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70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6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docx

第二章污水的物理处理1

第二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21格栅和筛网

§211格栅

(1)作用:

用来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2)位置:

一般在水泵的集水井之前(但有的根据需要分设两道格栅,位置可以不同,有的在水泵后再设一道,但一般前一道格栅较宽,后一道格栅较窄。

若水泵前格栅的栅条间距小于或等于25mm,其后面的处理流程中可不再设置格栅。

(3)分类:

A型:

栅条布置在框架的外侧,适用于机械清渣和人工清渣

平面格栅B型:

栅条布置在框架的内侧,在格栅顶部设有起吊架,可将格栅吊起,进行人工清渣

按形状固定曲面格栅:

利用渠道水流速度推动除渣桨板

曲面格栅旋转鼓筒式格栅:

污水从鼓筒内向鼓筒外流动,被格除的

栅渣,由冲洗水管冲入渣槽(带网眼)内排出。

粗格栅(50-100mm)

按照间隔中格栅(10-40mm)

细格栅(3-10mm)

人工清扫:

小型污水处理厂,格栅安装角度以α45~600为宜

按清渣方式机械清扫:

渣量>0.2m3/d,格栅安装角度α一般为60~700,

主要有链条式、移动式伸缩臂、钢丝绳牵引式等

(4)

格栅的设计与计算

图2-1格栅水力计算示意图

 

1、格栅的间隙数n

式中:

qv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d—栅条间距,m

h—栅前水深,m

V—污水流经的速度,m/s

2、栅槽宽度b

b=s(n-1)+d·n(m)

式中:

b—格栅的建筑宽度,m;

s—栅条宽度,m;

3、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式中:

h0—计算水头损失,m;

v—污水流经格栅的速度,m/s;

ξ—阻力系数,其值与格栅删条的断面的几何形状有关,见表10-4,P15

α—格栅的放置倾角

g—重力加速度,

k—考虑到由于格栅受污染物堵塞后,格栅阻力增大的系数,可用

式:

k=3.36v-1.32求定,一般k=3。

4、栅后槽总高度h总

式中:

h—栅前水深,m;

h2—格栅的水头损失,m;

h1—格栅前渠道超高,一般h1=0.3m。

5、格栅的总建筑长度L

L=L1+L2+1.0+0.5+H1/tgα

式中:

L1—进水渠道渐宽部位的长度

其中:

b1—进水渠道宽度,m;

α1—进水渠道渐宽部位的展开角度,一般α1=200;

L2—格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位的长度,一般L2=0.5L1

H1—格栅前的渠道深度,m。

6、每日栅渣产量W

式中:

W1—栅渣量,m3/103m3;

Kz—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

§2.12筛网

(1)作用:

去除细小悬浮物(纤维、纸浆、藻类),沉淀难以去除

工业废水的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给水处理水库水、湖泊水除藻类

(1)类型

振动筛网

常用类型

水力筛网

振动筛网:

污水由渠道流在振动筛网上,在这离进行水和悬浮物的分离,并利用机械振动,将呈倾斜面的振动筛网上截留的纤维等杂质卸到固定筛网上,进一步滤去附在纤维上的水滴。

图2-2振动式筛网示意图

水力筛网:

运动筛网呈截顶圆锥形,中心轴呈水平状态,锥体则呈倾斜方向。

废水从圆锥体的小端进入,水流在从小端到大端的流动过程中,纤维状污染物被筛网截留,水则从筛网的细小孔中流入集水装置。

由于整个筛网呈圆锥体,被截留的污染物沿筛网的倾斜面卸到固定筛上,一进一步滤去水滴。

图2-3水力筛网构造示意图

(3)筛网的设计计算

A、根据要去除杂物的粒径选择合适的筛网孔径;

(污水中悬浮物粒径为2至3mm,所以筛网之网眼尺寸应小于2mm)

B、根据生产条件、产品性能以及价格,决定筛网种类,确定水力负荷

q(m3/min·m2);

C、计算筛网面积,选定筛网台数

A=Q/q

§22沉砂池

(1)作用:

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比重较大的颗粒(比重为2.65,粒径为0.2mm以上),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2)工作原理:

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比重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3)类型:

平流式、竖流式、曝气沉砂池

§221平流式沉砂池;

一、组成:

入流渠、出流渠、闸板、水流部分及沉砂斗(图10-13,P26)

二、优点:

具有截留无机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排沉砂方便等

缺点:

沉砂中约夹杂有15%的有机物,使沉砂的后续处理增加难度。

三、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

(1)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参数

1设计流量的确定:

当污水自流入池时,应按最大设计流量计算;当污水用水泵抽升入池时,按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计算;合流制处理系统,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计算;

2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

最大流速为0.3m/s,最小流速为0.15m/s

3最大设计流量时,污水在池内的停流时间不少于30s,一般为30-60s

4设计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一般采用0.25-1.0m,

5池宽不小于0.6m。

6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

(2)计算公式

图2-4平流式沉砂池的一种型式

1)沉砂池水流部分的长度L(即两闸板之间的距离)

式中:

L—水流部分的长度,m;

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速度,m/s;

t—最大设计流量时的停留时间,s。

2)水流断面面积A

式中:

qV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A—水流断面面积,m2

3)池总宽度b

式中:

h2—设计有效水深,m;

4)沉砂斗容积V

式中:

X—城市污水的沉砂量,一般采用30m3/106m3(污水)

T—排砂时间的间隔,d;

Kz—生活污水流量的总变化系数。

5)贮砂斗各部分尺寸计算

设贮砂斗底宽b1=0.5m;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为600;则贮砂斗的上口宽b2为:

贮砂斗的容积V1:

式中:

h’3—贮砂斗高度,m;

S1、S2—分别为贮砂斗上口和下口的面积。

6)贮砂斗的高度h3

设采用重力排砂,池底坡度i=0.06,坡向砂斗,则

7)池总高度h

式中:

h1—超高,m;

h3—贮砂斗高度m;

8)核算最小流速vmin

式中:

qvmin—最小流量,m3/s;

n1—最小流量时工作的沉砂池数目;

Amin—最小流量时沉砂池中的水流断面面积,m2。

§222曝气沉砂池

一、曝气沉砂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曝气沉砂池常见的构造如图10-14所示,曝气沉砂池呈矩形,池底一侧有i=0.1-0.5的坡度,坡向另一侧的集砂槽。

曝气装置设在集砂槽侧,空气扩散板距池底0.6-0.9m,使池内水流作旋流运动,无机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摩擦机会增加,并受到上升气泡的冲刷作用,把表面附着的有机物磨去。

此外,由于旋流产生的离心力,把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物颗粒甩向外层并下沉,相对密度

较轻的有机物旋至水流的中心部位随水流带走。

图2-5曝气沉砂池示意图

二、曝气沉砂池的特点

1沉砂池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

2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作用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三、曝气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1)曝气沉砂池的设计参数

1水平流速一般取0.08-0.12m/s;

2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为4-6min;当雨天最大流量时为1-3min。

3池的有效水深为2-3m,池宽与池深比为1-1.5,池的长宽比可达5,当池长宽比大于5时,应考虑设置横向档伴

4曝气沉砂池多采用穿孔管曝气,孔径为2.5-6.0mm,距离池底约0.6-0.9m,

并有调节阀门;

5处理1m3污水的曝气量为0.2m3空气;

(2)计算公式

1)

总有效容积V

式中qv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t—最大设计流量时的停留时间,min

2)池断面积A

式中:

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前进流速,m/s

3)池总宽度B

式中:

H—有效水深,m

4)池长L

L=V/A

式中:

L—池长。

5)池子总深H

式中:

h1—保护高度

h2—池子有效水深

h3—沉砂坑深

6)所需曝气量G

式中:

G—所需曝气量,m3/h;

D—每污水所需曝气量,m3/m3

§223竖流式沉砂池;

一:

构造及工作原理

构造如下图2-6所示,污水由中心管引入,然后由下向上流至水面排出池外。

沉渣落入池子下部的沉砂斗,借重力或水射器排出。

处理效果不及平流式和曝气式沉砂池。

图2-6竖流式沉砂池

二:

竖流式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1)竖流式沉砂池的设计参数

1中心进水管内最大流速为0.3m/s

2池内水流上升流速最大为0.1m/s,最小为0.02m/s

3最大流量时的停留时间不小于20s,一般采用30-60s

(2)计算公式

1)中心管直径d

式中:

v1—中心管流速,m/s

qv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2)池子直径D

式中:

v2—池内水流上升中流速,m/s

3)水流部分高度h2

式中:

T—最大流量时的停留时间,s

4)沉砂斗高度h4

式中:

D—池子直径,m;

d’—沉砂斗底直径,m;

α—斗壁角一般为550-600。

5)沉砂池总高度H

式中:

h1—保护高度,m

h2—水流部分高度,m

h3—中心喇叭口至沉砂面之间的缓冲层高度,m

h4—沉砂斗高度h4,m

6)沉砂池下部圆截锥部分实有容积V1

7)沉砂斗容积V

式中:

X—城市污水的沉砂量,一般采用30m3/106m3(污水)

T—排砂时间的间隔,d;

Kz—生活污水流量的总变化系数

§23沉淀池

(1)作用:

分离悬浮物

(2)组成:

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泥区、及缓冲区

进水区、出水区:

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均匀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

是池子的主体部位

贮泥区:

存放污泥的地方,它起到贮存、浓缩、与排放的作用

缓冲区:

介于沉淀区与贮泥区之间,主要用于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

污泥

(3)

类型:

初次沉淀池:

生物处理前的沉淀池,可以去除

①按工艺布置的不同约30%的BOD5和55%的悬浮物

二次沉淀池:

生物处理后的沉淀池,主要用于

实现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排除剩余活性污泥

间歇式:

整个过程分为:

进水、静置及排水

②按沉淀池的运行方式

连续式:

污水连续不断地流入与排出

平流式沉淀池

③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辐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231沉淀池的一般设计原则及参数:

1、设计流量(与沉砂池的设计流量相同)

1当污水由泵提升后进入沉淀池,按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计算;

2当污水自流入池时,应按最大设计流量计算;

3合流制处理系统,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计算,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2、沉淀池的数目

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个数应不少于2个,按并联工作考虑;

3、沉淀池的经验设计参数(见表10-8P31)

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沉淀时间与表面水力负荷的相互关系(见表10-9P31)

5、沉淀池的几何尺寸

1沉淀池超高不少于0.3m;

2缓冲层高度采用0.3-0.5m;

3贮泥斗斜壁的倾角,方斗不宜小于600,圆斗不宜小于550;

4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

6、沉淀池出水部分

一般采用堰流,在堰口保持水平。

出水堰的负荷为:

初沉池:

不大于2.9L/s·m;二沉池:

1.5—2.9L/s·m

7、贮泥斗的容积

一般按不大于2日的污泥量计算。

对二沉池,按贮泥时间不超过2小时计。

8、排泥部分

沉淀池一般采用静水压力排泥(利用池内的静水位,将污泥排出)

初次沉淀:

不小于14.71kPa(1.5mH2O);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

不小于8.83kPa(0.9mH2O);生物膜法的二沉池:

不小于11.77kPa(1.2mH2O)

§232平流式沉淀池;

一、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平流式沉淀池由流入装置、流出装置、沉淀区、缓冲层、污泥区及排泥装置等。

(2)

流入装置:

由设有侧向或槽底潜孔的配水槽、挡流板组成,起均匀部水与消能作用。

为使入流污水均匀与稳定的进入沉淀池,进水区应有整流措施,常采用穿孔墙(板)式A、底孔入流—档板组合式B、淹没孔入流—档板组合式C、淹没孔—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D,具体如下图2-7所示。

ABCD

1—进水槽2—溢流堰3—多孔整流板4—底孔5—挡流板6—潜孔

图2-7平流式沉淀池入口的整流措施

(3)流出装置:

由流出槽与档板组成。

流出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既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

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见图。

出口区的整流措施,常采用溢流式集水槽。

集水槽的形式见图2-8。

1—集水槽2—集水支渠

图2-8平流式沉淀池出口的集水槽形式

(4)缓冲层:

避免已沉污泥被水流搅起以及缓解冲击负荷

(5)污泥区:

贮存、浓缩和排泥

(6)排泥装置:

静水压力法、机械排泥法

A、静水压力法:

利用池内的静水位,将污泥排出池外,见2-9图。

排泥管1,直径D=200mm,插入污泥斗,上端伸出水面以便清通。

静水压力H=1.5m(初次沉淀池),0.9m(活性污泥法后二次沉淀池),1.2m(生物膜法后的二次沉淀池)。

为了使池底污泥能滑入污泥斗,池底应有i=0.01-0.02的坡度,也可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以减小深度。

图2-9沉淀池静水压力排泥

B、

机械排泥法:

设行车刮泥机、链条式刮泥机,见图(2-10、2-11)

图2-10链条式刮泥机的平流式初次沉淀池

图2-11设行车刮泥机平的流式初次沉淀池

二、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1池的长宽比L/B=3-5、长深比L/H=8-12;

2池底纵坡:

一般i=0.01-0.02,机械刮泥时i≥0.005;

3最大水平流速:

初沉池≤7mm/s;二沉池≤5mm/s;

4进、出口均应设置档板,档板高出池内水面0.1-0.2m,挡板距进水口0.5-1.0m;距出水口0.25-0.5m。

挡板掩没深度:

进口0.5-1.0m;出口处为0.3-0.4m。

(2)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沉淀池功能设计的内容包括沉淀池的只数、沉淀区和污泥区的尺寸

目前常按照沉淀时间和水平流速或表面水力负荷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2-12平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图

1)

沉淀池的表面积A

式中:

qv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q—表面水力负荷,m3/m2·h

初沉池:

1.5-3m3/m2·h;二沉池:

1-2m3/m2·h。

2)沉淀区有效水深h2

式中:

t—沉淀时间,初沉池:

1-2h;二沉池:

1.5-2.5h。

沉淀区的有效水深h2通常取2-3m;

3)沉淀区有效容积V1

4)沉淀池长度L

式中:

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mm/s;一般不大于5mm/s。

5)沉淀池的总宽度b

b=A/L

6)沉淀池的只数n:

式中:

b’—每只沉淀池的宽度。

7)污泥区的容积

对于生活污水,污泥区的总容积V:

式中:

S—每人每天的污泥量,L/d·人;

N—设计人口数,人;T—污泥贮存时间,d;

8)沉淀池的总高度h:

式中:

h1—沉淀池超高,m;一般取0.3m;

h2—沉淀区的有效深度,m;

h3—缓冲层高,m;

h4—污泥区高度,m;

h’4—泥斗高度,m;

h”4—梯形的高度,m;

9)污泥斗的容积V1

式中:

S1—污泥斗的上口面积,m2;S2—污泥斗的上口面积,m2

10)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2

式中:

L1,L2—梯形上下底边长,m。

l1

§233竖流式沉淀池;

一、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及构造

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下向上以流速v作竖向流动,废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

A、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下沉得以去除;

B、当颗粒沉速u=v时,颗粒处于随遇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

C、当颗粒沉速u

(图2-13,2-14)为竖流式沉淀池的构造示意图,竖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可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角形,沉淀区呈柱形,污泥斗呈截头倒锥体。

图中1为进水管,污水从中心管2自上而下,经反射板3折向上流,沉淀水用设在池周的锯齿溢流堰,溢入流出槽,6为出水管,流出槽前设有挡板,隔除浮渣,污泥依静水压力,将污泥从排泥管4排出。

图2-13圆形竖流式沉淀池图2-14中心管及反射板的结构尺寸

二、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1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大于3。

池子直径不宜大于8m,一般为4-7m

2中心管内水流速度应不大于30mm/s

3中心管下端应为喇叭口形,其下方设反射板,几图

a.喇叭口的直径和高度均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

b.反射板的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倍

c.反射板表面倾角为170

d.反射板底距泥面至少0.3m

e.中心管喇叭口下缘至反射板表面的垂直距离为0.25-0.5m,流过该缝隙的污水流速应不大于20mm/s

4排泥管下端距池底距离应不大于0.2m,管上端敞口,高出水面不小于0.4m

5在距周边集水槽0.25-0.5m处设置浮渣挡板,浮渣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掩没深度0.3-0.4m。

(2)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1)中心管面积与直径

式中:

f1—中心管截面积,m2

d0—中心管直径,m

v0—中心管内的流速,m/s

qv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2)

沉淀池的有效沉淀高度,即中心管的高度

式中:

h2—有效沉淀高度,m

v—污水在沉淀区的上升流速,mm/s(无数据时可选0.5-1.0mm/s)

t—沉淀时间,一般采用

初次沉淀池:

1.0-2.0h二次沉淀池:

1.5-2.5h

3)

中心管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间的间隙高度

式中:

h3—间隙高度,m

v1—间隙流出速度,一般不大于40mm/s

d1—喇叭口直径,m

4)沉淀池总面积和池径

式中:

f2—沉淀区面积,m2

A—沉淀池面积,m2

D—沉淀池直径,m

5)缓冲层高度h4采用0.3m

6)污泥斗及污泥斗高度(参见平流式沉淀池)

7)

沉淀池总高度

式中:

H—池总高度,m;

h1—超高,采用0.3m;(h2、h3、h4、h5见图)

§234辐流式淀淀池;

一、辐流式沉淀池的主要构造类型

按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以分为:

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②周边进水,中心出水;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图2-15中心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图2-16周边进水中心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图2-17周边进水周边排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二、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1)池子直径应不小于16m,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应为6-12

2)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

3)一般采用机械刮泥,当D≤20m,也可采用多斗式集泥。

污泥可采用静水头排泥或泵抽排出。

4)池径D小于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中心走道板上。

池径D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框架外缘。

刮泥机转速为1-3r/h,外周刮泥板线速度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

5)在进水口周围设置整流板,整流板的开孔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2)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图2-18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图

1)

沉淀池表面积和池直径

式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

A1—每池的表面积,m2;

D—每池的直径,m;

n—池数;

q0—表面水力负荷,m3/(m2·h)

2)

沉淀池有效水深

式中:

h2—有效水深,m;

t—沉淀时间,h;

3)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

对于生活污水,污泥区的总容积V:

式中:

S—每人每天的污泥量,L/d·人;

N—设计人口数,人;

T—污泥贮存时间,d;

4)污泥斗容积V1

式中:

r1、r2—污泥斗上、下口半径,m;

α—斗壁角

h5—污泥斗高度,m;

5)污泥斗以上池底污泥容积V2

式中:

R—污泥沉淀区半径,m;

h4—沉淀池坡底落差,m;

i—坡度

6)

沉淀淀池总高度,m;

式中:

H—总高度,m;

h1—保护高,取0.3m;

h2—有效水深,m;

h3—缓冲层高,m;

h4—沉淀池坡底落差,m;

7h5—污泥斗高度,m;

§235斜流沉砂池;

一、斜板(管)沉淀池的理论基础

若沉淀池长为L,池深为H,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

的沉淀池中,在理想状态下,L/H=v/u0。

可见,L与v值不变时,池深H越浅,可被沉淀去除的悬浮物颗粒也越小。

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为3等层,每层深H/3,如图,在v、u0不变的条件下,则只需L/3,就可将沉速为u0的颗粒去除,也即总容积可减少到1/3。

如果池长不变,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增加到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沉淀掉,也即处理能力可提高3倍。

把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

这就是20世纪初,哈真(Hazen)提出的浅池沉淀理论。

图2-19浅池沉淀原理

为了解决沉淀池的排泥问题,浅池理论实际应用时,把水平隔板该为倾角为α(500-600)的斜板(管)。

所以斜板(管)的有效面积的总和,乘以cosα

,即得水平沉淀面积:

二、斜板(管)沉淀池的分类及特点(如下图A、B、C)

按水流方向与颗粒的沉淀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

1侧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互相垂直;

2同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同;

3

逆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

A.异向流B.同向流C.侧向流

城市污水处理中多采用升流式逆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特点:

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在给水处理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不普遍。

三、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1)斜板之间的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00mm,斜管孔径一般采用50-80mm

2)斜板、斜管斜向长度一般采用1-1.2m;

3)斜板、斜管之倾角一般采用600。

4)斜板、斜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7-1.0m;

5)斜板、斜管区上部水深一般采用0.5-1.0m;

6)设计停留时间,初次沉淀池不超过30min(二次沉淀池不超过60min)

(2)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逆向流)

图2-20斜板沉淀池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