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08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docx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年高考地理试题

三年(2016-2018)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

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18年高考题】

(2018·新课标Ⅱ卷)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图1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D.增强国际影响

【答案】1.A2.D3.A

【解析】

精准分析:

2.企业总部负责公司的战略决策、资产管理以及整体运作,研发中心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两者青睐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高端的管理和研发人才、通畅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商业资讯、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等。

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总部的布局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项错误;M公司的销售市场在国内,不只是上海,C项错误。

较高的信息通达度对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总部最具吸引力,这也是国内外众多企业将研发机构和总部布局在上海的重要原因。

3.据图可知,M公司一直重视旗下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专卖店),成立后第3年(1996年)就将自有生产厂关闭,不再生产服装(而由其他加盟生产厂提供),也就不存在扩大生产规模这一情况,所以A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

据图文资料无法判断M公司旗下品牌服装的款式是否多样,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说明该公司产品不是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排除C、D选项。

考点定位:

该题组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的因素。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M公司发展历程图,抓住M公司经营方向的转变,再推断出M公司具体的转变方向为自主设计服装品牌。

(2018·新课标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9~11题。

表1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9.B10.B11.D

【解析】

精准分析:

10.第5次降水历时2天,并不长,可排除条件①,降水量90.7mm,强度居第一(第3次是5天降水100.1mm),条件②正确。

经过前4次降水,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极限(饱和),雨水下渗量少,第5次降水主要转化为地表径流河流径流量,条件③正确。

植被截流降水包括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最终也消耗于蒸发),对于强降水来说,植被截流量占比极小,但是和前4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的植被截流量虽然具体量不知但并无特殊之处,排除条件④。

11.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又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

该题组考查植被对河流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影响。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该题考查植被的生态效益,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对降水量的影响较小,可以使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减少。

如图:

易错提醒:

第3问,干扰选项为C,容易习惯认为裸露坡面产生大量的泥沙。

裸露坡面应该是在降水多的时候带来泥沙多,第六次降水比第五次少,但洪峰量大、含沙量高,这是由于前5次累计降水量太多,土壤饱和,即使植被覆盖也无法下渗了,坡面径流汇入河流,形成洪峰,又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坡面径流冲刷植被覆盖的坡面,产生大量的泥沙。

(2018·新课标Ⅲ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图1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3.D4.C5.B

【解析】

精准分析:

4.从材料里可以看出该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大多以种田或务工为主,并没有提到经商,A不符合;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中心集镇加工企业活力较强,从业人员为附近的农民,而推行的居住模式也是便于农民在村和中心集镇都能得到休息,所以应该是便于该类农民兼顾务工务农,C符合;双栖居住的模式是中心集镇与农村都有住房,可能会占用一部分土地,不利于扩大种田规模,再者扩大种田规模也没有必要到集镇上去住呢,D不符合;留守子女是指因父母或家人外出务工等而不在家里,因为生活及学习而留在老家的孩子,留守子女上学一般是在校内住宿或回家住宿,没有必要村——中心集镇双栖,B不符合。

故本题选C。

5.当地在大别山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土地零散,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对当地脱贫致富作用不大;当地中心集镇面对的服务人员应以周边村的农民为主,中心集镇进行房地产开发第一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第二购买市场较小,农民可以使用宅基地建房,更不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④不符合;而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则可以让一部分有技术和管理经验或者先富起的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引导传统农业多种经营可以使经营方式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收入,故②③两种措施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有利于脱贫致富。

本题选B。

考点定位:

该题组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和农村振兴的措施。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本题组以大别山某区域中心集镇的工业发展与农民类型为背景材料,通过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考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能力。

情境设置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现象,并将其与地理知识进行了有机的关联,也是生活化地理的体现。

(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资料,回答第7题。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

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

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7.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答案】7.B

【解析】

考点定位:

该题组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试题点评】

易错提醒:

共享单车是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是一种低碳、绿色出行方式,不是循环经济。

(2018·海南卷)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

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

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A.循环用水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答案】1.B2.A3.C

【解析】

精准分析: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水资源不足,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长期开发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远程调水成本高,地下水窖的水源来自雨水,在地表水匮乏地区降水量少,雨水也不充足,所以选A。

3.材料提到,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由于煤制油并没有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因而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也不会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我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也不会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所以选C。

考点定位:

该题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试题点评】

举一反三:

煤制油(Coal-to-liquids,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

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并脱除硫、氮、氧等原子。

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正处方兴未艾之势,我国应加大煤炭气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和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推行力度,并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将我国洁净煤技术和应用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18·江苏卷)2018年4月19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10处古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

图10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

A.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

B.确定地表、地下人类活动遗迹的时代

C.探知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

D.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

18.突尼斯中南部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因为这一区域

A.人类活动较多B.位于沿海地区

C.森林覆盖率高D.地处荒漠边缘

【答案】17.D18.D

【解析】

精准分析:

18.突尼斯中南部地处荒漠边缘,气候干旱,人类活动较少,古代遗址保留更完整,距海较远,森林覆盖率低,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

该题组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8·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表1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回答23~24题。

表1

23.“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D.提高林地生产力

2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答案】23.AC24.AD

【解析】

精准分析:

24.读图可知,“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故D项正确。

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C项错误。

根据材料,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

考点定位:

该题组考查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和影响。

(2018·新课标Ⅰ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

精准分析:

(3)湿地水分因无法外流,水中溶解的盐分会在湿地中积累,使盐度增大,有点类似于水流只进不出的湖泊最终会成为咸水湖的原理。

或者盐沼的形成。

盐分的大小与含盐量、水量有关,湿地中盐分增加,一是无法排出,没有向外的水流通道;二是河流不断地带来溶解盐分,不断地在湿地积累。

水量变小,盐度相对增加,造成水量减少的原因有:

一是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二是人类用水,使注入湿地的河水减少;三是河流泥沙淤积,湿地水浅,单位面积湿地的含盐量增大。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观点都行,言之有理即可。

赞同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河道得到恢复,水量增大,盐分不易累积,可以防止盐分富集;乌裕尔河带来的泥沙会随嫩江向下游输送,就会减少泥沙在本区的淤积;由于乌裕尔河水量集中,并与嫩江相连通,会扩大鱼群规模,由于自净能力增强,会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赞同,则是保持现在状态,强调自然本身的力量,发挥湿地的价值。

如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考点定位:

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结合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重点考查沼泽湿地形成条件、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湿地盐度的变化以及人为改造河流的利与弊。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1)问,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

(2)问,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到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说明之前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到后来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第(3)问,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原理,如图:

第(4)问,

(2018·天津卷)13.(20分)度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

(1)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请各举一例。

(6分)

(2)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这种现象体现了__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

攀枝花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

(8分)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3)据图11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6分)

【答案】

(1)攀枝花市:

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

新库兹涅茨克市:

地表相对平坦开阔。

(2)纬度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

(3)特点:

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解析】

精准分析:

考点定位:

该题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城市人口的分布。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两地的自然条件分析从其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结合区域具体分析;两地纬度不同导致了种植产品类型的不同。

物种丰富区域的共性特征:

纬度较低;海拔高,地表高差大,相对高度大;迎风坡,水热组合变化多;外界干扰小等。

(2018·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第一大粗钢生产国,2015年粗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0%,但高端钢材生产不足。

图17为“2015年世界铁矿石主要流向及流量略图”。

材料二有研究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GDP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5年、2017年中国人均GDP分别为7990美元和8836美元。

图18为“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GDP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产能利用率是指行业发挥生产能力的程度,是实际产量与设计产能的比率。

一般认为,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78%~83%时较为合理,低于75%则为产能严重过剩。

图19为“我国2010年~2015年粗钢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统计图”。

(1)我国铁矿石进口最主要的源地是,从该地进口铁矿石在运输上的优势是。

(2分)

(2)推测我国未来粗钢需求量将出现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3分)

(3)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分)

(4)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粗钢生产领域的应对策略是。

(4分)

【答案】

(1)澳大利亚运输成本低(距离相对较近)

(2)先升后降经济水平提高;产业升级转型

(3)产能过剩;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经济效益低;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

(4)去产能;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保力度

【解析】

精准分析:

(3)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三关于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和粗钢产能的变化,从产能、对原料和市场的依赖性、经济效益、技术水平、能耗及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

(4)我国粗钢生产领域的应对策略主要是针对以上的问题逐条进行整治。

如去产能、拓宽原料进口渠道、加强技术研究、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环保力度等。

考点定位:

该题以钢铁产业为载体,考查世界地理特点、钢铁生产的区位条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7年高考题】

(2017•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3题。

图1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1.C2.D3.D

【解析】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故选D。

考点:

区域的划分及界线,区域特征。

【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

“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

(2017•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图1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答案】1.D2.B3.D

3.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D。

考点:

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特征和地方剧种。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

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2017•北京卷)图4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第6、7题。

图4

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6.A7.B

考点:

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区域地理。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

(2017•江苏卷)图12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

2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答案】23.CD24.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