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51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化学试题

★祝你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F-19Na-23P-31K-39Ca-40Cu-64I-127

第I卷(选择题,共52分)

本卷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推广应用燃煤脱硫技术,可减少硫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可制得石膏产品

B.普通玻璃和氮化硅陶瓷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凡是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

D.为消除碘缺乏病,政府规定在食盐中必须添加一定量的KI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硫反应后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可以被氧化为硫酸钙;普通玻璃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食盐、食醋、食用油均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不一定有害;为消除碘缺乏病,政府规定在食盐中必须添加一定量的KIO3。

【详解】应用燃煤脱硫技术,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亚硫酸钙,亚硫酸钙容易被氧气氧化为硫酸钙,故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同时得到副产品石膏,A正确;普通玻璃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食盐、食醋、食用油均可用作食品添加剂,所以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不一定有害,故C错误;为消除碘缺乏病,政府规定在食盐中必须添加一定量的KIO3,故D错误;

2.我国汉书中记载:

“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如下描述:

“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对上述史实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纯净物B.该物质可能属于无机化合物

C.该物质是由同一类烃组成的混合物D.烟是该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只含一种物质的为纯净物,由题中信息可知,“洧水”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

A.“洧水”是石油,含有多种烃,是烃的混合物,故A错误;

B.“洧水”是石油,主要成分是不同类型的烃,烃属于有机物,故B错误;

C.“洧水”是石油,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烃,是烃的混合物,故C错误;

D.石油中C元素的含量较高,点燃时不完全燃烧会生成大量的黑烟,故D正确;

正确选项D。

3.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

为方便饮用,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上述过程涉及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物质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操作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B.③操作为分液

C.②操作为过滤D.加入抗氧化剂是为了延长饮料茶的保质期

【答案】B

【解析】

A.①由

操作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故A正确;B.③操作为茶汤的分灌封口,不是分液,故B错;;分离茶汤和茶渣属于过滤,故C正确;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可作抗氧化剂,故D正确;答案:

B。

4.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核内质子数为117,核内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可表示为:

Ts

B.乙醇的结构简式:

C2H6O

C.COCl2的结构式为:

D.CaO2的电子式为:

【答案】C

【解析】

A.核内质子数为117,核内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的质量数为291,可表示为

,故A错误;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C2H6O是乙醇的分子式,故B错误;C.在有机物中C元素形成4个共价键,O元素形成2个共价键,Cl元素形成1个共价键,所以COCl2 的结构式为:

,故C正确;D.CaO2中含有过氧离子,电子式为

,故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用语,涉及原子构成、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把握化学用语的区别及规范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不大。

本题的易错点是D项,注意CaO2中含有的是过氧离子,不是氧离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酯类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

C.淀粉水解液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检测是否水解完全

D.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某盐溶液,可观察到蛋白质发生凝聚,再加入蒸馏水,振荡后蛋白质又发生溶解,则该盐一定不是硫酸铜

【答案】D

【解析】

【详解】A、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后形成的化合物,油脂不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

B、油脂与碱作用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的反应称为皂化反应,故B错误;

C、淀粉水解液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检测是淀粉是否水解,需要用碘检验是否水解完全,故C错误;

D、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某盐溶液,可观察到蛋白质发生凝聚,再加入蒸馏水,振荡后蛋白质又发生溶解,此过程为盐析,而硫酸铜是重金属盐,加入蛋白质可以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加水后不能溶解,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6.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因电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B.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D.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银器表面腐蚀,发生化学腐蚀,不是电化学腐蚀,故A错误;B、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这种方法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B正确;C、镀层破损后,因Fe比Sn活泼,铁作负极,加速铁的腐蚀,故C错误;D、钢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根据电解原理,钢管被腐蚀,故D错误。

7.设NA为阿伏加徳罗常数的数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圧下,7.0g由丁烯与丙烯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

B.向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6gNO2气体,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数为NA

C.6.4g铜与足量的硫单质混合加热,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NA

D.标准状况下,2.24LSO3中含有0.1NA个SO3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A.丁烯与丙烯的最简式都为CH2,利用7.0g/14×2×NA可以求出氢原子数目;B.存在2NO2

N2O4可逆反应;C.铜与硫加热反应生成硫化亚铜;D.标准状况下,SO3为固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

详解:

丁烯与丙烯的最简式都为CH2,所以7.0g由丁烯与丙烯组成的混合气体中,n(CH2)=0.5mol,所以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A正确;46gNO2气体为1mol,由于存在2NO2

N2O4可逆反应,所以容器内的分子数小于NA,B错误;铜与足量的硫单质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铜;铜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1价,因此6.4g铜(即为0.1mol)完全反应后,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NA,C错误;标准状况下SO3为固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D错误;正确选项A。

点睛:

金属铁、铜分别与氯气加热反应均生成高价化合物氯化铁、氯化铜;金属铁、铜分别与硫蒸气反应均生成低价化合物硫化亚铁、硫化亚铜;这是因为氯气的氧化性大于单质硫的氧化性。

8.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能溶解Al2O3的溶液中:

Mg2+、Fe3+、AlO2-、HCO3-

B.水电离出c(H+)=10-9mol/L的溶液中:

K+、Fe3+、Cl-、SO42-

C.滴入KSCN显红色的溶液:

Na+、Cu2+、Br-、SO42-

D.c(H+)/c(OH-)=1012的溶液中:

NH4+、K+、HCO3-、N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能溶解Al2O3的溶液可能为强碱溶液或酸溶液,HCO3—与H+或OH-均不能共存,Mg2+、Fe3+与氢氧根离子均不能大量共存,AlO2—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水电离出c(H+)=10-9mol/L的溶液中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如果显碱性Fe3+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C.滴入KSCN显红色的溶液中含有铁离子,Na+、Cu2+、Br-、SO42-与铁离子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C正确;

D.c(H+)/c(OH-)=1012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HCO3-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答案选C。

9.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FeCl3溶液中滴加HI溶液:

Fe3++2I-=Fe2++I2

B.用铜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

2Cl-+2H2O

Cl2↑+H2↑+2OH-

C.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Al(OH)3↓+3NH4+

D.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Na2SiO3+2H+=H2SiO3↓+2Na+

【答案】C

【解析】

A.氯化铁具有氧化性,碘化氢中-1价的碘离子具有还原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和亚铁离子,反应为:

2Fe3++2I-═2Fe2++I2,故A错误;B.用铜作阳极电解氯化钠溶液时,阳极上铜失电子而不是电解质溶液中氯离子失电子,所以得不到氯气,故B错误;C.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硫酸铵,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4+,故C正确;D.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SiO32-+2H+═H2SiO3↓,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实质是解题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BC,要注意用铜作阳极电解氯化钠溶液时,阳极上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氢氧化铝不溶于弱碱。

10.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其中装置不合理的是()

.......................................

A.鉴别纯碱与小苏打B.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C.证明Cl2能与烧碱溶液反应D.探究钠与Cl2反应

【答案】A

【解析】

A.加热固体,为防止生成的水倒流,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故A错误;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棉花着火,说明温度升高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所以证明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C.氯气与NaOH反应,则气球变大,可验证氯气与NaOH的反应,故C正确;D.钠与氯气加热生成氯化钠,碱液可吸收过量的氯气,图中装置可验证钠与氯气的反应,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实验装置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1.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B.NaHCO3能与碱反应,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C.Fe2(SO4)3易溶于水,可用作净水剂D.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是因为其具有与漂白性,与其氧化性无关,故A错误;B.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做焙制糕点的膨松剂,故B错误;C.Fe2(SO4)3水溶液中三价铁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固体杂质颗粒,所以可以用作净水剂,与硫酸铁易溶于水性质无关,故C错误;D.液氨汽化吸收大量的热,具有制冷作用,可用作制冷剂,故D正确;故选D。

1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判断正确的有()

①用10mL量筒准确量取稀硫酸溶液8.0mL;②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③能说明亚硝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用HNO2溶液作导电试验,灯泡很暗;④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液面定容后所得溶液的浓度偏大;⑤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得Fe(OH)3胶体;⑥圆底烧瓶、锥形瓶、蒸发皿加热时都应垫在石棉网上;⑦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⑧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⑨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A.3个B.4个C.5个D.6个

【答案】B

【解析】

氯水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指示剂氧化褪色,②不正确。

灯泡很暗说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小,但不能证明电解质但强弱,③不正确。

制备Fe(OH)3胶体应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⑤不正确。

蒸发皿加热不需要垫石棉网,⑥不正确。

瓷坩埚中含有二氧化硅,在加热时能和氢氧化钠反应,⑧不正确。

所以答案是B。

13.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2C(s)+2O2(g)=2CO2(g) ΔH=a,2C(s)+O2(g)=2CO(g) ΔH=b,则a>b

B.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kJ·mol-1,则含4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C.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D.已知CH4(g)+H2O(g)=CO(g)+3H2(g)ΔH=+206.1kJ·mol–1,反应过程中使用催化剂,ΔH减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高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焓变是负值,则a<b,A错误;

B.中和热是指稀的强酸和强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醋酸是弱酸,其电离过程吸热,40.0g即1mol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B正确;

C.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气态水的能量高于液态水的能量,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的燃烧热ΔH<-241.8kJ/mol,C错误;

D.反应热只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系,与反应条件无关,因此反应过程中使用催化剂,ΔH不变,但催化剂可以改变活化能,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焓变是负值,A、D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4.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

有关该物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B.不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反应

C.该物质中所有原子有可能在同一平面

D.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8H17O2N2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物质中苯环、碳碳双键等能发生加成反应、苯环上的H和羟基等能发生取代反应,选项A正确;B、碳碳双键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选项B错误;C、该物质中有两个亚甲基,即有两个碳是四面体构型,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选项C错误;D、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8H16O2N2,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5.CaCO3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通过反应生成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l2和SO2均可以漂白有色物质,且漂白的原理相同

B.由SiO2+Na2CO3

Na2SiO3+CO2↑可知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

C.工业上,可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后再通入CO2制NaHCO3

D.制取玻璃、纯碱和漂白粉所涉及的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气能漂白,利用的是其强氧化性,SO2的漂白性,利用的是跟有色物质化合,原理不同,A错误;

B、该反应利用的是高沸点制取低沸点,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不能据此判断其酸性强弱,B错误;

C、NH3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碱性,能提高CO2利用率,发生反应: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C正确;

D、制取漂白粉: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制取玻璃:

SiO2+Na2CO3

Na2SiO3+CO2↑、SiO2+CaCO3

CaSiO3+CO2↑,没有化合价的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纯碱: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16.X、Y、Z、W、M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质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Z、W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B.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M>W>Z>Y>X

C.化合物YW2、ZW2都是酸性氧化物

D.用M单质作阳极,石墨作阴极电解NaHCO3溶液,在阳极区出现白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质子,则X是H;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Y是C;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M是Al;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Y、Z、W、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故Z是N,W是O。

综上所述,X是H,Y是C,Z是N,W是O,M是Al。

A.X是H,Z是N,W是O,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H4NO3为离子化合物,故A项错误;B.X是H,Y是C,Z是N,W是O,M是Al,其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Al>C>N>O>H,即M>Y>Z>W>X,故B项错误;C.化合物YW2、ZW2分别为CO2、NO2,CO2是酸性氧化物,NO2不是酸性氧化物,故C项错误;D.用Al单质作阳极,石墨作阴极电解NaHCO3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在阳极区铝离子和碳酸氢根双水解会产生白色沉淀,阴极区产生氢气,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17.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B

探究氯化银和碘化银的Ksp大小

向2支盛有5mL浓度均为0.1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分别滴加等浓度的NaI溶液和NaC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C

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向盛有碳酸钙固体的锥形瓶中加入6mol/L盐酸,将生产的气体依次通过饱和Na2CO3溶液、浓硫酸

D

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

分别用量筒取50mL0.5mol/L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记录初始温度,然后将其分别倒入反应中和热测定容器,记录混合后溶液最高温度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要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实验,应该只有浓度不同,其它条件必须完全相同,该实验没有明确说明温度是否相同,并且实验现象也不明显,所以不能实现实验目的,故A不选;B.AgCl和AgI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相同,溶度积小的先产生沉淀,向2支盛有5mL浓度均为0.1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分别滴加等浓度的NaI溶液和NaCl溶液,根据沉淀的先后顺序以及沉淀的颜色可以判断溶度积大小,故B正确;C.盐酸属于挥发性酸,向盛有碳酸钙固体的锥形瓶中加入6mol/L盐酸,生成的气体中一定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将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二氧化碳也被吸收了,应该通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故C错误;D.在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实验中,为了保证完全反应,需要使一种物质适当过量,故D错误;故选B。

18.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检验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淡黄色)受热分解的部分产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N2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对产物检验产生影响

B.若③和⑤中分别盛放足量NaOH溶液、CuO固体,可检验生成的CO

C.实验结束后,①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黑色,则产物一定为铁

D.若将④中的无水CaC12换成无水硫酸铜可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

【答案】B

【解析】

通入N2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等对产物检验产生影响,A错误;利用②③除去二氧化碳,④中的无水氯化钙将气体干燥后,如果⑤中的黑色的氧化铜固体变红,⑥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产生,B正确;实验结束后,①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黑色,则产物可能为铁,或氧化亚铁或四氧化三铁,这些物质都是黑色的,C错误;因混合气体经过了②澄清的石灰水,③氢氧化钠溶液,所以将④中的无水氯化钙换成无水硫酸铜就不能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D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

本实验抓住亚铁离子的不稳定性,进行判断处理,因为亚铁离子非常容易被氧化,所以先赶净装置中的空气,回答了充入氮气的目的;检验一氧化碳产生,应先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再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检验即可。

19.硼氢化钠(NaBH4)在有机合成、化工生产方面有广泛应用。

制备硼氢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NaBO2+2SiO2+4Na+2H2

NaBH4+2Na2SiO3。

下列有关上述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

B.转移4mol电子时,只需向装置中通入44.8LH2(标准状况)

C.装药品之前加热装置至100℃并持续一会儿

D.制备硼氢化钠的副产物可能有NaH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转移电子总数为4,所以反应中钠是还原剂,而氢气是氧化剂,由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由反应NaBO2+2SiO2+4Na+2H2

NaBH4+2Na2SiO3可知氧化产物为Na2SiO3,还原产物是NaBH4,所以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A正确;

B、转移4mol电子时,根据方程式可知理论上需要2mol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mol×22.4L/mol=44.8L,但由于是可逆反应,需要通入氢气的体积大于44.8L,B错误;

C、由于钠极易被氧化且能与水反应,所以需要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则装药品之前加热装置至100℃并持续一会儿,C正确;

D、由于钠离子可与还原产物生成NaH,因此制备硼氢化钠的副产物可能有NaH,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与计算,题目难度中等,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几组概念,尤其要注意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

选项B是易错点。

20.某温度时,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