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117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

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kjlei52收集整理

 三年级上:

实验

实验一: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

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整理器材。

实验二: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

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3、整理器材。

实验三:

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

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5、整理器材。

四年级上:

实验

实验一: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

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

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

(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

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

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

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6、整理器材。

实验二:

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

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

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

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6、整理器材。

实验三:

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

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5、实验结论:

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6、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四:

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

钢尺、橡皮筋、鼓或锣、音叉和装有水的水槽。

实验步骤:

1、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

钢尺振动并发出声音。

2、拨动橡皮筋,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

橡皮筋振动并发出声音。

3、轻轻击打鼓或锣,让其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

鼓面振动并发出声音。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观察现象:

音叉的振动导致水面产生波纹。

5、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整理实验材料。

五年级上:

实验

实验一: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

激光笔(或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

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4、实验结论:

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5、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二:

冷热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实验材料: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绒线手套、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正确使用酒精灯给小的岩石加热。

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放入烧杯时要注意不能砸坏烧杯底部)。

3、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变化,说出结论。

4、整理器材。

实验三:

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

测力计,小重物(钩码或者文具盒等)。

实验步骤:

1、使用前先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零,不指零的要调零。

2、用手轻拉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大小(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用力要轻)。

3、用测力计测量一个小物体,读出重力大小(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提起,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4、整理器材。

实验四:

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钩码、小盒子、测力计、线、粗砂纸、细砂纸等。

实验步骤:

1、预测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不改变物体重量,只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运动时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改变物体重量,不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运动时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6、整理实验材料。

六年级上:

实验

实验一:

杠杆的秘密

实验材料:

杠杆尺、支架、钩码。

实验步骤:

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

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

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3、实验结论:

①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

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

4、整理器材。

实验二:

轮轴的作用

实验材料:

钩码、轮轴、支架、细线。

实验步骤:

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

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

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

4、实验结论:

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

5、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三:

斜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

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滚轮。

实验步骤:

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滚轮,测量用的力(测力计使用前调零,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2、利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支架,盒面)组装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用测力计拉着滚轮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观察各用多少力?

并读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大小。

3、实验结论: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4、整理器材。

实验四:

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

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

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

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5、整理实验材料。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

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

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

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

5、整理实验材料。

(说明:

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

三年级下:

实验

实验一: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

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4、整理器材

实验二:

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品

实验器材:

磁铁、大头针、木块、橡皮、塑料尺、卡纸、铁钉。

实验步骤:

1、预测以上物品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用磁铁验证,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3、整理器材。

实验三:

辨别没有标记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器材:

有、无标记磁铁各一块。

实验步骤:

1、指出有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

2、用有标记磁铁的任一端接触无标记磁铁的一端,观察现象,再检验另一端,多次验证。

3、辨别出无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

4、整理器材。

四年级下:

实验

实验一:

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实验材料:

小灯座、电池盒、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

实验步骤:

1、组装电路:

①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③将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中。

④打开开关。

⑤用导线将灯座和开关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2、接通电路:

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变化。

3、拆分器材:

断开开关,使小灯泡熄灭。

4、整理器材。

实验二:

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材料:

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

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三:

选择两种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

实验材料:

小灯泡、电池、导线。

实验步骤:

1、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①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②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③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④……

2、实验结论:

小灯泡亮了。

3、整理器材。

实验四:

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

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辨别脂肪:

①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观察现象。

③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

2、辨别淀粉:

①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碘酒,观察现象。

②将碘酒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③淀粉遇碘会变蓝,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整理实验材料。

五年级下:

实验

实验一:

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

实验材料:

油性橡皮泥、刻度杯、200ML水、记录表。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泥实心团放入200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再捏一种实心形状即可)。

(4分)

2、把橡皮泥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

①把橡皮泥捏成碗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②把橡皮泥捏成盘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③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④把橡皮泥捏成盒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⑤……。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橡皮泥由沉变浮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是排开的水量增大了。

4、整理器材。

实验二:

验证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

装有红色液体的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记号笔、锥形瓶、气球。

实验步骤:

1、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

2、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气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

3、实验结论:

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三:

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

金属棒、蜡烛、凡士林、塑料小棒或火柴棍。

实验步骤:

1、把热学实验盒中的金属棒支好。

2、把塑料小棒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金属棒上。

3、用蜡烛给金属棒加热。

从离蜡烛最近的一端塑料小棒依次落下。

4、实验结论:

热能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5、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四:

摆的快慢有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秒表、不同轻重的摆锤、不同长短的摆绳、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摆锤与摆绳一端连接,摆绳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

2、摆绳长短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3、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绳的长度,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4、汇报结果:

摆的快慢跟摆锤的重量无关,跟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5、整理器材。

2、六年级下:

实验

实验一: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材料:

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实验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

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

6、整理器材。

实验二: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

实验材料:

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细木条、火柴。

实验步骤:

1、说出小苏打和白醋的使用比例约为1:

3。

2、把小苏打小心地倒入杯底、再把白醋沿着杯壁缓慢地倒入杯中(顺序可互换)。

3、马上用毛玻璃片盖上玻璃杯。

4、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

有很多气泡冒出,杯壁变凉等等。

5、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熄灭。

6、实验结论: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7、整理器材。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测评内容三年级上册

基本的实验操作(4个)

1、谁更容易吸水(P54):

能正确利用滴管滴一滴水(1分),能分别在木片、纸、金属片、塑料片上滴等量的一滴水进行观察(1分),能按吸水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这四种材料(1分)。

2、比较水的多少(P72):

能至少说出三种正确的比较水的方法(1分);能选择一种操作简便的方法比较出三瓶中哪瓶水最多,哪瓶水最少,做到仔细认真,实验结果正确(2分)。

3、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P74):

观察量筒,知道量筒能测量的范围(1分);能正确读取数据(2分)。

4、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P79):

能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1分);能分别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和向上拉活塞,并进行观察(1分);能分别描述它们有什么不同(1分)。

典型的实验操作(7个)

1、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硬度(P48):

能分别用其中的一种材料去划另两种材料的表面并观察它们表面留下的划痕(2分);正确排列它们的硬度顺序(1分)。

2、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柔韧性(P51):

能按课本方法进行正确操作并记录现象(2分),能比较出它们的柔韧性(1分)。

3、我来造一张纸(P55):

知道造一张纸的方法,需要的器材(1分);能选取适量餐巾纸和水造一张纸,做到纸张厚薄均匀,纤维紧密(2分)。

4、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P68):

能通过各种方法比较它们的颜色、气味、黏度的不同,能分别在玻璃上和在蜡光纸上比较它们的液滴形状的不同(1分);能用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方法或用同一木条分别防入两种液体的试管中来判断两者的轻重(1分);能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进行观察并描述出它们的相同点(1分)。

5、水、食用油、洗洁精流动快慢的比较(P71):

能选用恰当、方便的器材(1分);能控制实验的变量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比较结果。

(2分)

6、比较空气和水(P76):

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比较出空气和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相同特征(1分);能选用恰当的器材对空气和水进行重量的比较(1分);能采用多种方法对空气和水进行流动比较(1分)。

7、空气占据空间(P79):

能利用玻璃杯、纸巾、水槽等实验器材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2分);能正确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1分)。

三年级下册

基本的实验操作(5个)

观察温度计(P43):

能说出所提供温度计的类型(1分);能说出温度计的构造及测量范围(1分);能正确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1分)。

测量水的温度(P46):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5个注意点全部正确(2分);分别测出自来水、温水、烫手的热水、热水瓶里的热水的温度(1分)。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P66):

能说出所提供的众多物体的名称(1分);能用磁铁找出铁类物体(2分)。

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P69):

能用条形磁铁、回形针分多个部分测量磁力的大小(2分);正确找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两极(1分)。

用指南针定方向(P76):

能正确利用指南针确定教室的窗户、黑板分别朝什么方向(3分)。

典型的实验操作(6个)

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P55):

能用两只相同的不锈钢勺子取等量的约三分之二的水,一只平放,一只在蜡烛火焰上加热(2分);能说出看到的现象并进行解释(1分)。

空气中的水(P56):

能用一只小杯子加入一些热水,用一只大杯子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2分);能说出看到的现象并进行解释(1分)。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P68):

能在磁铁和铁制物品之间分别放上纸、布、塑料片、铝片、橡胶皮、薄木片等物体进行操作(2分);能说出看到的现象并进行解释(1分)。

磁极与方向(P71):

能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观察静止下来所指示的方向,并能反复做几次(2分);能把磁极和指示的方向对应起来进行说明(1分)。

测量磁力大小(P73):

能用玻璃杯、薄木条、环形磁铁、回形针进行磁力大小的测量操作(2分);能说出看到的现象并作出解释(1分)。

做一个指南针(P78):

能用已有磁铁对钢针进行正确的磁化操作(1分);能用一种方法把钢针安装起来并能正确指示南北方向(2分)。

四年级上册

基本的实验操作(4个)

哪一个溶解得快(P11):

能利用烧杯、水、盐、玻璃棒等材料进行正确操作(1分);能进行搅拌与不搅拌、常温与热水两个对比实验,正确控制变量,并得出正确结论(2分)。

2、分离盐与水(P16):

会正确使用酒精灯(1分);能从饱和的浓盐水中取10毫升倒入蒸发皿并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直至水分完全蒸发、析出白色颗粒。

(2分)。

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P49):

会正确使用气温表(1分);能用气温表分别测量教室内与教室外的温度并进行对比。

(2分)。

制作风向标(P51):

能用吸管、卡纸、大头针、带橡皮铅笔等器材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2分);能用制作的风向标测量风向(1分)。

典型的实验操作(5个)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P6):

能把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中进行正确的溶解操作(2分);能比较现象并判断是否为溶解现象(1分)。

食用油的溶解(P8):

能在盛水的试管里加入少量食用油,充分振荡(1分);能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振荡后使食用油完全溶解,并能作出解释(2分)。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P13):

能利用100毫升水、食盐、筷子、天平等器材进行正确的溶解操作(1分);测出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2分)。

尺子的音高变化(P33):

能用30厘米的钢尺分别伸出桌面8厘米、12厘米、16厘米、18厘米,使其振动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2分);能正确判断音高变化并进行排序(1分)。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P35):

能用长度相同的米尺、铝箔、尼龙绳、棉线四种材料分别与音叉和纸杯相连(1分);使音叉产生振动,倾听并比较这些物体传播声音的情况,能对这四种物体的传声效果进行排序。

(1分)。

四年级下册

基本的实验操作(5个)

让小灯泡发光(P5):

能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进行正确连接,把小灯泡点亮(3分)。

2、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P11):

能用所提供的材料正确安装一个电路检测器(1分);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的10种物体是否导电(2分)。

3、做个小开关(P14):

能用小木块、图钉、回形针制作一个简易开关(1分);能用制作的小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2分)。

4、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P18):

能用两节电池、一个电珠、若干导线分别连成串联和并联,并能使小电珠发亮(2分);能说出两种不同连法的特点(1分)。

5、种子的内部构造(P32):

能用镊子把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按顺序进行正确的解剖(1分);通过观察能正确指出胚根、胚芽和子叶(2分)。

典型的实验操作(5个)

1、体验静电现象(P2):

能用一张纸、塑料梳子或笔制造出静电现象(3分)。

2、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P10):

能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1分);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并把电路重新接亮(2分)。

3、里面是怎样连接的(P17):

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所提供的四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并把电路通断情况记录下来(2分);根据检测记录正确推断出里面的连接情况(1分)。

4、岩石的观察与识别(P68):

能借助放大镜、稀盐酸等材料,采用多种办法识别出所提供的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3分)。

5、矿物的软硬(P73):

能用相互刻划、指甲划、铜钥匙划、小刀划等多种办法测试出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硬度,并能把它们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3分)。

五年级上册

基本的实验操作(5个)

1、照亮目标(P30):

利用手电筒、书本、镜子、小球,能打开手电筒的开关,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画出光的传播路线(1分);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本立起来,能利用镜子想办法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并描述光是怎样照射到书本上的(1分);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想办法照亮书本后阴影里的小球,并描述光是怎样传播的(1分)。

2、冷热作用对岩石的变化(P50):

能正确利用酒精灯给岩石加热(1分);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1分);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变化(1分)。

3、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P71):

能利用小车、线、垫圈组装好实验器材(1分);能控制变量,标明起点和终点,确定初始速度的垫圈数量,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变化(1分);能根据记录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1分)。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P78):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分);估计所提供的三件物体的重力,能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重力,并计算估计和实测的差距(2分)。

5、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P82):

能利用小车、钩码、测力计组装实验器材,测出轮子滚动前进的摩擦力(1分);能把轮子固定,测出轮子滑动前进的摩擦力(1分);比较数据,得出结论(1分)。

典型的实验操作(6个)

1、验证光的传播路线(P28):

能用三张中间打孔一样的卡纸、一张没打孔的卡纸、利用铁夹把卡纸竖起来,每隔15厘米排成一列,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纸屏,画出光前进的路线(1分);把中间的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用手电筒的光射进第一张卡纸的小孔,观察纸屏(1分);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并进行解释(1分)。

2、寻找土壤的成分(P52):

能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的颗粒(1分);能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1分);能指出土壤中含有的各种成分(1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P73):

能把橡皮筋缠绕到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的圈数,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重复进行实验,记录数据(2分);比较数据,得出结论(1分)。

4、用气球驱动小车(P75):

能把气球安装到小车上,吹足气,放气后使小车运动起来(2分);能解释气球喷气推动小车运动的原理(1分)。

5、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P80):

能把钩码、纸盒、测力计利用绳子组装起来,让纸盒分别在砂纸的光滑面和粗糙面运动,读出摩擦力大小(2分);比较数据,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