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25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修辞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表达方式: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

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

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

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人的表达效果: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

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如:

1、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

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终岁不闻丝竹声

5、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4、晨钟云外湿

5、甜美的歌声

7、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注意:

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

(2)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4)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5)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6)顶真:

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二:

表达方式

三:

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四: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

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五:

描写手法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1、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总结:

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

•1、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3、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

•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

2、虚实结合

(1)当前之景为实。

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已逝之景为虚。

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未来之景为虚。

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4)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3、动静结合

4、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上文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三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一.可以答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可以答修辞手法

•三可以答描写手法

•四.可以答表现技巧

补充说明: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

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

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

1、对比与反衬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区别:

对比与反衬:

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烘托——渲染

3、用典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四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

•欲扬先抑 情景分写情景合写

•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1抑扬

2、卒章显志

提醒: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理清题干要求,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

2、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

3、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

(宋)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

【注】①《论语》载: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

(1)B

(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

(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四)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

B.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

C. “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D. 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

(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C

(2)①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解析】【分析】

(1)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

故选C。

(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

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

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本诗歌诗人情感是很复杂的,因而学生要结合背景,结合诗歌意象,结合复杂的情感语句多角度分析,分点作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释】簪弁:

籍,冠簪;弁,礼帽。

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 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 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 “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解析】【分析】

(1)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中“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故选A。

(2)“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荷衣”,楚辞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

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活,“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而“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

鸣髇(xiāo):

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

《汉书》载: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分析】

(1)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

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

故选B。

(2)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

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

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意思是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

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

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表达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