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18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在1838年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2.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①孔德:

他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②斯宾塞:

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从而成为社会进化论(也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

斯宾塞撰写了《社会静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大量社会学专著,阐明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他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考察,这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③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明确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为了回答法国当时社会动荡等现实问题,他撰写了《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著作,他提出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等概念和进行的深入分析至今都有重要价值。

他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系统、详细地论述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④韦伯:

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并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韦伯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关于权威的分类,他对于科层制度的论述,以及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

3、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孔德的社会学对象:

孔德认为有了社会学,人类历史才头一次系统地被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

社会学要研究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

社会学要研究人的理性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就是要考察社会文明的历史过程。

这种考察是全面的,包括社会基本制度、政治制度、经济交往方式和意识形态等。

4、社会学的功能:

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②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③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含义:

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的性质: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论的观点与社会实在论相反,它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3、社会的类型:

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征为基础将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在我国,社会学界对社会的宏观分类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等。

4、社会的构成要素:

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5、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6、文化的特性:

①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②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③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7、文化的结构:

①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②文化从。

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从,这种文化从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③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从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①文化的整合功能。

②文化的导向功能。

③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④文化的传续功能。

9、文化的相对差异性:

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发生与局部,即他们生活的某一方面,也可能发生于诸多方面。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有时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文化模式只是处理具体问题方式上的差异。

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我族中心主义是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①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②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③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④明确生活目标。

⑤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化的机构:

①家庭。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

②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

③学校。

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也是国家和社会用来传播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机构,它对儿童-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业缘为纽带是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

⑤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

4、社会化的类型: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5、个性的含义:

个性也称人格。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

第四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含义: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意义:

①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

②社会互动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

③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4、社会角色的类型:

(学会区分)P84

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③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5、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扮演的过程是包含了当事人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对情景的定义或解释和做出反应的复杂过程。

它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阶段和过程:

①了解角色期望。

②角色认同。

③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6、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①角色混淆。

其原因主要是角色认知不清、场景分辨不清。

②角色紧张。

主要是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不适应他所承担的过多角色的要求。

③角色冲突。

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④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含义: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3、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

小群体和大群体。

(2)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

(4)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

(5)其他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

参照群体。

4、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5、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规模较小。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规模较小。

②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互动。

③人际关系亲密。

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

④非正式控制。

6、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1)家庭。

家庭是人类的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建立在婚姻和生育之上的社会群体。

(2)儿童游玩群体。

儿童游玩群体是由在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社会群体。

(3)邻居。

邻居是由于居住地域上的靠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而成的初级社会群体。

(4)朋友圈子。

朋友圈子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形成的群体。

7、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①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②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③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④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⑤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8、家庭的含义:

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9、家庭的类型:

费孝通将中国家庭分为:

①不完整的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中原有配偶中的一方死亡或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

②核心家庭或小家庭。

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

③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

首先是配偶死亡后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寡母或鳏父。

④联合家庭。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或者兄弟成婚后并不分家,费孝通将此称为“大家庭”。

社会调查中通常采用的家庭结构的分类方法是:

①核心家庭。

②夫妻家庭。

③主干家庭。

④联合家庭。

⑤隔代家庭。

⑥单亲家庭。

10、家庭的功能:

第一,生物功能。

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两个方面。

第二,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

第三,抚育功能。

在一般家庭中生育子女是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赡养功能。

对老人赡养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藉,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相互之间的亲和性而在赡养老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休息与精神满足。

家庭发挥着休息和满足家庭成员精神满足的功能。

第六章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

2、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比较简单、明确。

第三,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第四,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社会组织的类型:

根据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职能,帕森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

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布劳等人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的角度对组织进行分类,把组织分为:

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

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或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

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根据规模把组织分为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和巨型组织;根据内部结构和关系的复杂程度将组织分为简单组织和复杂组织。

4、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①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②确定的目标。

③规范性的章程。

④权威的领导体系。

⑤物质的基础。

5、组织目标的功能:

第一,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

第二,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第三,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

第四,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好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6、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P134

第七章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1、社会分化的概念:

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2、社会分化的类型:

①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一般表现在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强。

社会学更注重垂直分化的研究,因为垂直分化蕴含着社会张力。

②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

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第二,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第三,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爆发社会革命。

4、社会阶层的含义: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是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5、社会阶层的多元特征:

社会阶层的划分具有多元特征,即社会阶层不但是指经济方面的不平等,而且也包括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不平等。

社会阶层具有多元性,可以说任何社会特征几乎都可以作为社会阶层的分析视角。

6、社会分层的理论:

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是权力;声望是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在西方社会分层研究领域有深远影响。

7、社会分层的方法:

①客观法。

客观法是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如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

②主观法。

主观法是由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归类,指出自己所属阶层的方法。

③声望法。

声望法是由熟悉社区情况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评价并进行阶层归类的方法。

8、社会流动的含义:

我们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称为“社会流动”。

9、社会流动的类型:

①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②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

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③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划分:

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10、什么是精英:

精英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11、精英循环理论:

帕雷托认为,由于社会的变化和精英能力的丧失,精英地位与能力已不均衡,在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精英循环:

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

第八章社区

1、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2、社区的构成:

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②一定的地域界限。

③共同的社会生活。

④社区文化。

⑤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社区的类型:

①按功能分类:

经济型社区、行政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宗教型社区。

②按规模分类:

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

③按形成方式分类:

自然社区、法定社区。

④按综合标准分类:

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⑤虚拟社区。

4、农村社区的特征:

①农村社区的生存基础。

农村社区居民生存的基础是耕种土地,或以其他方式直接利用土地而获取生活资料。

②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征。

农村社区有三种形成方式:

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设。

③生活特征。

农村人的生活特征是与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主要特征有:

自给性强、简朴、比较保守。

5、城市社区的含义: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6、城市社区的特征:

①城市社区人口规模的大、密度高。

②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

③社区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

④城市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7、城市化的含义:

我们把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8、城市化的动力:

①工业化。

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

②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复杂化,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必然的要求。

③城乡差别。

制度化的城乡差别极大地强化了农村人进入城市并成为城市居民的愿望。

④城市的中心作用。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类型:

①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派生的社会制度是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它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

②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有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

3、社会制度的功能:

①满足人的需要。

不论自然形成的还是认为设计的,社会制度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

②导向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③整合和控制功能。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整合是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④文化传递功能。

社会制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社会制度的负功能。

社会制度也有负功能,主要表现为制度压制个性、阻碍社会变迁。

第十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则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①破坏性。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它违背了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不符合人们的价值期望,并对人们所期望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②普遍性。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

③复杂性。

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④时空特征。

任何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时空特征,即它们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的。

3、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①社会病理学的观点。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是一个协调的整体,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社会出现问题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②社会解组论。

社会解组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社会问题发生。

③价值冲突论。

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④偏差行为论。

偏差行为是指违反和偏离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⑤标签论。

标签论认为,一些群体(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由于强势群体的枉加标签而产生的。

⑥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

社会批判理论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导致了人们行为的不正常。

⑦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结果。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含义:

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2、社会控制的类型:

①统治与制约。

②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④积极的控制和消极的控制。

3、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维持社会秩序。

没有基本的社会秩序,社会就会解组或崩溃。

第二,维持正常生活。

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适应该条件的相互关系模式,从而形成了该条件下正常生活形态。

第三,促进社会发展。

一定的社会控制不但会使社会有秩序,也会促进社会的顺利发展。

4、社会控制的方式:

①习俗、道德和宗教。

②政权、法律和纪律。

③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5、越轨行为的含义:

越轨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6、越轨行为的类型:

①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

按照越轨行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越轨行为有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②个人越轨和群体越轨。

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特征,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人越轨和群体越轨。

③正向越轨和负向越轨。

按越轨行为的性质分类有正向越轨和负向越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