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99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

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

广西贵港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1·贵港)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伫(zhù)立    温驯(xùn)   尽(jīn)管     纵(zòng)横决荡

B. 安详(xiáng)  隧(suì)洞    狭隘(ài)      雕(diāo)梁画栋

C. 创(chuàng)伤 揩(kāi)油    翌(yì)日     阳奉(fèng)阴围

D. 炽(chì)热    报帖(tiě)     踊(yǒng)跃  不期(qí)而至

【答案】B

【考点】多音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尽( jǐn)管;C 创(chuāng)伤,“阳奉阴围”应为“阳奉阴违”;D不期(qī)而至。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与字形的能力。

辨析字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音近字等。

而辨析字形,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2.(2021·贵港)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是时代的引领者。

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__________;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__________、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

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__________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 栋梁  视死如归  不依不挠  缅怀

B. 栋梁  大义凛然  不依不挠  沉湎

C. 脊梁  大义凛然  百折不挠  沉湎

D. 脊梁  视死如归  百折不挠  缅怀

【答案】D

【考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栋梁:

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脊梁:

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视死如归: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大义凛然: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不依不饶:

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

百折不挠: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这里形容英雄意志坚强,故选用“百折不饶”。

故排除AB。

缅怀:

追念,怀念,强调对已故人的思念,有深深的情义之情。

沉湎:

 沉溺,耽于。

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

这里写人民对英雄的怀念,故应选用“缅怀”,故排除C。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

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3.(2021·贵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育其实很简单,点燃、唤醒、鼓舞、激励,把这几个字做好了,就达到了90%以上。

B. 阅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去了解和理解跟自己不同的文化,进而理解文化背后的人。

C. 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用好和抓住各种历史机遇。

D. 在快速阅读时,把书捧得离你的习惯距离远些,可以增强30%的阅读速度。

【答案】B

【考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这句话缺少与动词“达到”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目标”。

B正确。

C语序不当,应把“抓住”和“用好”调换位置。

D搭配不当,“增强”与“速度”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为“提高”。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

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4.(2021·贵港)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些诗词历来脍炙人口,其中“渔家傲”“南乡子”是词牌名。

B.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C. 汪曾祺所写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D.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体现了高尔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在写作技巧上,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答案】C

【考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

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不是汪曾祺。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这类题的判断点是:

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5.(2021·贵港)古诗文默写

(1)夜久语声绝,________。

(杜甫《石壕吏》)

(2)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饿死真吾志,________

(文天祥《南安军》)

(4)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7)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被王国维所称道的“无我之境”,并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闻泣幽咽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梦中行采薇

(4)征蓬出汉塞

(5)无案牍之劳形

(6)隔江犹唱后庭花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考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本题中的“咽、暖、薇、征、牍、篱”等字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

(1)如闻泣幽咽;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梦中行采薇;

(4)征蓬出汉塞;

(5)无案牍之劳形;

(6)隔江犹唱后庭花;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二、议论文阅读(共9分)

6.(2021·贵港)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刻不容缓,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刘水凌

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

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

从教育方面来说,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实,却看到在社会中,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却早已式微(注:

泛指事物衰落),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选项,诚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所说: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围绕升学率展开,与升学率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不断得以强化,而无关项目则无人问津。

虽然教育部门将升学率从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删除,但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口头上素质教育、行动上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现象愈演愈烈,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学生本人都被裹挟其中。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怎么可能得到重视?

④从家庭教育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怕累着孩子,二怕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还有家长认为,AI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劳动。

这种种观念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不会劳动,而且厌恶劳动,轻视劳动,更有甚者成年后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和“啃老族”。

事实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变化的只是劳动的内容和手段,而劳动本身不可少,劳动教育不可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永远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前段时间一则日本幼儿园里儿童们有条不紊地自己打饭、吃饭、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的视频刷爆网络,看到那些孩子所展现出的惊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再看看我们的不少孩子,吃饭要人喂,穿衣要人帮,更别说收拾自己的房间了。

我们这些一味溺爱孩子,包办孩子一切的家长难道不感觉羞愧并深刻反思吗?

⑤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

比如对于成功的定义,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曝光率高。

这种导向之下,各路明星占据着网络流量,而那些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的劳动者则备受冷落。

例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消息发布的同一天,正赶上某位明星结婚,前者的新闻关注度远远不及后者。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很多青少年一味崇拜娱乐明星,很多学生的理想也变成进军娱乐圈,挣大钱,赚快钱,出大名……王健林曾说年轻人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赚一个亿。

对此任正非痛心疾首道:

这个国家不能像互联网一样,一天牢骚怪话,不干活然后动不动搞个小目标就挣很多钱。

这是毒害青少年,青少年还得奋斗!

任正非所痛批的,正是当下社会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忽视和漠视。

⑥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让我们对各个领域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肃然起敬的同时,更应该警醒我们: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孩子只有从小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长大后才能长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时主动作为并有所作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B.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C.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D.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看到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选项。

B.口头上素质教育、行动上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C.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劳动本身都不可少,劳动教育都不可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D.对于成功的定义,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多、曝光率高,这种导向之下,很多学生的理想变成进军娱乐圈,挣大钱,赚快钱,出大名……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作者引述马克思有关劳动的观点,又从教育的角度阐述劳动的意义,让自己的观点有了稳固的依靠。

B.文章第③④段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两个角度逐一剖析,指出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家长“两怕一依赖”,是导致劳动教育受冷落的其中两方面的原因。

C.文章第⑤段罗列的种种社会现象,论证了“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紧紧围绕“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答案】

(1)C

(2)B

(3)D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2)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分析议论文标题和开头的作用,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1)第四段划线句举日本幼儿园孩子劳动的例子进行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还把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C。

故答案为:

C

(2)ACD符合原文意思。

B因果颠倒,“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是因,“口头上素质教育、行动上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是果。

故答案为:

B

(3)ABC分析正确。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故答案为:

D

三、古诗文阅读(共19分)

7.(2021·贵港)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节选)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         以刀劈狼首(《狼》)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

C.发于声,而后喻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D.舜发于畎亩之中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B.把酒临风         临表涕零(《出师表》

C.衡于虑,而后作         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D.征于色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    拂:

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5)《岳阳楼记(节选)》第②③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的作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之道?

【链接材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②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①奚以:

即“以奚”,根据什么。

以,介词,根据。

奚,何,什么。

②重:

重视。

③敬上畏罪:

恭敬君上,畏惧犯罪。

敬,恭敬,尊重。

上,君上,泛指统治者。

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

【答案】

(1)B

(2)C

(3)探求;违背

(4)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5)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

观点,[链接材料]则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5)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

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6)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

论点应满足三点:

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

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

“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1)A介词,因为;介词,用。

B连词,就。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介词,在;介词,比。

故答案为:

B

(2)A全;B面对;C振作/兴起;D脸上。

故答案为:

C

(3)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①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②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故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探求;违背。

故答案为:

探求;违背。

(4)浮光跃金: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

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静影沉璧: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

故答案为:

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5)

结合这几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②段写览物而喜者。

也就是说迁客骚人以物喜欢,以己悲。

第③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样两则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更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

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材料材料首先提出论点: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然后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再次总结强调论点。

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观点,[链接材料]则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8.(2021·贵港)古代诗歌阅读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示例: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语言生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四、综合题(共7分)

9.(2021·贵港)下图是文旅部公布的“2019-2021中国‘五一’黄金周旅游人次和消费情况”,请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答案】示例:

①2021年“五一”出游人数较疫情前同期(2019年)的1.95亿人增加了0.35亿人,出游人数达到2.3亿人次。

②尽管2021年“五一”旅游收入较疫情前仍有差距,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但是与2020年相比增速已经超过200%,达到238%,反映出我国的2021年的“五一”黄金周假期成功的刺激了我国的消费。

【考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统计表展示的是“2019-2021”中国“五一”黄金周旅游人次和消费金额,纵向两两对比旅游人次和消费金额变化,结合疫情和刺激消费背景,可以得出探究结果,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①2021年“五一”出游人数较疫情前同期(2019年)的1.95亿人增加了0.35亿人,出游人数达到2.3亿人次。

②尽管2021年“五一”旅游收入较疫情前仍有差距,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但是与2020年相比增速已经超过200%,达到238%,反映出我国的2021年的“五一”黄金周假期成功的刺激了我国的消费。

【点评】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

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

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10.(2021·贵港)对联、仿写。

(1)下列是一网友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所写的对联,但顺序已被打乱,请你根据对联知识,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副完整的对联,并抄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四海  种子  香入梦  稻花  重如山  一枚

上联:

________    下联:

________

(2)仿照下面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

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迈的胸怀;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四海稻花香入梦;一枚种子重如山

(2)读河流,读出了它永远向前的执着;读云彩,读出了它随遇而安的从容。

【考点】补写对联,句子仿写

【解析】【点评】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