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55103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析.docx

领星网络校园招聘真题及解

  析

  第1题:

我们绝非对张居正__________,事实上在张居正督促下万历最初的十年,明帝国确实称得上“海清河晏,歌舞升平”__________其间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错误也不是当时的张居正所能预料的,至于他的贪腐和权谋,在一个专制社会也__________不该苛求。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恶意中伤但是实在

  B.吹毛求疵纵然委实

  C.求全责备即使确实

  D.推崇备至虽然着实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B。

第一个空,第一个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从“事实上”可看出,前半句和后半句对张居正的态度相同,都对张居正持肯定态度,故排除D项;第二个空,“但是”明显错误,排除A项;第三个空,“委实”比“确定”更侧重于客观事实,与“不该苛求”搭配更为恰当。

故选B。

  第2题: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A。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条件。

  第3题:

甲将自有的已达到报废标准的小汽车卖给乙,乙在驾驶该车时不慎将丙撞伤。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丙的损失应当()。

  A.由甲承担

  B.由乙承担

  C.由甲、乙承担连带责任

  D.由甲、乙承担按份责任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到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

  故选C。

  第4题:

加工300个零件,加工出一件合格品可得加工费50元,加工出一件不合格品不仅得不到加工费,还要赔偿100元。

如果加工完毕共得14550元,则加工出合格品的件数是()

  A.294

  B.295

  C.296

  D.297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D。

设合格品件数为x,则不合格品件数为300-x,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50x-100(300-x)=14550,解得x=297。

因此合格品件数为297个。

  第5题:

相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收文办理增加了()环节。

  A.承办

  B.拟办

  C.批办

  D.承办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A。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收文办理新增加了“承办”和“传阅”环节。

故选A。

  第6题:

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④,②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⑤⑥,②③④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B。

①②③中将正方形分成各不相同的部分;④⑤⑥中将正方形分成的各部分都相同。

或④⑤⑥是中心对称图形,①②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第7题:

判断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

  B.雷锋说:

  “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借代)

  C.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比拟)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

比喻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其中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格式如“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

  “就是”

  “成了”

  “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C项“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很明显属于比喻中的暗喻。

故本题选C。

  第8题:

下列组织中,相对而言更需要清晰严明的纪律和规则的是()。

  A.项目任务小组

  B.高等学校

  C.中小学校

  D.军队或政府部门

  【解析】

  正确答案:

暂无解析。

  第9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为此目的”中的“此目的”指的是()。

  A.研究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从中引出科学规律

  B.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C.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D.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为此目的”的前一句话“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就是“此目的”所指代的内容,故选D。

  第10题: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年,梁思成加人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他才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主持者

  B.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贡献不为人所知

  C.梁思成是受到朱启钤的影响才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D.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一、二句话写人们通常只知道粱思成等人对北京城的贡献,间接说明朱启钤为北京城的改造作出过贡献,但是不为人所知。

  三、四句话以梁思成为例,说明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奠基作用。

最后一句话反问,也是为了说明朱启钤对中国的古建筑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段叙述梁思成的事迹,实际上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引出朱启钤的贡献,说明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故本题选D。

A项说法片面,只是朱启钤贡献的一方面。

B项说法错误,文段只说“少有人知晓”。

  C项论述主体有误,文段重点并不在于梁思成的成就。

  第11题:

耕种:

收获

  A.点火:

煽风

  B.结婚:

典礼

  C.起航:

抛锚

  D.修改:

定稿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耕种”是开始,“收获”是结束,这是一个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起航”是航行过程的起点,“抛锚”是终点。

  第12题: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建立或改造一个组织的过程中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再设计,是把任务、流程、权力和责任进行有效的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组织结构设计的是()。

  A.某集团因为经济危机进行大规模裁员

  B.某公司研发小组最近更名为研发中心

  C.国务院第六次机构改革即大部制改革

  D.某火锅店扩张后连锁店数量增了一倍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A项的裁员、B项的更名、D项的扩张连锁店都不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再设计,因此不符合定义。

C项国务院实行大部制改革,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再设计。

故答案为C。

  第13题:

如胶似漆:

情侣

  A.契若金兰:

朋友

  B.情同手足:

兄弟

  C.莫逆之交:

夫妻

  D.救死扶伤:

医生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A。

如胶似漆形容的是情侣问的关系;契若金兰指的是朋友间的情谊。

情同手足和莫逆之交也都是形容朋友间的关系;救死扶伤形容的是医生,而不是一种关系。

  第14题:

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偏重的是一种影响力、一种精神性。

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外界对这座城市吸引力、感染力的直觉反应和头脑印记,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依恋,是城市管理者智慧与情怀的折射。

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而两者的相加并非一个常数,软实力直接影响着硬实力效能的发挥。

软实力像一条软绳子,硬实力像一堆硬干柴,绳子虽软,却可以把硬干柴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铸造一座美好城市的巨大能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整体实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B.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C.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各有侧重

  D.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B。

本题属于推断文意型。

阅读可知,题干属于并列型结构。

理解这种并列型结构的材料,要求考生不要忽略并列在一起的每一个部分。

具体说,题干先给出了“软实力”的定义(隐舍:

软实力的内涵),然后再说“软实力直接影响着硬实力效能的发挥”

  (隐含:

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知,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第15题:

舌尖现象: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常会遇见的体验是所谓的“舌尖现象”,这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答案就在嘴边,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

这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现象属于“舌尖现象”的是()。

  A.小欣做了一份非常漂亮的策划方案纸稿,却在展示时没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方案中的精华部分。

最后还是同事帮忙才得以过关

  B.老林在逛街时遇到多年前的同学,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印象模糊,导致他怎么也叫不出该同学的名字

  C.小轩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GRE考试,突击强记英语词汇,但早晨刚记忆的200个词汇,到了晚上就忘记大半

  D.小茜参加数学竞赛时,有道很熟悉的大题,记得老师辅导时讲过,但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做,交了卷刚出考场,就回忆起老师讲过的解法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舌尖现象”的定义要点:

①答案就在嘴边,能够清晰地感觉到;②无法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③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

A项不符合③,B项不符合①和③;C项不符合①和②。

D项符合定义要点,故答案选D。

  第16题:

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

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

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欣赏活动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

  B.欣赏作品的时候应该加入欣赏者自己的精神活动

  C.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欣赏者的精神活动得到完善

  D.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是在欣赏者对其进行“补充”和“改造”之后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B。

主旨推断题。

本段文字的第一句和后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这个果,也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

欣赏者给艺术作品作“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是必要的。

B项是对其同义替换;A项不是文段的主要内容;C项和D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第17题:

出于对进城农民工生活的深切关怀,作家们在叙述农民进城的故事时,大都会不自禁地持有一种严正的道德立场,这些故事往往被简化为一种苦难叙事或控诉文学,在这种叙事图景中,市和农村往往被抽象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世界,农民们在城市中的挣扎,也总是被演绎为一曲关于质朴价值遭到毁灭的挽歌。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现代文学创作应更多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

  B.

  “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进城农民工生活艰难

  C.文学创作关于农民进城故事的叙述,有利于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D.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根据文中提到的农民进城的故事“被简化为一种苦难叙事或控诉文学”

  “城市和农村往往被抽象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世界”

  “……也总是被演绎为一曲关于质朴价值遭到毁灭的挽歌”,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些文学创作的价值判断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故选D。

  第18题:

若就个体层面而言,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其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可以由其预期目标而决定。

若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

因此,处在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乃至其他社会成员间的比照,凭借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反倒容易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

但这无论如何只是一种不宜泛化、神化、绝对化的一面之词,跨越了合理界限缺陷,是忽略了幸福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人的幸福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B.人处于封闭社会中时比处于开放社会中更具幸福感

  C.缺乏参照的幸福感是不宜进行泛化、绝对化的

  D.经过比较得出的幸福感才是客观真实的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文段共四句话,前两句分别论述了从个体层面而言的幸福感和从社会层面而言的幸福感,第三句话解释封闭社会中的人幸福感不低的原因,进而引出第四句话作者对这种幸福感的态度,即这种缺乏与其他社会乃至其他社会成员间的比照的幸福感是不宜泛化、神化、绝对化的。

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在最后一句,C项概括了最后一句的内容,A和B项只是对文段前半部分内容的论述,D项在文段中找不出依据。

故选C。

  第19题:

所谓控制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计划目标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纠偏矫正的行为。

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成效与预期目标相一致。

下列关于控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控制的对象应具有一定范围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空间

  B.所确定的控制目标必须包含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空间中

  C.控制的对象也可能只有一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D.实施控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既然控制是纠偏矫正行为,这就说明发展趋势不可能是只有一种,所以C项错误。

  第20题:

以下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A.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

  B.对每一天的活动,都列出一张活动顺序表

  C.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

  D.意识到不理解课文的某一部分时,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A项和D项是调节策略,B项是资源管理策略。

C项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

  第21题:

有项购物实验,先让购物者看一些他们喜爱的物品,或是厌恶的物品,以改变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展示一些普通物品的图片,让购物者在其中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受积极情绪控制的受试者,能够很快做出购买决定,且他们的决定更不容易被其他原因所改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心情愉快能让购物者做出快而不易变更的决定

  B.提示售货员切不可让顾客购物时产生厌恶情绪

  C.购物者看他们喜爱的物品会很快做出购买决定

  D.情绪不好的购物者会很快改变他们的购买决定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A。

整个文段是在陈述一项购物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即为文段的主旨所在。

  “结果发现”是很明显的标志词,其后的内容为文段的主题句,A项是对主题句的同义转换。

错项分析:

B项,文段的主体对象是“购物者”,并未提及“售货员”。

  C项,与文段内容不一致,文段中说的是心情好的受试者会很快做出购买决定,并非受看到的物品的影响。

D项,文段的结论只说了积极情绪的受试者的决定,而没有说情绪不好的购物者的决定,D项属于无由推断。

  第22题:

个人活动包括()。

  A.体育竞赛

  B.学科小组

  C.科普讲座

  D.写日记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第23题:

已知:

  

(1)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

  

(2)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

  (3)甲被录取。

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甲、乙都被录取

  B.甲、乙都未被录取

  C.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

  D.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B。

考查复言命题推理。

  (3)为真则

  

(2)为真,由“只有一个真”可知,

  (3)为假,即甲未被录取。

则可推出

  

(1)为真,所以

  

(2)为假。

  

(2)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否定命题是肯定的前件和否定的后件组成的联言命题,即乙不被录取,甲也不被录取,故选B。

  第24题:

某浇水装置可根据天气阴晴调节浇水量,晴天浇水量为阴雨天的

  2.5倍,灌满该装置的水箱后,在连续晴天的情况下可为植物自动浇水18天。

小李6月1日

  0:

00灌满水箱后,7月1日

  0:

00正好用完,问6月有多少个阴雨天?

  A.10

  B.16

  C.18

  D.20

  【解析】

  正确答案:

D。

  第25题:

患者李某,女,45岁。

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查头面部及双下肢有散在瘀血点,轻触牙龈可见出血,该患者在口腔护理时应特别注意

  A.动作要轻勿损黏膜

  B.夹紧棉球防止遗留在口腔

  C.蘸水不可过湿以防呛咳

  D.先取下假牙避免操作中脱落

  E、擦拭时勿触及咽部以免引起恶心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A。

  第26题:

王国维读书治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一个问题,总是先__________地收集资料.然后__________地予以分析,最后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从而达到对这一问题深刻的认识。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谨慎抽丝剥茧

  B.全面独出心裁

  C.广泛条分缕析

  D.仔细分门别类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先看第二空,“独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对应“最后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可知,前文说的应是进行仔细、谨慎地分析。

故“独出心裁”不合句意,排除B。

  “条分缕析”指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已经含有“分析”的意思,填入后与后文的“予以分析”重复,故排除C。

再看第一空,形容的是收集资料,“谨慎”意为慎重,小心。

比较而言,“仔细”更适合形容收集资料。

故答案为D。

  第27题:

有一只怪钟,每昼夜设计成10小时,每小时100分钟,当这只怪钟显示5点时,实际上是中午12点,当这只怪钟显示8点50分时,实际上是什么时间()

  A.17点50分

  B.18点10分

  C.20点04分

  D.20点24分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第28题:

商品:

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物品属于商品的是()。

  A.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

  B.农民向地方交的实物地租

  C.赈灾的钱和物

  D.人们游览的公园和名胜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A。

商品的定义要点是:

①用于交换;②劳动产品。

B项上交的地租、C项赈灾的钱和物、D项的公园和名胜都不能用来交换,不符合①。

故答案选A。

  第29题:

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④⑤,②③⑥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D。

图形①④⑤中有5个交点,图形②③⑥中有4个交点。

  第30题: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土地贫瘠,十年九旱。

尽管有国家的好政策,使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仍有不少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黄土高原上经济落后,文化匮乏,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B.与其等待国家的政策救助,当地政府不如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以摆脱贫困

  C.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当地人民走向富裕的一个主要障碍

  D.解决部分西北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C。

文段首先介绍了这里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旱灾频发的恶劣自然条件,然后指出“尽管”有国家的好政策,不少农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

显然,文段想说的便是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农民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题答案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