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72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docx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

2011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

2011高考作文全国各地题目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

1、全国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

“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

”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

201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是道新材料作文题。

“诚信”类话题作文,屡见不鲜,最远的一次考察是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类话题作文,最近一次考察是2009年海南卷的“善良与诚信”。

针对话题本身,我们说这是一个见怪不怪的话题,但在见怪不怪中,考生如果审题不严,仅凭印象认为是“诚信”话题,将平时积累的范文套上去,结果出来可能是大失所望!

本道作文题的亮点在于材料的后半截调查数据。

通过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分奖金”。

这就将“金钱”与“诚信”放在了天平上,围绕二者展开,这是立意角度之一。

同时,正是通过数据,大多数人想要分到奖金,而正好反正了店主获得“最诚信的业主”的含金量,将“人格”与“金钱”放在了天平上,这是立意角度之二。

2、安徽卷

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注意】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专家点评及写作指导】

在话题作文彻底失去青睐之后,高考作文迎来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二分天下的局面,而2011年安徽高考试卷终于还是选择了命题作文。

窃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无奈的选择,或曰大势所趋。

安徽高考作文2006年是以“读”为话题,2007年是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2008年是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2009年是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作文,2010年是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材料作文。

纵向看一下即知,2011年可供命题者选择的空间已经不大。

要么是看图材料作文,可是去年的诗歌材料遭到大家的批评,让命题者很受伤;要么是话题作文,可是大势所趋,不合潮流。

所以,只好回到2007、2008两年的命题作文(尽管《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题目也备受诟病)。

二是紧跟全国卷。

每年高考后,当安徽高考题浮出水面时,细心的人就会惊奇地发现,安徽卷作文题与全国卷是惊人的一致。

2009年、2010年全国卷1和全国卷2都是材料作文,安徽卷也都是材料作文。

当然除了作文外,其他题目也有类似情况。

个中自有原因。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选择了命题作文,题目是:

时间在流逝。

乍一看这个题目,让人立即联想到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句“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

当然,也许命题者恐怕不是要考生谈“街市”“太平”的问题,而是要考试谈“时间”“流逝”的问题。

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往往承载了很多、很重的东西。

由于作文传统就备受关注,因此,其常被用来“传道”、“明道”。

其实,安徽高考作文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在向“理”靠近了,由于选择的材料不够成功(不能算是哲理诗),今年干脆直接命题。

这样也许倒更好。

但是,不知大家想了没有,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宽泛了?

很像一个话题,一个引子?

当然,让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来写这个题目,明显有着引导的作用。

命题者也许是想引导青年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等,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考生沿着这个思路来写,应该是可以的。

当然立意要高远,内容要健康。

不管怎样,安徽高考作文题已经由浅入深,由紧跟时事走向哲理的引导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也不知今年的考生是从何下手写这个作文题的。

好在,现在语文考试已经结束,马上就能看到那些考生的作品了。

3、江苏卷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

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70分)

【点评1】:

主持人:

我们再看看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

以“拒绝平庸”为题,也给你解释了怎样拒绝平庸,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道作文题出得怎么样?

王大绩老师:

实际上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应。

可能在我们生活中,在某些时候,他平庸就要占上风,人们就认为做一个很平的人心安理得。

在现实中思考问题,我们拒绝平庸,但是又谈出了平庸和平庸之间的差异,又谈出了如果平庸,他的危害,所以才谈出“拒绝平庸”的价值。

实际上也就是说站在现实的位置上,我们今天或者是在今天的考场上,审视我们过去生活中有哪些平庸它阻碍了我们的创造发展,在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拒绝它,使生活更好的得到发展,仍然是审视生活的发展变化。

在生活里边可以想到自己的很多地方,自己身边的很多人和事,只有在他最熟悉的人和事中才能发现他们平庸的地方,甚至是自己的父母。

我有时想起来,当然有点不敬,我想起我的母亲,她有的时候是那么高尚,可是有的时候是那么的平庸,也是这样,我们也会审视身边的每一个人。

包括我们的学校,咱们一说应该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是很平庸的,把学生的分数,把学生当做砝码,当做学校资本的一种投资,不考虑学生真正的前途、国家民族的前途,这也是一种平庸。

学生看他对身边的事情有没有认识。

这个题目“拒绝平庸”,实际上我们老说题目无变无创造,但是实际中我们说创造是让读者觉得很新,给他一种启发,同学只有写最熟悉的,在他最熟悉的东西中让别人觉得新。

他主观上想新,主观上想拒绝平庸,老想出新鲜的作文,可能最后老出错。

题目也很好,平庸不是平凡,我们熟悉的生活可能很平凡,但是不平庸。

拒绝平庸是一个题目,但是会给同学很多启发,这个启发就是课标所必需要求的,课程标准里说表达和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这里头措词不是一句不允许。

我们老说一个题目能不能写出允许、不允许,课标不是,是鼓励,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要尽可能减少,别的都不在话下,都不是借口,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课程标准是我们谈作文命题、作文阅卷,也包括我们每一个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底线,是语文教学的“宪法”,必须遵循。

其实这道高考题目很好体现了“鼓励”。

【点评2】:

2011江苏高考作文题:

以拒绝平庸为题。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

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不少于800字。

中学语文老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扬州作协会员方礼春谈今年江苏高考作文。

他表示,这样的作文题目既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又有一定的针对性。

方老师谈了这样几点:

一、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由动宾短语,语义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动词“拒绝”上。

但就当前高中生普遍状况看,大多考生很可能落实不了这个重点,而将眼球专注于“平庸”。

不过,阅卷时,老师常常会根据考生的总体状况,做适当调整,以适应大多考生。

二、考查考生的两种思维方式。

1、辩证思维。

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庸可以平凡。

2、逆向思维。

拒绝平庸的反面是追求创造、发展、上进、卓越、崇高……

三、估计不少考生会写议论文,但受思维能力的限制,难出佳作。

大多数得分应该在三类卷之列。

相反,记叙文中可能佳作频频。

四、总体审题难度不大,体现了高考选拔去精英化趋大众化的走向。

类似的题目乃至同题作文,估计不少学校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涉足。

造成的问题是今后一些学校会以押题的形式来应付高考作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很是不利。

五、针对当前社会上各种庸俗、低级的趣味,有一定的警世功能。

【点评3】:

不得不说,江苏省今年的这个题目有些缺乏新意。

也许出题者是觉得这样的题目可以迎合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学生,但是这个四平八稳老老实实的题目,拿给十八九岁的学生写,怕是有太多人热衷于歌颂“自由”“个性”“解放”“新潮”,导致不痛不痒千篇一律。

其实,写好这篇作文的诀窍在于好好理解这句话:

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行为的张扬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不平庸,反而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张扬的时代,你可能仍然是平庸的张扬者,有思想有原则的人,才可能真正“拒绝平庸”。

同辽宁卷一样,要想作文出彩,多在用例上下功夫,写昂山素季、写费马、写韩寒……都可以,倘若人云亦云,仍旧沿用作文常用古人素材,必定难逃平庸。

4、山东卷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点评1】:

山东省今年的高考作文改变了去年话题作文的形式,而成为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主要是从文章中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入手来解析。

“这个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考生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想到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世界在腾飞、世界需要绿色、世界需要创新、世界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发展等等。

所以题目的思路还是很广泛的。

“需要你”中的“你”显然指我们大家,特别是青年学子,那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呢?

学生可以写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创新、需要我们维护绿色世界等。

另外,还可以联系现实世界,比如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还不和平;联想到全球气温升高,会想到环保;联想到能源问题;联想到人们的举止还不够文明等。

总体而论,山东的作文平易,学生有话可说,还是比较好写的。

(陕西省丹凤中学长孙永健)

【点评2】:

历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题都有亮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则体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包容性,因而更具特色。

时代性。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缺乏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山东卷的“这个世界需要你”,旨在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唤起人们的社会道德感,呼吁人们加强个人的素养建设,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人文性。

“这个世界需要你”,告诉你:

你很重要,你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你有自己的特长,你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旨在唤起人们的自豪感,让人们焕发斗志,因而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包容性。

“这个世界需要你”,不论你是谁,不能你地位高低,不论你干什么,不论你原来怎么样,社会都需要你,你都可以存在、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命题倡导和谐、包容,共生共存,有极大的包容性。

此题最佳立意:

社会责任、你很重要、你不可或缺。

(山东省枣庄三中—时均琪)

5、江西卷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

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

(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7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50分)

江西卷小作文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15分)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点评1】:

2011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

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字数200左右。

将大作文减少10分,为50分。

字数由原来的“不少于800字”降至“不少于700字”,目的是提高语文试卷的效度和区分度,提高语文命题对整个高考的贡献率。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正是沿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命题趋向而设置。

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700字左右。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

先看看这段话的意思。

孟子说: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

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

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

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

与人相处,和谐社会。

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

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

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孔子说过:

“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

”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

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

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

我想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学生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

这次作文审题很关键,对文言功底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江西于都实验中学

赖华)

6、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点评1】:

今年作文题比去年稍难

从命题方式看,今年的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加命题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为广东考生所熟悉,符合考生的实际。

从审题角度看,提供的材料对“原点”做了解释和说明,考生一般不会离题———“回到”是指返回并到达原来的地方;“原”,又指根本或开端;“点”,是指位置。

动宾式结构,有比喻的性质。

从内容角度看,可写空间大,角度多,可记叙、可议论,也可以侧重怎样回到原点,也可以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比如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当保持正直、善良的本性;又比如我们得到一个成功之后,下一个目标要让我们从零开始。

这是起点也是终点,就好像李娜夺冠一样,她今后的路还很长远,永远保持奋斗、进取。

从导向意义看,命题显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比如面对当前的社会风气、文化形态、人的情感,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态度,应该怎么做、如何思考等等。

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来看,写好这篇作文也不容易。

考生要有理性冷静的思考,这个题目可以拉开分的差距,同时也不会造成千篇一律。

相对去年作文题来讲,今年的稍微难一点,但不至于离题。

(华师附中特级教师邹寿)元

【点评2】:

“原点”一词有哲学意味

这个题目的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长于议论、抒情或叙事的学生,各自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

学生之前的作文预备,看似用得上,但要真正切题,又得重新琢磨,因为这个题目的“文眼”不好找,很容易就流于空洞的感叹,或者把这个题目写得太实了,只讲某件事情,而无法有思想的纵深感。

因此,这个作文要写好,找角度、找题意的落实点,可能比文采更重要。

但是,这个题目要写好,也不容易。

“原点”一词有哲学意味,如果学生审题时,一味地往人生或世界的来处想,持文化关怀的姿态,并对此作哲人般的沉思状,要想把作文写得深刻,怕是很难,因为受他们的年龄、阅历所限,这样的作文方式很容易让他们流于公共感叹,或借用之前的阅读所得加以发挥,真情实感的东西会比较少,有光彩的细节更是不易有。

我倒是觉得,学生若能在个人生活、个人回忆中截取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把它塑造成与“我”密切相关的某个原点,可能反而能把作文写好。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

7、上海卷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点评1: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

”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对今年的作文题大加赞赏,他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

在此之前,他最喜欢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过今年的题目蕴藏的含义更深。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点评2:

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所给材料是两个相反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可以写“一切都会过去”,也可以写“一切都不回过去”;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来写,如果结合起来就是以前考过的“忘记与铭记”,从这个角度看,此作文不太新颖。

那么这个作文如何来写呢,只有从辩证的角度入手才能出新。

考生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忘记,笔者以为,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即所谓的放下才能承担。

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是要流传千古的。

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这些东西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

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学生只有辩证思维的角度入手,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才能写出新意。

8、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

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

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春夏秋冬,四时更替。

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

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角度,明确立意。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1:

以季羡林等文化名人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引子,引出高考作文题目,这样的引导性命题在历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已屡见不鲜。

今年与浙江卷偶有雷同的可列入“撞题”作文题目的是:

“时间在流逝”,这是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目。

在历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以“时间”为主的作文题目为数不少,因此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个作文题目少有材料的支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写作的角度与范围相对比较宽泛,较易驾驭。

虽然说来是比较好写的,但要写好却着实不易。

本题目在审题上没有难度,其难点在于所选择的写作内容,大多数考生会写自己怎样科学有效地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

如果考生就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个特定事件中如何化解矛盾冲突这方面来写,并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出一种高尚可贵的优质品质与道德情操,再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深入浅出,文笔过硬,便是一篇考场佳作。

9、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材料一:

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

学生说:

“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

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

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

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1: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把目光投向了本地,投向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投向了考生们非常熟悉的教育领域、教育战线、教育岗位。

教师、校工这些人物都是非常普通的,但是这些平凡的人物却有着不平凡的心灵。

他们依靠自己的爱心、奉献,最终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人们尊敬的人。

在浮躁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值得关注和弘扬的。

“情有独钟”这个话题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可写性、情思性。

时代性——两段材料写出了普通人的内心信仰、理想追求、品行风范、高尚情怀,具有时代蓬勃健康的精神走向。

这也是一类英雄人物,他们的行为“感天地,泣鬼神”。

开放性——话题没有文体的限制,考生既可围绕材料、人物,深入挖掘,写出一篇议论文;也可以联系身边的人物,诸如老师、同学、邻里、亲友等进行描述,写成记叙文;或者兼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考生完全可以从自己观察视野出发,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这是情怀。

创新性——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媒体发达的社会,在这个泛娱乐化的“追星”社会,“情有独钟”这样的话题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思想的导向性。

它引导我们沉静下来、宁静下来,反思自己、反思他人、反思社会、重新认识生命、认识价值、认识崇高,回归生命的本真,坚守内心的信仰,“让希望在春天发芽!

”。

可写性——考生身边,我们身边都不乏“情有独钟”的人。

网球女王李娜,飞人刘翔,高人姚明,他们以自己的力度、速度、高度,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们身边还有大量默默无闻,十几年如一日,甘于奉献、勤于吃苦、乐于干事的平凡人物、普通人物,考生们完全可以从身边的人物写起,从自己的成长写起,不致于跑题、不致于抓不住重点、不至于无话可说。

情思性——这个话题渗透浓郁的感情色彩、价值追求、道德引领、思辨色彩。

淡泊名利的人、奉献爱心的人、执着追求的人,他们不应当被社会抛弃,他们也是时代的英雄,他们也是我人生的楷模,他们对自己平凡工作的不离不弃,洋溢着生存的希望和幸福。

这也应当是我们的人生标尺。

“情有独钟”这个话题,彰显了时代价值、个性特色、生命追求、理想信念,切合学生实际,能给人内心震动、震撼、涤荡,给人精神上的引领,价值上的示范,道德上的指向。

我们每个人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