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10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docx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第二次离线作业答案

一、简要回答

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

答: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

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决定人思想性质,我国的德育。

一定要牢牢坚持个人修养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提倡和鼓励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道德要求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学生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修养方向。

如果只注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需要而忽视他们自我修养的方向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性甚至误入歧途。

因此,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修养的方向,经常分析和研究学生自我修养状况,对缺乏正确修养方向的学生应予以耐心疏导。

帮助他们划清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自我修养与剥削阶级、与人文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界限,使学生按照社会主义要求来自觉进行修养。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避免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

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能产生积极作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不能离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交往。

因此,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和投入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积极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与交往,积极投入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使学生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增强他们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修养的自觉性。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善于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2、教学德育功能乏弱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观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

一种表现是,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知识的活动,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以多方面课程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为其主要表现特征,以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活动。

这种对教学的理解是及其片面的,在实践上必然会降低或窄化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也自然谈不到德育功能。

另一种表现是功利化的教学取向,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导致实践上的教学极为重视如何能给个人带来利益的观念和知识技能,其结果是教学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文化。

  二是德育工作习惯及评价习惯上的片面性。

运动化、活动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我国德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活动对学校德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贬低活动、忽视活动不对,但德育工作总是习惯于高活动,甚至把它唯一化,而忽视教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三是体制上的条块分割。

现在中小学校普遍没有教务、政教和总务等职能部门,这种体制对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影响的。

这在管理上是无可非议的,但这难免不使教学和德育成为问题。

按理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校的共同任务,但说是这样说,而实际上却难以如愿。

四是教师工作评估导向上的片面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评职、晋级的条件、标准得到一定改进,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教学方面的指标比较硬,具体,可衡性强。

而德育方面的指标则比较笼统模糊,可衡性差。

这种教学指标硬、德育指标软的状况,使一些学校在对教师工作评价上自然比较注重可比性强的教学指标,教学指标也无形中成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方面。

而德育方面的指标由于笼统模糊而受到忽视,成为评价教师的虚软的、非主要的方面。

五是教育力量利用上的偏差,过多重视班主任作用,忽视挖掘利用广大教学人员作用的发挥。

3、开放式德育及其特点?

开放式的德育并不意味着反对在校园内(或班级内)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意味着什么活动都要搬到校外(班外)去进行。

其实,开放式的德育产不否认学校教育,只要外不要内。

它是指在力量参与、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领域、实施过程、组织网络、管理工作等方面有内有外、内外结合的一种教育思想及工作方式。

特点为:

德育工作不是自我局限在本校范围内,而是有内有外。

既有向外展开,又有向内引入。

不是封锁外界现实的影响,无视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求得内外影响的一致性,通过内外结合来控制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

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德育并不是反对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反对单纯在校内或单纯在校外的片面做法,重视内外的一致与结合。

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树立正确的开放意识十分重要。

4、如何确立班级目标才有利于它更好地实现?

目标的确立应根据教育目的,要符合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

班集体的目标必须体现马卡连柯说的“前景路线”原则。

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使学生看到前途和充满希望。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远目标。

但光有长远目标是不够的,因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过程,一定时期内很难看到效果,这反过来又会减弱学生的奋斗情绪,降低积极性。

所以还应注意设立近期的、经过大家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把学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这样的目标能使人在短期内看到成效。

能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尽早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增强信心和勇气去实现下一个目标。

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目标的提法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要鲜明、准确具体生动,富有吸引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德育方法的总体把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方法的有效性,应在整体上注意以下问题:

(1)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引导的思想作指导。

启发引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探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行为准则。

(2)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好制约方法有效性的因素。

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不正确的教育观、僵化甚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不遵守方法运用的基本规则,运用方法时缺乏灵活的机智都会影响德育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育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和尊重受教育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避免强制和压服,把方法的运用建立在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3)要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古往今来,德育实践的发展使它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方法,这其中一些反映德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今天的德育应予以借鉴和继承的,那种借方法的时代性而否定传统方法的借鉴性和继承性的虚无主义是错误的,反过来说,那种以传统方法继承性为由而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不主动探索创造新方法的保守主义也是不对的。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注意把方法的继承性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4)要重视和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

因为,制约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它决定了运用多种方法的必然性。

解决人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绝不是孤立地使用某一方法就能奏效的,各种方法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但也都它们自身的局限性,要使每一种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有其他的方法与之相配合。

(5)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

科学的方法论不仅含有各种类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含有科学的方法论,如: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事物的质变量变、对立统一等,这些对于我们进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都是在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6、为什么说教育爱具有陶冶价值?

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陶冶作用和示范作用。

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之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相长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

从教师这方面来说,他除了从学生那里觉识自身教之所长教之所短和学生的长处外,他自身许多良好的言行和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教师的这种态度和行为能对学生的为人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尊重关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

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

7、德育原则及其基本特点和作用?

德育原则是处理德育过程中各种各样关系和矛盾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

它主要针对德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回答“为什么要这样”、“该怎么这样办”的问题。

德育原则反映人们对德育工作的主观认识。

但这种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规律、德育实践及其经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特点:

一是时代性,一定的德育原则是与其所处的社会要求、教育目的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

二是理论性,德育原则指导实践但并不是实践本身,它是对德育实践某一问题或一般问题加以处理和解决的理性要求,具有明显的理论色彩,体现出一定的德育观念。

三是规范性,德育原则不仅反映德育工作观念,而且还为怎样把观念变为有效的实际行为提出一般的要求。

作用:

一是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德育不仅反映社会及其教育目的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正确反映。

因此,它对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作用。

德育原则不仅能为人们处理、解决各种关系和矛盾提供一般的策略性要求,而且还反映出一定的德育要求、德育思想、德育价值取向等。

能为检查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

依据德育原则来评价德育工作,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8、品德评价法及其必要性?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人对自身思想品德行为的调节或认定,不仅是依据主观上的自我认识,而且常常是依据客观外界的评价来进行的,由此,使得品德评价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其思想品德行为经常带有不稳定性。

他们自身的长处或不足,需要经常予以评价才能获得强化或矫正。

思想品德评价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

品德评价法的功能在于:

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了解、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因素;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

9、对德育管理进行教育性强化的必要性?

管理的教育性强化,即指在管理中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工作来增强管理的成效,达到管理的目的。

必要性表现在:

一是管理中的教育性强化,这是一般管理学意义所具有的基本原则。

在一般意上认为有效的管理,不只是强化各种规范规章,不仅是进行各种监督检查和奖惩等,也包括运用教育手段,来使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种必要的管理规章和要求、措施等,来使人对这些产生内在的认同或接受,调动人的内在积极自主性。

教育性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所强调的重要管理原则,并把它看成是体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是德育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于教育的管理,它是以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健康成长为目的。

这样的管理,要实现它的教育目的,其过程理应充满教育的意义。

不注重教育性或失去教育性,德育管理也就背离了它“服务于德育”的目的。

三是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固然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特别是身心发展处于不稳定不成熟阶段的青少年,但并不意味着这是最有效的或一定是有效的。

如果教育对象对所要求的规范没有内在的真正认识和理解,如果教育对象对外在的规范要求心有抵触或误解,即使不断加大对遵守规范的检查监督或惩处的力度,也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品质得以良好的形成。

10、为什么说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活动,其教育性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上看,教学是手段性的,教育是目的性的。

其次,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要求,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主体部分来加以突出,总是构成教育目的的主体部分。

再次,从教学活动进行的内容来看,教学内容虽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的思想性、道德性、情感性、智慧性、文化性、审美性以及价值性等,这使得教学的进行必须要有教育性,要体现教育性。

这其中也就自然包含德育性。

第四、从教学中教育者的使命和实际言行特征来看,教育者承受着社会所赋予的育人职责,这种委托要求教育者并不只是在知识、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智慧、情感、审美情趣、文化素质、价值态度等方面要对受教育者给予实际影响和引导。

第五,从社会的意愿来看,教学的教育性无不是社会的意志所使然。

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社会就早已按照自己的意志(培养为本社会服务的人),把对人品德方面的要求赋予给了教学,这在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

回顾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人类早期的教育无不具有德育的性质,即使在其之后到现在,社会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意志,赋予教学许多的德育使命和内容,把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社会的意志不仅赋予教学的教育性,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对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性、体现教育性具有监督职能。

放弃或违背教育性的教学,总是为社会所不允许的。

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根本所在。

11、教育的人道化及其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人道性,在总体上说,是指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等方面人道性体现和要求,从教师对教育人道性应有的体现来说,教育人道性主要指教师在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教育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具有这样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是关心学生,把学生的痛苦或不幸以及他们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放在心上,关注他们生活的冷暖、学习的进步以及他们做人的好坏,为他们良好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三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寄予良好的期待,而且还能以爱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给以全身心的投入。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在学生身心和利益受到危害时挺身而出,敢于同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四是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能因身为教师而在学生面前盛气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

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遇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压制学生。

要认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性,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一视同仁,不以出身贵贱而喜欢一部分学生或厌恶另一些学生。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是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和教师)来体现的,因此,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实质上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教育者如不按上述要求去做,则是职业道德低下的表现。

如果违背了上述表现,则是不道德甚至是非道德的表现,必将遭到人们的谴责。

这方面的问题在上一章中已有所体现,这里不做叙述。

12、搞好学校德育管理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德育的管理性强化不可忽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德育思想观念的强化,包括使全体教育者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价值观。

使教育工作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进取精神。

二是强化完善德育组织系统,处理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有分有合,分则各负其责,各有特点;合则目标一致,相互配合。

三是德育机制的强化,包括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和规范,建立公正公平的奖惩机制,良好的检查评估导向机制,校内外新影响的沟通协调机制等。

机制的强化应在活化上下功夫,同时要赋予它公平公正的品质。

四是德育队伍的强化,除明确目标职责,注重德育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坚持正确的导向外,还应注意主动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五是强化德育的研究探索,以科研带动和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

13、德育目标及其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德育目标,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品德培养的基本(或具体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或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德育目标总是带有综合性。

从实际的讨论来看,德育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目标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提出的总体德育目标,是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都应遵循和把握的总体原则。

广义的德育目标是指对德育活动既具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要求的目标领域(也可称为目的领域)。

具体表现为含有层次结构的目标系列,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一是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了德育的社会性质——品德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德育要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人,指明了德育的方向。

如果违背了这种性质,偏离了这一方向,代表社会的相应管理机构就要对此加以纠正。

二是对所要培养的素质有质的规定性,即具体规定着培养什么样的品德,表明对品德素质的明确要求。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使它对德育活动的要求带有很强的原则性。

成为社会把握德育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14、德育意识及其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德育意识即指人对德育工作的主观映象、想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观念等。

它反映德育这一社会存在,同时对其又具有反作用。

它源于人与德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又随德育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并对德育工作给予各种不同的影响。

德育意识对德育工作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使德育工作者能够从实际工作中引出的观念、思想、规则等来指导、计划自己的行动,引导德育工作方向、确定活动意向、预见活动未来。

使德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15、德育队伍管理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德育队伍管理。

德育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

德育队伍管理重要的是搞好德育队伍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建设德育队伍要树立新的德育队伍观。

旧的德育队伍观仅仅把队伍局限在班主任或学校范围内,难以适应改革开放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学校德育队伍要体现层次性(既不仅要有工作队伍、教育队伍,还要有领导队伍和管理队伍)。

在校内重点建设好能够自觉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队伍。

因为在学校中,全体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骨干,这是始终要把握住的。

在校外,要特别注意搞好家长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与管理除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明确责任制、建立班主任工作规范或条例等)外,还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进行检查,考察他们的育人素质。

德育队伍管理要重在调动人们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不仅要教育启发他们自觉工作,还要主动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爱护他们。

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评估导向,活化激励机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估教师工作的一项硬性指标。

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奋发努力地工作。

16、陶冶教育法及其必要性?

所谓陶冶,汉语的本意为制陶器和炼金属的方法,后被移用教育中,比喻对人的品格给予有益的影响。

陶冶教育法就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人给予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必要性表现在:

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情境,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情境总是不断地给人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常常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环境或情境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注意利用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国古代就非常注意利用这一方法,不少人主张,培养德行要“熏清陶染”,“潜移默化”“陶冶而成之”。

17、班级德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1)良好的人际氛围

(2)正确的舆论

(3)领导核心和骨干富有影响力

(4)心向一致的努力态势

(5)健康的文化情趣

(6)活动的开展有序和谐

二、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学校的德育,不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观点,而是分析道德的方法。

(正确)

2、只有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各项活动中的德育,才是开放式的德育。

(错误)

3、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正确)

4、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错误)

三、问题分析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

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因为,大多情况下,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

只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坚持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我国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使青少年成长所必需。

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与“两极”发展的可能性。

他们既可能接受正确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又可能接受不良影响,养成坏的或不好的行为习惯。

他们的特点是,既然富于理想,又注意实际;既品德高尚,又不拘小节;既勇于独立思考,又容易盲目信从;既然理智沉稳,又易感情冲动等等。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就应予正面教育和疏通引导。

2、中外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长善救失(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

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原则克服消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

学生思想内部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身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

二者之间强弱状态的不断变化,导致人思想品德表现有所不同。

当积极因素得到增强,并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时,消极因素就会受到抑制或被消除,人的思想品德就会向健康的方面转化和发展。

反之,积极因素就不能很好地主导思想品德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良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3、古语有“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之说,值得教育思考。

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正面教育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及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思想行为给予正面强化,即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对学生积极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

正面强化,不是不要批评处分,德育中批评处分是不可少的。

研究表明,正确使用表扬奖励的手段比批评处分更容易促进学生的上进。

古人“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数子十过”易使其灰心丧气,因为他会有“他已把我看扁了”之感。

“奖子一长”可使其振奋向上。

因为他会有“他已对我寄于很大希望”之感,“他十分理解我”之感。

所以,进行正面教育也应注意以表扬奖励为主,并力求在表扬奖励的基础上使学生内心发不断进步的动机,产生高尚的追求。

4、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

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和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因为除教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德育途径,如生活实践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以及专题性的德育活动,还比如隐性的德育途径也很多,它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

德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