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79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命题、校对:

2015.12.14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寝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

“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

“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

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

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

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

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

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

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

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

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

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

【注】①孳乳:

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如今还在使用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C.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

D.汉字被诟病的一个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推崇、敬仰的思想。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字子”的形态出现。

C.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B.“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C.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

学进士业。

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

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

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

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

从伐宋。

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其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

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未几,民颇军辑。

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

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颜色不动,从容对曰:

“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少顷,怒解。

因召潞军曰:

“吾始命戮汝,今汝使君活尔矣。

”皆感泣而去。

朝廷闻而嘉之,拜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

百姓为之立祠。

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

“前尝有降者,皆杀之。

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

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

”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

天德元养,以病致仕。

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迁,贬官。

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

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

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

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

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

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归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

所至辄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

①唐庚,北宋诗人。

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

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

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8.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通过比较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5分)

9.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2)在《夜雨寄北》中,李商隐以“       ,         ”两句将相思之情转化为对日后重逢时情景的想象。

(3)《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所述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萝卜花丁立梅

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

花盛开,很喜人。

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

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

她卖的小炒只三样:

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

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

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

她的衣极干净,外面罩着白衣。

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

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

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

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

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

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

整个过程,充满美感。

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

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

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

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

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生活的优裕不再。

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

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

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

女人想,也是。

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罢?

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

当她静静坐在桌旁雕着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

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

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

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

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

女人笑而不答。

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

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

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

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

眼睛亮着。

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

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常常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作者在文章中就以萝卜花和女人作为全文的明线,以女人丈夫的遭遇作为暗线。

B.“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萝卜花本没有生命,作者却用“开”字,将萝卜花写得富有生命的活力与气息。

C.“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中的“期待和向往”主要是指因丈夫遭遇意外事故而导致家境的败落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D.小说中所写的女人只有土豆炒牛肉、土豆炒鸡肉、土豆炒猪肉这三样东西在她的手中传递,意在表现一种简单的生活有时却是一种有份量的生活。

E.优美的语言在小说里可以造化作品阅读上的快感,《萝卜花》这篇小小说的语言就显得很优美,就跟那萝卜花一样,美好、喜人。

(2)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分)

(3)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试分析其作用。

(6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以“萝卜花”为题有何用意?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红学泰斗”周汝昌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

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

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

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

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

痴迷到什么程度?

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

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

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

有两句诗为证:

“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

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

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

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

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

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

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

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

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

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

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年轻时支持著名学者胡适的观点,并得到胡适的赏识,所以周汝昌走上了研究《红楼梦》的路。

当然兄长周祜昌的指点也很重要。

B.周汝昌研究“红楼”和“曹学”时,崇尚实证和实录,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C.作为中华文化学家,作为红学家,周汝昌喜欢民族风俗、民族建筑,喜好作诗和书法,因而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D.周汝昌生长于乱世,身体多病,晚年双耳失聪,两眼近乎失明,生活简朴不富裕,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

E.《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历经50多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他也凭借众多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的“红学泰斗”。

(2)红学家梁归智用“痴人”形容周汝昌,他对红学研究的“痴迷”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在学术研究方面上取得了那些成就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周汝昌先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纵观他的一生,这位大家的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政府严厉甚至________的干预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扭曲,政府对电价和油价的控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②美国自以为是在人类普遍价值的名义下所做的一切,但在其他国家看来,却是武断的、师出无名的和________的。

③现在是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你这种________的做法,很难引起共鸣,而且容易让人反感。

A.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B.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

C.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

D.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 专横跋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仍有一些人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网络作家,认为他们只是一些雕虫小技,无思想无才华无生活底蕴,行之不远。

B.伴随着《青春韵律》激昂欢快的旋律,天津市大运会开幕式文体表演正式开始,节目可以堪称一流,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C.从黑龙江、贵州等地区将制定本地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看,“收入倍增”作为十八大报告的热门词汇正在从文字变为现实。

D.从秉承“航空报国”的志向到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中航董事长罗阳用生命诠释了一个航空人的忠诚。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英国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

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

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

,然后地毯边缘的缀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来的信息传送给链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

A.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

B.一旦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

C.不论是否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都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

D.只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才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

16.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

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 ①  。

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  ②  ,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  ③  ,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17.下面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环境标志,请就标志中的主体图形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环卫工人陈阿姨打扫卫生,遭到在旁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

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没还嘴,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的树叶扫走。

她的举动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敲去。

陈阿姨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110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直接把她团团围住,等待给警方作证。

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000元的赔偿金。

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