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074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20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信息技术 青岛版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初中信息技术青岛版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青岛版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算法基础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内容包括算法的概念、算法的描述、算法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取问题形成算法描述、掌握流程图的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算法意识,能够运用算法相关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看商品猜价格”的游戏或者其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提炼出算法的概念,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算法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讲解时,不可简单地一句带过,可以多举实例或利用课件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出来。

其中,自然语言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但对于流程图,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烧水泡茶”的实例,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理解算法优化的意义。

这样,学生在对算法已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更容易掌握算法的优化。

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出算法优化的例子,引导他们做个细心的人,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以及通过算法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最后给出两个练习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描述算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2)能够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3)能够对算法进行择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设计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算法分析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算法的理解。

难点: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都看过《幸运52》,其中有个游戏“看商品猜价格”找位同学来说说这个游戏规则。

生:

主持人给出一款商品,由游戏者来报价,如果给出的价格高出实际的价格,主持人就说高了,游戏者继续报价,直到报出正确的价格。

师:

今天我们也来玩下这个游戏,找两位同学分别来扮演主持人和选手

出示商品,价格在0~8000元之间

 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策略?

哪一种较好?

解:

第一步:

报4000

第二步:

若主持人说“高了”,就说2000,否则,就说6000

第三步:

重复第二步的报数方法,直至得到正确结果

二、新授

1、算法的概念

     这一系列活动实际上就包含了算法,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熟悉许多问题的算法。

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括号内后括号外、竖式笔算等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

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

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

出示课件 趣味数学题:

 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渡河。

渡口只有一条小船,一次只能渡过一个大人或两个小孩。

他们四人都会划船,都不会游泳。

师:

同学们现在都想一想,怎么渡过河去?

请写一写你的渡河方案。

三分钟后,找学生回答

师:

有谁设计好了方案?

学生回答

总结概念

师:

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称之为算法。

 2、算法的表述方法

师:

如何去设计算法呢?

设计的算法又怎么表示呢?

大家看到了,算法的设计分两个内容,一是寻找一种方法;二是描述一下实现这个方法的步骤。

刚才我们已经用语言的形式描述过了渡河的算法。

我们把这种通过语言描述的方法称为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师:

同学们思考下语言描述法有什么优点?

又有哪些缺点呢?

生答

师总:

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描述的方式简单自由,语言描述详尽清楚,让人易于理解。

但也有缺点,描述的越详尽,就显得越繁杂,不够直观简洁。

师:

为了更直观的描述算法,人们设计了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出示算法的流程图描述元素。

师:

我们来看一例子

放幻灯片,并简单分析求一元二次方程算法流程图。

3、算法的择优

师:

处理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算法,采用什么样的算法更简单、方便呢?

放幻灯片,出示例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烧水泡茶”。

师:

根据你自己的日常经验,请设计一个算法让客人最快的喝上茶。

 三、练习(大显身手)

题目:

如果你家在舜泰苑小区,你要外出购物,需要到红星菜市场买肉、菜,到赛玛特超市采购副食,到太东服装店买衣服。

请你讲一个购物的算法。

并用流程图来表示。

四、小结:

  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

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即算法,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第2课 利用E语言解决高斯问题

教材分析

很多计算机编程语言涉及大量的计算机英文术语,在学习的时候势必会感到吃力。

可喜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汉语编程语言——E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初二下学期开始接触E语言编程问题,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

本节课利用E语言程序解决高斯问题,是学生在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后,以高斯问题这个典型例子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E语言控件的添加与删除操作,熟悉E语言基本输入输出语句。

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

2、技能目标

①掌握E语言控件的添加与删除操作;②熟悉E语言基本输入输出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E语言是国产软件,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利用E语言设计高斯加法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成果展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E程序作品范例、导学稿;

学生:

1、预习导学稿;

教学过程

课前大屏幕出示:

课件首页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对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计算的1+2+3……+100累加和这个问题都很熟悉,谁能告诉大家高斯当时是如何计算的吗?

大屏幕出示:

看看谁算的最快?

1+2+3+4+……+15=           1+2+3+4+……+43=

1+2+3+4+……+69=           1+2+3+4+……+81=

师:

(生回答结束之后)同学们刚才计算的很正确,速度也很快!

看得出来,同学们数学学的很好。

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

回答

师:

今天我们就用E语言开发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让它帮助我们解决计算高斯问题。

大屏幕出示:

学习任务利用E语言设计高斯计算器

  

schemas-microsoft-com:

vml"/>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office"/> 

 

师简要介绍利用E语言设计好的高斯计算器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与探究

一、高斯问题的分析与流程图表示

1+100=101

2+99=101

3+98=101

4+97=101

 一、高斯数学问题分析与流程图

 1+100=101

2+99=101

3+98=101

4+97=101

……

49+52=101

50+51=101

101×50=5050

 

下面先找同学演示一下启动E语言开发环境的方法。

认识E语言程序操作界面。

请同学说一下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强调:

工作夹、组件箱、程序窗体、状态夹的作用。

二、任务驱动 合作探究

1、任务分析

根据高斯数学问题流程图确定所需组件。

两个编辑框(放自然数N、累加和S)

一个按扭(被单击时激发代码)

两个标签(注明自然数N和累加和S)

2、设计界面

         标签组件          

        编辑框组件

 

         按钮组件

 

修改个组件名称。

单击各组件,然后在开发窗口工作夹中单击属性页面。

标签1的名称和标题分别为“自然数N文字”、“自然数N”

标签2的名称和标题分别为“累加和S文字”、“累加和S”

编辑框1的名称为“自然数N”,编辑框2的名称为“累加和S”

按钮的标题为“计算”

小小加油站

转换命令

到数值():

将非数值型的数据转变成数值型数据

到文本():

将非文本型的数据转变成文本型数据

=  赋值号

在E语言中,乘法运算符号是“*”,除法运算符号为“/”

3.书写算法代码

双击“计算”按钮为按钮1被单击书写响应代码,即算法代码。

 

 4、运行程序验证计算结果

单击工具条上的           按钮或菜单栏上的运行命令,程序就会运行。

师强调如出现错误,程序会在状态夹中提示。

三、实践与创新

根据自己的喜欢,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窗体界面。

并在窗体内放置一幅你喜欢的图片,运行看看效果。

四、收获平台

五、本课小结    

1、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

2、掌握E语言控件的添加与删除操作

3、熟悉E语言基本输入输出语句

4、理解转换命令:

到文本()、到数值()的含义

练习题

1、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满意的窗体界面,并在窗体内放置一幅你喜欢的图片,运行看看效果。

2、阅读E语言开发环境自带的E语言知识库,尝试自己写一个简单的四则运算程序。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学习E语言这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但由于刚刚接触E语言,因此在理解算法代码上有一定困难。

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这就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解决一些算法的编程问题。

 第3课E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算法思想初步》,第3课:

E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教材上是以设计计算“1+2=?

”为例,介绍的简单E程序的制作过程。

通过这个最简单的程序制作让学生了解变量、常量及数据类型;学会赋值语句的输入、输出的方法;并会使用“到文本()”、“到数值()”程序语句转换数据类型。

课本设置这个简单程序,由简单到复杂,但是发现大部分学生感到1+2=?

还用编程序算吗?

感觉很滑稽。

所以我就巧妙更改了本课题为“E语言开发简单计算器”,详细的剖析例子,向学生作具体的演示、讲解和分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增加感性认识。

或许有些夸奖,但能充分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已经比较熟练了,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但采用“加法器(即计算任意两个数相加)”作为入门的例子的实例。

这个实例学生数学中熟悉,又很简单,所以对于学生设计一个“加法器”的应用程序的难度已经不高,已经适合练习。

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适当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让他们去主动探求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

加法器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互相讨论、教师加以辅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变量、常量及数据类型;

2.学会赋值语句的输入、输出的方法;

3.学会使用“到文本()”、“到数值()”程序语句转换数据类型。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加法器并逐步完善成简单计算器,培养学生知识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尝试设计小程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习E语言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难点:

设计加法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成果展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E程序作品范例、下发导学稿;学生:

1、预习导学稿;2、启动E语言。

教学过程

课前大屏幕出示:

课件首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

组图(从古至今人类使用的各种计算方式)

引出课题:

用E语言开发一个简单的计算器

大屏幕出示:

课件1、课题:

2、学习目标3、闯关游戏

4、颁奖台5、顺利闯关方法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一)、编写加法器

1、问题分析

加法器:

A+B=C任意两个数相加,求结果。

据算法,绘制流程图。

确定所需要的组件:

生说:

师:

适当点评鼓励!

(颁奖)。

2.界面设计

这里我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界面,三个标签,三个编辑框,一个按钮。

全体上机实践探索小组协作学生示范师评价鼓励

小小加油站

师讲解:

变量、常量、数据类型、转换命令、赋值语句的概念。

 

schemas-microsoft-com:

vml"/>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word"/>3.加法器代码编写

①插入变量表:

如右图:

 ②程序代码的意思:

逐行分析程序代码的含义。

4.小结:

程序设计的实现步骤

(1).分析问题,理解任务;

(2).确定界面所需组件及每个组件的作用,设计出程序界面;

(3).确定关键代码;(4).确定关键代码应该写在什么组件的什么事件里。

(二)、开发计算器

1、举一反三分组研发

分组研发减法器、乘法器、除法器

提示:

开发计算器是在加法器的基础上,同理设计中来的。

操作方法相似,在代码编写上,改下代码编写中的运算符号即可。

2、学生演示并解说其操作:

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在操作如有错误,找其他同学指出并提出建议。

找生示范减法器的制作过程,师评价鼓励,再分别找生示范其它组成员的程序作品乘法器、除法器。

3、应用方法解决问题(规范操作)

大屏幕出示:

课件简单计算器的各个代码;

并在演示中解说操作过程,强调注意的地方。

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计算器。

通过实践,反复领会,突破重难点。

全体学生上机实践,教师巡视,并做个别辅导。

4、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选学任务:

开发计算圆面积的小程序

5、作品评价颁奖

谁愿意把开发的计算器展示给大家?

评价作品。

(颁奖)

6、小结:

很好,我们已经成功开发了简单计算器。

鼓励示范学生并颁奖,评出程序设计最棒小组和“小小程序设计师”!

四、课后探索:

开发计算圆面积的小程序

五、课堂小结

(一)知识归纳:

1、变量、常量与数据类型;

2、赋值语句、输入、输出的方法;

3、转换命令:

到文本()、到数值();

4、简单计算器的编写。

(二)程序设计时的实现步骤:

(1).分析问题,理解任务;

(2).确定界面所需组件,设计出程序界面;

(3).确定关键代码;(4).确定关键代码应该写在什么组件的什么事件里。

六、教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

学案

一、编写加法器

提示:

自学、求助“学案”、或向身边的同学、老师请教!

1、任务分析

加法器:

A+B=C任意两个数相加,求结果。

据算法,绘制流程图。

确定所需要的组件:

(1).三个编辑框(放加数、被加数、得数);

(2).一个按扭(被单击时激发代码)

(3).三个标签(注释)

2、界面设计(可参考右图)

生上机实践交流汇报演示效果

小小加油站

(1).变量: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自由改变或会发生变化的量。

变量分为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全局变量是整个程序所使用的变量,在程序的各个部分都有效,而局部变量只在它所在的程序段有效。

(2).常量:

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

(3).数据类型:

整数型、小数型、文本型等。

数据名称

取值范围及所占存储空间

整数型

-2,147,483,648到2,147,483,647之间的整数,占4个字节

小数型

3.4E+/-38(7位小数)之间的数值,占4个字节

文本型

记录一段文本,文本由以字符0结束的一系列字符组成

(4).转换命令:

到文本():

将非文本型的数据转变成文本型数据;

到数值():

将非数值型的数据转变成数值型数据。

3.加法器代码编写

我们想在单击“+”号按扭后,编辑框1、2中的任意数值相加,所以这儿要引进三个变量,即先插入变量表:

“插入”菜单——“局部变量”(或按组合键ctrl+L)。

如下图示:

 

 课后: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创意或有什么问题想与老师探讨,可登录在线留言,或者发Email至我邮箱:

shandongshj@

二、开发计算器

1、分组研发、个性创造

(1)、一、三组主要开发减法器;

(2)、二、四组主要开发乘法器;

(3)、五组开发除法器;

提示:

设计计算器是在加法器的基础上,同理设计中来的。

同样的变量表,只是在代码编写上,改下代码编写中的运算符号即可。

例:

编写减法器

(1).据任务分析设计界面(可在原来加法器的基础上增加相减按扭);

(2).选中“相减”按扭,在左侧属性面板选择“按扭——被单击”事件;

(3).插入局部变量(同加法器相同);

(4).写代码(在代码编写上,改下加法器代码编写中的“+”为“—”运算符号即可)

(5).单击工具栏的按扭或按F5运行程序,

(6).保存程序。

同理开发乘法器、除法器。

三、课后探索:

开发计算圆面积的小程序

四、课堂小结

(一)知识归纳:

1、变量、常量与数据类型;

2、赋值语句输入、输出的方法;

3、转换命令:

到文本()、到数值();

4、编写简单计算器。

(二)程序设计时的实现步骤:

1、分析问题,理解任务;

2、.确定界面所需组件,设计出程序界面;

3、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代码;4、确定关键代码应该写在什么组件的什么事件里。

五、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循环结构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算法思想初步第5课循环结构的内容。

循环结构与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是E语言中很重要的编程结构,能大大提高程序的效率,减少运算次数。

很多计算机编程语言涉及大量的计算机英文术语,在学习的时候势必会感到吃力。

可喜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汉语编程语言——E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初二下学期开始接触E语言编程问题,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

本节课利用E语言程序解决九九乘法表中计算和输出问题,是学生在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后,以九九乘法表问题这个典型例子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E语言程序的循环结构,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循环结构在算法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

①  学会在程序设计中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②理解算法优化的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待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概述

本课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算法思想初步第5课循环结构的内容。

循环结构与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是E语言中很重要的编程结构,能大大提高程序的效率,减少运算次数。

很多计算机编程语言涉及大量的计算机英文术语,在学习的时候势必会感到吃力。

可喜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汉语编程语言——E语言,可以用汉语语言来书写代码,解决算法的编程问题。

初二下学期开始接触E语言编程问题,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了解和使用E语言。

本节课利用E语言程序解决九九乘法表中计算和输出问题,是学生在了解和认识E语言开发环境后,以九九乘法表问题这个典型例子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E语言程序的循环结构,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用E语言编写程序的了解,学会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民族产业,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目标分析

4、知识目标

了解循环结构在算法中的应用。

5、技能目标

①   学会在程序设计中利用循环结构有效地解决问题;②理解算法优化的基础知识。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待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初二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

2.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等E语言的基础知识。

3.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课程兴趣很高;

4.初二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另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电子白板环境。

六、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九九乘法表,个别学生回答。

再让学生阅读“阅读与思考”,让学生知道九九乘法表的来历。

提出中心任务——用语言程序编写九九乘法表。

   教学处理: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心任务,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定义变量、常量、运算符、公式、赋值知识进行复习。

(二)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1、循环结构定义:

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过程。

2、观察分析九九乘法表的排列特点,指导学生分类:

一行、第1行,第9行、进而到第1列进行全面分析。

教学处理: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流程图绘制、程序界面的创建、代码的生成。

每四人为一组,教师参与到学生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帮助,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流程图。

然后教师展示正确流程图: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及协作沟通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画流程图的能力。

3、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

(1)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循环初始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图        

(3)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区别

教学处理: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刚刚得到的程序框图,给学生2分钟讨论交流时间,让大家互相沟通,从而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最后由学生说出以上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