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4958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doc

生活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目录

摘要 3

1.引言 3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3

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5

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5

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5

5.1整体论 5

5.2家人关系 6

5.3新的信念 6

5.4家庭规则 6

5.5满足家庭的需求 6

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家庭系统理论

摘要

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

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

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

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

家庭系统理论;发展;思考

1.引言

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

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

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

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

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

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

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

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

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根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

1954年,波文转移到“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工作,他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家庭的全体成员都住在医院里,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

由于能够观察到整个家庭的活动情况,他捕捉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信息。

在头六个月的观察期间,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的情绪联系比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很难将他们分开,而且,母亲与病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波及整个家庭,父亲与病人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作用,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卷入到情感联系之中。

因此,波文认为,可以将家庭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1959年,波文离开“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转移到乔治城大学医疗中心。

在这里,他开始研究门诊病人,波文发现,从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中所观察到的关系过程,存在于所有家庭之中,不过前者更严重而已,二者只是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

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精神分裂症,不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正常人身上的东西扩大化了而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研究人的心理疾病时,强调人的独特意识和其本能冲动之间的冲突。

他认为精神病的原因在于大脑活动受到干扰,而不是大脑结构的毛病。

这一理论在理解人类行为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波文认为弗氏理论强调人的独特性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他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系统理论强调人所处的关系系统,而精神分析理论却强调个体。

几乎是同时,英国的约翰•豪威尔(JohnHowells)在对家庭进行长期研究后,也得出以下结论:

“对家庭精神医学来说,家庭不止是造成问题人物的背景,家庭本身即为病患,家庭成员的不正常乃是家庭病态的表面特征。

”玛格丽特•辛格(MargaretSinger)等人,在马里兰州的国立心理卫生中心(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的工作更使这类研究达到高峰。

他们皆认为精神分裂症不只是由某些人格特质,更是由某些社会化过程的形态引起的。

李门•伟恩(LymanWynne)开始由家庭系统的观点了解精神分裂症。

他大胆地指出,把精神分裂视为个人独立事件是过度简化问题。

他说:

“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与子女,皆陷在一个互相打击和援助的悲剧过程中,难以超越。

贝特森(GregoryBateson)于1951年开始研究人际互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他所指的人际互动是一种偏差得让人受不了的沟通方式。

例如,父母“命令”孩子表现“自然”,或告诉他们“有责任”,要“真心”爱父母,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双重束缚的沟通”(doublebinding),即命令人做一件根本就无法执行的事,这种沟通会导致行为偏差。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Satir)曾协助贝特森发展一套基于错误及矛盾的沟通方式而导致心理疾病的理论。

萨提尔后来更进一步研究家庭系统病理理论,继而又有其他专家也探讨情绪问题与家庭的关系。

伯文(MurrayBowen)以及布罗迪(WarrenBrodey)更进一步专注于上述关系在家中相传的现象。

伯文在多种情况下,确定祖父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他也认为:

“家庭中,最依恋父母的孩子,往往最容易受到父母不成熟个性的影响;这个孩子日后嫁或娶了一个成熟度跟他(或她)相等的配偶时,下一代也会有一个孩子有高度的不成熟倾向,那个孩子也可能就是另一个具有心理症状者。

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

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

家庭系统理论着眼于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显示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如何参与整个的家庭系统,也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在发展上却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

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波文认为,可以将家庭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这种相互作用的模式如下:

家庭中的某一成员对他认为有问题或有潜在问题的另一个成员感到焦虑,当这位“焦虑者”关注他认为有问题的那个人的外表和行为时,“问题者”将夸大“焦虑者”所担扰的那种行为、态度和外表。

这便增加了“焦虑者”的焦虑,他反而更加关注、挑剔“问题者”的行为,焦虑和问题行为逐渐循环加剧,结果“焦虑者”越发挑剔,“问题者”的问题行为也越来越严重。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成了自己情绪的俘虏,都不能冷静地调适自己的行为以结束这种紧张的关系。

贝特森认为产生心理或情绪疾病的主要情形是﹕夫妻两人各自带着跟父母未解决的冲突结婚,当婚姻中的亲密关系越发紧密时,过去的冲突也越严重地困扰自己。

于是这对夫妇便试图借着情绪上的离婚——一种明显的情绪疏离——来解决冲突。

通常婚姻中的双方都不愿意彼此意见出现分歧,因而建立一种虚假的亲密,他们的婚姻外表看来十分美好,然而,在表面之下却暗藏许多挣扎、痛苦和孤独。

当孩子出生进入家庭系统,成为家庭体系三角关系中的一角后,孩子也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且无脱离的可能。

孩子日后如果产生情绪困扰并需要治疗,成为大家所认定的病人(identifiedpatient)事实上这个病人只是问题婚姻的表面特征,而病人所谓的情绪问题,只有从他和家庭情绪体系的关系中才能了解。

这是整个家庭的一种情绪传染病,所谓的病人只是一个生病的家庭系统中的带症者。

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比较丰富的理论,它有许多观点。

如:

自我分化(differtiationofself)和慢性焦虑(ehronieanxiet),三角(triangle)。

本文试图从整体论、家人关系、新的信念、家庭规则、满足家庭的需求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5.1整体论

系统理论的第一个原则是整体论,也就是相信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表示所有的部分相加在一起并不产生整体,因为整体系统来自于各部分之间的互动。

如果没有互动关系,就没有所谓的系统。

5.2家人关系

系统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关系,任何家庭系统都是由联结家人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每两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关系存在,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等。

研究家庭系统时,我们必须注意各成员之间不同的关联,以及他们互动的方式,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网络。

每个人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受到整个家庭的影响,他既代表个人,也代表着家庭整体。

当我们长达成人以后,所有有关家的事物仍然存留在我们身上。

一个人就是他的家庭具体而微的缩影;而一个家庭里,某几位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整个家庭的面貌。

个人的潜意识和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有关联,每个人的世界也由个人和系统中所有人的关系所塑造出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经验形成我们心理整个深层结构。

其中包括永远无法解除的血亲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大过于友谊以及家庭以外的关系。

5.3新的信念

家庭系统有封闭式及开放式两种。

封闭式的家庭系统里,所有的关系结构以及沟通都是僵化而固定的,运作过程缺乏变化,不管是处理金钱、性、教养或是亲属的问题,所用的模式完全没有变化。

而开放的家庭系统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创意,允许改变,业余家庭以外的许多信息互通。

家庭系统跟所有的系统一样,都通过一个回馈的过程互相沟通,即所谓的回馈圈。

在封闭家庭系统中,回馈圈是负向的,所谓负向回馈就是使系统固定、不改变。

有人称这种状况是动态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家人在一种互动的状况里维持不变动的局势,看似想要引发改变,却一直维持现状。

正向回馈可以打破系统当中固定的现象,它持有一些新的信念,也主张用创新的思想和行为来打击旧有的陋规。

正向回馈向毒性教条的假设提出挑战,她引发家庭的改变,而不再墨守成规。

5.4家庭规则

家庭系统功能不良,并非因为家中的成员不好,而是彼此之间信息的传达方式不良,或是他们用了不妥当的行为、规则及出现不妥当的回馈。

家庭通常要制定许多管理的规则,包括经济的、家事分工的、节日庆祝方式的以及教育的、情感的、性的、身体的(包括生病和健康),还有教养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各自有其在态度行为、沟通等不同层面的定义。

夫妻双方各自从自己成长的家庭里带来不同的规则,而在婚姻中双方如何妥协,达成共同的协议,是婚姻的重要课题。

5.5满足家庭的需求

家庭跟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都有基本的需求,家庭的需求包括:

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对于挑战和刺激的需求以及精神上的寄托。

家庭需要一对彼此关系良好的父母,并且他们自己也要有相当的安全感,才能安心抚养孩子。

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家庭系统理论虽然很完善,但依然有其不足之处。

一、它忽略了文化对家庭的影响。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在某一民族认为正常的互动模式,也许在另外一个民族被认为是病态的。

所以,要将家庭系统理论与本国国情或本民族文化特征综合起来考虑,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释。

二、家庭系统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相当一部分行为有偏差的青少年。

但是,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伴的影响,所以在用家庭系统理论来解释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时候应该考虑同伴的影响。

三、家庭系统理论还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影响。

结语

家庭,既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也可以是折磨人的伤心地。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关系。

父母们不断的学习健康科学的育儿知识,夫妻学会健康的沟通模式。

每个健康的家庭都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回馈系统,由此构建的幸福家庭才会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心理学探新,1990.1

[2]约翰•布雷萧,郑玉英,赵家玉译.家庭会伤人_自我重生的新契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p25~36

Developmentoffamilysystemstheoryandthinking

JiangJieli

.Abstract:

﹕Thefamilysystemtheoryregardsasthefamilyacompleteunit,asystem.Familymembersarecomponentsofthesystem.Istheinteractionbetweeneachmember.Familysystemstheorywillbecomethemostinfluentialofmodernpsychotherapytheory.Thispaperanalyzesthedevelopmentoffamilysystemstheory.Andsomethinktheauthorofthefamilysystem.Abstract:

Keywords﹕familysystemstheoryDevelopmentthink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