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8306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docx

暑假作业北京市东城区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

暑假作业:

北京市东城区2016年下学期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中学2016年6月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

语文试题

第卷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

(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序跋(b)

咯血(k)

信札(zh)

嬉皮笑脸(x)

B.模样(m)

剖析(po)

悭吝(qin)

愤世嫉俗(j)

C.祛除(q)

后嗣(s)

殉职(xn)

潜移默化(qin)

D.忧悒(y)

冻馁(ni)

琢磨(zhu)

败井颓垣(yu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由

蒙昧

穿流不息

至高无上

B.厮杀

部署

老态龙钟

无可置疑

C.赔偿

秘诀

谈笑风声

怒不可遏

D.暮霭

陷井

适得其反

重山峻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

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明月悬在中天,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在

的气氛中,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边的苏比入定了。

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们怎么会找到这个

在沉睡的沼泽地中的村庄的,吉卜赛人道出了真情:

是小鸟的歌声为他们指的路。

A.慰藉

静穆

淹没

B.安慰

静谧

湮没

C.慰藉

静穆

湮没

D.安慰

静谧

淹没

4.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终于出场了,演员们衣冠楚楚,神采飞扬,舞姿优美,表演精彩绝伦,令人叫绝。

B.初学者从模仿开始并没有错,最可怕的事情,无疑是那些名人名家把抄袭和剽窃当做习惯还自鸣得意的态度。

C.热播的电视剧中,各路人马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观众从中窥出了当今职场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影子。

D.从古到今,在世界各地,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然而科学家们试图揭开谜底的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他那样惝恍迷离往前走的时候,对于这次在狄涅的意外遭遇所能给他的后果,是否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呢?

B.为了出于安全起见的考虑,他们互相手牵着手,惊奇地看着这位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

C.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

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D.对画家来说,世界上除了画笔、墨瓶、漆罐、绢卷、宣纸和文具以外,似乎再没有别的东西是值得占有的了。

6.下列作品、作家、年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王羲之——晋代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葡萄牙

B.《陈情表》——李密——晋代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美国

C.《滕王阁序》——王勃——唐代

《悲惨世界》——雨果——法国

D.《阿房宫赋》——杜牧——唐代

《瓦尔登湖》——梭罗——美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7~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节自《兰亭集序》)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

及其所之既倦

咨臣以当世之事

吾欲之南海,何如

策之不以其道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曾不知老之将至

A.

B.

C.

D.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向来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因此不能不因它而引发心中的感慨。

B.向来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仍然不能不用它来引发心中的感慨。

C.从前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发心中的感慨。

D.从前所高兴接触的事物,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因此不能不用它来引发心中的感慨。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0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自《陈情表》)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擢:

提拔。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希冀:

希望、企图。

C.但以刘日薄西山

但:

但是。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即陈述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以此劝谏武帝真正推行孝道。

B.说自己先前曾出仕伪朝,表明自己也希望宦达,想借此打消武帝的疑虑。

C.节选文段末再次称祖母病笃,以此来向武帝说明自己确实不能马上出仕。

D.节选文段通过多方面的陈述,反复向武帝表达了自己与祖母之间的深厚亲情。

二、阅读《〈呐喊〉自序》选段,完成11~13题。

(12分,每小题4分)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

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11.节选文字第一段详细描述了居住S会馆的相关情况,这有什么用意?

12.节选文字中有关于铁屋子的一些争论,争论双方各用了一些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请对下列各喻体所指内容分别作具体说明。

铁屋子用来比喻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

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

13.文中说,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三、按照要求完成14~15题。

(16分)

14.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8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2)秦爱纷奢,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权,

;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1)~

(2)题。

(8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无法入眠,只好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叹息:

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在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12分,每小题3分)

眭夸,赵郡高邑人也。

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

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好饮酒,浩然物表。

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

高尚不仕,寄情丘壑。

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

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浩为司徒,奏征为其中郎,辞疾不赴。

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

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

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

其见敬惮如此。

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

夸曰:

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

吾便于此将别。

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其维絷。

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

浩知而叹曰:

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

又使其人仗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

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

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

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

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

叹曰:

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

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

或人谓夸曰:

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

遂著《知命论》以释之。

年七十五卒。

葬日,赴会者如市。

【注】桃简:

崔浩小名。

维絷:

约束,挽留。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耽:

入迷。

B.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

竟:

竟然。

C.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

遗:

赠与。

D.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书:

书信。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B.其见敬惮如此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D.遂著《知命论》以释之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18.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眭夸有大度,不拘小节的一项是

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

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

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

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及浩诛,为之素服

子何独在桑榆乎

A.

B.

C.

D.

19.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眭夸从小志向高洁,李顺横行乡里,连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但眭夸拒绝与之交往。

B.眭夸的朋友崔浩让他来京做司徒,但考虑到眭夸的清高,最终没敢言明,只与他饮酒叙旧。

C.眭夸私还,按照当时法律理应追究,幸亏有崔浩在朝廷中帮助开脱,才免予受到法律制裁。

D.崔浩被杀,眭夸为之戴孝,先后写了《朋友篇》和《知命论》两文来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

(20分)

儿子窗外的风景

朝窗外望去,儿子看见了一棵树,树枝来回起劲地晃动着。

树是怎么摇动树枝的呢?

他问。

我没有从椅子上起身,目光也没有离开书本,就打算回答:

不是树在摇动树枝,儿子,是风……但是话还没有说出口,我就抑制住了自己。

我站起来,走到窗前,和儿子一起看窗外那棵树。

在房间里,站在窗后,我感觉不到也听不到风,只看见一棵树,它的枝条在轻轻地摇动。

我不禁想,在这个房间里,我怎么能断定树枝摇晃是因为风而不是因为它自己的意愿呢?

当我站在那里和儿子一起观察那棵树的时候,我开始被摇曳的树枝和闪烁的树叶迷住了。

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开始不那么确定是什么在摇动树枝了。

是风,还是有表达欲望的树自己在摇动呢?

我明白了。

我对儿子说,树摇动得很美啊。

你觉得树是在跳舞吗?

儿子问。

它为什么要跳舞呢?

我问。

也许是因为阳光灿烂,它很高兴啊。

儿子说。

也许吧。

我回答。

要不就是因为春天。

他补充说,天不那么冷了。

有可能。

我说。

我们继续一起观察那棵树,我也开始觉察出了树的舞蹈。

看到以前未曾留意的微妙之处,我开始欣赏起树枝的起伏摇曳。

它的摇动似乎有一种节奏,起先是强劲有力的,然后是轻微柔和的,再后来又变得更加强劲有力,有时候甚至是剧烈的。

它们有感觉吗?

他问。

我不知道。

我说,为什么这么问呢?

因为这棵树看上去很高兴,他回答说,树会高兴或悲伤吗?

你想说什么呢?

我问。

冬天的时候,树好象很悲伤。

儿子说,枝条向下耷拉着,它们看上去很冷,也很孤单。

但是现在树上有叶子,太阳照着它,鸟儿在飞翔,树看上去很开心。

我来看看。

我说。

静静地,我们看着窗外。

我观察了一下其他的树。

尽管它们也在风中摇曳,但每棵树都有自己不同的节奏,每棵树的摇曳都似乎表达着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并不是每一棵树都在舞蹈。

你看那边那棵大橡树,我说,你觉得它怎么样呢?

它也很开心啊,儿子说,但它不怎么跳舞。

我想也许是因为老了,它的枝条已经僵硬了;也许它不觉得看见太阳和春天有什么好兴奋的,这样的事情它见得太多了,不觉得新鲜了。

是啊。

我应着,心里暗自笑了。

这会儿,我已经喜欢上了这棵树。

至少我感觉心中满是喜爱,不可能再把这棵树挡在我的心门之外了。

我开始琢磨,是不是这棵树在我心中激起了这种感觉?

抑或,这棵树只是像风一样,激发了我心中已有的一种感觉,就像风在树中激起了回应一样?

你真的觉得这棵树是在跳舞吗?

我问儿子。

不知道。

他回答。

不知道?

我很惊讶,他突然不那么确定了。

如果它是在跳舞,他说,它应该需要音乐。

噢,我明白了。

我说。

它应该是需要音乐的。

他接着说:

也许音乐就在风中,也许风中有一种只有树才能听得见的音乐。

是的,儿子。

我说,也许风中有一种只有树才能听得见的音乐。

我开始想像,有一些所谓科学工,他们用仪器来捕捉风,论证其中有否音符和节奏。

忽然之间,我觉得有些恐怖。

儿子打断了我的思绪。

爸爸!

他说。

怎么了,儿子?

我有时不是很喜欢学校。

然后我们站在窗前谈论了一会儿这个话题。

尽管不是很肯定,但有一种感觉,树在看着我们。

我很想知道,我们三个——树、儿子和我——是否分享了这一刻的满足。

20.文中说当我站在那里和儿子一起观察那棵树的时候,我开始被摇曳的树枝和闪烁的树叶迷住了,上下文,解释这句话中迷住一词的含义。

(4分)

21.文章中有父子间比较充分的语言交流,简要分析父与子在对话情境中的心理变化。

(4分)

22.我开始想像,有一些所谓科学工,他们用仪器来捕捉风,论证其中有否音符和节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通观全文,这句话与风景有怎样的关系?

(6分)

23.文章标题为儿子窗外的风景,这种风景有何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六、按照要求完成24~25题。

(1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在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联句。

(4分)

某老先生一向安贫乐道,始终秉持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操守。

他不完全赞成《论语》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要求,也不片面附和《礼记》中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而是对它们略作增删,集得一幅对联用以自勉。

对联曰:

其中襟怀,不能不让人感佩。

25.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段话。

(6分)

2009年4月25日世卫组织通报,甲型H1NI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随后,4月30日中国政府建立了由33个部委和单位组成的甲型H1NI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北京则启动了首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成立了市区两级防控应急指挥部,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两家定点收治医院随时待命。

到5月11日,我国内地出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I流感病例。

截至北京时间6月7日19时,我国内地共报告73例甲型H1NI流感确诊病例;与此同时,据世卫组织通报,全球共有69个国家报告21940例甲型H1NI流感确诊病例,死亡125例。

看到这样一组有关甲型H1NI流感的消息,你会有怎样的看法或评价呢?

写出你的认识并作简要分析。

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不超过100个字)

第卷

七、作文。

(50分)

26.按照要求作文。

(50分)

以身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30分)

1.D(A项中咯读音为k,札读音为zh;B项中剖读音为pu,嫉读音为j;C项中祛读音为q,潜读音为qin)

2.B(A项,川流不息;C项,谈笑风生;D项,陷阱,崇山峻岭)

3.C(慰藉,安慰的书面用语;安慰,心情安适,或使心情安适。

静穆,气氛安静庄严;静谧,安静。

湮没,埋没;淹没,大水盖过,漫过)

4.A(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一般不用来形容演出服装。

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常用为贬义词。

勾心斗角,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贬义词。

不可思议,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5.C(A中主语残缺,B项中句子杂糅,D相中并列不当,逻辑关系有误)

6.A(葡萄牙应为西班牙)

7.B(例句中之的意思是到。

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中之作代词,指称它;句中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8.C(主要在重要词语的把握)

9.C(但,只是)

10.A(以此劝谏武帝真正推行孝道有误)

二、(12分)

11.会馆阴森恐怖的气氛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抄古碑反映了对于苦闷的逃避,烘托出处境的孤独寂寞,而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则象征着为寻找出路而作的思考。

(意思对即可)

12.极端黑暗、极端专制的旧中国;

处在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为唤醒民众而发出呐喊;

摧毁旧中国黑暗、专制的统治。

(各比喻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13.虽然我认为黑暗的、专制的旧中国难以改变,但是我也认为只要几个人既然起来,改变旧中国的希望就仍然有。

以此表明有信心通过呐喊唤醒麻木的民众。

(或,我认为,虽然

铁屋子万难破毁,但只要有几个人既然起来,破毁它的希望就仍然有。

以此表明有信心通过呐喊唤醒麻木的民众)(意思对即可)

三、(16分)

14.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

(2)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所以游目骋怀

(5)咏而归

(6)然后知轻重

每句1分。

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

15.

(1)CE

(C项中,家童鼻息如雷导致无法入眠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原文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

E项中,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词人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选对1项给2分,选对2项给4分。

(2)答案示例:

上片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

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能结合词句对所描绘的情景恰当解说,给2分;对情景合一的分析合理,给2分。

四、(12分)

16.B(竟,最终)

17.D(A在;引出比较对象。

B被;我。

C才;又)

18.B(为父丧悲痛;为崔浩语;为别人质询)

19.C(A项中文章未说李顺横行乡里,也未说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

B项中崔浩推荐眭夸做中郎,不是司徒。

D项中眭夸作《知命论》与崔浩被杀无关)

五、(20分)

20.注意力完全被窗外的树吸引了;

由不经意地而开始深入思考。

每答对1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21.儿子由犹豫到自信。

父亲由疑惑到认同。

每答对一方面给2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文段:

你觉得树是在跳舞吗?

儿子问。

它为什么要跳舞呢?

我问。

也许是因为阳光灿烂,它很高兴啊。

儿子说。

也许吧。

我回答。

要不就是因为春天。

他补充说,天不那么冷了。

有可能。

我说。

…………

如果它是在跳舞,他说,它应该需要音乐。

噢,我明白了。

我说。

它应该是需要音乐的。

他接着说:

也许音乐就在风中,也许风中有一种只有树才能听得见的音乐。

是的,儿子。

我说,也许风中有一种只有树才能听得见的音乐。

22.第一问:

(4分)

一些人往往依赖科学的手段来寻找并描述快乐;

这种所谓的科学方式往往破坏了最活跃的想象与最真实的快乐。

每答对1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

(2分)

这样的方式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有一些风景消失的原因。

23.灵动活泼;富于创造性;有时不为学校(社会)所认同。

(分析略)

每答对一方面并合理分析给2分。

意思对即可。

六、(10分)

24.答案示例:

居无求安食求饱,富不润屋德润身

食无求饱居求安,富不润屋德润身

(从对联立意明确健康、对联句式合乎要求两方面考虑给分)

25.(略)(从观点明确、分析合理以及表达简明连贯三方面考虑给分)

七、作文。

(略)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眭夸,赵郡高邑人。

年轻时就很有气度,不拘小节。

潜心读书,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心上。

喜好喝酒,器宇轩昂,超然于世事之外。

20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得)以致于鬓发全白,每次恸哭,听到的人都会感动得流泪。

他情怀高远,不入仕途,将自己的情志寄托在高山大谷之中。

同郡的李顺希望结交他,然而眭夸拒绝了,当地无论年少年长的没有不敬畏他的。

眭夸和崔浩年少时就是莫逆之交。

崔浩担任司徒时,进言皇上要征召眭夸作自己的中郎官,然而眭夸却借口自己有病推辞不去。

州郡的官员催促他就职,迫不得已,他才到了京城。

和崔浩相见后,逗留了好几天,但是只喝酒叙旧,不涉及世务利害。

崔浩每每想诱导他顺从自己的意愿,最终都难以说出口来。

他就这样让人敬畏。

后来崔浩把诏书扔到眭夸怀里,也不开口说话。

眭夸说:

你已经作到司徒了,为什么还要用作官来烦扰才能出众的人呢?

我现在就要告辞了。

崔浩想到眭夸就要回去了,来时只骑了一匹骡子,没有其他的坐骑,于是把眭夸的骡子藏在马厩中。

希望以此来留住眭夸。

眭夸于是就委托送租粮的同乡弄了辆车,谎称是车夫,才逃出关去。

崔浩知道后,叹息说:

眭夸是独来独往的人,原本不该用卑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