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00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

21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______同______,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窥镜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暗中察看。

(2)明日徐公来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明天。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暗地里;不公开的。

(4)今齐地方【F】千里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某一区域;部分。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方位名词。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原意为:

衣服,活用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原意为:

面部,活用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原意为:

听,活用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点实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________________

谏:

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________________

(3)而形貌昳丽

昳:

________________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______________

(5)徐公何能及【F】君也

及:

________________

(6)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______________

(7)暮寝【F】而思之

寝:

________________

(8)于是入朝见【F】威王

见:

________________

(9)臣诚【F】知不如徐公美

诚:

________________

(1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宫妇:

______________

莫:

________________

(11)王之蔽甚矣

蔽:

________________

(12)王曰:

“善【F】。

善:

________________

(13)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______________

(14)数【F】月之后

数:

________________

(15)时时而间进

时时:

______________

间:

________________

(16)期年之后

期年:

______________

(17)皆朝于齐

朝:

________________

6.文言虚词

(1)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吾与徐公孰美2008B

________________

(6)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句,课下注释,2017山东枣庄)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2018贵州毕节)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18湖南郴州)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017辽宁盘锦、辽宁本溪)

 

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017甘肃兰州、湖南益阳、贵州安顺)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内容理解

1.邹忌善谏,齐王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2018青海省卷)

 

2.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2019湖北十堰)

 

4.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

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统编课后题)

 

素养提升设问

1.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

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

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

 

2.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虚词随文练——与

提示:

答案请核对《晨读晚练》“陕西中考常考虚词用法及举例——与”(P58)

【用法归纳】

(1)介词。

①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2018A);②与疑问代词“孰”组成介词结构“孰与”表示比较,译为“与……相比怎么样”(2008B)。

(2)连词。

表并列,译为“和”(2018A)。

(3)助词。

句末语气词,读yú,同“欤”,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

(4)动词。

①给予;②读yù,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③读jǔ,同“举”,推举。

速记口诀:

“与”给和同跟相比,相与连用是一起。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与”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4处,归纳如下: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

2.与坐谈____________

3.吾孰与徐公美____________

4.吾与徐公孰美2008B____________

【针对小练】编者整理了其他课内文言文含“与”的句子,请将其意义和用法填写在横线上。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

2.吾与谁归____________

3.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________

4.吾与汝毕力平险2018A____________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

6.轻寡人与____________

7.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

9.选贤与能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以上句子,你还能找到教材中虚词“与”更多的义项和例句吗?

请仿照上面的形式进行归纳。

 

参考答案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梳理

一、1.孰 熟 仔细 2.

(1)照 

(2)次日,第二天 (3)偏爱(4)土地方圆 (5)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6)指责 3.

(1)穿戴 

(2)当面 (3)使……听到 4.

(1)早晨;朝廷;朝见;早晨 

(2)很,极;深,严重;超过 (3)美丽;认为……美;华丽;美好的 (4)上等;呈上,进献 (5)下等;颁布,下达 5.

(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2)长,这里指身高 (3)光艳 (4)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5)比得上 (6)第二天 (7)睡觉,躺着休息 (8)拜见 (9)确实 (10)宫里侍妾一类女子;没有谁 (11)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12)好 (13)指责讥刺 (14)几,几个 (15)常常,不时;间或、偶然 (16)满一年 (17)朝见 6.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指“我”与徐公谁美这件事;代词,指徐公;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实义,不译 

(2)如,比得上;好像 (3)对,向;表示比较,相当于“比”;在 (4)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修饰,不译 (5)连词,和、跟、同 (6)介词,认为、以为

二、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4.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5.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6.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三、1.察纳雅言。

2.他是一个头脑清醒,善于思考,不为奉承所蒙蔽,实事求是,而且善于反思和自省的人。

3.

(1)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4.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

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素养提升设问 

1.示例:

加强行政监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勒令某些部门切实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

2.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劝谏的方法。

启示:

①说话时要看对象;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责任与担当(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②问于宣王曰: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

”王曰:

“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臣。

”“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臣。

”春居曰:

“臣请辟矣!

”趋而出。

王曰:

“春子!

春子!

反!

何谏寡人之晚也?

寡人请今止之。

”遽③召掌书曰:

“书之!

寡人不肖④,而好为大室。

春子止寡人。

”箴谏不可不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选自《吕氏春秋·骄恣篇》,有删改)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

形容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春居:

齐国大夫。

③遽:

急忙。

④不肖:

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群臣莫敢谏王(      )

(2)趋而出(      )

(3)寡人请今止之(      )

(4)箴谏不可不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齐宣王为大室

自以为不如

B.荆王释先王之礼乐

览物之情

C.敢问荆国为有臣乎

颓然乎其间者

D.以齐国之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4.春居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说说春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

“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

“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子胥,其乃自刭死。

后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伯嚭(pǐ):

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

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问疾:

哀悼死去的(人),慰问有病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夫差既立为王(      )

(2)今王不灭(      )

(3)乃兴师北伐齐(      )

(4)必为吴患(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败越于夫湫

皆以美于徐公

B.吴王将许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且欲有所用之也

且焉置土石

D.其乃自刭死

乃不知有汉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4.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参考译文】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

臣子们没有人敢劝谏齐王。

春居问宣王说:

“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的君主吗?

”宣王说:

“没有贤明的君主。

”(春居说:

)“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

”宣王说:

“没有贤臣。

”(春居说:

)“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

臣子们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

”宣王说:

“没有贤臣。

”春居说:

“请您允许我离开吧!

”说完就快步走出去。

宣王说:

“春子!

春子!

回来!

为什么这么晚才劝谏我呢?

请允许我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

”急忙召来记事的官员说:

“写上!

我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喜欢修建大宫室。

春子阻止了我。

”对于劝谏,不可不仔细考虑,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1.(4分)

(1)劝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上书谏寡人者) 

(2)快步走(尝趋百里外) (3)停止(一狼得骨止)(4)仔细考虑

2.(2分)B 【解析】A项“为”,前者是动词,可译为“修建”;后者是动词,可译为“认为”。

B项“之”两者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项“乎”,前者表反问,相当于“吗”;后者是介词,可译为“在”。

D项“以”,前者是介词,可译为“凭借”;后者是介词,与“所”连用,可译为“……的原因”。

3.(4分)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4.(2分)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春居:

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

齐宣王:

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二)【参考译文】阖闾死了,夫差已经继位为吴王,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

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

越王勾践就带着剩下的五千多士兵栖息在会稽山上,(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请求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和妻子一起做吴国的臣子奴仆。

吴王将要答应他。

伍子胥规劝说:

“越王勾践为人能忍受艰辛困苦。

如今大王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

”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和越国议和)之后的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于是出动军队向北进攻齐国。

伍子胥规劝说:

“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人),慰问有病的(人),况且他将打算有所作为。

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

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人得了生于腹中的疾病。

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进攻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

”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国军队,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

(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吴太宰伯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因而毁谤子胥,伍子胥便自刭而死。

九年以后,越王勾践终于灭掉了吴国。

1.(4分)

(1)已经(既克,公问其故) 

(2)消灭,歼灭(且秦灭韩亡魏) (3)进攻,征伐(齐师伐我) (4)祸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分)C 【解析】A项“于”,前者是介词,可译为“在”;后者是介词,可译为“比”。

B项“之”,前者是代词,可译为“他”;后者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项“且”都是连词,可译为“况且”。

D项“乃”,前者是副词,可译为“就,便”;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竟然,居然”。

3.(4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4.(2分)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