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851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了使作善也。

3、《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社会性”。

5、

(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3)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4)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

(5)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就会导致系统状况的改变。

6、教育起源分为四种: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变和发展。

沛西·能在《人民的教育》中提到,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3)心理起源说:

美国学者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的行为。

两者都否人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与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学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

7、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8、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9、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10、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1、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12、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科学性--科学教育是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主。

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在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2)教育的未来性--现在的教育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有重大影响,要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在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

(3)教育的国际性--教现代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事务的态度、知识、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面向世界;

(4)教育的终身性--是指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要贯穿人的一生。

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那么,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更能灵活地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教育体制。

(5)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是指:

现代教育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变革;

(6)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地普遍规律。

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地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

因此,现代社会教育只有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教育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7)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13、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更为激烈,统治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强化对被统治者的思想统治。

14、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简答)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2)、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加快

(3)、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4)、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5、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萌芽:

西方的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

(1)我国古代:

孔子——三大贡献①首创私学;②创立儒家学派;③删订六经。

《学记》:

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1229个字。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

(2)古代西方

A、苏格拉底(提出问答法:

即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

B、亚里斯多德: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C、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最早提出双语教学。

D、英国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和发展》一文,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从此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E、终身教育理念:

法国保罗·朗格郎《终身教育引论》

F、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版,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主要贡献:

①提出泛智教育;②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③确立完整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④首创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⑤论证三大教学原则;⑥肯定教师职业。

G、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绅士教育教育万能论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

主要贡献:

①提出“心灵白板说”;②提出绅士应具备的四种品质;③论证德、智、体教育内容体系;④提出教育方法。

H、卢梭的《爱弥儿》:

(1757-1767)——自然教育论教育目的,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

齐、赫尔巴特等人兴起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和自由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

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是教育不要从过去的惯例或习俗出发,因为那些都是压抑人性的,而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

主要贡献:

①提出划时代的课题—反对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②提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③提出“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原理;

要研究儿童—年龄分期—自我活动—发现学习

I、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诞生。

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科学的教育学著作,他为后来各国教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范型。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除了讲授哲学和教育学课程外,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世界上最早的科学研究所。

主要贡献:

①教育目的论;②教学方法论;③教育性教学原理的提出;④传统教育体系的形成。

J、斯宾塞的《教育论》:

“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

”科学,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于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了教育学。

该大学规定每位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主持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讲座。

K、裴斯特洛齐最著名的著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他明确地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L、前苏联:

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M、美国: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N、德国:

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O、中国:

蔡元培“全面发展教育”思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

16、教育学的作用:

(简答)

(1)、认识教育现象,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2)、学习教育科学,提升工作的理论性

(3)、端正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理想观

(4)、形成教育思维,提高发展的专业性

(5)、转变教育角色,成为多元的教育者

17、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18、20世纪教育学的发展包括教育学派、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

(2)文化教育学-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另一部分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例如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等。

(6)批判教育学

19、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可分为:

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形式看可分为:

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3、教育社会功能:

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生态、负向功能。

4、教育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

社会制约性;生产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5、教育人口功能作用:

辨析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6、我国人口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国民总体文化程度低,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巨大

二是公众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三是劳动人口文化素质过低,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7、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论述)

(一)、教育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8、教育与经济基础制约的四个因素:

(1)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2)经济基础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3)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

(4)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9、经济功能:

(论述题:

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0、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力、物力、财力);

(2)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培养规格

(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

11、教育的负向功能:

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1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13、社会:

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科技

14、教育功能的类型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15、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16、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7、教育的文化功能(简答题)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8、文化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19、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具有必然性教育的存在;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

(4)教育具有继承:

内容、模式、经验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主方面。

青少年心里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又叫“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3、“心理发生论”的基本内容:

个性发生学派;认知发生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

感觉运动时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形式运算时期。

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4、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智能双因素理论,他把人类的智能分成两块:

是对一切智力工作都有效的“一般能力”;是只适用于特定工作的“特殊能力”。

“一般发展”(赞可夫)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

5、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个体从双亲的基因结构中继承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表现为子女继承了双亲生理上的许多相似性,如身高、体形、肤色、血型、气质等。

这些由于遗传而得来的生理特点,称为遗传素质。

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家庭、社会、学校

7、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遗传素质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条件;1869年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发表《遗传的天才》,形成了所谓的遗传决定论)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应该协调配合。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的

c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d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科学的方式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4)、个体的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不同观点

8、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

(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2)、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3)、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做到因材施教。

(4)、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9、学校的教育作用: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简答】

(1)、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有较强的基础性

10、简述个体社会化根据内容划分包括的内容:

(1)基本社会化:

或称初级社会化,其内涵主要是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学习建立感情联系,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发展自我;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及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过程一般包括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

它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完成。

(2)发展社会化,或称次级社会化,由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内容对他不断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赋予他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这样个人就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本领,以求的比较顺利和持续不断的发展。

这一过程在包括家庭在内的整个社会中完成,它可包括成人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体还要承担教化者作用,因而这一过程也是文化传统承上启下的过程。

第四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3、教育制度的特征:

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

4、教育制度类型:

隐形教育制度,显性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涵盖范围:

宏观中观微观。

5、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为学制,它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6、教育体制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简称。

它是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是权限划分和隶属关系。

7、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8、学制改革趋势(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重视幼小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早入学年龄;(3)、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断融合;(4)、注重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5)、逐步构建立体开发的终身教育体系

9、 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

  

(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

 

(1)、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公元十一世纪,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成为大学,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比较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在学校组织上,中世纪大学分为两段(预备阶段和正式阶段)、四科。

预备阶段学习“七艺”,包括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然后才能报考神学、医学和法学等科目,在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每科学习时间一般为5-7年。

  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保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发展学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3)、行会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出现-行会学校是非正规学校,跟随师傅学习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工商业培养人才。

城市学校是为城市发展,为贫困子弟开办的学校,属于初等教育性质。

 (4)、骑士教育-为世俗的封建主培养随从的教育。

学习“七技”、诗歌等。

二、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酝酿于18世纪,确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其确立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对古代学制的合理继承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