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19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高频考点四.docx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专题一散文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四 嫁于春风巧用媒

——鉴赏表达技巧

(201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

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

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

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

劈柴。

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

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

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

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

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

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

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

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

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

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

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

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

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

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

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

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

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

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

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

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

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

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有何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顺叙(以时间为线索)。

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从叙述

方式角度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叙述特点:

顺叙、倒叙还是插叙、补叙。

文章讲述了一个古老村庄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写起,到晚上看电视结束,按时间顺序写了人们一天的生活状态。

按时间顺序记事更能表现古村人们的生活特点,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2.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象生动。

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鲜明生动。

[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2)优美抒情。

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3)含蓄蕴藉。

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4)简洁而细腻。

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解析 本题从分析语言特点的角度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文章语言平实洗练,简洁细腻,多用短句;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优美抒情,意象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丰富等。

这些都是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只要任选出两种结合③④段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

生病不正常吗?

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

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母亲的中药铺》节选)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3)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解析 本题要求赏析文章的精彩语句的妙处。

赏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

1.如何理解“鉴赏表达技巧”这一考点要求?

答案 鉴赏表达技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题型。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五种语言运用形式,其中,前三者对应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这五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各自再分为几种具体的形式。

作品中语言的考查内容包括语言的风格、语体色彩、语言的情感内容、对话等。

章的表现手法即文章中所采用的各种语言和艺术的方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文章所采用的语言艺术方法,如衬托、渲染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狭义的语言艺术方法;二是各种修辞方法;三是各种写作方法;四是对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的艺术性运用,如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五是对人称方式的运用。

2.高考考查“鉴赏表达技巧”题有何特点?

答案 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

一种是大处着眼,

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多角度切入,往往是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的同时切入分析(这点与古诗表达技巧“单一”角度特色有所不同),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一、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节选自《岳桦》)[来源:

学科网ZXXK]

1.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

好处: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该题关键在于说出好处。

说好处应兼顾修辞方法的自身效果和在文中的效果,重点在后者。

知识储备

 《考试大纲》规定了以下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8)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2.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想象。

好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 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

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

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

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

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节选自《天目山》)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 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

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知识储备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后题目。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

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

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

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

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节选自《北方的雪》)

4.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试说明其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雪,揭示了雪的两面性——正因为雪洁白无瑕,才极易被污染;太诚实了,反易被欺骗。

末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雪的无私,雪的奉献。

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

表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

[来源:

Z&xx&k.Com]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

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节选自《岳桦》)

5.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 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

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

作者插入的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所在,写虚是为了写实——为写岳桦作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

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

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

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

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

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

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

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

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

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

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

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

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

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

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

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6.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松涛”称做“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做“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解析 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

知识储备

 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

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

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

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

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

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

临窗看秋,秋意盈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

(节选自《秋日黄昏》)

7.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蒿草、浮萍为主体形象,以秋日、风声为背景,全方位地表现了秋日黄昏的衰败景象;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枯草比作乱发,说浮萍也有愁绪,想象丰富,给无情感的自然景象以人的思想情感;③语言形象,内涵丰富,描写中带有渲染,虚实结合,由眼前的蒿草、浮萍联想到岁月荣辱、繁华尽处的落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本身的含意;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鉴赏知识,注意一些常规的鉴赏角度,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还有修辞方法以及语言特色等,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不会遗漏答题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

她大多是母亲

、妻子或情人。

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

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

抽一截刺啦一声响。

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

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

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8.文段描写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多角度描写。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

②细节描写。

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了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知识储备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

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

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来源:

学#科#网Z#X#X#K]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来源:

学&科&网Z&X&X&K]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掌握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

你看不清湖的面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