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12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docx

青岛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生词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细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2、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并做好批注。

3、学生交流朗读。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

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

4、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

5、师: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五、朗读全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或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人树相融感受情境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积累语言

1、找出描写“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语句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3、摘抄优美语句,积累丰富语言。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1、这种类似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和同学交流交流。

2、小练笔,注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手法表达情感。

3、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比喻拟人

排比想象

首尾呼应

教后小记:

2.山雨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3、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4、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

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u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

倾听到了什么?

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

观察到了什么?

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 

②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3、摘抄文中优美语句,积累语言。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板书设计:

2、山雨

雨前细致观察

雨中用心倾听

雨后联想想象

教后小记: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

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

“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

“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师: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

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

我多么得意啊!

4、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5、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

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

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

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

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

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想象丰富和感受独特。

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书写生字词两遍。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二、抄背词句,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阅读积累上。

2、交流积累簿,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

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动物间合作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用心观察

感受独特

教后小记:

4.索溪峪的“野”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简介索溪峪。

2、揭示课题:

索溪峪的“野”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

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是一种惊险的美。

是一种磅礴的美。

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

“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

(板书:

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

(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

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

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

(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

”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

”“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

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

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

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

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

又是怎样表达的?

板书设计:

4、索溪峪的“野”

抓住景物特点

先概括再具体

教后小记: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

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

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

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

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

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趣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

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

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

一、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

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二、再次修改,发现典型

1、相信刚才的欣赏与评价,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请同学们拿起笔,对自己的习作再次进行修改。

2、教师进行巡视与指导,发现经过修改后有很大改善的典型。

三、典型交流,比照赏析

1、请“修改典型”(前面上来交流的同学除外)上台朗读自己前后不同的语句或片断并简要解释这样修改的原因。

2、教师口头叙述刚才巡视发现的有严重缺陷的病文(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选择教师口头叙述的方式来开展评价)。

请同学们来谈谈看法,提出修改良策。

四、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后小记: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准备

出示日积月累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1)学生自由吟诵。

(2)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

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教后小记:

 

2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娱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