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84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docx

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潇、徐、悬、臂、屹”等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陡、崖、观、屏、宾、赏、舍、状”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13课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潇、徐、悬、臂、屹”等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陡、崖、观、屏、宾、赏、舍、状”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直入课题。

1.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今天,我们也要去黄山观光。

教师板书:

黄山。

2.简要介绍黄山。

正因为黄山有四绝,所以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但今天这节课,我们既不看怪石,也不看温泉云海,只赏奇松。

教师板书:

奇松(齐读课题)

3.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黄山松奇在哪里?

4.徐霞客曾说过: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触摸奇松,感受黄山奇松的无穷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

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

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

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节:

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节:

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记忆字形,检查自学。

1.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不会读的字可通过生字卡片上的拼音来解决。

2.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黄山奇松,用横线画出来。

3.课件出示认识字“潇、徐、悬、臂、屹”,让学生认读。

生:

“潇”和“啸”是形近字,应读一声。

生:

“徐”不要只的右边。

生:

“悬”不要读成“xiàn”,应读“xuán”.

生:

“臂”应读“bì”不要读成“pì”。

生:

“屹”应读“yì”不要读成“qǐ”。

4.找一找这些生字在文中组成了什么词语。

即:

潇洒徐霞客悬崖手臂屹立

5.课件出示以上词语,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课文。

7.指导写字。

(1)观察“陡、崖、观、屏、宾、赏、舍、状”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

生:

“陡、观、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

“崖、宾、赏、舍”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宾、赏、舍”上面偏旁要盖住下面。

(3)师范写生字,请学生认真观看。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写好后组织学生评议、参观。

四、走进文本,品悟奇松。

1.是啊,有了千姿百态那么多(板书:

多)黄山松装点,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怪不得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人们钟情黄山松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

生:

情有独钟:

特别喜欢,格外喜欢

“山顶上……”山顶上、陡崖边都是非常险恶的地方,一般的树木根本无法立足,而黄山松却生存了下来!

多么顽强的松树啊,他们傲然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文中哪两个词?

生:

潇洒、挺秀。

3.你有什么感情油然而生?

生:

爱慕、仰慕……

指导朗读:

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

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4.自由读,齐读。

5.小结。

课堂作业新设计: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屹立(yìchī)潇洒(xiāoxāo)悬崖(xuánquán)手臂(bìpì)

二、看拼音,写词语。

dǒuyáguānguāngyùpínglóu

bīnkèxīnshǎngxíngzhuàng

三、照样子写词语。

例:

郁郁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依依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千姿百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yìxiāoxuánbì

二、陡崖观光玉屏楼宾客欣赏形状

三、高高兴兴家家户户堂堂正正

津津有味落落大方栩栩如生

四面八方千山万水七上八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计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图片)闻名于世。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

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教师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

它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课件出示:

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

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

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

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

生:

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

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课件出示:

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

能读好吗?

(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

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

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6.陪客松“奇”在哪里呢?

课件出示句子。

指名读。

  7.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课件出示:

陪客松图)这是--旁边是--为什么称它是绿色的巨人呢?

说说你的体会--二生读,男生读。

  8.送客松“奇”在何处呢?

  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

送客松图)结合图,出示卡片蟠曲(枝干弯弯曲曲,这就是蟠曲),天然盆景(没经人工修饰,天然形成的,正因为它的枝干蟠曲,所以人们把它们比作天然盆景),手臂(A、主人的手臂,不加引号;B、这里指枝干,看图,所以加引号)。

女生读。

  9.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奇美,神韵非凡。

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组读。

10.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

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

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

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

教师板书:

千姿百态(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

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

(齐读)

四、布置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为了让黄山美景永留人间,我们应该怎么做?

(保护环境)请你为黄山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

陡()观()赏()崖()

徒()现()裳()涯()  

二、选词填空

屹立挺立矗立耸立

1.中华民族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世界的东方。

2.昔日的小渔村,如今()起一座座高楼大厦。

3.商贸中心的摩天大楼()在街旁。

4.操场四周()着一棵棵白杨树。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分开。

(      )

2.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      )

3.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      )

四、动动脑筋,按要求改句子。

1.缩句:

送客松向山下伸出了长长的“手臂”。

2.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

改为反问句:

改为感叹句:

改为双重否定句:

参考答案:

一、陡峭徒弟观察现在观赏衣裳山崖天涯

二、1.屹立2.耸立3.矗立4.挺立

三、1.依依不舍2.千姿百态3.饱经风霜

四、1.送客松伸出“手臂”。

2.反问句:

黄山难道不是“天下第一奇山”吗?

感叹句:

黄山真是“天下第一奇山”啊!

双重否定句:

黄山不会不是“天下第一奇山”的。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千姿百态

   送客松

【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

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

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

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

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2.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

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

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讲到: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奇”,而是让学生先通过“遒劲”和“郁郁苍苍”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3.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潇、徐、悬、臂、屹”等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陡、崖、观、屏、宾、赏、舍、状”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图片)闻名于世。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

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教师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

它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课件出示:

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

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

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

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

生:

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

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课件出示:

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

能读好吗?

(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

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

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6.陪客松“奇”在哪里呢?

课件出示句子。

指名读。

  7.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课件出示:

陪客松图)这是--旁边是--为什么称它是绿色的巨人呢?

说说你的体会--二生读,男生读。

  8.送客松“奇”在何处呢?

  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

送客松图)结合图,出示卡片蟠曲(枝干弯弯曲曲,这就是蟠曲),天然盆景(没经人工修饰,天然形成的,正因为它的枝干蟠曲,所以人们把它们比作天然盆景),手臂(A、主人的手臂,不加引号;B、这里指枝干,看图,所以加引号)。

女生读。

  9.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奇美,神韵非凡。

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组读。

10.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

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

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

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

教师板书:

千姿百态(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

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

(齐读)

(四)布置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为了让黄山美景永留人间,我们应该怎么做?

(保护环境)请你为黄山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

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千姿百态

   送客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