F不与点A、B重合),得图4或图5.在图4中,∠AFB与∠α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5中,∠AFB与∠α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请你任选其中一个结论证明.

图3

 

例7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OB≌Rt△CDA,且A(﹣1,0)、B(0,2),抛物线

经过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上是否存在两点P、Q,使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若存在,求点P、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解答:

(1)解答过程(略)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2)解法1:

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上存在点P、Q,使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以AB为边在AB的右侧作正方形ABPQ.

过P作PE⊥OB于E,QG⊥x轴于G,

可证

PBE≌

BAO≌

AQG,

∴PE=AG=BO=2,BE=QG=AO=1,

∴P点坐标为(2,1),Q点坐标为(1,-1).

(1)抛物线y=

当x=2时,y=1;当x=1时,y=﹣1.

∴P、Q在抛物线上.

故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上存在点P(2,1)、Q(1,﹣1),

使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2)解法2:

在抛物线(对称轴右侧)上存在点P、Q,使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延长CA交抛物线于Q,过B作BP∥CA交抛物线于P,连PQ,

设直线CA、BP的解析式分别为y=kx+

,y=kx+

∵A(-1,0),C(-3,1),

∴CA的解析式为y=

,同理得BP的解析式y=

解方程组

得Q点坐标为(1,﹣1).

同理得P点坐标为(2,1).

由勾股定理得AQ=BP=AB=

.而∠BAQ=90°,

∴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故在抛物线(对称轴右侧)上存在点P(2,1)、Q(1,-1),使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2)解法3:

在抛物线(对称轴右侧)上存在点P、Q,使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如图,将线段CA沿CA方向平移至AQ,

∵C(﹣3,1)的对应点是A(﹣1,0),

∴A(﹣1,0)的对应点是Q(1,﹣1);

再将线段AQ沿AB方向平移至BP,同理可得P(2,1)

∵∠BAC=90°,AB=AC,

∴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经验证P、Q两点均在抛物线y=

上.

【评析】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几何是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为线索开展的,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都是新增的内容,本试卷在这些新增的内容上,按不同层次的要求作了考查。

参考答案给出了三种解法,解法1先作正方形ABPQ,然后用几何方法求出相关线段的长度从而求出点P、Q的坐标,最后再验证点P、Q在抛物线上,此解法侧重于几何知识的运用。

解法2先设直线的解析式,求出直线与抛物线交点的坐标,然后再验证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此解法由于学生训练多,方法比较熟悉,往往是计算上出错。

解法3灵活运用平移的有关性质,先通过线段的平移,得出点P、Q的坐标,然后再验证点P、Q在抛物线上且四边形ABPQ是正方形。

解法3不仅思路巧妙而且计算简单,解题过程简捷、准确。

侧重在方法的选择上,是学生综合运用所求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潜在的意识,这种意识,只有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对用数学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才能有这种意识的存在,才可能有这种奇思妙想的解法。

4.回归教材,指导教学,正确发挥模拟试题的导向作用

不管是“大纲”还是“课标”,也不管是哪种板本的教材,“抓纲务本”才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本试卷在引导一线教师用好、教好教材,发挥教材在中考复习中的导向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

中考很多试题都从教材中直接选用或稍做变形,从中挖掘和组合并升华出来的,让考生处处能见到教材中题目的影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让“抓纲务本”的学生和老师占到优势,有效地避免了”题海战术”,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真正要让大家感到“离开教材就是离开中考”。

2007年中考试卷再次提醒我们:

中考要回归教材,回归基础。

5.改变问题呈现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时空

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形成。

例8点B、C、E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AB=AC,EC=ED,∠BAC=∠CED,

直线AE、BD交于点F.

(1)如图1,若∠BAC=60°,则∠AFB=_________;

如图2,若∠BAC=90°,则∠AFB=_________;

(2)如图3,若∠BAC=α,则∠AFB=_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

图3

(3)将图3中的△ABC绕点C旋转(点F不与点A、B重合),得图4或图5.在图4中,∠AFB与∠α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5中,∠AFB与∠α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请你任选其中一个结论证明.

 

图5

 

【评析】本题突出考查从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和实验研究的能力,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合情推理、归纳证明等全过程。

从试题结构来看,从特殊到一般。

(1)、

(2)题,首先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大小方面,从特殊到一般,第

(2)、(3)题,再将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位置从特殊到一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看,从特殊到一般。

(1)

(2)题用三角形全等,第(3)用三角形相似。

(2)题的结论,除了用与第

(1)题方法相同的几何方法得到外,还可用代数的方法得出结论:

若设∠AFB=β,因为β与α是一次函数的关系(量纲分析可得),故可设β=kα+b由

(1)知

解得

,所以β=90°-

α

即∠AFB=90°-

α

从能力要求来看,层层递进。

(1)题,观察、实验(直觉思维),结论可通过推理论证得出也可以直接度量得出。

(2)题,在

(1)的基础上可猜想得出结论,也可分别从几何、代数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第(3)题,是要求在更一般性情况下进行证明的,使在逻辑上的缜密性得到保证,这样就实现了直觉与逻辑的辨证的统一。

整个解题过程实质是一个实验研究的过程:

实验(特殊情形)---猜想(一般情形)---论证(一般情形),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问题一般化发现新的问题。

6.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新课程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注重了人文关怀,尊重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权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起点的问题,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试题的中许多题的解答起点低、入口宽、解法开放,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人人都可以动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9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10,AB=12.以BC为直径作⊙O交AB于点D,交AC于点G,DF⊥AC,垂足为F,交CB的延长线于点E.求sin∠E的值.

解法1:

连结OD,CD,

(1)知OD=

AC=5,CD=

=8,

∵DF⊥AC,CD⊥AD,

CDF∽

CAD,

,∴CF=

=

∵OD∥FC,∴

CEF∽

OED,

,∴OE=

在Rt

ODE中,sin∠E=

解法2:

连结CD,BG.∵BC是直径,∴∠BGC=90°.

在Rt

BCD中,CD=

=

=8.

∵AB·CD=2

=AC·BG,∴BG=

=

=

在Rt

BCG中,CG=

=

=

∵BG⊥AC,DF⊥AC,∴BG∥EF,

∴∠E=∠CBG,∴sin∠E=sin∠CBG=

=

解法3:

连结OD、DC,作OM⊥AC于点M,

M

在直角三角形ADC中易求CD=8,DF=

∴OM=DF=

∴MC=

∴sin∠E=sin∠COM=

=

【评析】本题解题的思想是在含有∠E的直角三角形中通过求相关的线段来求解,解法1是在含有∠E的直角三角形ODE中求解,此解法关键是通过三角形相似求两条线段CF、CE的长;解法2是通过平移转化在直角三角形CBG中求解,此解法关键是通过面积法求线段BG的长;解法3也是通过平移转化在直角三角形OMC中求解,此解法关键是求线段OM的长而OM=DF,DF可通过三角形相似,在直角三角形ADC中求解即可,此外,本题还有过点B作BH⊥EF于点H,在直角三角形EHB中求解等方法.本题入口宽,方法多,但无论是哪种方法,解题的思想只有一个就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求三角函数值,考查的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

总之,试题设计追求每一个题目尽量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水准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去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所有的考生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体会到成功。

附:

2008年中考模拟试题两套

200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数学模拟试题

(一)

200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数学模拟试题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