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142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4.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4.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6。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7。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C)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18。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9。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0。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D)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

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4。

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25。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2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BD)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B)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CDE)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E)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CDE)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BCDE)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表明人的本质(ABC)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4.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5.简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DBBC6-10:

CBABB11-15:

CDBCA16-20:

CCBDC21-25:

DDDBC26-30:

DCCDA31-35:

DCDBD36-40:

CCDC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CE3.AB4.CDE5.ABE6.BCD7.ABCD8.ACDE9.ABCDE10.ABC

三、简答题

1.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

(4分)

2.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分)

3.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分)

000(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

4.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4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为: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把实践引向失败。

(2分)

5.

(1)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分)

(2)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价值。

(2分)

(3)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种时候,要以社会价值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

(2分)

四、论述题

 1.

(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1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5分)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2分)

2.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1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