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12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教学课题

课型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课时

使用时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新授

2

2012、10

 

学习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2、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学习重点、难点

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开创。

代表人物有、、代表作品《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学。

《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代表作品《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代表作品《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二、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ún:

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

               

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

今义:

                                                 

【文言句式】                                                

①子路曰:

“为孔丘。

”                                

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                  ,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④不以言举人,                  。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jià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  

C.夫子怃然(wǔ)          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蓧(hè)         杀鸡 为黍而食之(s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

引见

B.而谁以易之       易:

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

匡正

D.趋而辟之         趋:

快步跑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

“奚自?

”    

C.孔子曰:

“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

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

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

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

正义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

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

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

“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对曰: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

“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

“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

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⑤:

官名。

③羖:

公羊。

④累绁:

用绳索捆绑。

⑥粥:

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               诫:

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

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

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

向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孔子遂行              遂拔以击荆轲

D.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

D

 

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教学课题

课型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课时

使用时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新授

2

2012、10

 

学习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2、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学习重点、难点

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二、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ún:

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

答案:

  ①duó  ②nì  ③jù  ④yú  ⑤hè  diào  ⑥shǔ   ⑦wǔ  ⑧dài  ⑨yì  ⑩xiàn  ⑪ǒu  ⑫yōu  chuò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答案:

 ①担忧  ②渡口  ③参与  ④匡正,挽回  ⑤危险  ⑥出来做官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答案:

  ①“桀”通“杰”,形容高大  ②“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③“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

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二)虚词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答案:

①表并列  ②表递进  ③表承接  ④表转折  ⑤表假设  ⑥表修饰  ⑦表因果  ⑧表目的  ⑨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⑩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

               

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

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