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058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9 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降”的读音,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3.能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4.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三首古诗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体会其中的道理。

2.感知三首古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设计。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5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总结学生的背诵情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热情。

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并结合预习明确是哪三首古诗。

1.自由选择学过的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以更加饱满的态度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3.齐读古诗题目: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指名背诵或者小组内背诵,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积极评价学生的积累行为,激发学生继续积累古诗的热情。

二、自主学习,读通古诗(用时:

15分钟)

1.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再读古诗,圈画生字,并识记生字。

(3)组织学生小组内相互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4)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

(1)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2)针对识记不准的生字商讨识记方法。

(3)组织学生重点识记多音字“降”。

3.组织学生齐声诵读三首古诗。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商议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3)组长利用字卡逐一检测三首古诗中生字的认读情况。

(4)小组任选方式,反复练读古诗,努力做到读得准确、流畅。

2.汇报交流:

(1)利用字卡,准确认读:

暮、吟、题、侧、峰、庐、缘、阁、费、须、逊、输、瑟、骚。

(2)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利用工具书查找“降”的不同读音,并根据读音做扩词训练。

3.准确而流畅地诵读三首古诗。

1.学生在自主学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相互交流,达到学习成果分享,相互带动的效果。

2.小组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瑟”“骚”“逊”,“逊”不要读成“孙”。

3.为了巩固多音字,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由不同读音的“降”组成的词语,组织学生认读、运用。

三、小组合作,了解诗意(用时:

10分钟)

1.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借助注释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努力说出三首古诗的大致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说出整首诗的大致意思,相互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根据集体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发言内容。

1.组长组织小组自学活动,先选择一首诗,再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到注释中查找答案,最后将整首诗的大意说清楚。

2.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

1.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大胆交流,并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习。

2.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学生能根据注释说出古诗的大致意思即可,不要过于提高要求。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

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找出容易写错的部分,并进行细致观察。

2.根据学生的发言,确定最难写的字,并板书范写。

3.组织学生自由书写本课生字,并进行巡视指导。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并集体进行评议交流。

1.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仔细看一看哪些笔画或部首容易写错,圈出来,再书空。

2.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既要看清楚笔画,又要听清楚老师的讲解。

3.自由练写,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4.观察书写作品,说一说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师要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汉字的书写难点。

例如,“吟”右半部分不要写成“令”,“庐”外部不要写成“疒”,“缘”右上部分是“彑”,不是“互”。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诵读引入,巩固生字(用时:

6分钟)

1.组织学生诵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针对诵读情况进行订正。

2.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生字认读情况,并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情况。

3.讲清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走进古诗,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1.正确、流利地齐读本课的三首古诗。

2.准确认读:

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输、瑟、骚、逊。

并口头组词。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

  学生在组词语的过程中,尽量引导他们多扩词,提高词语的积累量,同时可以结合喜欢的词语练习造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二、朗读诗文,理解感悟(用时:

28分钟)

1.组织学生学习《暮江吟》。

(1)播放《暮江吟》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倾听,想象其中的意境。

(2)组织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3)利用课件呈现《暮江吟》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画面。

(4)组织学生讨论江水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原因。

(5)利用课件呈现“夜晚月光下的江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感受。

(6)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组织学生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朗读《题西林壁》。

(2)利用课件出示从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前两句诗,结合刚才的图片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5)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后两句,深层思考: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组织学生学习《雪梅》。

(1)组织学生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一想:

诗人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

(2)组织学生针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质疑。

(3)组织学生汇报前两句描写的画面。

(4)组织学生汇报后两句的意思。

(5)组织学生讨论:

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梅花和白雪相互不服输的语气和诗人为难的语气。

(7)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体会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

1.学习《暮江吟》。

(1)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想象,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由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补充。

(3)细致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4)讨论并交流: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看图,交流:

夜晚,在柔和的月光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多么可爱!

(6)在音乐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这种画面。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题西林壁》。

(1)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并绘画:

横:

连绵起伏、重峦叠嶂。

侧:

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

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

云雾缭绕。

低:

高耸入云。

(3)交流:

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4)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来交流。

(5)讨论后归纳:

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朗读全诗。

3.学习《雪梅》。

(1)自由朗读《雪梅》,遇到不理解之处看一看注释,然后说一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2)质疑并交流:

“降”: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逊”:

不及,比不上。

(3)自由交流:

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

(4)交流: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5)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6)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全诗。

(7)欣赏画面,体会画面中梅花和白雪相互映衬的美丽,明白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完美的道理。

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2.学生观察画面、表达画面的过程就是理解古诗内容、感知古诗意境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想象,并充分地表达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既要注重古诗本来的节奏,更要注重古诗传递的情感。

4.学生的绘画不在于生动形象,不在于细致刻画,而在于抓住各个角度观察的不同结果。

5.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流连忘返。

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6.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

从而得知: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7.学生在欣赏画面时,重点感受梅花和白雪相互映衬带来的美感,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的道理。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用时:

6分钟)

1.课件出示卢钺《雪梅》第二首,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利用课件播放这首古诗的诗意解读,指导学生欣赏并理解。

3.引导学生联系第一首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4.拓展作业:

查找另外四首《题西林壁》,诵读并了解大意。

1.自由阅读这首古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在课件的帮助下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3.自由交流:

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会完美。

4.完成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

梅花开放时,如果没有雪,则显示不出梅的神采韵致。

雪虽有了,若没有诗,更会使人平庸世俗。

梅花开在傍晚的积雪中,咏梅的诗恰正作成,梅和雪,共同构成了最完整的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陀螺人教(部编版)

20陀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3.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

今天,高洪波老师的一篇《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生字:

责zé沮jǔ俊jùn嘲cháo伦lún挫cuò衅xìn津jīn

陀tuò螺luó嘎gǎ

2、词语教学熟读课后词语。

用个别词语造句。

三、巩固练习

1.课前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完成课后1题

四、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1、导入:

1.作者简介:

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诗刊》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等,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评论集《说给缚斯的情话》等儿童诗《我想》、散文集《悄悄话》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作业纠错

3.听写生字:

4.教师读课文学生考虑下列问题。

(一)这篇文章写了关于陀螺的哪些内容?

请找出来,并按文章的思路将它们排序:

(⑤⑦⑥③⑧)①“我”自己做的陀螺很特别②“我”做了一个很漂亮的陀螺

③胜利的陀螺让“我”自豪④介绍了陀螺的历史典故⑤介绍了“冰嘎儿”的制作与玩法⑥“我”过生日,叔叔送了“我”一个陀螺⑦“我”削制陀螺的经历

⑧“我”获得了欢乐,也得到了感悟

(2)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新课教学:

1.按照提示理清课文思路:

说陀螺→()别名→(陀螺的玩法)得陀螺→()陀螺→()陀螺

2.文章中心事件是什么?

为什么前面却花大量篇幅写与陀螺相关的其它事呢?

3.文章哪几段是作者斗陀螺之后的感悟?

找出来后齐读这几段文字。

4.作者得到怎样的感悟?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自学指导

(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小声朗读或默读文章,给精彩片段、句子词语做上记号并在旁边批注,学会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语言。

(3分钟后回答问题)学生自主品读,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比喻句: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里堆满乌云,快乐象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这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从中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

如拟人句:

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势。

2.幽默诙谐的语句。

如为削制得心应手的冰嘎......

3.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

三、巩固练习

做小游戏:

选一名会玩溜溜球的同学上台表演。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他的动作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几个动词描写这位同学玩溜溜球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在这位精彩的表演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玩溜溜球的过程、领悟到的道理用文字描述出来吧!

四、板书设计

20陀螺

陀螺

说↓

↓欢乐

得↓人不可貌相

↓自豪海水不可斗量

斗(玩中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7.故事二则人教(部编版)

27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完整。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这是一位古代的医生,出示图像,你认识吗?

师:

他是——(生接:

扁鹊)来,我们一起写他的名字。

    (师板书:

扁鹊)

 2.你们知道扁鹊吗?

对他有哪些了解?

(指生说)

  师: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

 3.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指生读)

 

(1)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古代五大名医之首。

他总结前人经验,创造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2)课件出示:

望——看气色;闻——嗅体味;问——问病情;切——把脉搏。

 4.现在,你对扁鹊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指生说)

  早在2500多年以前,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医”了。

(板书:

名医)

 5.这位名医是怎样给人治病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他治病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这些词语你留意了吗?

  3.反馈

   

(1)出示字词,师:

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扁鹊、蔡桓公

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热敷、几剂、汤药

     第一组:

这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点击出示:

蔡桓公,姓田名午,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诸侯王。

     第二组:

都是身体的一部分;从外到内变化。

     第三组:

都与中医有关。

   

(2)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点击课件

   出示句式:

扁鹊_____________蔡桓公____________最后。

    (扁鹊4次拜见蔡桓公,劝告蔡桓公并请求为他治病。

蔡桓公却再三拒绝,以致小病酿成大病,最后无药可救。

     (补充板书:

治病、拒绝)

三、抓住“名医”,感悟课文

(一)过渡:

扁鹊是如何劝告蔡桓公的?

从哪些地方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名医呢?

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二)依次出现“劝告”,体会扁鹊的特点。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

“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儿小病。

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还会加深。

c.十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访,对蔡桓公说: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师:

我们来当当扁鹊,就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师读旁白,生齐读扁鹊的话)

2.扁鹊大夫,你是用什么方法诊断出大王的病情的呢?

(望)哇,你只用了这一招,就能

把病人的病看透了,真是名不虚传!

3.谁再来当当这了不起的神医啊?

(其他同学仔细听神医的话,你又能发现什么?

)师引,指生读。

扁鹊站在蔡桓公身边看了看,不慌不忙地(有点儿着急了;迫不及待地)说——生读扁鹊的话)

4.听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告,你又发现了什么?

(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扁鹊也越来越担心、着急了。

 5.师:

遭到蔡桓公的连番拒绝后,扁鹊却还要去劝告,从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扁鹊?

(为病人着想;以病人的健康为己任;善良;关爱他人等)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他的思想。

(指生说后,师概括:

医德高尚)

 6.是啊,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扁鹊又怎能放弃呢?

于是他又一次来见蔡桓公(出示第四句,学生接读)——

  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

这一次,他为什么不再劝告了呢?

蔡桓公觉得奇怪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指生回答)

7.出示句子:

  皮肤上的病用热敷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1)谁来读一读

(2)你从这一句中读懂了什么?

(蔡桓公的病是从小病发展成大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了;但是前三个阶段,如何对症治疗,扁鹊是成竹在胸的。

8.小结:

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四、分析蔡桓公死因

 1.过渡:

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给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是病死了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蔡桓公说: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

“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儿小病。

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请发挥想象,当当蔡桓公,他会怎样地说?

(动作、神态等)

  b.师加提示语,指生读。

    (拍着胸脯、不屑一顾)

  师:

扁鹊只好走了。

(2)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扁鹊走后,蔡桓公又会怎样地对左右的人说?

加提示语。

  师:

此时的蔡桓公,真的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病吗?

那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也许不以为然;也许鄙视小病)

  b.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读。

(3)感悟“生气”。

  A、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B、十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访,对蔡桓公说: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a.师:

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的样子?

(怒气冲冲、勃然大怒等)

  b.师:

同学们,从他一次又一次地生气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蔡桓公?

(傲慢、固执、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五、学习最后一节

1、因为蔡桓公的固执,自以为是,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出示:

  五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死了。

 2、谁来读?

 3、在死之前,他才想起了扁鹊,于是派人去请他,可是——

 4、小练笔: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交流、归纳)

六、理解寓意

1、与其说蔡桓公是病死的,还不如说是他自己害死自己的。

他的死,的确令人深思!

(像这些小病、缺点、坏习惯、不端正的态度等,都有可能逐渐地酿成大错,我们要懂得——防微杜渐。

(师板书:

防微杜渐)(在错误或者坏事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制止,杜绝它渐渐变得严重)

2、机动环节:

这篇课文选自韩非的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古文与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同学们比较一下。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七、课堂总结

  聪明的人懂得从别人的教训中得到启发,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走那一条条弯路。

寓言故事,就是教会我们做人的很多道理。

蔡桓公的悲惨结局,永远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八、布置作业,课文延伸

1、把这个故事和你受到的教训讲给家人听。

2、有兴趣的同学去看看《伊索寓言》。

 

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要有耐心和毅力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

纪昌学射

    学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

    师: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纪昌?

 向谁学?

 怎样学?

 结果?

  二、初读课文

   1、师:

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读一读课文了,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并试着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了解文章大意

    让学生齐读文章。

    师:

现在,我们已经能把文章读的很通顺了,谁能看着板书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1、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哪些自然段?

   2、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