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516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docx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语文doc

2010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角力(jué)碑帖(tiè) 夹生饭(jiā)不着边际(zhuó)

B.晕车(yùn)裨益(bì)供给制(jǐ)强颜为笑(qiánɡ)

C.翘楚(qiáo)骠勇(piào)通缉令(jí)称心如意(chèn)

D.殷红(yīn)龟裂(jūn) 迫击炮(pǎi)垂涎欲滴(xiá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为了弄清一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常常要跑好几家图书馆,大量的文献资料。

 

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更注重与各地方台在“新闻”方面的沟通,在全国建立了新闻快速反应网络,和各地电视媒体签约,形成联动,以提高新闻的性。

③从长远来看,要想保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而现在的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低碳经济等措施,都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A.披阅时效采取B.披阅实效采取

C.批阅时效采用D.批阅实效采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上个世纪的后50年,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们站在波谲云诡的世界政治舞台的风口浪尖,不辱使命,经受住了时代加于他们的一切考验。

B.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盛况空前,十万平方米的展厅里,布满了我国最新研制的高科技产品,参观者不绝如缕。

C.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自然环境优美,草原文化浓郁,耳濡目染,他的内心滋长了挥之不去的草原情愫,他的诗作也饱含了草原的体温和气息。

D.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科学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研究人员的知识面窄,对外国的情况不甚了了,结果研究工作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限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国家审计署将加大对中央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相关政策实施情况的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B.尽管困难重重,赴海地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都是协同其他国家的国际救援队全力开展救灾工作,并与俄罗斯的救援队共享救灾信息。

C.目前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肥胖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的生活方式“由动到静”的改变所致。

D.判断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艺术才情,主要是看他能否借助一个看似浅显而又充满玄机的故事来表现主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传染病的流传史一直都和人类的交往史紧密相连。

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随着人类活动而传播,又反过来影响人类活动。

而人类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史,同时也成为病原体实现全球瘟疫“一体化”的历史。

这种历史现象,与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紧密相关。

其中大环境指人类在大范围内的交往行为,它是关系到一般传染病能否从一个族群传播到另一个族群,并形成跨地区转移进而发展成为大规模烈性传染病——瘟疫的基本因素。

小环境则指特定族群在特定地区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医疗条件等,它是关系到传染病最终是否可以发生,或者说病原体能否成功在人群之间传播的基本因素。

从人类的起源到约1万年前,人们散居各地,谋生的手段主要是采集果实,间或以狩猎作为补充。

在这种情况下,人与动物、族群与族群之间的接触机会都比较少,故而传染病也较少发生。

但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并实现了对多种动物的驯养,也使得后者身上的病原体成功侵入人体,其中一些从此还在人体内安家落户,成为典型的人类疾病。

而对人类来说,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源自动物携带的病原体。

而人类在驯养动物的同时,也开垦耕地、种植作物,从而也拉开了人与病原体之间大规模生存斗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5000年左右到19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和病原体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病原体似乎始终占据着上风。

病原体之所以得以肆虐,还要归功于大环境因素。

大规模的对外作战是将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病原体开疆辟土的最佳途径。

此外,不间断的土地垦殖使自然生态受到破坏,一些新兴的传染病也可能随之发作,而日益频繁的对外贸易也在瘟疫的流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如法国史学家拉杜里所言,这些条件使得全球瘟疫“一体化”。

19世纪中叶开始,细菌学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医学思想上的革命,一种又一种病原体在显微镜下现身,人们逐渐掌握了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并有意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其中,大环境中的检疫制度与小环境中的隔离措施有力遏制了瘟疫的传播,而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则为人类增加了一套“人造”免疫系统。

20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不断地更新换代,地球逐渐“村庄化”,但人口的流动特别是长距离的流动却渐趋规范化,这使得大环境在加快了病原体传播速度的同时,却有效控制了它们的传播途径。

而对于小环境来说,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卫生设施愈发健全,清除了许多病原体的聚集死角。

随着这一系列公共卫生体制的不断健全,鼠疫、天花、霍乱等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这绝不意味着人类对病原体的胜利。

当人类的免疫系统和医疗水平可以有效控制传统病原体时,后者往往以变体的形式进行反击,如在1918—1919年间,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世界性大瘟疫,导致了1500万到2000万人的死亡。

而这一瘟疫便是由特定恶性流感族群的演化所导致,这种演化后的流感病毒,正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一种变体。

西班牙流感爆发9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处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体的威胁之下。

(摘编自李化成《世界史上的环境和瘟疫》)

5.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驯养动物是人类疾病产生的根源。

B.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和日益频繁的对外贸易,使地球逐渐“村庄化”,为病原体实现全球瘟疫“一体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C.显微镜的使用是人类防控传染病的基本手段。

D.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及疫苗和抗生素所构筑的人造免疫系统成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双保险。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约1万年以前,人类散居各地,族群间的接触不多,全球瘟疫“一体化”的进程还没开始。

B.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来自于动物,并随着人类活动而传播。

C.20世纪以来,交通工具不断更新换代,加快了病原体的传播速度,但人口长距离的流动越来越规范化,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因此也得到有效控制。

D.人类对大、小环境的改善,把病原体的生存空间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但病原体也在为谋取生存空间而不断产生新的变体。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的大、小环境的不良状态,是导致瘟疫传播的根本原因。

B.19世纪中叶以前,由于未掌握传染病的传播机制,所以人类未能有力遏制瘟疫的传播。

C.传染病的流传史实质上就是人类与病原体之间的生存斗争史。

D.当前,只要进一步落实检疫制度和隔离措施,就能消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体的威胁。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

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

学孙、吴法,善射骑。

宣和末,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存中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诸道兵勤王,存中与张俊、田师中从信德府守臣梁扬祖以万兵入援,后隶张俊部曲。

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

召见,赐袍带。

时元帅府草创,存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

帝知其忠谨,亲信之。

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

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饮以酒,曰:

“酌此血汉。

”存中请复往,帝止之。

存中曰:

“此贼胆碎,即成擒矣。

”遂大破之,复任城,迁阁门祗候。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

诸将议,多欲分道进,存中曰:

“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

”俊然之。

整军至豫章,存中率兵数千,首破贼于玉隆观,追至筠州。

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

存中谓俊曰:

“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

”俊从之。

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

诸将夜见存中曰:

“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

非尽歼之不可。

”存中曰:

“杀降吾不忍。

”诸将转告俊,竟夜坑之。

乘胜追至九江,成遂遁去。

迁宣州观察使。

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

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

宿卫出入四十年,最寡过。

孝宗以为旧臣,尤礼异之,常呼郡王而不名。

父、祖及母皆死难,存中既显,请于朝,谥忠介,谥忠毅,赐庙曰显忠,曰报忠。

许祭五世,前所无也。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隶张俊部曲隶:

隶属

B.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意:

料想

C.必不相为用用:

任用

D.夹河而营营:

扎营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存中“勇敢”的一组是

①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

②存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

③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④存中请复往

⑤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

⑥存中既显,请于朝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年,山东、河北群盗四起,杨存中招募军队攻打贼寇,积累功劳官至忠翊郎。

B.皇上非常欣赏信任杨存中,向张俊询问情况,并召见杨存中,赐给他袍带。

C.讨伐李成时,诸将多主张分路进军,杨存中却认为不能分兵,张俊同意他的意见。

后来,众将主张尽歼敌俘,杨存中不同意,但张俊最终让人把俘虏都活埋了。

D.孝宗因杨存中是高宗时的老臣,就特别用与众不同的礼节对待他,常常叫其他郡王而不叫他做事。

2010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

语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

(5分)

译文:

(2)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

(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第一、二句中的“都”“惊”二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千古凭高对此,,六朝旧事随流水,。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塞上看柳雷抒雁

那是柳树?

是的,是柳树。

可是,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柳树?

令人难以置信。

车子一出延安,继续北上,向安塞、向靖边、向榆林,飞奔而去。

一上黄土高坡,你就看吧,千山万壑,在你身边擦身而过;或者俯身而视,百丈深渊,一脉细流叫你目眩。

时在“三九”,却是暖冬。

风很轻柔,太阳在头顶,黄亮亮,暖洋洋的,时时让人错以为是仲春。

不过,你不会一错再错,因为大地一片焦黄,那些曾被旱象肆虐过的瘦弱的茅草,现在如同烧过火一般,泛着灰白,兼有焦黑。

只有天空湛蓝湛蓝,这高原上的天,真是让人爱慕,羞得死都市里灰蒙蒙的天空。

就在这时,游目四野,你会看见一尊尊黑色的粗大的石柱一般的东西,伫立在那里。

它突然使我想起圆明园被焚烧过的石柱,顽强地、倔强地站着,透着一股孤傲和英武。

当我们的车子从侧旁驰过,感觉中好像是在接受一种远古的、神秘而又庄严的仪仗,这些威武的士兵,凛然地站立着。

我想慢慢举起手来向他们致以敬意。

我惊讶,这竟是柳树?

我在江南,曾看遍柳树。

如果比西湖是明眸,垂柳便是柔长的睫毛。

春莺穿梭其间,以柔婉清亮的歌,唱江南的秀色。

即便是在陕西,我也在关中,在咸阳古渡,在灞陵桥头,看到过柳树,那些曲弓的树身,抽出长长的枝条,从柳下穿过,柳条会轻拂你的脸庞,以一种漫长的眷恋,使你不忍快步离去。

正是柳枝的暗示,招致离人折柳以赠。

多么哀伤的诗意!

在诗里、在画里、在人们的心目里,柳是女性的,是多姿多情的。

这些站立在高天厚土之间的塞上柳却像是汉子,充满一身阳刚气。

我仔细端详那柳树,原来不管粗细一概地被拦颈砍去了树冠。

一尊黑色的树桩,如同一盏黑陶烧制的油灯盏,摆在那里。

粗些的树身,不知被砍过多少次树冠,砍过的地方“憋”得益发粗大,像是油灯的灯碗。

是的,那些也许是在去年,或在前年被砍去过树冠的地方,又都笔直地抽出些枝条来,以一种怒发冲冠的姿态,刺向蓝天,我猜想,若是春天,三阵风两场雨,这些“灯盏”怕会被一一点燃,那一蓬蓬绿色的火焰,定会把黄土高原上的春天照得清清亮亮。

可是,砍掉树冠,这是多么奇特的一种栽植方法,莫非那树竟是梅花鹿,那些枝条,固然,会鹿角一般再生,可粗粗细细的柳枝,有什么用处呢?

在从靖边县城到古老的统万城遗址去的路上,我看到一些有环抱粗的柳树,树身低矮,树顶粗大,树冠被屡屡砍掉,像一些丑陋的粗骨节病患者,叫人产生一些怜念。

看来,这种栽树的办法,已有很久很久的历史了。

塞上柳,像一个谜。

车子穿行在谜里,推动着我的思绪。

我望着远处,长长的土圪梁上疏疏落落地顶着去年新抽技条的柳树,像一把把团扇,道具一般贴在洁净的天幕上。

而近处,砍去树冠的柳树,像从地层深处突兀伸出的手臂,拳头里紧紧攥着一种誓言;留着树冠的,是张开的巴掌,挥动着一丝眷念。

如此张张合合,要我如何猜那神奇的秘密!

其实,谜底很简单:

黄土地上,树木稀少,当然金贵,农人们要盖房子、搭棚舍、扎篱笆,柳枝,便成了最最理想的材料。

这是一位朴实的陕北农民告诉我的。

他说:

“陕北苦焦,柳树耐活。

砍去了树枝,来年可以再发。

”他脸上深深的皱纹和眼睛里闪烁的亮光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塞上柳,成了一株株母亲的树。

一年年蓬蓬勃勃长起枝条,且让那些枝条,那些自己无穷无尽的子女,长粗、长直、长得茂盛,让困苦的农人来砍伐、收割,帮衬一些他们生活的艰难。

在困苦的环境里,人们就是这样让菲薄的资源发挥着最大的效益。

这使人想起粗粝的谷物——小米,想起憨厚质朴、苦耕苦作在黄土地上的陕北人民。

顽强、坚韧、宽容。

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比他们贡献得更充分、更彻底!

男性的威武、女性的柔肠。

塞上柳,一尊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让我油然生出敬意。

14.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5.文章在写塞上柳的时候,也写到了其他地方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如何理解“这些‘灯盏’怕会被一一点燃,那一蓬蓬绿色的火焰,定会把黄土高原上的春天照得清清亮亮”这句话的含意?

(2分)

答:

(2)作者说“塞上柳,像一个谜”,他到底有哪些疑问?

(4分)

答:

17.作者在文末写道:

“塞上柳,一尊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让我油然生出敬意。

联系全文,概括塞上柳的特点,并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是2010年1月5日,气象专家对近期北京地区大雪降温天气的解读。

请概括其主要信息。

(不超过35个字)(6分)

北京1月份的平均降雪量是2.6到2.7毫米,可是这一次北京的平均降雪量可以达到13毫米。

因为从天气环流的形势来看,这次冷空气比较强,它的前锋有一股从东北地区南下,冷空气的前锋就有点偏东风,把海洋上比较湿润的空气输送到大陆来,两股冷空气合并抬升就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的辐合区,就形成了降雪。

历史

上北京1月上旬日降雪量最大的极值也就是6毫米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一倍以上。

这次降雪,积雪比较厚,因为温度低,大风还在后面,温度低,雪就积起来了。

北京地区的积雪厚度平均达到了10到20厘米,最厚的地方可能达到30厘米,在历史上这样的积雪厚度也是比较少见的。

这次强冷空气突袭,而且雪后即降温,所以感觉温度比较低。

近30年北京的极端最低温度是零下15度。

1951年曾经出现过比这个还要低的温度,这次温度可以说接近了30年来的历史极值。

19.请在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句式对应,前后连贯。

(4分)

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

  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金黄;,。

  秋说:

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

20.“一起来,更精彩!

”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口号,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识则是这一口号的形象展现。

下面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55个字。

(5分)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秋实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

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A(B.“强”应读“qiǎnɡ”;C.“缉”应读“jī”;D.“殷”应读“yān”。

2.A(披阅:

披览、阅读;批阅:

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

时效:

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效:

实际的效果。

采取、采用:

二者都有“选取”之意,前者搭配的对象是方针、政策、措施、态度等抽象词语,后者搭配的对象多是具体事物或某种办法。

3.B(A.波谲云诡:

现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

B.不绝如缕: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合语境。

C.耳濡目染:

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

D.不甚了了:

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4.D(A.成分残缺,缺宾语。

在“的审计”之后加“力度”。

B.搭配不当,“尽管……都”不搭配。

C.句式杂糅,“重要原因是”与“是……所致”杂糅。

二、(9分,每小题3分)

5.B6.B7.D

三、(9分,每小题3分)

8.C(用:

采纳、听从。

9.B(①客观介绍杨存中的基本情况;②表现其“忠”;⑥表现其“孝”。

10.C(A.“招募军队”错,原文为“应募”。

B.前后顺序错误,先有“问将于俊”然后“召见,赐袍带”,之后经过日夜护卫,才有皇上的欣赏信任。

D.“常常叫其他郡王而不叫他做事”错,应为“常常称呼他郡王而不直呼他的名字”。

四、(23分)

11.(10分)

(1)译文:

敌多我少,攻打他们应使用出人意料的谋略,希望您把骑兵交给我,您带步兵在前面。

(5分,“见”“属”及两个“以”各1分,大意对1分。

(2)译文:

他治理军队宽容又有纪律,所任用的将士,专门根据才能、勇敢来挑选,不偏爱原来的老部下。

(5分,“御”“以”“私”译对各给1分,大意对2分,译错酌扣,扣完即止,不倒扣。

12.(8分)

(1)(4分。

两个字的分析各2分)

“都”字是个副词,放在“未”字前,表示否定全部,突出了新年已到而春未到、花未开的不满,流露出盼春急切的心情(2分);“惊”字突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草萌芽的惊奇、欣喜(2分)。

(2)(4分)

用比拟(1分)比喻(1分)的手法,写白雪“却嫌”“故穿”“作飞花”,把春雪刻画得富有人性而美好(1分),衬托了诗人盼春的急切和爱春的欣喜(1分)。

13.(5分)(每空1分。

有错、别、漏、添字的,该空不得分;答案串位的该空不得分;书写潦草、字迹模糊的,当错别字处理;两题都答的,按第一题评分。

(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剑阁峥嵘而崔嵬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漫嗟荣辱但寒烟衰草凝绿宠辱偕忘

五、(22分)

14.(6分)(从手法、结构和内容上作答)

运用了设问(1分)、反问(1分)手法。

(结构上)开门见山,引出描写对象(1分);设悬念,引起阅读兴趣(1分)。

(内容上)强调了柳树的与众不同(2分)。

15.(4分)

写出其他地方的柳树柔美的特点(1分),衬托(或反衬,1分)塞上柳的阳刚之美(1分),表达作者对塞上柳的赞美之情(1分)。

16.(两问,共6分)

(1)到了春天,塞上柳就会焕发蓬勃的生命力,给黄土高原带来生机。

(2分)

(2)(4分)(每句2分。

从外形和栽植方法两个层面作答。

说明: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句式方面不专门赋分,答案如用陈述句表述,每句扣1分。

①为什么塞上柳的外形这么奇特?

(2分)(或黑粗、低矮等。

如答丑陋等抽象的主观感受类的词语只给1分。

②为什么用这种栽植方法?

(2分)(或为什么被砍去树冠?

17.(6分。

从特点、表达感情、结构作用三个方面作答。

塞上柳粗大(1分)、生命力强(1分),具有奉献精神(1分),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与赞美(1分),呼应上文(1分),卒章显志(1分)。

六、(15分)

18.(6分)

降雪量(1分)超历史最大极值(1分),积雪(1分)厚度历史罕见(1分),最低温度(1分)接近30年来历史极值(1分)。

19.(4分,句式一致1分,比喻合理各1分,语意连贯1分。

示例:

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糟糠。

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20.(5分。

构形特点2分,寓意2分,语意连贯且无语病给1分。

该标识把“心”和“脚”进行融合(2分),表示乐于奉献的爱要与不畏艰苦的行动结为一体(1分),强调有心,更有行动(1分)。

(语意连贯且无语病给1分)

七、作文(60分)

21.参照2009年高考广西作文评分细则。

须严格执行以下评分要求:

(一)关于题意

1.符合题意

文章从提供的原材料出发,所写的内容符合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视为符合

题意。

强调:

给材料作文开头部分应引材料,体现观点由材料中提取的思路特征,结尾

回扣材料,形成首尾呼应。

1关于感恩;

2关于反思、总结等;

3关于磨难;

④其他。

2.基本符合题意(36分~42分)

文章涉及到原材料范围,但与“中心角度”或“重要角度”不甚符合,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如:

1关于谦虚;

2关于乐观;

3关于借助外物来获得成功、发展;

4其他

3.偏离题意(36分以下)

文章完全不涉及到原材料的范围,也看不出原材料的任何信息,视为偏离题意。

(二)关于套作、文体不明确

套作是指立意虽然属合题或基本符合题意,但文章不涉及原材料的内容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