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68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一、概念:

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一、态度的成份

1、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2、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1、态度的特征

2、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双向性:

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3、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4、态度的恒常性:

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三、态度的种类

1、情感性态度:

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2、理智性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3、动作定向性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4、均衡的态度;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

5、自我防御的态度:

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

四、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实验:

拉姆伯特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

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

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

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结果:

(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

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形成新的行为,改变旧行为,预测人的行为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实验

过程:

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

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

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1、态度形成的阶段

●顺从: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

即内在化。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欲望满足,知识(信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其它因素

二、态度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

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断改变的。

态度模式

●1953年,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

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响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

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

模仿对态度的影响

●班都拉强调替代性强化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个人也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更好的礼品。

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

控制组面临上述情况,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

●结果:

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实验者对他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增多。

●结论:

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并给予强化。

2、认知协调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

(1)结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

“平衡状态的概念表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

Ø单元:

人们总是将事物的许多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Ø情感:

知觉一个事物单元的过程中产生的态度体验

●一种认知情境中存在着单元和情感关系:

单元关系表示在特定情境中被知觉成份的统一程度,有正负两种状态。

情感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情感类关系,也有正负两种状态。

●认知结构的平衡不仅取决于情感或单元关系的正负,也取决于单元与情感关系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在一致性上占优势时为平衡状态。

各种关系彼此矛盾时,是不平衡状态。

认知情境中的单元和情感关系都有力趋平衡的倾向,否则会引起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P—O—X”模型

(2)认知失调理论

●1957年,费斯廷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指出:

“认知失调理论基于一种观点:

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间建立内在的和谐一致性。

即个人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理论假设:

●A)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B)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

●C)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

认知要素

●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或观念。

可分为:

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

A)不相关:

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

B)不协调:

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

C)协调:

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

●费斯廷格主要考察了后两种关系,尤其是失调关系。

他提出:

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协调的程度是由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决定的。

但是,不协调的程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大,因为不协调一经产生,就会受到相反方向的阻力。

不协调的原因

●逻辑上的不相容

●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

●与过去经验不协调

失调量的测定

●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失调量是认知要素对个体重要性的函数;

●两个认知要素组合体之间的失调总量是这两个不协调的组合体之间的所有相关的关系的加权比例的函数。

失调

●失调的后果:

¡作为心理上不舒适感的失调的存在可导致个体去减少失调、达到协调;

¡当存在失调时,个体除了失调以外,还主动避开促进失调增大的情况和信息。

●减少失调的方式:

¡改变认知结构中关于行为的认知要素。

¡改变关于环境的认知要素。

这同样也是观念的改造,即认知结构的重建。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

社会不一致引起的失调

●解决方法:

A)改变自己的意见;

B)设法改变他人的意见;

C)将自己与那个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分开,即认为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方法

●态度的改变是在旧态度上发生新变化的过程。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

1、一致性改变

●方向不变,只是强度变化。

如从稍微反对变为强烈反对。

2、不一致性改变

●方向发生变化,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

如从厌恶变为喜欢。

●在相同情境下,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比不一致性改变容易。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态度系统本身的特点

1.态度强度越大,理性的理由也越充分可靠,因而改变起来也越困难。

2.态度向中度高,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就越重要,相应的认知与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来也就越困难。

3.态度深度越大,与个人强烈的情绪体验越紧密相联,在态度的改变过程中常常引发“理通情不达”或相反的“情通理不达”的效应。

(二)个体因素

1.个体差异:

a,性别与智力b,人格特征c,认知需要d,自我防卫倾向

2.好心情:

好心情的个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劝导。

3.承诺

●承诺是指个体对自己关于某事所持的看法已经承担了的相应的义务。

●已经承诺的态度比没有承担义务的态度更难于受外部的劝导影响而改变。

4.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越高,越倾向于保持自己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被说服的可能性也越小。

¡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影响态度改变。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影响态度变化。

¡个人对群体的看法或评价影响态度改变。

(三)劝导说服力

1.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2.说服信息的特点

3.信息呈现方式

4.重复

5.论点的有效性

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1.传达者的可信性:

有专长的传达者在说服他人时候更有效;传达者的可靠性影响说服的效果。

2.传达者的吸引力:

有吸引力的人对公众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3.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

传达者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越高,态度主体越易受到说服者的影响而发生态度改变。

说服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差异。

2.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

●恐惧唤起能否有效地产生态度改变,取决于四个因素及其相互的作用:

事件的严重性;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改变的有效性;自我效能感。

●决定恐惧信息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的是以上四因素而不仅仅是恐惧感。

信息呈现方式

1.说服所运用的媒体。

●大众传播+面谈>单一的大众传播。

●对于复杂信息,书面媒介最好;对于简单信息,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书面效果。

2.所提供的单面论据与。

●普通大众——单面论据,高水平对象——双面论据,不一致情形——双面论据,一致情形——单面论据。

3.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

●只提供信息,让听众自己去获得结论>提供信息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结论。

重复

1.重复可以提高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但会降低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2.信息的重复呈现以适中为宜。

论点的有效性

1.有说服的论点要比无说服力的论点更能产生态度的改变。

2.论点的有效性并不总是发挥说服的效果,它的说服效果依赖于人们对说服信息的卷入度。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1.分心。

分心降低了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而提高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2.情境的强化作用。

¡将说服信息和一些积极的强化刺激联系起来,说服信息的作用会得到提高。

(如送礼效应)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1、提升信息影响力。

●尽可能选择高可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

●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

●将沟通信息与原有态度之间的差异调整到适当水平;

●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回避态度防卫。

●当人们面对态度改变的压力时,首先的反应往往不是直接去改变态度,而是要尽力维护个人的原有态度,拒绝受到别人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态度改变的防卫倾向。

●弱化态度主体的自我防卫倾向的方法:

①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接受者靠拢;②避免命令式地给定结论;③适当通过分散人们的注意;④运用“送礼效应”激发人们的认同。

3、利用参照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来引导个人的态度改变。

●如果人们从属于某一群体,群体的规范就会在其成员身上形成明显的参照效应,那么人们就倾向于选择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

4、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利用外部的附加理由可以达到改变他人态度的目的。

●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其内在理由就会越少。

因此在使用过度理由效应时,一定要考虑到使用后的长期效果。

毕竟有些态度发生了改变可能是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的。

5、行为改变对态度改变产生作用。

1诱导服从。

现实生活中,当个体作出了与内心的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如果没有其他附加的理由可以解释这一行为的话,个体就只能通过态度改变来减少自己的不协调感。

2角色扮演。

●心理学的漫画---幸与不幸

第四节态度的测量

●态度是一种无法予以直接观察的内在心理活动,因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即从人们的实际反应中推断得到。

●有两类实际反应可以用来作为推论态度的依据:

●一是该人对该事物所表现的直接行动;

●二是该人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就其对该事物的想法、感情及行为倾向所做出的自我陈述。

●测量的内容

●态度的方向:

指人们对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态度的强度:

指人们对客体的认知、情感表现出的程度,即态度的力量或深度,可以用尺度标示出来。

一、自陈法

1.等距法—瑟斯顿量表

●选取一组有关某一问题的简单、直接、涉及面广的陈述,再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每一个陈述作出一种反应,最后总结出结果。

校订标准:

●A)问话应简单;

●B)提出陈述的方式应该让人们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

●C)就与问题有关;

●D)应该非常明确;

●E)应体现出对于问题可能出现的意见的整个范围。

2.累加法—李克特量表

●李克特的量表,是对瑟斯顿量表的简化和发展。

李凯尔特选择了对态度对象不是赞成就是反对的陈述,然后分给事先从待测的被试中选出的少数审定者,将其排列成五个等级。

运用关于态度的理论,分析下面短文:

世界是面镜子

一位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去非洲的一个国家,回来以后他就宣称那里的人是全世界最差劲的主人:

海关人员板着一张脸,计程车司机态度恶劣,餐厅侍者傲慢无礼,市民不耐烦而又有敌意。

后来,这位亲善大使看到一段话:

“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

”于是再次去那个国家时,他决定一路挂着笑容。

结果竟看不到任何不高兴的海关人员、计程车司机、侍者--人人都是脸挂笑容,亲切友善。

他这才发现,纠正别人态度最快的方法是纠正自己的态度。

第6章社会性偏向

●刻板印象,偏见,歧视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是社会性偏向三个紧密相关又相互区别的领域,甚至还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刻板印象属于一种社会认知偏差。

偏见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的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偏向。

歧视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行为偏向。

第一节刻板印象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1.定义

也称类属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特点

1刻板印象是固定化的,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偏见。

2刻板印象是人们用陈规陋习去套用人像、群像和社会像,先入为主地产生对某群体、某社会的难改变的印象。

3刻板印象具有广泛性。

3.三种主要的刻板印象理论走向

1心理动力学走向。

认为刻板印象源于知觉者的动机,通过启用心理防御机制,人们会将自我或内群体某成员的消极的属性知觉为外群体的特征,并通过以不友好的术语标定外群体,使内群体成员比其他群体“更好”。

2社会文化走向。

认为刻板印象是社会情境和文化传承的产物,强调刻板印象的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社会的影响作用。

3认知走向。

认为刻板印象是用来确定不同群体属性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系统使新生事物充斥着旧有的意象,从而使我们对刻板群体成员的知觉与交往发生偏离。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要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他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就是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并加以理解和解释。

图式与刻板印象: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刻板印象就是个人对某社会群体的图式。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形成的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利用图式可以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

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进行归类,这就是类别化。

类别化是一个基本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对于我们努力应对复杂的世界非常具有适应作用。

生活在同一地区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知中,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刻板印象。

类别化会产生一些直接而重要的认知结果:

1、放大或过于强调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差异。

2、缩小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3、后者的“差异”比前者的“差异”更大。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积极作用:

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消极作用:

1、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的特性,且忽略各个成员的异质性,使人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

2、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使人产生偏见和歧视。

刻板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刻板印象还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对抗相反信息的能力”。

刻板印象的维持:

1、人们为了保持刻板印象不变,会进行选择性的注意。

2、在选择性注意的基础上,人们会进行选择性记忆。

刻板印象会引发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

当我们对某人有刻板印象时,我们的期望会使我们对目标的行为表现与我们在没有刻板印象的情况下应有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有时候这些不同的行为会引发证实我们期望的来自目标的行为。

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例如,“西班牙人是好斗的。

”)

第二节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1、社会阶层的定义

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高低有序的层次就是社会阶层。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的,它受人们的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的影响。

2、由于各阶层成员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价值观各个方面都不同,这就造成了各阶层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3、对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特别是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导致了人们对某个阶层成员的偏见。

二、社会偏见

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偏见较大地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偏见可能表现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

理论研究中和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偏见都是指负面的偏恶。

1.偏见的特点:

A、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B、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C、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D、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2.偏见的成因

a,动机因素。

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

b,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

c,人格。

以独裁主义人格为例。

d,认知因素。

3.偏见的危害

1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这种疏离反过来又会强化偏见,形成恶性循环。

2偏见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偏见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歧视和攻击的偏见行为。

三、减少偏见的方法

1.对抗刻板印象。

2.平等接触。

产生偏见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某一类人形成刻板印象之后,由于缺少平等的接触、了解的机会,刻板印象中的错误信息一直得不到更正。

群体内接触可减少偏见。

群体间合作可以有效减少偏见。

1.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2.立法反对基于种族、性别、宗教、年龄和其他因素的歧视,也有助于减少偏见和歧视。

第三节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性别角色

1、对“性别”的解释:

生理上的差异(sex)

男女心理的、社会的差异(gender)

2、性别角色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1.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女两性“应当”具有特定行为和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

如“男主外,女主内”。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的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2.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和延续,受到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的强有压力的影响。

1、家庭双亲的性别刻板印象。

2、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观念;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工具:

大众传播工具强化和稳定了文化中人们对男女性别的角色定型。

三、性别歧视

1、歧视是指不平等地看待和对待,更重要的是将被歧视的一方看待比自己低劣,压迫、压制甚至剥削对方,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2、性别歧视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一般认为,性别歧视就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3、性别刻板印象掌握一种带偏向的知觉倾向,可以直接导致歧视行为产生。

4、从全世界来看,男女不平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5、歧视妇女的观念和行为是可以消除的,而且总体上正在逐渐消除。

第7章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意义、沟通的结构、沟通的种类、身体语言沟通及其应用、沟通的改善方法

假如人一生下来就没有了别人,没有与他人的交流,人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一节沟通的概念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人醒着的大约70%的时间,都在进行这样那样的沟通。

二、沟通的意义

1.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

作为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系统的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

“感觉剥夺”实验)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信息是具有社会性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人来说比一般的物理性刺激更为重要。

(如:

恒河猴“社交剥夺”实验;人的个案研究;老年人退休后衰老过程加快的问题)

2.人必须凭籍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

人是有限的,但沟通使得他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情感上都变得无限。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打过一个很好的比方,他说:

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都只还是一个苹果。

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那么,彼此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

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出两种思想之外的其他思想。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快乐增加一倍,而痛苦与别人分担,痛苦减轻一半。

人是有限的,但沟通使得他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情感上都变得无限。

沟通是人与人建立和维持联系的方式。

(如:

大龄青年择偶难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建立沟通和稳定情感联系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如:

转交一封信的实验)

3.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

自我概念就是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的观念等。

自我意识直接引导、控制着人的行为。

人们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

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历程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三、沟通的条件

1.语言与沟通

语言形式的沟通,是沟通的主要形式,也是最有效和最精确的形式。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它有着代际文化传递的特殊功能。

不仅语言本身具有沟通的意义,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传达着重要信息。

2.理解与沟通

理解在沟通中并非百分之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