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94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docx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

(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

(学生作答)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

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

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

(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

(4次。

8时﹑14时﹑20时﹑2时)

(教师)过渡:

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

“气温是变化的”

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有规律吗?

举例:

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板书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

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

(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

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

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板书:

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

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

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

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    日出前后(约24.5℃)。

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

气温日较差。

(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板书:

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3“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

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

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学生答:

月平均最高温约24℃(7月),最低气温约-6℃(1月)

(学生动手)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出。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学生答:

气温年较差。

24℃-(-6℃)=30℃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

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⑸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状。

南半球因季节相反,气温曲线呈波谷状(草图示例)。

大屏幕出示图3.14“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1。

学生观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2℃﹑7月。

⑵最低月平均气温约1.5℃﹑1月。

⑶气温年较差22℃-1.5℃=20.5℃

⑷该地气温年变化:

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过渡:

这堂课学习了气温的一些知识,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活动2。

板书: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

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⑴图幅大小要适当。

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

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学生动手)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其余学生动手绘图练习。

(音乐伴随)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

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

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

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

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

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5,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

(等高线地形图)

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

(相同)

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

(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

(教师)过渡:

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

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

(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

如:

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板书: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设问:

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

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

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

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

得出结论:

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板书: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过渡:

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

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

(教师)提问:

同学们爬过山吗?

有什么感受?

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

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

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

(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板书: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大屏幕出示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3页。

活动2:

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

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

(三)课堂小结

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对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概括。

课堂练习

1、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试分析两句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