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07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docx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园区文本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战略3

第三章产业分区规划5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6

第一节人口规模及城镇化6

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6

第三节城镇公共设施规划6

第四节城镇综合交通规划7

第五节城镇工程设施规划7

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8

第七节空间管制规划8

第五章核心区(鲁北生态城)用地布局规划10

第一节城镇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10

第二节核心区(鲁北生态城)总体布局10

第三节核心区(鲁北生态城)道路交通规划11

第四节四线控制12

第六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3

第七章公用设施专项规划14

第一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14

第二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14

第三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14

第四节通信工程专项规划14

第五节热力工程专项规划15

第六节燃气工程专项规划15

第七节环保环卫工程专项规划15

第八章 防灾规划17

第九章分期发展规划18

第十章实施措施与建议20

第十一章附则21

附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的指导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园区(以下简称滨州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滨州园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特编制《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园区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滨州园区城镇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城镇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本规划执行。

本规划文本中标下划线的条款为强制性内容。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山东省村庄与集镇建设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1);

《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4);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

《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1997);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06);

《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2005);

《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暂行技术规定》;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2009);

《科学技术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协议》(2011);

《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2010);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

2013——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

2020——2030

远景:

2030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滨州园区规划范围以沾化县泊头镇为主体,泊头镇北部的朱家瞿等4村仍由沾化县管辖,滨城区秦皇台乡北部的马坊、任马、小赵3村纳入滨州园区规划范围,共113平方千米,35个行政村,人口3万人。

第六条规划原则

1、高效生态原则

规划中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城镇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

2、节约土地原则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拓展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强化土地集约和合理利用,通过居民点合并等渠道,满足鲁北生态城及农林产品加工、农林产品综合物流等建设用地增长的需要。

3、区域协调原则

规划应以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契机,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应将滨州园区发展纳入到滨州市城乡统筹发展框架,并实现与周边乡镇特别是沾化县城的协调发展,打破乡镇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的坚冰;在道路、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实现共享,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同步发展。

4、因地制宜原则

针对滨州园区地域广阔、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前期积累相对薄弱等现实条件,本次总体规划应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尊重自然与历史状况,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类规划指标,避免盲目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5、弹性发展原则

滨州园区建设采取空间布局上横向拓展与阶段跃进上纵向拓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规划在充分考虑规划各个时期、各个区块的阶段功能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留足未来发展的备用空间,承接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范围的扩张,通盘考虑未来公共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与人口、环境、经济资源的布局的联接机制。

弹性布局规划功能区块和功能互补架构,构筑弹性发展空间。

第七条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产业集聚,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新模式;坚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有效推动粮食增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坚持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道路,摆脱农业生产对资源过度性消耗的依赖及伴生面源和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引领传统农业向可持续性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大力引导并加速创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新型商业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我国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样板和示范。

第八条规划重点

1、区域协调发展

滨州园区靠近沾化县城及滨州市城区,沿滨孤路形成线性城镇连绵带。

规划中重点考虑与沾化县城及滨城区的对接,产业与城镇空间形态的协调发展。

2、产业空间布局

滨州园区作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园”之一,应立足黄河三角洲,辐射京津冀、鲁北及黄三角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产业选择方面要结合实际,优选区域基础农作物及适于本地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

3、生态城镇建设

滨州园区核心区(鲁北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较弱,自然环境较好,生态基础优良。

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应注重生态优先、永续发展的原则,打造集聚居住、科研、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辐射周边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第二章发展战略

第九条“12357”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格局形成“12357”模式。

其中1即“一区”,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园区;2即“两核”,包括生态城核心区、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马坊农场);3即“三带”,建设沿徒骇河生态农业发展带、沿潮河—韩墩干渠特色农业发展带、沿S312(滨孤路)城镇发展带;5即“五大功能区”,滨州园区将建设成为粮食增产技术保障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新型生态宜居社区建设样板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双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高端服务业)产业聚集区;7即“七大平台”,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业科技创业平台、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农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展示平台、科技特派员创业平台。

第十条城乡一体化战略

滨州园区按照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原则,聚集国内外优秀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农业高端服务业产业集聚,加快培育特色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引领黄渤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

第十一条双核发展战略

生态城核心区:

设置行政总部和研发、孵化、金融、商业机构,重点产业中心及交流展示中心,重点引进高等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总部入驻,整合积聚科技、人才、载体等资源,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硅谷”。

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

建设专业的农业高新技术中试、示范区,承接生态城核心区研发机构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开展一定规模的中试试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

第十二章沿轴线产业发展战略

沿徒骇河生态农业发展带:

重点发展优质特色林果安全生产、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及小城镇生态景观廊道的打造。

沿潮河—韩墩干渠特色农业发展带:

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有机蔬菜生产、耐盐碱苗木繁育、“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

沿S312(滨孤路)城镇发展带:

布置社区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扩展轴线,形成联系沾化县城及滨州市区的小城镇空间连绵带和都市农业产业带。

第十三条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

粮食增产技术保障区:

以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为依托,依靠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科技力量,引进建设科研院校分支机构及研究所,以粮食增产为核心,围绕盐碱地改良和高效利用,综合运用粮食增产技术、盐碱改良技术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全国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以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为手段,创新、集成、展现现代农业先进发展新模式,通过生态链、循环链、经济链衔接的方式,建成一个集安全果蔬畜禽生产、种植采摘、科普教育、特色餐饮、生态疗养、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新型生态宜居社区建设样板区:

按照生态、文化、科技、环保、节能的核心理念,以生态城和村镇社区为依托,形成大中小相配套、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社区建设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村镇、科技村镇、文化村镇。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

在核心区内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探索依靠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源。

“双高”产业集聚区:

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坚持生态低碳原则,优先发展培植建设农业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及农业高端服务业,集聚国内外“双高”产业要素资源,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农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高端、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十四条七大平台发展战略

详见附表5.

第十五条空间发展方向

北融:

滨州园区紧靠沾化县城区,规划中应主动向北融入沾化县城,充分利用沾化县城的公共资源优势,共享沾化县火车站、威乌高速、永馆路等便利交通条件,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

南优:

滨州园区南侧基本农田较多,应充分发挥土地优势,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农村社区建设,达到生态优美、服务半径合理,土地规模化、科技化经营。

东西辐射:

滨州园区西接黄升镇,东接利津县明集乡,东西皆为农业大镇。

滨州园区应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章产业分区规划

第十六条发展定位

滨州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种业、生物农业、优质安全畜牧、有机蔬菜、特色林果、智能设施装备研发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建成知名的高效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现代产业化农业的集聚中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创业引领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

第十七条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期末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均衡发展。

农业相关产业对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对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规模企业70个以上,科研经费占区域生产总值的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同业的70%水平。

农业综合竞争力在全省同等区域居于前列。

第十八条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三产融合、四化同步”的理念,二三产业向城区集中,与城区公共服务功能、人口容量相契合。

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根据园区产业基础、自然和技术条件集中于城区之外的其他区域。

建设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原马坊农场)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区,承接生态城的研发机构成果,并向周边生产基地推广,实现产城融合,带动城乡一体发展。

第十九条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1)政策引导原则,基于国家、省级及市域三个层面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滨州园区主导产业发展。

(2)基础支撑原则,基于区域基础优势产业选择主导发展产业。

(3)潜力挖掘原则,立足经济效益、区域优势比较,选择主导发展产业。

第二十条高效生态农业选择

高效生态农业为绿色种植业、特色林果、生态安全畜牧等。

第二十一条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代种业、农业生物产业、智能设施装备产业。

第二十二条农业现代服务业选择

农业现代服务业为现代物流业和农业物联网产业。

第二十三条农产品精深加工选择

农产品精深加工包括大宗传统农产品和发酵产品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人口规模及城镇化

第二十四条镇域人口预测

近期:

镇域人口达到3.5万人;生态城人口达到2万人。

中期:

镇域人口达到4.7万人;生态城人口达到3.5万人。

远期:

镇域人口达到8万人;生态城人口达到6万人。

第二十五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近期(2013——2015年):

57%左右。

远期(2016——2030年):

75%左右。

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十六条城镇体系规划

1.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个生态小城镇、五个集中居住社区”的两级结构。

2.职能结构规划

(1)生态城职能

行政总部和研发、孵化、金融、商业机构、重点产业中心及交流展示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硅谷”。

(2)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职能

建设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中试、示范区,承接生态城核心区研发机构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3)社区居民点职能

主要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依托自身现状资源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形成不同的产业经济分区。

第二十七条社区规划

规划形成五个社区,胜利社区、政通社区、仁和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康安社区。

第三节城镇公共设施规划

第二十八条城镇公共设施设置标准

一级公共设施中心:

即核心区(鲁北生态城)服务中心,满足滨州园区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科研等功能需求。

二级公共设施中心:

社区居民点服务中心,基本出发点是让村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服务设施,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闲有所乐。

●康安社区居民点设社区管理、商业服务网点、社区卫生服务站、托幼。

●仁和社区居民点设社区管理、商业服务网点、社区卫生服务站、托幼。

●政通社区居民点设社区管理、商业服务网点、社区卫生服务站、托幼。

●和谐社区居民点设社区管理、商业服务网点、社区卫生服务站、托幼。

●幸福社区居民点设社区管理、商业服务网点、社区卫生服务站、托幼。

第四节城镇综合交通规划

第二十九条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滨港铁路、S312、中心路为滨州园区对外交通主要道路。

(2)滨州园区道路规划

以S312、中心路、韩墩东路、马坊路、潮河北路为骨架,连接各社区道路为支撑,社区内道路为基础,形成等级明确、结构清晰的道路交通体系。

生产路为服务于农业生产所设道路,应以满足机械同行为原则,路面标准宽度为3米。

(3)场站规划

依托S312、滨港铁路,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规划新建一处汽车站,位于韩墩干渠与滨孤路交界处。

第五节城镇工程设施规划

第三十条给水工程规划

(1)水源配置规划

规划期内以沾化县自来水厂作为水源,供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供水管网最不利点水压应满足自由水压不低于28米。

(2)供水方式

规划滨州园区采用集中供水方式,配水管网近期采用树枝状管网,远期采用树枝状与环状相结合的管网形式。

(3)供水设施规划

规划设置1处配水厂,满足滨州园区给水供应。

(4)消防给水

规划核心区(鲁北生态城)室外消防沿道路设置消防栓,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第三十一条热力工程规划

至2020年核心区(鲁北生态城)及有条件的社区实现基本集中供暖;无条件的社区宜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水平,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多种能源形式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资源,实现分户采暖。

至2030年,地热、太阳能等使用率90%以上,结合其他热源,满足居民供热需求。

第三十二条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核心区(鲁北生态城)采用雨污分流制,社区居民点采用雨污合流制。

(2)污水设施规划

规划污水处理设施与沾化县污水设施合用,污水处理厂设置于沾化境内。

(3)污水管网规划

规划在道路中心线西或北侧布置污水管网,若道路宽度超过36米,则道路两侧敷设管网。

污水管道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下面。

当管道埋深超过6米时,应设污水提升泵站,建设按规模、性质确定,应符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的规定,同时与周围的居住、公共建筑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4)雨水排放

雨水排放宜采用缓冲式自流生态排水模式。

雨水管渠布置,充分利用地形坡度,依照快速边界,就近排放的原则,就近排入周边沟渠。

第三十三条电力工程规划

电力线路应按道路走向及规划的电力线路走廊统一布置架设。

核心区(鲁北生态城)逐步实现10KV电力线路电缆地埋化。

电力线路原则上以路东、路南作为主要通道,与电讯线路分设道路两侧。

电缆沟一般敷设在人行道或者道路防护绿带下,距道路红线1.0-1.5米。

第三十四条通信工程规划

(1)通讯设施规划

固定通信设施按照“多局所、小容量”的原则设立局点,适当增加模块局的密度,努力发展新业务,采用新技术,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多种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优质服务的电信网络。

(2)邮政设施规划

规划扩建核心区(鲁北生态城)原邮政所,承担全镇的邮政业务。

加速农村邮政服务网点建设,每个社区设置一个邮政服务网点,以满足居民用邮需求。

(3)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加快有线网络改造,加大数字电视推广力度,尽快实施核心区(鲁北生态城)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在部分有条件的村庄居民点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满足城乡群众更高层次的收视需求。

在规划期末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第三十五条排水工程规划

(1)燃气气源选择

规划滨州园区气源来自核心区(鲁北生态城)燃气公司门站。

核心区(鲁北生态城)使用管道燃气;近期有条件社区使用管道燃气,远期全部使用管道燃气。

(2)燃气设施规划

保留现有天然气门站,并进行增容扩大,以满足滨州园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保留现有加油加气站,满足规划期内城镇居民需求。

第三十六条供热工程规划

(1)热源规划

热源引自沾化电厂及采用地下热源相结合的方式,沿滨孤路主管线引入核心区(鲁北生态城)。

(3)供热方式

至2020年核心区(鲁北生态城)及有条件的社区实现基本集中供暖;无条件的社区宜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水平,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多种能源形式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资源,实现分户采暖。

至2030年,地热、太阳能等使用率站90%以上,结合工业余热,满足居民供热需求。

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三十七条滨州园区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镇域生态环境空间划分为河流水系区、森林植被保护区、生态农业区、城镇生态建设区等类型。

其中部分生态环境空间的范围相互涵盖和交错。

第七节空间管制规划

第三十八条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河流、韩墩干渠、过徒干、单寺干、大牟干、河北干、青年干等水体及其防护绿地;国省道、铁路沿线防护绿带。

应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管理,在城镇和乡村建设中应尽量不占耕地,鼓励禁建区内村庄向适建区集并,搬迁的村庄其原来的用地则复耕还田,有计划将产业用地向园区集聚。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包括高压走廊,徒骇河、潮河等水体堤坝外缘50米范围,滨孤路周边50米范围,铁路两侧50米范围,以及各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

这些区域生态敏感性较高,科学控制各类建设项目。

区内的现状村庄聚落用地,原则上要求向适建区集并,如需新增建设用地,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

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包括江河以北,滨孤路两侧用地及新农村布点区域。

适宜建设区内的各种类型建设必须服从规划的安排。

已建设区:

已建设区包括现状核心区(鲁北生态城)、规划确定的中心村的现状村镇建设用地。

禁止非农建设项目用地无序散布,采取用地调整和旧区改造方针,根据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发展要求,提高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比例,改善城镇的居住环境。

有计划将建设项目向城镇集聚;村庄向中心村集并。

弹性发展区:

铁路以东,中心路两侧区域,规划作为滨州园区未来产业发展备用地。

第五章核心区(鲁北生态城)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城镇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

第三十九条镇区范围

核心区(鲁北生态城)西至政通三路,北至市场四路,东至滨港铁路,南至纬六路,总建设用地面积5.99平方公里。

第四十条城镇定位

黄河三角州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园区的综合服务区,承担园区行政、教育、科研、商务、物流仓储、居住等功能。

第四十一条城镇规模

近期:

生态城人口达到2万人。

中期:

生态城人口达到3.5万人。

远期:

生态城人口达到6万人。

第四十二条城镇发展目标

2030年城镇建设主要指标

·人均建设用地100m2/人

·人均居住面积27.12m2/人

·人均绿地面积20m2/人

·城镇绿地率≥35%

·人均道路面积11.74m2/人

·人均综合用水量220升/人·日

·人均综合用电量1500千瓦时/年

·供水普及率100%

·燃气普及率100%

·集中供热率100%

·电话普及率60部/百人

·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污水处理率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环境噪声平均值<50分贝

第二节核心区(鲁北生态城)总体布局

第四十三条空间规划结构

规划鲁北生态城形成“123”的整体布局结构。

“1”即一个以行政、教育、科研和商务等功能为主的园区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2”即两个城市发展带,包括沿徒骇河的生态宜居、商务科研布局带和沿滨孤路、滨沾铁路“双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业高端服务业区)集聚、组团发展的开发带。

“3”即三个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包括综合服务区、生态居住区、“双高”产业聚集区。

第四十四条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在徒骇河南部结合自然景观条件优良的地区宜适当设置部分一类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163公顷,人均用地27.12平方米。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行政管理用地位于滨孤路以西,综合服务区中心区域。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3.2公顷,人均用地2.2平方米。

(2)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利用徒骇河良好自然景观,沿河设置科研用地。

近期考虑设置在徒骇河东岸,远期扩展至西岸。

规划科研用地29.7公顷,人均用地4.95平方米。

设置一处中等教育学校,提供培训教育服务,一处九年义务制学校。

规划教育机构用地14公顷,人均用地2.3平方米。

按照国家相关规范配套居住区教育设施。

(3)文化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5.15公顷,人均用地0.85平方米。

主要安排展览、文化活动中心等功能。

(4)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规划沿滨孤路设置一定规模的医疗卫生用地,规模相当于镇级医疗服务中心。

规划医疗保健用地2.6公顷,人均用地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